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明君还是昏君从来不以杀人多少为依据,很不幸的是,历史上的明君们,大多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汉武帝就是典型的例子,13个丞相他直接或间接干掉了7个。

衡量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准确判断政治形势,以及他的行为符合不符合国家利益。我们就说说汉武帝在用人方面的“明”。

可以说汉武帝就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理智,超乎寻常的理智,近乎冷酷无情的理智。因此他从来不会为情所困,当政治形势需要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刀下鬼。包括他宠爱的钩弋夫人、对他忠心耿耿的窦婴、甘做走狗的张汤、自幼的玩伴韩嫣,甚至最疼爱的太子刘据。但每一个人的死都包含着汉武帝很明确的政治目的,他很少单凭个人喜好杀人。这很重要,否则汉武帝就成了滥杀无辜的变态狂。比如汲黯,他多次抗旨,甚至假冒圣旨,汉武帝不但没有杀汲黯,连个处分都没有。

汉武帝在杀人的同时,他还有非常强的识人、用人能力。汉武帝时期是人才集中井喷的时期,这跟汉武帝对人才的辨识和使用有很大关系。比如卫青,谁敢把一介骑奴提拔为将军?比如霍去病,谁又敢把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放到最前线独当一面?比如主父偃,谁能给臭名昭著的破落文人这么大机会?比如金日磾,谁能把一个俘虏培养成托孤大臣?

可以说汉武帝用人从来不拘一格,他总能把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一步步培养成熠熠生辉的大人物,这就是汉武帝的“明”。他这方面的“明”,极少有可以与他媲美的皇帝。

脱离了识人和用人的“明”,汉武帝就是暴君、昏君。当然,这么说并不等于赞同汉武帝的杀人如麻,实际上他自己也因过度杀戮追悔莫及。尤其是太子刘据的死,不但让他品尝到晚年丧子之痛,同时也给西汉帝国带来巨大危机。

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帝王。判断帝王,更重要的是看他御制天下期间的成就,及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聊聊汉武帝。

首先,武帝是刘彻的谥号。可见后人对他的评价主要在其武功方面。

一、疆域变化直观

我们通过秦朝与西汉疆域图先直观地感受一下。

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的对比,很明显可以发现有以下变化:东北方向,朝鲜部分并入;西南方向有些许变化;最明显的当然是西域,这又跟张骞凿通西域后又设西域都护府密切相关;而这又与北伐匈奴息息相关。最为后世所铭记熟知的当然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的数次北伐匈奴。

二、北伐匈奴背后的王朝心理情节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0年,在今山西大同东南(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此即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经此一役,刘邦只好放下开国之主的尊严,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把汉室公主嫁于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美酒等,与匈奴称兄道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现实是,成功者只相信实力,对失败者的伏首并不会满意。匈奴一方面和亲,与西汉展开边境贸易,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边境,抢掠财物。虽说和亲避免了汉帝国和匈奴之间大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有利于西汉集中精力搞建设,恢复连年战争给国内经济所带来的创伤。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治标不治本也。

三、从无为到有为的汉帝国

自春秋战国至汉初,天下历经近五百年的战乱,汉初面对的国家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外患以上已做交待不必多言。

切说国内,政治上刚刚统一,基业不稳。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等着论功行赏,刘邦吸取教训秦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及功臣。并明约,“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如是,汉朝出现了郡县和诸侯国并存的局面,异姓功侯陆续被狡兔死良狗烹,最后只剩下了同姓的王国。

社会经济破产,百姓人心厌乱,政府只有休养生息一条路可走,等着这个机体自我的修复。因此汉初黄老之学、与民生息成为汉初政府的两大信念。经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至文景时弱于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破产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库也日渐充盈。

至武帝时,他继承了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积贫积弱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这为他有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武帝时面临的的两大问题,也是汉初以来就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内有诸侯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外有匈奴侵扰。

四、汉武帝武字背后的名不符实

汉武帝英年即位,既锐意革新。雄才大略,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对他的评价。他一扫汉初以来屈辱的和亲、送礼,低三下四式的屈辱外交。而是主动的发起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在他长久的御宇期间,并后执行对匈奴大规模的攻击战多达八次。每次都亲自谋划,决定用兵的战斗序列,甚至每一路军的人员马匹,每一战役结束,武帝还会亲定赏罚。可见了其对北伐匈奴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他有意要一雪祖辈之耻。向外彰显我大汉朝之武功。他也确实做到了。他向世人唱响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号角。但是他企图一劳永逸地永远解决游牧民族的目的并没有随着军事行动的一再获胜而实现。相反,连续的战争却使原本充盈的国库亏损。国了弥补军事之需,采用桑弘羊的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甚至一改先辈们对农民的轻徭薄赋,重赋于民,百姓生子三岁就开始征收人头税,对商人们更是严厉,发布告缗令。这一切的一切又导致民愁盗起,几乎酿成大乱。汉武帝末年幡然醒悟,发布《轮台罪己诏》,但又如何,天下元气已经大受其伤。由此可见,武帝之武虽有外形之武,可名不符实。

五、汉武帝真正的贡献

上面提及汉武帝虽然武的名不符实。但是他在文治方面却为后世历代王朝留下的伟大久远的政治遗产。那就是汉武帝的复古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造就的士人政府的出现。当然这又涉及到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为汉武帝提供治国理论的董仲舒。

自百家争鸣以来各家由相互抵制、辩论,至此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终至董仲舒时,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杂糅阴阳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学术大综合,宇宙论图示的理论构建工作。他把如何遵循客观自然法则(阴阳家、道家所阐释的)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法家所重)结合起来这一根本问题解决了。他以阴阳家的的理论来做为理论构架的外在骨骼,以儒家为实体主干,再糅合进改造后的道家思想。通过宇宙、自然来相互对应地论证人事。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阴阳家的五行论具体地配置起来。从而使儒家的伦理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示作为基石。这样他在理论上确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即所谓"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同时也为他的三纲五常,忠恕之道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

汉武帝正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步步地改造着原有的政府构成。把原本由军功王侯、商人纳赀为主的选拔官吏的方式,改造为读书、升学、考试、行政实习为吏再到为官的过程。这样原本的政府构造被他改造成了有教育、有智识的士人政府。这对历代王朝的影响可谓远胜武功的示范作用。自此,儒家也占据了政治舞台的核心,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六、结论

汉武帝之明在于:有效利用时势,内除诸侯兴文治;外用武功,显国威远攻匈奴。当然其过也甚明,就是好大喜功,太爱武功,没有适可而止,迷信武力。

但无论怎样论述。用毛主席的话讲,功与过用手指头来比,还是功占的手指头多一些的,是七根手指头和三根手指头的问题还是六根手指头和四根手指头的问题,这都是可以继续讨论的。

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其实中国古代皇帝哪有不杀人的,只有杀的多寡的区别。杀的少的叫仁君,杀的多的叫明君,杀的多但被人推翻了的叫暴君。

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其武治在历代都十分突出,北击匈奴,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东征朝鲜,设汉四郡,南边的越地都有汉兵的身影。时至今日,人们都在憧憬武帝时期帝国东征西讨,布国威于四方的壮举。正如后世伟人诗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绝对是中国古代皇帝这个阶层里最顶级的那一撮人,这样的人当然算得上明君。但是,帝国频繁的对外战争透支了汉朝的国力,到了武帝晚年,汉朝民户减半,起义不断。这一点,汉武帝和后来的隋炀帝其实很像,隋朝也是多次对外用兵,又被国内庞大的工程拖垮。但幸运的是,汉朝挺了下来,所以刘彻的谥号为“武”,而隋朝则在各路诸侯的混战中崩溃,唐朝为了恶心杨广,上了一个恶谥“炀”。

另外,评价一个皇帝是否英明,还可以从庙号着手,尤其是在汉代,那时礼未崩、乐未坏,庙号还是很值钱的。并不像后世那般只要登基为帝,一个庙号就是标配。

整个西汉王朝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个: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中宗刘询以及世宗刘彻。武帝也有庙号,这是否说明当时的汉朝人民对他功绩的认可?其实不是这样,刘彻世宗的庙号来的颇为曲折。

汉武帝驾崩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大臣和新君汉昭帝都没有为他上一个庙号,究其原因:武帝一生文治武功虽然突出,但其履历也是虐迹般般。汉武帝能够受封世宗,还得多亏了他的嫡曾孙宣帝刘询。

汉宣帝刚继位的时候,地位不稳,为了赚取政治资本,他刻意拔高了武帝的功绩,为其上庙号“世宗”,当时反对的声音就有不少,是宣帝以雷霆手段强行推行了下去。

而且,成就刘彻千古明君地位并不是一朝一代的事,这是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士大夫为他歌颂、传唱加上的光环。因为自汉朝以后,汉民族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崖山之变。汉民族一路南逃,跨过黄河,渡过长江,甚至于被北朝全面占领。在这段岁月里,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得到确立,古代民族主义泛滥。

流亡江南的士大夫们含泪北望,梦想有朝一日王师北上,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那般的丰功伟业。在这个过程,武帝光辉的形象被无限的拔高,其千古明君的地位也得到确认。正如“三人成虎”,喊的人多了就成真的了,更何况武帝一生,不弱与人。

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驱逐匈奴,为历史做了贡献

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前期都是开明的,都是选贤用良的,之前后期用现在话讲就是人格分裂,所以穷兵黩武。但这不能抹杀他的功绩。有汉一朝他是了不起的一代圣主。能很好的处理当时的内忧外患,并且能国内安定发展,毋庸置疑是一代明君。

汉武帝杀人如麻,大臣都劝不住,为何被后人称为明君呢?

要看杀的是什么人,什么原因杀的!

我知道的就是太子刘据的案子,被杀了很多人,太子被江充等人诬告有巫蛊案,这是大忌,黄帝最怕的就是这个,不当皇帝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死掉了!主动禅让给儿子做皇帝几乎没有!被动禅让的有李渊,被逼的!乾隆倒是主动的,作秀,权利一点没放,不敢超过康熙而做得秀!

明君的原因,开疆拓土,制定灭匈奴战略,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大败匈奴,一血六十多年的耻辱!刘邦被围,吕后被羞辱嫁给单于,还不敢说不好听的话,说自己年老色衰不配嫁给单于,多么低声下气!和亲嫁公主!汉武帝对这些国耻是恨的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灭匈奴而快!最终也实现了漠北无王庭的豪气!

老年意识到自己出兵太多,太子刘据被冤杀等问题,出了轮台罪己诏!还是一位会反思的皇帝,敢向天下认罪的皇帝!开始与民休养生息!

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年多年的治国思想!

人才济济,

卫青,霍去病,李广,董仲舒,东方朔,主父偃,桑弘羊,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