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霍去病确实是罕见的天才军事家,他简直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年纪轻轻就回天庭汇报工作去了!他的成功我概括为三个词:天赋、环境、机遇,其中包括“高人”的指点。
霍去病17岁第一次出征,23岁病逝,短暂的一生中,他参加了五次战斗,每一次的战绩都令人瞠目结舌:
霍去病17岁第一次带兵出征,他带领800名骑兵,两次奔袭数百里,斩敌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一类高官,以及单于的祖父、叔父,一战得封冠军侯。(想想李广,唉!)
19岁那年,他两次独自领兵,决战河西,第一次斩敌4万余人,俘虏5位匈奴王,还有120多名匈奴贵族;同年秋,他率部斩杀变乱者,稳定局势,顺利迎回浑邪王部4万降众。从此,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匈奴人感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1岁那年,他协同卫青,率5万骑兵,参加了对匈作战最著名的“漠北大战”。那一战,霍去病抛弃所有粮草辎重,从匈奴人口中抢粮,他奔袭2000多里,一直追杀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兵锋直逼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高级官员83人。这一战,逼得匈奴人来了个全族大迁徙,从此漠南无王庭。
我觉得霍去病战神般的功绩来源于三个原因:
一、天赋当一个人的成就高到让人无法理解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存在——天赋!
有人说霍去病运气好,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运气不大可能总是围着一个人转。显然运气没办法解释霍去病每次都能大捷而归,而且每次好得让人惊奇。
他大概就是上天派来的战神吧,所以,短短六年他就必须回归天庭复命去了!
二、环境除了天赋,我觉得霍去病还有一个一般人得不到的环境:名师伴随,领导赏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姨夫。这俩人一个是军事家,一个是战略家,霍去病自幼在两个巨人身边长大,得到的学习机会和悉心指点,是一般人得不到的。
另外,汉武帝的赏识和大胆使用,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谁敢让一个17岁,第一次上战场的毛头小子,独自带兵打前锋?汉武帝就敢,有这样一位领导,霍去病三生有幸。
三、机遇第一大机遇就是霍去病生当其时,正好碰上对匈作战频繁的年代,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二大机遇就是霍去病碰上了好导师、好领导,他们对他悉心教,放手用。
总之,霍去病这样的将领真的是不世出,他的打法比卫青更具冒险精神,更具灵活机动,亦如天神!
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学习是一方面 还有天分了 比如成吉思汗没看过兵书 岳飞农民出身 之所以能成为战神当然是有天分的因素了
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霍去病,一个从小被遗弃的私生子,一无师傅教导,二未机遇军略武功秘籍,便有善骑射,勇猛果断之能,且每战特别注重军略,行军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的作战形式,后因多次大破匈奴,功勋卓著,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爵封冠军侯,并有西汉名将、军事家之称。
十七岁初次出征,率领八百轻骑,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十九岁时,春季率军出击河西,歼敌四万余人,俘虏匈奴贵族高位者一百二十余人;同年秋季,平定匈奴叛乱,稳定局势,顺利迎接浑邪王部众四万余人归汉。二十二岁时,率骑兵五万余人,深入漠北两千余里,一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敌军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近百人,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礼。
那么,如此了不得的一个少年军神,其武艺军略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武艺应当师从卫青
元狩二年的一天,河东郡平阳侯府大宴官员,平阳县小吏霍仲孺随同数名同僚前往帮忙。期间,平阳侯府女奴卫少儿初遇霍仲孺,二人便一见钟情之感,感情迅速升温,随即寻个方便,在一处隐蔽之所,发生了干柴烈火,生米煮成了熟饭。
谁曾想到,就这一次的缘分邂逅,卫少儿竟然喜怀身孕,不久生下一子,取名霍去病。而此时的霍仲孺却正在与另一个娘子喜结连理,明显的很不是东西,根本没有心情去管卫少儿母子俩,更别说资助一块铜板了。
在如此窘迫潦倒的情况下, 卫少儿咬牙独自承担起了养育霍去病的重担。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汉,男女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如果放在之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母子怕是难以活命。
但是,就在霍去病将满周岁之时,卫少儿不幸因病离世。临死之际,将霍去病托付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卫青。
之后,霍去病就随同卫青一起生活在了平阳公主府中。而此时,也就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初登大宝。
一年后,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府上小歇落脚之时,一眼相中的卫子夫,并将其带入了宫中。
又一年后,三岁的霍去病同舅舅一起进了皇宫,霍去病自然由舅母去管教,而武勇的卫青则成为了建章监和侍中。
此时,无论是卫青,还是怀有龙种的卫子夫,前者深受汉武帝重用,后深受汉武帝宠家。而此时霍去病在宫的身份可就不一般了,应该和一个小霸王差不多,没人敢管,也没人想管,也只有卫青敢去教训一二。只因二人都是私生子的出身,也有点同命相连的味道,舅舅自然对霍去病百般照顾,自己能拿出手的也就是武艺与军略了。
所以,在宫中能教其骑马箭、军事谋略等技能者,唯有卫青才更加可能。
二、军略应当学自典籍
直到九年后,卫青出征匈奴之时,霍去病也有十二岁了,也更加的痴迷兵书战策。这一举动,也深得汉武帝喜爱,遂允许其自由出入皇宫。
此后,霍去病的身影经常留恋藏书阁,专研各类军略典籍。
虽然,之后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之时,有人劝说其带上兵书,方便战场学习。但是,霍去病却一口回绝,说是所有的兵韬战策皆藏于心,关键在于临阵灵活发挥。
也确实如此,战场上的霍去病将军队的灵活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成长出自武帝厚爱
之后,霍去病也经常出入于皇宫四周,摆桌案为山,以石子为兵,进行排兵布阵。汉武帝见之,深惊其才,遂于其十七岁之时,命其随同卫青出征匈奴。
可见,汉武汉看人的眼光有多么的毒辣。
而霍去病也不负汉武帝之期望,初次征战,虽然仅率800骁骑,却敢孤军深入敌境数百里,大胜匈奴数千大军,直到最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但令人遗憾的是,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
霍去病的死,犹如一把命运的“屠刀”,直接斩在了汉武大帝的雄心壮志上。直令汉武汉大感悲伤,为此从边境五郡的调遣数万铁甲军,从长安排列到的茂陵墓地,为霍去病送行,并追谥其为景桓侯。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这个问题问得好。
24岁的青年人,无论如何也应该是缺乏历练,不过到了司马迁的笔下,怎么就成了战神呢?司马迁为什么要如此青睐霍去病呢?
套用一句滥觞,叫做“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做为王者尊。司马迁当然也不能免俗。既然汉武帝如此器重这位小伙子,拜大司马,司马迁完全有义务也有责任神话此人。
其次,历代史家在提到霍去病的时候,都是和另外一个人“卫青”合称为“卫霍”,卫青地位也许是实至名归,霍去病也算是沾了几分英雄气吧!
再次,《史记》其实传奇色彩多于历史事实。而且司马迁在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时候,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而且妙笔生花,仿佛亲临其境,其演绎成分也是可观的。
再次,张扬霍去病的马上功绩是假,突出此人的“忠君”精神才是真。在唐宋时期,霍去病都是以“忠君”的典范而进入了“名人堂”。
再次,除了《史记》中对于“卫霍”的描写以外,似乎其它的历史记载也都是copy。没有更多的史料证明此人是如何自学成才。
最后,汉族的史学家们需要霍去病这样一位抗击匈奴的战神以示“夷狄”与正统之分。忠于朝廷,忠于皇上,才是文臣武将们的本分。霍去病也就应运而生了。
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历史上,对霍去病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赞赏的,这里先引一段很有见地的评价,之后再来分析为何霍去病年轻轻的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宋朝武学博士何去非评价霍去病说:“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贱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何博士备论》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2-17])
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起先汉武帝与匈奴交战,大都以一些世家宿将出马的,战于塞下便止步不前了,而奴隶出身的卫青,还有顽皮孩童成长起来的霍去病,却能转战万里,攻无不克,威震天下,他们的军事能力不是靠平时学习训练而来的,而是靠天资,他们天生就有很善于打仗的禀赋;二是汉武帝要教霍去病学孙、吴兵法,而霍去病则说:“打仗靠兵略又能怎样?不必去学古代兵法。”可见,征战技巧不是靠兵法传下来的。之前没有人像霍去病这样说过,是他第一次说出如此睿智的话,这足见霍去病对军事技巧是个行家里手。
同时,从武学博士何去非这一段话中还可以看出霍去病早年学兵的一些经历,首先,霍去病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作为帝王,他亲自来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关系如此紧密,这很有利于以后霍去病被重用;其次,霍去病年少时就很有军事天赋,对领兵作战的看法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不那么重视兵略、兵法,而更重视在实战中的灵活机动,临场发挥。他与历史上的赵括是大不一样的人。
霍去病(剧照)
第一,私生子出身,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不一般的女主
霍去病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出生的,从他的出身来看,并不好,他一个私生子,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的小官员霍仲孺的私生子。平阳侯府在当时地位显赫,它是开国功臣曹参的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与汉武帝的同胞姐姐平阳公主的府邸。霍仲儒安平阳侯府当差,侍奉平阳侯,而平阳公主的侍女卫少儿与霍仲儒相好了,两人私通,后来,霍仲儒当差期满便回到了平阳县,而平阳侯府里的卫少儿生下了霍去病。霍去病出生之后,卫少儿没有再与霍仲儒联系,卫少儿也没有告诉霍去病他的父亲是谁。所以,霍去病从小就不知道他父亲是谁,跟没有父亲差不多。
而霍仲孺回到了平阳县后,也没有再与卫少儿联系,他娶妻生子,生下了霍光。该说这霍仲孺是很厉害的,与侯府侍女私通,生下了后来赫赫有名的骠骑将军、大司马,后来回家结婚后又生下了汉昭帝时的辅政大臣、汉宣帝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当然,他的两个儿子的成功要归功于平阳侯府的女主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姐弟两人关系很好,平阳公主是比较开明有政治头脑的,她的侍女卫少儿与霍仲孺私通,她没有怪罪卫少儿,反而在卫少儿生下霍去病后,对霍去病很好,并且,对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霍光也很好,霍去病和霍光才有机会获得汉武帝的重视和培养。
霍去病与汉武帝(剧照)
卫少儿有一个妹妹卫子夫,从小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而平阳公主将她推荐给汉武帝,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此后,卫氏一家受到了武帝的庇护,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原本是太平公主的骑奴,常跟平阳公主左右,后来被推荐给汉武帝,成了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大司马,卫氏一家成了显贵。
霍去病的父亲品德不行,丢下怀孕的卫少儿就走了,而霍去病却是有情有义的。当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便在出征途中路过平阳县时,在平阳县传舍与霍仲孺见面,向当年抛弃了他和他母亲的生父霍仲孺下跪,非常恭敬地表示:“去病早先不知自己是大人之子,未能尽孝。”霍仲孺羞愧万分,他惊恐地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这位从未尽过父亲责任的生父置办了田宅,添了奴婢,并将他的同父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培养。后来霍光成了一代权臣。
第二,初战即封侯,养成自己的作战风格
霍去病在少年时就“善骑射” ,沉默寡言,处事执着,汉武帝很喜欢他,霍去病很年轻时就让他当侍奉在身边,还亲自培养他。
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任命为票姚校尉,那时他才17岁。随后,他开始跟着他的舅舅卫青一起出征,进入漠南,袭击匈奴,他领轻骑八百,甩掉了匈奴大军,突袭“利”,所斩杀和捕捉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汉军损失的人数,斩获匈奴兵多达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层官员,特别是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名为产的籍若侯,并把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也俘虏了。因为战功卓著,霍去病首战后便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享邑一千六百户。(参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之所以能首战便能大捷,是因为他有非常独特的备战和征战方式。他的战略战术是极为独特的,他在用兵策略、征战方式、选兵用兵、后勤保障和赏罚方式上都极具特色。
在选兵方面,由于霍去病获得了汉武帝的特许,他有权在汉军中挑选他所看中的士兵,所以他能选到他满意的士兵。他选拔士兵的方式很特别,他不靠比武,不靠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像后来的湘军那样),而是敢死而无后顾之忧的,比如,非嫡长子,有多个兄弟的,难以继承家业的,甚至曾经犯过事想洗刷耻辱的,还有就是有特别专长的,获是武功高强的。总之,不怕死,能打硬仗,善于打仗的人。
在带兵方式上,霍去病是很奇葩的,他并不像古代名将们那样表现得与兵将们同甘共苦,不会与士兵同吃同住,亲自为士兵治伤等,而是高调地张扬自己,他有自己的厨师,吃住比士兵高级得多,他从来也不掩饰自己比士兵高贵,是高高在上的统帅,而他手下的将帅却特别地服从和崇拜他。
这当然与他的赏罚的特别方式有关,他重赏严罚,赏罚分明,在赏的方面兑现特别及时。由于霍去病多是采用奇袭、突袭的方式作战,所以,生死难料,所以,他必须采用重赏方式,一有战功,立即重赏,士兵征战,一旦有了战功,便能一辈子吃穿不愁,重赏之下,兵将很有战斗力,皆是能嗷嗷叫往前冲,能所向披靡。
在征战战方式上,霍去病是最具特色的,他与他舅舅卫青的作战方式决然不同,卫青求稳周全,险中重稳,谨慎征战,而霍去病在战斗中可谓无法无天,他从不拘泥于兵法,从不按规则出战,什么战术是有效的他就用什么战术,他什么都干,其用兵方式常出于匈奴意外,也出乎武帝意料。他打仗神出鬼没,让匈奴防不胜防。他打仗像一阵风,飘风不定,哪儿都敢打,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没有正面与背面之别,当匈奴正防着他的正面攻击时,他却抄了匈奴的老窝,他带兵出击,让无处防备,心惊胆战,不知道霍去病会从哪来冒出来。他经常神鬼莫测地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突然狠狠地给匈奴一顿猛揍,之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后勤保障上,霍去病也很特别。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霍去病则从来都不备足粮草,他不让粮草成为骑兵的包袱,常常是就地取材,打到哪儿便在哪儿抢粮草,把敌人的粮仓变成了自己的粮库,自己不用带粮草,却总是能从敌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保障。因为霍去病带兵作战太灵活,神出鬼没,回旋的余地太大,所以,他总能有机会获得敌人提供的后勤保障。这一特点是别的将领想都不敢想的,因而,作战谨慎的卫青常常为他的外甥霍去病担心。
总之,霍去病领兵作战,便形成了自己极有特色的作战风格,率领不怕死的骑兵,集中各种有特技的人才,在大灵活性地左冲右袭,旋风式地四处出击,在匈奴的领地上如入无人之境。匈奴将领遇到了霍去病很绝望,闻其名胆寒心颤。霍去病的骑兵比匈奴人的骑兵更是“精骑”,所以,匈奴人遇到霍去病,一点也没辙,毫无应对之招,所以,霍去病常常能大获全胜。
霍去病雕像
第三,打通河西,创造了汉军征战匈奴的奇迹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他在这一年的春、夏两季率兵进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
在春季征战中,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出征陇西,再次征讨匈奴,并由此拉开了打通河西走廊的战争序幕。霍去病率精骑越乌鞘岭,接连在匈奴五国中征战,捕获大量俘虏及辎重物品,但他下令全都舍弃了,继续率军突袭,差一点就将伊稚斜单于的儿子捉捕了。之后,霍去病又越过焉支山,进击一千多里,连战六日。霍去病的精骑于皋兰山下斩杀了兰王、卢侯王,活捉浑邪王子和匈奴相国、都尉,缴获修屠王的祭天金人。其突入区域之深,战果之显赫,是此次汉军所没有的。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共歼敌一万八千余人,缴获物品无数,但很多都在征战途中扔掉了。汉武帝见霍去病战国显赫,加封他食邑二千户。
在夏季攻势中,霍去病、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征河西,他们分两路进军,本想在分路夹击之后再会师,但公孙敖在征战途中却迷路了,失去了与霍去病会师的机会。此时,霍去病独自率军长驱直入,他绕过居延,越过小月氏,深入至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大迂回大穿插,率军插至祁连山脉的西北部,从匈奴侧背突然向匈奴进行突袭,击败了匈奴镇守在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两大势力,擒住了匈奴单桓王和酋涂王,俘获部落小王七十余人,而匈奴的相国、都尉及以下将官两千五百人投降。此次霍去病孤军深入,战国辉煌,汉武帝又增加封赏食邑五千四百户。
霍去病对浑邪王、休屠王的打击导致了匈奴的内部矛盾加剧,匈奴单于伊稚斜认为战败是由于浑邪王、休屠王防守不力,伊稚斜想诱杀两王,乘机夺其部属。浑邪王、休屠王惧怕被杀,向汉朝传递降汉的计划。汉朝得到消息后,汉武帝和朝中大臣担心匈奴诈降,便派霍去病率兵去迎接二王。
可是,休屠王于途中又后悔了,浑邪王坚持降汉计划,把休屠王杀了,兼并了其部众。霍去病立即率兵渡黄河,突入浑邪王营寨中,与浑邪王会合,并将不愿归降的八千多人杀了,引浑邪王向汉武帝投降。此次浑邪王来降,汉军得降兵四万余人,对匈奴是很大的打击。汉武帝念霍去病的巨功,又加封给他食邑一千七百户。至此,河西地域的匈奴势力已基本被汉军清除,汉朝受河西之敌的威胁已解除。汉武帝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三地的戍兵的一半。霍去病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征战标志着匈奴已失去了西域的控制,也使汉朝可以减少百姓徭役,汉朝的边疆安宁了许多。
汉武帝见霍去病战功卓著,正想为他修建一座豪华府邸,但被霍去病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参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四,引兵直捣狼居胥山,威逼漠北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决定与匈奴单于的主力决战,他命老将卫青和年仅21岁的青年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在数十万步兵和其他兵种的配合下,分别经由定襄和代郡进击,深入大漠,直奔匈奴主力去决战。
霍去病率军北进,他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会师后,突袭两千多里,深入匈奴腹地,所到之处,皆取匈奴粮草补给,在大漠中征战。他先是生擒了单于近臣章趋,接着,诛杀了北车耆王,与匈奴左贤王正面交战,大败左贤王,缴获了敌军旗鼓,最后,俘虏了屯头王、韩王等三人,活捉了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歼灭匈奴七万多人。
紧接着,霍去病一直追击北驱匈奴左贤王,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东侧五十公里),并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于姑衍山举行祭地仪式。霍去病兵锋所向,已逼近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在漠南已被全歼,单于伊稚斜逃到了漠北。史书曰:“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参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军设防于乌桓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并置护乌桓校尉,防备匈奴。
霍去病此次或巨大战功,被汉武帝加封食邑五千八百户,之后又被封为大司马。,
漠北之战充分证明了霍去病战略战术的巨大成功,他的作战方略是对汉军战术的巨大革新。他的以精锐的骑兵迂回穿插,直捣敌后,突袭奇袭敌之薄弱环节,出其不意,以最快速度取得胜利的方式,是对汉军作战方式的创造性革新。
同时,在漠北之战中,霍部舍弃了巨额后勤补给,取粮草于敌,以敌之资,补己之用。这既能消耗敌人的物资,又能减轻汉朝的粮草负担。这大大缓解了当时汉朝因常年战争而后勤补给困难的巨大压力。
第五,英年早逝,武帝悲伤不已
天妒英才,正当汉武帝最需要霍去病时,霍去病却过早地去世了。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决定发动对匈奴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可是,就在这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却突然去世,他去世时年仅24岁。他的去世,使汉武帝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决战 。
汉武帝为纪念战功卓著的霍去病,专门下旨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陵墓,形状仿照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成了汉代石雕的杰出代表作。霍去病去世后谥“景桓侯”,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征远克敌、勇猛作战,扩充疆土的功绩。
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去世,十分悲痛,他特意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长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以表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骠骑将军的尊重和爱戴。
霍去病陵墓
结语:死因存疑?实不必疑,战功和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霍去病死后,对于他的死,史书记载不详,而褚少孙在《史记》的补记中有一段记载提到了霍去病死的问题:“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这是霍光临终前上书汉宣帝刘询请求将他的部分封地还给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之前,霍去病死后,其子霍嬗袭爵冠军侯,但霍嬗早逝无子,依汉制,侯爵不能传给兄弟或侄子,所以,霍嬗的冠军侯绝封。他的侄子不能继承,所以,霍光才要求分封地给已过继给霍去病当儿子的霍山。于是,霍山得封乐平侯。
曾有一种说法,质疑霍去病之死,认为那么年轻,死得很蹊跷,怀疑是否被汉武帝害死的。因为霍光去世时正是他掌兵权最辉煌的时期,当时,他与卫青同为大司马,但朝中军中皆认为霍去病处于官场上上升时期,都开始远离卫青而靠向霍去病,武帝嫉兵权旁落,所以,有可能害了霍去病。
其实,这种臆断是没有根据的,理由是:其一,霍去病去世时,武帝非常悲伤,他正想让霍去病率兵远征匈奴,与单于决战,不可能在当时害霍去病;其二,在不久后,武帝临终前升任霍去病的同父弟霍光为大司马,嘱其辅佐汉昭帝,如果武帝当时害了霍去病,不可能还会在临终前让霍光当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其三,当时朝中还有卫青等掌兵,武帝授权给霍去病领兵,而霍去病常常出征不带粮草,武帝根本不用担心霍去病用兵自重,他仍有足够的掌控力,不会兵权旁落。
霍去病的死,多半是人们所分析的,是在漠北之战中汉军,霍去病喝了带有病菌的水后而病倒;或是由于连年艰苦征战,且又常不带粮草,征战太劳累了,对身体的损害过大,而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疾病难治,导致疾病加重,不治而亡。不必有过多猜测。
霍去病年轻轻的即创造了绝世军功,创造了汉军奇迹般的骑兵速战方略,成了汉代著名的年轻战神,为后世军事家们所赞叹!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专找敌人的重要人物下手,从不失手,这样的年轻战将,是绝对的天才战神!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的评价是最能说明霍去病的军功的:“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班固对历史上名将的评价,极少有如此之高的!
高人指点还是无师自通?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想到这句话,我们就知道是汉朝的将军霍去病。
这位年轻的将军,就是那样厉害,十几岁的时候带着他的快速部队深入到漠北深处,打击匈奴。
打仗行军,这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过去我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无论哪一方面都要具备条件,才能在征战的时候取得有利。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知彼知己。在大漠之上如何做到知彼知己,那么最好的防守是什么呢?就是进攻。要如何进攻本来大漠以北的那些匈奴人来无影去无踪,个个都是骑马射箭的高手。怎样和他们打仗?
当然这是要高人的指点,如果不像老师像前辈,像兵法,学习这个人怎么能够成为将军,怎么能够去打胜仗。
霍去病这个少年将军,也曾因于他在从小的学习,从小在经营里成长,并且是汉武大帝的少年团。
并且有卫青的亲手指点,再加上皇帝的培养,你说这样的人,不成才就不行。
不过这个人没有好下场,年纪轻轻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历史上没有说清楚,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死的,虽然找不到具体原因,大家猜一猜也只十之五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