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此四君是毛主席最推崇的封建君主。他们都文治武功,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宋朝在各大封建王朝中,武功是最孱弱的一个,但这并不能磨灭赵匡胤个人的军事才能!
一、赵匡胤个人的军事才能,可以用战神级来形容早年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帐下效力,他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忠诚,二是作战智勇双全。
柴荣继位之初,因他不是太祖郭威的亲生儿子,所以人心并不稳定。当北汉来犯,柴荣亲征,两军阵前竟然发生了皇帝冲锋,大臣当看客,将军逃跑的丑闻!
面对战场上危机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他率领自己有限的人马,冒着箭雨杀到河东城下,愣是击溃了北汉对柴荣的围攻。这一战过后,柴荣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步入国家高级将领阶层。
此后,赵匡胤一直追随柴荣四处征战,意图实现统一全国。淮南之战、寿春之战、瓦桥关之战,身为高级将领的赵匡胤依然亲冒矢石,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战争传奇故事。
要论个人军事才能,我觉得赵匡胤并不逊色于李世民,甚至在“勇”上还要远胜于李世民。二、宋朝军事力量的孱弱始自于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上台后,南方已完全统一,为了遏制武将对新生政权的威胁,赵光义采取了一些列限制武将的政策措施,导致大宋武备受限。
我们知道,赵光义本人不是武将,不具备领兵征战的能力,也不具备赵匡胤个人的威望,所以从制度层面削弱武将的权利成为必然。
最搞笑的是,赵光义规定,前线打仗必须依照皇帝定好的战阵图作战,否则将领们将背负抗旨罪名。这个滑稽的政策,让无数将军们梦碎疆场,也把赵匡胤辛苦积攒的军事家底,一点一点地全部葬送了!
大宋由此变成军事上的小矮人!跟赵匡胤无关。三、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宋朝历经百年军阀混战后诞生,番镇势力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已经被深恶痛绝。社会想要得到稳定和平发展,自晚唐以来的番镇军事力量被根除是必然的选择。
当然,矫枉的代价往往是过正!大宋为了治愈顽疾,不惜下猛药伤了自身的健康。这个度不好把握,但不管怎么说,大宋以自断其臂的悲壮,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综上所述,大宋王朝军事力量的孱弱,跟赵匡胤个人没有多大关系,他个人的武功不该被小视,他对得起“唐宗宋祖”并称的荣耀!
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这个问题里有一个误区:宋朝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并不能代表其开国皇帝就是平庸的,毕竟两宋三百多年,而宋太祖赵匡胤只在位十六年。就像是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前和之后的战争中,也能说是胜少败多,但是从四百年的汉朝来看,它整体上是强盛的。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称帝之后,陆续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南方割据势力,同时也对倚仗契丹的北汉造成巨大打击,割据吴越的钱俶以及割据漳泉的陈洪进也纷纷俯首称臣。可以说赵匡胤基本上结束了唐朝之后长达六十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完成了中国的再次基本统一。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凭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彻底完成南方的统一是肯定没有问题的(毕竟军事能力远远不及赵匡胤的宋太宗赵光义都做到了),并且,赵匡胤在消灭北汉以及北伐契丹的过程中也不会让宋朝遭受致命性的惨败,而宋朝对外战争中的失败,正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的。
另外,唐宗宋祖并称,自然也是因为李世民与赵匡胤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诚如楼下所言,他们二人都凭出色的军事能力完成了全国的基本统一,给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贡献都是开拓性的,是创业之君。同时,他们二人开创的朝代都有着较长的国祚,并且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且尊重人性,唐、宋的繁荣,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比较少见的。
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宋朝和外敌之间的对峙胜少败多,明显就是一个错误。由于北宋和南宋皆亡于游牧民族政权,战争的过程中只有防守,缺少进攻,以至于后人认为宋朝很弱。一、宋军虽然攻击性比较差,但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
有这么一组统计数据,一直被动挨打的宋军对外战争的胜率约为70%,而一直所向披靡的唐军对外战争的胜率约为61%。想当年大唐铁骑所到之处,四夷臣服,而宋朝一直遭四夷抢掠。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唐朝在进攻,而宋朝在防守。如果只是单纯被动挨打的局面上来看,宋军好像很弱。其实宋军和唐军打仗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唐军以骑兵进行长途奔袭,宋军以步兵坐地守山守城。像这样的战争如果宋军的胜率只有60%的话,恐怕宋朝早就亡国了。
二、宋朝的先天缺陷导致宋朝一直处于战略被动,呈现出一副软弱无能的样子。宋朝建立是在一盘散沙的局面之下,逐步把汉族人生活的传统地盘统一了起来。但在宋朝真正的建国之前,后晋的石敬塘已经将燕云16州割让给了契丹人。燕云地区是汉族人北方的要塞,这个地方有山地,有丘陵,有森林,有沙漠,有草原,有耕地,它承载着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缓冲作用,是南方汉人主要的战马产地之一,是秦始皇早就用长城框起来的土地。如果失去了这个地方,整个华北平原将会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铁骑之下。失去这个地区,汉人想发起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道路一马平川。偏偏宋朝从建立的时候就没有控制这个地区,所以战略上的被动挨打是注定的事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之下,两宋政权延续了319年的国祚。可见宋朝其实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朝代。
三、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是中国封建朝代的巅峰与宋朝同时期,正在经历黑暗时代的欧洲无法承担起人类文明代表的作用,西亚和欧洲的宗教之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宋帝国出版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书籍,创造了世界上经济总量的70%,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采矿技术,火器技术,冶炼技术,农业技术等等都远超世界上其他地区。从《清明上河图》上来看,宋朝的商品经济之发达是空前的,文学作品之丰富也是空前的。
四、赵匡胤统一天下的作用,有时候会被低估了唐末时期,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接踵而来的无代十国时期,让整个中国成为一片散沙。虽然不像战国时期一样完全割裂,但对于想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权来说也够遭心的。而偏偏这个时候,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出现了。赵匡胤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总算是安天下安定了下来,虽然不尽完美,但在历史上能做到终结乱局,统一天下的皇帝还真没有几个。赵匡胤避免了中国重新分裂,避免了文明的分化。拿这个功劳和秦始皇相比是有点儿过了,但和隋文帝PK一下,绝对是有道理的。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从一开始就是一手烂牌,但是面对多次外敌入侵,都依靠强大的国力支撑了300多年的江山。并且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宋祖与唐宗并列,是上千年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共同认可,也是国人对宋王朝创造的辉煌成果的认可。
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毛主席笔下的《沁园春》,一口气写了5个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个成吉思汗。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伟大的豪放派诗人,毛主席笔下的风流人物,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又具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
所以,说一个大家都信服的标准。光就两个人的具体成绩进行比较,格局太小,想分出个高下,太费唾沫星子。
划重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凡是为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都是历史的“风流人物”。
按照这个标准涵盖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统一,而且是大一统;二是多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是要是兴盛上升的王朝,领先于世界的,闭关锁国的不行。
所以,朱元璋不行,大清朝更不行。关于成吉思汗的问题,不杠。
用这三个标准一框,能算得上号的人还真不多,基本上都被毛主席写进了《沁园春》。
接下来,数一数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成绩,还是值得点赞的。
- 宋太祖建立的大宋由南向北灭了南唐南汉,平定了蜀地,除了北汉及幽云十六州外,基本上恢复了汉唐的版图,至少是核心区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
- 赵匡胤开创的宋朝,虽然和所谓的“外族”征伐不休,屡遭败绩,但各民族间的融合从未间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不多增加;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文治国,政治氛围宽松,文化灿烂,经济发展到了封建经济的顶峰,相比昏暗的中世纪和阿拉伯帝国,璀璨耀眼,遥遥领先,风景这边独好。
他,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嘛?同一个档次的人物,没毛病。
我的话讲完了!
手机答题不易,欢迎交流!
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谢谢邀请,我来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沁园春·雪》里列举“唐宗宋祖”是因为他们是古代封建帝王中的英雄人物。这跟之后宋朝与外敌打仗胜少败多没有逻辑关系啊……
单单就赵匡胤而言,他确实算得上一个英雄人物的。
首先,他是个马上皇帝。赵匡胤最初的起家,是在高平之战中表现突出,“驰马冲其锋”,从而升任殿前司都虞候。这是他政治上的第一桶金。
在柴荣死后,赵匡胤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掌握了后周的军权,从而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这说明他有足够的政治手腕。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命大将慕容延钊率重兵“屯真定”,盯住了符彥卿的天雄军;大将韩令坤则率军出巡河北,屯戌于河北成德,形成了对成德节度使郭崇的威慑。
最终,成德节度使郭崇在韩令坤大军近在咫尺的威慑下,第一个承认了赵匡胤新政权。天雄军节度使符彥卿,在慕容延钊陈军真定的虎视眈眈下,也臣服于赵匡胤。之后,赵匡胤又御驾亲征,在两个月时间里,击败了不肯臣服自己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这说明,赵匡胤对于五代时期的骄兵悍将,很有一套手段。
也正是从宋太祖时期开始,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将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比如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又比如建隆二年(961年)二月,赵匡胤派“常参官”主持地方税收,禁止藩镇插手干预。乾德三年(965年)三月,遣京师“朝官、廷臣”监临“所在场院”。诸道置转运使、通判等,“市征、地课、盐曲之类,通判官、兵马都监、县令并亲临之”。自此藩镇的两税、关市、榷盐、榷酒等赋税收入,完全由朝廷所控制。
而且,之前的乾德二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次年三月,再次申令,诸州除“度支经费外,凡军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即宋廷规定地方的税收,除少数行政开支外,全部输运京师。
此外,宋太祖还要求“诏群臣乘传出入,不得赍货邀利,及令人诸处回图,与民争利”。
总之,宋太祖从经济手段上,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在解决北方边患问题上,赵匡胤也很有办法。
赵匡胤明白,河东地区向来是军事要地,是阻绝西北与北面边疆民族的重要屏障,甚至关乎河北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于是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决定出兵攻打北汉。这一次军事行动发起于乾德元年末、结束于乾德二年初(963—964),宋军以李谦溥、赵彦徽、李继勋和罗彦瑰等四路进军,并调动地方藩镇兵力协同中央禁军作战,宋军投入总兵力应在6万以上。
此次作战中,北汉援引辽军6万兵马为援,宋辽在辽州展开会战,宋军大获全胜。尽管如此,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因为辽朝的介入而失败,自此后宋太祖在采取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时也就不得不考虑辽军大规模采取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因此,赵匡胤只能先图谋南方诸州,避免无谓损耗,再俟机攻打北汉。直到开宝元年(968年)北汉主刘钧病殁之前,宋朝再未针对北汉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开宝元年七月,赵匡胤连下数道诏书,共筹划接连的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八月初以急攻为主,但又再次因辽军南下而撤军。开宝二年正月,集结好的宋军大举攻伐北汉。这一次军事行动中,赵匡胤吸取了高平之战及乾德北伐的失败经验,在石岭关和定州嘉山布置大军,阻截南下增援的辽军。
但赵匡胤却遇到了与周世宗柴荣一样的难题——太原城久攻不下,而酷暑难耐士兵染病,并且辽军在第一次增援失败后,又迅速调集后方兵马再次来援。赵匡胤不得不班师回朝,放弃了已有的战役成果。但心念统一的赵匡胤并未放弃收复北汉的战略意图,及至开宝九年(976年)八月,赵匡胤再次发动北伐行动,却又如周世宗柴荣一般暴毙于途中。
总之,赵匡胤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英雄人物,他的最大问题是过早的去世了。而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无论是战略眼光和战术水平都远逊于赵匡胤。宋朝军事无力的根子也是赵光义种下的,跟赵匡胤无关。
宋朝与外敌对峙胜少败多,为何赵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称“唐宗宋祖”?
那个只是毛泽东的提法,代表不了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