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诸葛亮深知当时情形缺兵更少将,又很重视马谡,为什么不能让他戴罪立功?

马谡就像是横在烹锅中的一条“活鱼”一样,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吃他的“肉”,因此马谡非死不可。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一:马谡造成北伐失败

马谡主动请命,恳求诸葛亮任命他为第一次北伐的先锋,并且立下了以性命为赌注的军令状,但是马谡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在马谡的错误管理下,北伐军军心涣散,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一向以忠诚无双著称的蜀国军队竟然出现了向敌军投降的情况。

在马谡的错误指挥下,北伐军2万雄狮全军覆没,蜀国军队元气大伤,至关重要的咽喉之地“街亭”失守,造成北伐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退军,第一次北伐大计就这样断送在马谡手中。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二:替罪“马”

马谡的失误其实也是诸葛亮的失误,毕竟马谡是诸葛亮亲命的先锋,诸葛亮用人失误,造成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是板上钉钉的事。虽然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也象征性的自贬三级,但实际上并不影响诸葛亮在蜀国一把手的地位。

如果马谡不死,诸葛亮必然会承担北伐失败的全部责任,诸葛亮的政敌,便会借着马谡的事情大做文章,到时候诸葛亮将陷入被动。

所以诸葛亮必须杀了马谡,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动摇。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三: 自作孽不可活

马谡很膨胀,当着诸葛亮的面立下军令状:“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其后又固执己见,妄自尊大,竟敢违背诸葛亮的部署。

马谡带领着副将王平和北伐大军来到街亭之后,立刻发令,要求北伐军在街亭的山中安营扎寨,并且布置陷阱埋伏魏军。

副将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不妥,便好意提醒他:“丞相曾经万分嘱咐,守街亭一定要依托天险,固守城池,切勿贸然行动”。

自以为是的马谡不但没有听取副将的告诫,反而公然违抗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 他率领大部分人马在山中扎寨,张郃打探到消息后,立刻派出大军包围了马谡扎营的大山并且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张郃趁蜀军军心大乱之际,发起总攻,虽然马谡侥幸捡了一条命,但是蜀国大军却损失惨重,诸葛亮被迫退军。

因为马谡违抗军令,害死了多少条蜀国将士的生命?马谡不死,诸葛亮如何保住自己的威信?

而且军令状都立了,军中无戏言,岂能不管不顾?

不杀马谡不足以立威,不杀马谡不足以祭法,不杀马谡不足以平军愤。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四:三国第一毒奶刘备

刘备奶吕布,吕布被曹操杀死。

刘备奶张飞,张飞被部将杀死。

刘备在断气前奶了一口马谡,马谡被诸葛亮杀死。

刘备在死前告诫诸葛亮“马谡之人,非可用之才,不能委以重任。”

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告诫,任用了马谡作先锋,才造成了北伐战争的失败,马谡不死,诸葛亮如何面对先主刘备的在天之灵?

综上所述,马谡必须死,上帝也保不住他!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马谡言过其实,丢失街亭战略要地,使孔明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虽然他们情同父子,感情深厚。但军令如山,不得不崭。孔明关键时刻用错人了。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一是,想起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一句话。当时马谡也在身边,刘备趁马谡没在眼前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诸葛亮却很看重马谡,所以把守街亭这个重任交给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想起了刘备这句话。掩面哭泣,后悔不该忘记刘备临终的遗言。真的应了那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那句话。感道自己对不起刘备,对不起刘备托孤之情。由于自已用人不当,使蜀国损失惨重,更对不起蜀国的乡亲父老。所以自动提出给自己降职处分。

第二诸葛亮斩了马谡,认为自己用人不当,耽误了扶汉大事。而马谡又是自己看中的,对马谡希望很大。可是马谡为什么会失败了呢?诸葛亮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产生了怀疑。

第三诸葛亮斩了马谡已经感到蜀国再也无人可用了。就连自己最重视的人都不堪重用,还有谁能让他可信呢?诸葛亮这个心思从他以后用人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例如他伐魏每次都要出祁山,费钱费粮又费时,不听手下大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不听信任何一个人的意见。从处理军务上的事也能看出来。凡是触犯军规二十军棍以上的案例都要自己亲自处理。使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垂。诸葛亮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他不满。便出现了一部分人对诸葛亮评语为,专制,不重视人才,不放权,不培养人才。致使诸葛亮死后,姜维伐魏无人可用,只好用廖化做先锋。因此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笑话。其实对诸葛亮这种评语是不对的,诸葛亮是从马谡失街亭后出现的这种作风,他真的是怕再次用错人伤不起啊。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谢谢邀请!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原因是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使诸葛亮的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目的是要夺取汉中北面的土地。首先从郿城佯攻,引得魏兵主力防守郿诚,然后出其不意向祁山逼近,蜀军一路势如破竹,安定、天水、南安三城,轻而易举就夺得了。魏国刚刚即位的曹叡非常震惊,命令司马懿赶紧抗击蜀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很会用兵,必然会争夺街亭,街亭南通汉中,是蜀军运粮的主要通道,也是蜀军退回汉中的唯一道路。若司马懿占领了街亭,就等于掐住蜀军的咽喉,可见,把守好街亭,十分重要。到底谁能把守好街亭呢?魏延、马谡等人挣着要去,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马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协助,并再三嘱咐,街亭关系我军根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马谡、王平带领两万人马,来到街亭,仔细地观察了地形,王平主张在要道口扎营,阻挡魏军前进的道路,马谡主张在山上扎营,有利于从上向下的冲击,一举打败魏军的进攻。王平说,怕就怕断绝水道,也怕放火烧山,马谡说王平不懂军法,不要胡乱发言。至此,王平在要道口扎营,马谡在山上扎营。

司马懿来到街亭,立刻围住山头,断绝水道。马谡命令士兵往山下冲锋,司马懿命令士兵用弓箭射击,蜀兵死伤无数,只得退回山上。由于干渴,许多士兵投降魏军,王平只有五千士兵,攻打了几回。也无法给马谡解围。马谡无法,只得带领士兵突围,司马懿也不追赶,立即控制街亭,下令攻击措手不及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自知失败无法挽回,赶紧下令退兵,要在司马懿大军到来之前安全撤离,没想到诸葛亮还没有离开西城,司马懿大军已经到了西城脚下,诸葛亮无奈,摆下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才安全撤离。

这次北伐失败,马谡有责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所以挥泪,其实诸葛亮自知主要责任在自己身上,先主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才能平庸,不可重用,为何忘却呢?为何不用魏延呢?为此,自己主动向后主刘禅请求免除丞相职务,降官三级,刘禅于是免除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降了官职,但是,还要代理丞相的事务。

既然诸葛亮承认自己有责任,为何偏要斩马谡么?其实不斩马谡也行,蜀汉人才缺乏,正是用人之际,降他官职,让他悔过,不也是可以的吗?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马谡久任诸葛亮参军,参谋献策,诸葛亮亦颇赞许之。七擒孟获之举即是孔明接受了马谡的建议,蛮夷之帮,地处偏远,今即胜之,后又反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必使心悦臣服之,诸葛亮深以为然,后孟获终生未得反,此例亦即证明马谡有非常人之智。街亭之战为马谡人生之转折点。马谡亦急欲建功,欲领军前往,此处有人言诸葛亮令之前往才导致街亭之败,诸葛亮亦深知马谡从未单独率军缺乏实战经验而不会令之前往的。诸葛亮阻之未果嘱其行军布阵之道并派王平为副将。马谡独断专行,既无领军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且不纳王平建议,以致败于曹魏名将张颌之手,损兵折将,失却街亭。此战一败,战略位置尽失,此出祈山大军亦深陷被动不利之局面。马谡即立军令在前,诸葛亮不得不斩之以明军纪,并上表后主自贬其职。马谡之败诸葛亮有不可推卸之责,识人不明,误用其将,既失街亭,亦枉送了马谡的性命。然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感情深厚,西蜀人才匱乏,诸葛亮深感北伐大业艰巨非持久之功,欲提携马谡,殷切期望其能建功立业,为以己继,而马谡亦急欲建功以证己才不负诸葛亮之期望,以导致街亭惨败。

为什么诸葛亮非得杀马谡?

还原历史真相,马谡其实死有余辜。

因三国演义一段失街亭,马谡力争请军出战,最后失街亭自缚谢罪,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让马谡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完全被颠覆。

那么真实历史上马谡到底如何?他和诸葛亮关系究竟怎么样?我们就细说真相。

刘备据荆州后,开始人生飞跃,荆襄人才尽入刘备帐中,其中就有荆州马家兄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谡兄长马良。由此可见,这五常都不是一般人,而是二般人,都是可以称呼为俊杰的人才。

也因此,对于年岁比较小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寄予厚望,甚至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作为参军日夜跟随在身边,情同父子说不上,但有真感情肯定是真的。

这样情况直到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才改变,马谡也因严重错误失去生命。

那么他冤不冤,就必须要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才能知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没有那么远大到彻底消灭曹魏,而是占据汉中家门口的凉州之地,至于雍州,能占多少是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都不是长安甚至关中地区。

这也可以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规划看出,如果为了攻击长安,就不会走陇西大道,而是在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之中选择一个即可。走陇西大道,完全不是去长安的方向,由此可见诸葛亮目标就是凉州,而马谡失街亭就让这个战略目标完成无法实现。

因街亭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凉州战略要地必经之路。

也因此,蜀汉军队只有守住街亭,才能阻挡魏军援军。没有魏国援军的支援,本身就已经出现叛乱,动荡不安的凉州才有可能被蜀汉占据进而吞并。

这里我们复盘以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

当时诸葛亮先派大将赵云还有邓芝,以自己旗号迷惑敌人,以为疑兵之计,出斜谷道,目标是长安,让曹魏大军惊惧不敢妄动。

随后自己在率领主力大军出陇右大道走祁山。

曹魏大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蜀汉疑兵赵云部队哪里,完全没料到诸葛亮主力居然走陇右出祁山,进逼凉州。

一时间凉州地区振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这个时候只要蜀汉自己不出问题,凉州被平定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魏国紧急出兵,可是却中了诸葛亮疑兵之计,曹真率领军队在斜谷拦截蜀军疑兵,赵云因为兵力不足,被击败。而凉州消息传来,蜀军出祁山攻击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

诸葛亮也知魏军马上就要到,也派马谡带兵守魏军西进必经之路街亭。

于是,张郃和马谡在街亭就会有一场必打的战争。

可是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马谡。那么不禁打,不对不是不禁打,是还没打就败了,因为真实的历史上马谡是临阵脱逃。

随着张郃占据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魏军援军开始不断出现。

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已经成为孤军深入,也因此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离开,叛逃的三郡当然也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历数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一次应该是最好的机会,因为魏国对于蜀汉的突袭准备很不充分。短期内蜀汉获得了极大胜利。

但是马谡的失败,让整个占据急转直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唯一错误就是用错马谡。

一子错,全盘输。

其实战斗前,对马谡的使用诸葛亮曾经承受很大压力,但他还是固执己见。

“亮违众拔谡”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是认为马谡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只是马谡自己不争气而已。那么街亭之战马谡到底真实的表现如何?我们继续看。

马谡是在街亭兵败现场临阵脱逃的,从来没有什么自缚谢罪的事情发生。而这一切因为一个人而被掩盖了。这个人就是向朗。

向朗本身也是荆州人士,属于蜀汉荆州派系的一员,他和诸葛亮还有马谡的关系都很好,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向朗却被免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向朗对马谡的包庇。

那么向郎是背锅的吗?我看不像,而是诸葛亮却是很气愤。

那么诸葛亮到底气愤的是什么?不是马谡战败,而是临战脱逃。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人劝说诸葛亮,诸葛亮都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正军法不过是借口。马谡被杀,就是因为希望过大,最后他让诸葛亮失望过大。马谡可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以诸葛亮的人品还有道德水准,其实对接班人最看重的一点,毫无疑问是勇气和担当,而不是能力。

如果看重能力,魏延指挥战斗的能力都比马谡要强,这也是后来诸葛亮看中姜维的原因。无论能力如何,姜维最后为蜀汉忠义死节,临死还不忘复国,最后被破腹取胆。这样的壮烈和忠义古今中外几人有。

而我们再看看被寄予厚望的马谡?

街亭战败之后,竟然逃跑藏匿,这点责任都不敢担当。

诸葛亮当然是非常气愤啊,做领导的其实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品和态度却是天生的。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之后劝诸葛亮要惜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内心想的是!

我寄予厚望的人,如此没有担当,是我的错。

然后在后悔没有听刘备的话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