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没有之一!古代几乎一边倒把王莽说成伪君子,“窃国大盗”。但到了近现代,为王莽翻案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他很多超越历史局限的施政行为被人惊叹,以至于很多史学家认为王莽是“社会主义改革家”。
本人研究王莽多年,认为从道德层面王莽是真君子,一点不伪,他得国建新也不是“篡”,而是“被推”。之所以历史评价那么低,很重要的原因是写史书的是东汉人班固。班固在《汉书》中的谎言比比皆是,贬低王莽是他的政治任务。
为什么说贬低王莽是班固的政治任务,很简单,他建立的新朝很不幸夹在两汉之间。这里有个玄机,每个朝代建立都要有其存在的法理,每个统治者上台都要论证本朝及本人存在的合法性,这是儒家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新朝验证自己的法理有吗?当然有:更天命!西汉自武帝时期就开始流传“汉室将亡”的论调,到汉哀帝时期这个论调已经深入人心,汉哀帝就曾经宣布跟老祖宗划清界限,等于宣布大汉亡了,我继承的已经不是汉家天下了!
汉哀帝这种“欺天”的行为很搞笑,这也反应了“更天命”的思想已经不可逆转。
古代法统传承基本承袭两大原则:君上有德,嫡长子继承;君上失德,改朝换代!王莽正是被这样一种思潮裹挟上位的,而不是主动“篡”位。
那么,王莽建立的新朝又为什么如此迅速地败亡了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我说几点重要的。
首先,王莽本质上就是一名书生,他本人并不具备当开国皇帝的能力。新朝乃至整个西汉末年,朝政都进入“儒生政治”时代,而当时的价值观又“才”“能”不分,结果充斥朝堂的全是“腐儒”,这样的上层结构往往是高谈阔论,百无一用。王莽也是典型的“志大才疏”,他的新朝是用非所人,新朝四辅之一的大学问家刘歆就是典型。
其次,王莽名为改革,实际行的是革命之实,这么大难度的事,他推出的方案很不谨慎,人为制造了难度,导致改革功败垂成。王莽在新朝建立的两个月内就一股脑把所有改革推向市场,这其中,有的是纯属无事生非,体现了儒生政治的迂腐,有的是跟势力集团虎口夺食。这些方案推出后,王莽根本没考虑阻力有多大,失败成必然。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莽上台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被社会三大阶层错误地“代表”了。这三大阶层就是:权贵阶层、精英阶层和底层平民阶层。
在“更天命”的思潮下,最害怕的就是权贵阶层,包括刘氏宗族,他们深知一旦改朝换代,就意味着他们的灯光将一去不复,甚至包括他们的性命。怎么办?找出一个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人,和平演变,这是保证他们既得利益的唯一出路。王莽不幸被他们相中。王莽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吗?从汉平帝时期王莽的行为看,他是可以代表权贵阶层的利益的。那段时间王莽不但没有损害他们,反而给了他们更多实惠,所以,他们误认为王莽就是他们的代表。
事实上,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权贵阶层必然成为牺牲品,所以当王莽一旦拉开改革大幕,权贵阶层立马成为死敌!
社会精英阶层是王莽上位的主要推手,但这个阶层又最复杂,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王莽应该“行周公事”,竭力“辅汉”,一派认为王莽应该顺应天意,更天命“代汉”。笔者认为这俩派的斗争只到元始三年才有结论(我称之为王莽的七月革命,以后再跟大家探讨),即“代汉派”战胜了“辅汉派”,于是新朝建立。可问题是,从此王莽跟精英阶层中的“辅汉派”渐行渐远了!
那么底层的平民阶层至少可以成为王莽最忠实的粉丝吧?很遗憾,平民最终也成了王莽的敌人。
本质上讲,底层平民是最脆弱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缺少远视,也等不到“明天”。以奴隶改革为例,这本来是对奴隶的一次解放运动,但当时社会的一个畸形生态链却断送了改革可能的成功。按法律规定,奴隶是奴隶主私产,是不需要缴税,也没有服役的义务。西汉末年民不聊生,破产的平民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卖身为奴。奴隶既然是私产,奴隶主再怎么剥削,也不能饿死奴隶,这等于自家财产损失。奴隶主一边行着盘剥的事实,一边又充当底层民众生存的保护伞,行成了很不合理却又难以破解的结构。
你想解放奴隶是吧,好,奴隶主一咬牙把奴隶推向社会,这些人怎么生存?国家可以给田,但田在权贵手中,你得等,奴隶等不起!
累死的情况还体现在土地现状中,新朝的改革方案不完善,执行又不力,把底层民众也逼反了,他们成了新朝的掘墓人,而王莽改革本来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他们。
说王莽改革失败了,也不全对,从结果上看是这样,但从中华文明史角度看,王莽的新朝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王莽值得尊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