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相信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帝在临终前,曾经评价过老八胤禩,之所以没有选他当储君,就是因为: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但却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也就是说,老八胤禩顶着一个“八贤王”的名号,却在干着收买人心的勾当。因为对下面太过放纵,也导致他没有魄力,也没有胆量和意愿去刷新吏治,推行改革。

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老八胤禩,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无缘皇位的吗?

一、

之所以老八胤禩对皇位产生了幻想,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康熙帝一手造成的!

本来皇位跟老八胤禩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个太子哥了。而且这个哥哥对自己还不错,众位兄弟们也很信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太子肯定会即位当皇上的。

不仅这些兄弟们这样认为,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所以一开始他也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太子该做的一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老爷子太能活了,太子胤礽的椅子都坐的长蘑菇了,老爹还是没有一丝要趴窝的表现。

因此,康熙帝也有点内疚,毕竟从他当时的心境来看,他也是非常信赖这个太子,未来的皇位本就是要传给他的。因为愧疚,所以康熙帝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补偿太子,比如由着他的性子来,让他监国,给他更大的权力等等。

可是这样一来,太子权势增加,身边自然就会聚拢一大批人。康熙帝看到后,心里又膈应了,再加上权势大臣索额图也向太子靠拢,他更睡不着觉了。他睡不好觉,心里就会乱琢磨,一乱琢磨,就开始想办法平衡权势。于是其他阿哥们的机会就来了,开始被老爷子,一个个安排到重点岗位工作。

眼见其他兄弟们一个个被康熙帝加恩进爵,瓜分权力,太子心里又难受了,这一难受,精神就有点不正常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太子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大概率是患了焦虑症。

二、

太子一焦虑,就容易干傻事,比如喜怒无常,动不动就跳着脚的骂人,而且对兄弟们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甚至表现地异常冷漠。

太子变得暴躁之后,经常无缘无故冲其他人发火,时间长了,他身边的人也积攒了一堆怨气。终于这群被虐的人,找到了一次皇上跟太子一起出巡的机会,集体向康熙帝举报,还说太子胤礽大半夜不休息,往皇上帐篷里张望。

康熙帝一听就炸毛了,再联想到之前有一次,自己最心爱的皇子十八阿哥胤祄因病去世,自己都哭成那个熊样子了,而太子胤礽竟然像没事人一样。再一想,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没见太子表现出忧虑之心啊,甚至还听别人说,太子曾经抱怨过: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看来这小子是一心盼着老子死啊,于是一怒之下,将太子胤礽废了。

太子胤礽这一废,康熙帝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本来大家对这个位置不抱幻想的。可是万万没想到,老爷子这么会做事,还如此深得人心,其他皇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而这些蠢蠢欲动的皇子,一共有这么几位,分别是老大胤褆、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再加上被废掉的太子胤礽,一共凑成了九位有实力竞争皇位的皇子,史称“九龙夺嫡”。

三、

其实老八胤禩还没醒过味来呢,老大胤褆就先跳出来了,他是惠妃叶赫那拉氏的儿子,也是庶长子。

其实老大胤禔人长得帅,文武双全,且从小就跟着康熙帝出征,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古代确立太子,有着“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说法,既然嫡长子被废了,是不是该轮到庶长子了?

随后康熙帝的一则命令,更让老大胤禔深信不疑,自己即将成为下一个太子,而康熙帝下了一个什么命令呢?

就是让老大胤褆去监管太子胤礽,其实《雍正王朝》中康熙帝骂老大是蠢猪,确实没有冤枉他。他觉得父皇让自己去看守废太子胤礽,就是想让他替父分忧,弄死太子,毕竟康熙帝可是以宽仁著称。等到他兴高采烈地将这份奏折递上去,提出为父解忧,由自己亲手了结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帝当时就怒了。

是啊,你还是人吗,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你作为兄长,不但毫无怜悯之心,还落井下石,气得老爷子好几天吃不下饭。

老大胤禔一看自己可能是没戏了,转过头来又上了一份奏折,而这份奏折就扯出了本文的主人公,也就是老八胤禩。老大在奏折中,着重提到了一个神秘道士,叫张明德,说他给老八胤禩相过面:

“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

对,这就是《雍正王朝》中编出“八王大,大王八”的那个神棍,其原型。

四、

其实老大胤禔的想法很简单,自己这样跟康熙帝一说,他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这样对于皇位继承人,自己心里不就有底了吗?

估计老八胤禩的心里已经唱了一百遍:

“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也正是在这个档口,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被清算的老三胤祉站出来了。老三胤祉跟太子胤礽的关系很好,本来太子胤礽要是当了皇帝,他大概率会飞黄腾达的。可是自从太子被废了以后,其他皇子们嚷嚷着要清算太子党,尤其是老大胤禔叫得最欢,他就怕了。

他这一怕,就想起了一件事来,这件事涉及到老大胤禔,他曾经请过一个蒙古喇嘛搞了一个神秘的仪式。他怀疑,这个老大肯定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想魇镇太子胤礽。

本来康熙帝是不信他这鬼话的,咱们皇子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怎么会信这玩意呢,结果一查,还真搜出来了证据。

这下子老三胤祉笑了,别忘了他也是文武双全,康熙帝外出打猎就爱带着他一起。现如今,太子胤礽完了,老大胤禔也完了,论资排辈,怎么着也该排到自己了吧?

可惜,他还没等笑出声来呢,康熙帝却开始反思了,他反思啥呢?

他反思,怪不得太子胤礽的举动异常诡异,敢情是被老大胤禔魇镇的啊。看来朕是错怪太子了,快将朕的宝贝儿子从“宗人府”放出来,复他太子位。

五、

康熙帝将太子胤礽这么一废一立,一下子就整垮了好几位皇子,但他们被激起的夺嫡之心,算是放不下了。

老大胤褆算是完蛋了,被永久圈禁起来,即使康熙帝外出,也一再嘱咐加强对其监控。老八胤禩也被害惨了,被康熙帝痛骂其勾结党羽,意图谋害太子,关键是老十四胤禵还蹦出来信誓旦旦保证八哥从没谋害过太子,气得康熙帝差点吐血……

老三胤祉也完蛋了,老大对太子落井下石,他对老大落井下石,其性质是一样一样的。从此之后,他就彻底对皇位死心了,一心扎到书堆里,研究文学去了。

而太子胤礽这时候也仿佛想通了,他觉得自己被废的原因就是根基不稳,而且康熙帝才是自己即位最大的障碍。所以,记吃不记打的太子胤礽竟然联合步兵统领是托合齐,搞类似“锦衣卫”的那套,甚至开始搞“逼宫”。

可惜他也不想一想,他老子从八岁时就已经在玩这套把戏了,你能斗得过他?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也承认自己斗不过老子,但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没办法,必须得搏一搏,万一单车变摩托了呢?

结果,还没等太子胤礽出手呢,康熙帝就将其想法按在了摇篮中,再次废了他。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整个夺嫡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最有希望夺嫡只剩下两位选手,一位是老四胤禛,另一位便是老八胤禩,而其余皇子都是依附在他俩身上的。

六、

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的夺嫡套路是完全相反的,这也决定了最终皇位,花落谁家?

老四胤禛其实就像《雍正王朝》剧中演的那样,一直处于蛰伏状态,按照邬思道的说法,采取不争的态度: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储君没有着落,康熙帝比谁都急,自然也会重点关注剩下的这几位皇子。而剩下的这些皇子们,也因为储君没有着落,他们也开始着急起来。可是一着急,就得想办法巩固地位,可是越巩固地位,就越让康熙帝担忧。

但有一点还是得做到的,那就是康熙帝交代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还得做好,做细。所以老四胤禛就专门往康熙帝心里做事,皇上喜欢什么,他就干什么。唯一不做的就是,让康熙帝感觉到他是在夺嫡的举动,这种事,老四不干。

与号称“天下第一闲人”的老四胤禛不同,老八胤禩就很着急,他也确实是在用“仁德”收买人心。他的主张就是靠“仁德”治理天下,而老四胤禛的主张却是靠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更重要的是,老八胤禩人缘太好了,连四个辅政大臣,都有三个被其拉拢了,要知道康熙帝穷尽一生在干嘛?

擒鳌拜哦,除三藩咯,征准格尔……还不是为了灭掉一切有能力挑战皇权的因素。你老八可倒好,又把他们拉起来了,一旦你当了皇上,你怎么报答他们,分权还是分钱?

七、

一旦老八胤禩当了皇上,他是没办法处理自己这群拥护者的,打击他们就坏了根基,不打击他们,就坏了国家。

当然,真正让老八胤禩无缘皇位的导火索,是两只鸟死亡事件,史称“毙鹰事件”:

跟《雍正王朝》这部剧不同,那两只死鹰并非老十四胤禵送给康熙帝的,而确实是老八胤禩送的。那一年他跟随康熙帝去热河巡视,走到半路的时候,正好赶上老八胤禩生母的祭日,于是他去祭奠母亲。

当然,这种事也无可厚非,理所当然,关键是他并没有亲自跟康熙帝讲这件事,而是派了个太监去讲。而且,他还派人给康熙帝送了一件礼物,也就是两只海东青,老鹰。

关键是老八胤禩的这两只鸟,送到康熙帝手中时,确实是死的。幸亏康熙帝身体还算硬朗,再晚几年,他会被活活气死。要知道老八胤禩本来就被康熙帝怀疑,这次又送了两只死鸟,这在他们女真族看来,就是咒自己死啊!

就算老八胤禩是被冤枉的,可是这么大的事,他竟然疏忽了,也是失职的表现,又怎么可能将一个国家交给他呢?

因此,康熙帝大骂老八胤禩: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

等于是新仇旧账一起算了,随后康熙帝就宣布,自己跟老八胤禩的父子情谊彻底断了。

八、

很多人觉得,老八胤禩之所以跟皇位无缘,就是因为他出身卑贱,不符合规矩。

其实不然,若真是如此,老八胤禩也不会费尽心机去夺嫡,毕竟出身这种事从出身那一刻起就决定了。

况且康熙帝骂他出身卑贱,是因为在气头上,气急败坏之下怎么恶毒怎么来着。况且他也不是只骂过老八胤禩一个人,他还骂太子胤礽克死母亲,骂老十三胤祥不忠不孝呢。

这也是康熙帝实在找不到攻击点了,才不得不拿其出身做文章,也属正常。

当然,他的“八贤王”称号也不是吹出来的,后来雍正帝治他罪的时候,也是绞尽脑汁,最后强死耐活找出那么几条罪状。

当然,老八胤禩无缘皇位的另一个因素,就像二月河的另一本小说《康熙大帝》中讲的那样。康熙帝发愁将皇位传给谁时,方苞站出来说了一句话:

“看皇孙!一个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

于是,康熙帝就相中了弘历,这才决定将皇位传给老四胤禛。当然,这只是小说家之言,虽然乾隆帝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那仅仅是自夸罢了。

但是,看皇孙,还真有可能发生在康熙帝身上,但是看的对象并非老四胤禛,而是老八胤禩,为什么这么说呢?

九、

那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八贤王”,竟然膝下只有一根独苗,还是他将近三十岁时,特意新纳了一个小妾生的。

人家老四胤禛可是一口气生了10个儿子,当然,顺利活到成年的也就4个。康熙帝一口气生了35个儿子,其中就有11个没能活过序齿之年。

如果你是康熙帝,见老八胤禩就那么一根独苗,还是结婚十多年了才生出这么一个,是不是亲生的都得打问号。在当时死亡率那么高的年代,怎么能保证这个皇孙能活到成年?

这也不是老八胤禩痴情,就娶了一个老婆,实际上他娶了至少五个老婆,但就两个开了花结了果,一儿一女。

也就是说,之前的老八胤禩在争夺皇位时,一直是一个人在狂奔。等到毙鹰事件发生的时候,他那唯一的儿子也才六岁,能不能活到成年都难说,除非康熙帝疯了,才会选择他当皇帝。

如果你这方面能力较弱的话,怎么能保证后代繁荣昌盛,从康熙帝这么能生就能看出来,他还是相当看重这一点的。事实上清朝之所以灭亡。其中一条重要因素就是后期几个皇帝,要么生不出孩子,要么就那么一个,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更难出现九子夺嫡这种场景了。

所以,老八胤禩群众基础再好,他子孙不够旺盛就是一大缺陷。还千秋万代呢,传到下一代,不知道果子就被谁摘走了,康熙帝敢冒这个险吗?

就连他那爱美人不爱江山,疑似半路出家的不靠谱的老爹顺治皇帝,还生了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呢。

若是生不出儿子,那当年明熹宗朱由校,就不用把皇位传给朱由检了,传给魏忠贤得了……

所以,子嗣太少,估计才是老八胤禩夺嫡失败的主要原因!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康熙晚年,掀起九子夺嫡的风浪,他众多的儿子,却也涌现出一些能力不错的来争夺储君之位,如大阿哥党、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甚至是十四爷也插上了一脚。众位阿哥觊觎储君之位,自然是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夺得康熙的青睐。

老八这个人可谓是慈眉善目、广结善缘、他的人缘无论是官场还是兄弟之间都算是不错的口碑,自然八阿哥身边聚集了一众利益小集团,称之为朋党也不为过。

在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八阿哥是很受到康熙器重的,储君之位是个很强的竞争者。因为太子废黜,储君之位空虚,众阿哥更是尽量表现,就如同电视剧中的康熙对八阿哥的评论,大意是:“老八,处处学我,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我是以宽仁治国,而老八是比我更宽广仁德,用此收买人心。”须知道康熙末年,国家已经是糜烂了,国库空虚,放纵过度,而如果出现八阿哥掌权,结果只会更加的衰败,所以康熙没有选择他。

历史上,四阿哥有一个幕僚告诉他,康熙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像这样的帝王,在他面前你不能表现的太过愚笨,也不能表现的太精明,总之要适中。而八阿哥在康熙面前就是表现的太过激进,做作。

在朝臣举荐新太子问题上,不少大臣直接提出要立八阿哥为储君,这表面的探讨,实则已经令得康熙心中大为不快,作为帝国的第一人,他感觉到自己的皇权和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衅,而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八阿哥如此人心所向,是帝王所忌讳的,所以自此之后,康熙疏远了和八阿哥的关系,自此老八也明白和皇位是越走越远,而后来海东青事件,导致康熙大为恼火,由此说出了要和八阿哥断绝父子关系的话语,从那时起,八阿哥也就再也无缘皇位。

这一切只能说明老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知道在康熙面前做到一个适度就可以,可他偏偏表现的那么的英明神武,仁德宽厚,却不知早就遭到了康熙的忌讳,注定和储君位擦肩而过。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我之前一直对四阿哥有错误的认识,要不是看了今天的问题,我可能会一直错下去。

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皇帝,清朝名最“臭”的皇帝,却处处为百姓着想,也让国力空前强大,堪称圣君!

我之前错误的认识是:四阿哥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篡改了圣旨内容,将原本“皇位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改成了“于”,这样就变成了“皇位传位于四阿哥”。

小的时候,大人给我讲历史的时候讲到的,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十四阿哥虽然跟随康熙皇帝出征了多次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只是一介匹夫,根本不会有做皇帝的机会!

最有争议的,恐怕就只有八阿哥了,据史册记载,在当时康熙去世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八阿哥了。

八阿哥当时在朝廷,拥有广大的人脉,就连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支持并帮助他当皇帝,可以说,八阿哥当时在满庭朝野收获了极大的人心,可谓是对皇位势在必得。

可是,父皇康熙去给他一个极大的玩笑,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

话说,父皇康熙是怎么想的呢?

一、你天天拉帮结派,到处扩大自己的势力,想当皇帝,难道是靠这些能力就能当皇帝吗?

其实,康熙早就看出了八阿哥心术不正,能力不足以承担皇位(雍正皇帝时八阿哥的造反,也说明了康熙皇帝的眼光是没有错的!)

二、八阿哥排行老八,怎么也轮不到他吧,排在前面的老四,性格非常适合继承皇位。

其他兄弟都在勾心斗角,只有他,和兄弟和和睦睦。

当然,真正是什么原因,也只有康熙他自己本人知道了。

当然,雍正的表现,也没有让康熙失望。

雍正在位期间,国泰民安,使国家非常富强。期中最能体现它的能力的是:康熙死的时候,国库只有700万两,而雍正去世的时候,国库达到了5000万两!

最后,我觉得人只有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才能有大有作为。

作者简介:

一个来自四线城市,非985、211学校的伪文艺青年。20岁、大一,敢想敢做更敢拼!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康熙皇帝是何等的睿智,他要选的是一个胸怀天下干实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贪图皇位的人。康熙晚年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吏治,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分化严重,但是税收依旧按照人头收取,造成了大量的饥民。此外,官吏贪腐严重,与商人勾结不纳税,造成国库空虚。康熙年龄大了,他想整顿吏治又力不从心,康熙让儿子们参与朝政,目的一是为了锻炼他们,选接班人;二是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思考;只可惜因为夺嫡,事与愿违。尤其是老八,在朝堂上结党,这恰恰是皇帝最忌讳最敏感的事情。

老四胤禛夺嫡,但是干了不少的实事,比如为了修河堤去江南募款赈灾,这件事本来应该是主管国库的老八干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一件得罪满朝官吏的事情,这些朝廷里的大官,哪个没有从富庶之地的江南拿过好处。而胤禛去江南募款,找的对象正是哪些给这些朝廷大员们送银子的大户以及肥缺衙门。比如盐道衙门,江南织造下面的大户们等等。

面对水灾,老八居然能够辩称是人事,不是天灾。说成是下面的人为了多拿赈灾的银子而谎报灾情,这明显是为了掩盖自己掌管的国库空虚的事实。如果真的要赈灾,自己掌管的国库那点银子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私自借给各个朝廷官员银子的事情也就败露了。因此,老八不惜淹死千千万万的百姓来掩盖自己管理国库监守自盗的破事。但是,康熙如果那么好糊弄就不是康熙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追缴国库的欠款,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从国库借了不少的银子。但是,借是借了,八爷的人情是有了,可是苦了老百姓和朝廷。老百姓缴纳的税赋都变成了官员们的吃喝玩乐的挥霍。

对于太子,康熙更是失望至极。胤禛正在逼着大大小小的官员还国库的欠款,按照胤禛制定的还款期限,还有7成官员没有还款。当时胤禛已经说动了很多老臣,他们当场已经拿出了银票要还款,可是太子出现了。批评老四胤禛逼得太紧。

各个朝廷大员为了拒绝还款,甚至搞出了去大街上卖家当作秀,自杀等等。康熙当时召见了太子举荐的六个人之后,十分的不满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商人居然放了一个盐道的肥缺。对太子说:我就不明白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这时候太子胤礽终于开口说话了: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康熙帝开始满脸狐疑的盯着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完全误会了康熙帝的意思!

康熙帝又讲: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太子很明显会错了意,康熙时让太子安抚人心,而不是不追缴欠款。否则拿什么修河堤,拿什么发军饷,拿什么去搞国家建设。

而户部国库欠款是谁搞出来得?就是太子傻逼,老八故意给太子挖坑造成得。

对于老八的精明可以说看的一清二楚;对当时清朝的局势看的也是洞若观火。对于老八结党,只为夺嫡不顾大局了如指掌。也对老八沽名钓誉的性格十分的反感。为了陷害十四子,发生了送死鹰的事件,意图让康熙制裁用兵十几万的老十四,逼反老十四,然后趁乱夺取皇位。

当初西北战事起来的时候,就是因为老八和太子等人党争,导致战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所以康熙才选大将军王。老八等人立刻想抢这个位置,但是胤禛推举了康熙心目中的人选老十四,因此深深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面对整个局面,其实康熙对儿子们并不满意。这件事出现在了秋场围猎康熙隔代指定接班人:当时胤禛生病没有参加围猎,康熙还特意问:你不要后悔?

康熙准备的这件赏物时一把金黄的如意,莆田之下除了皇帝之外,就是太子能使用这把如意。而这把如意正是太子的如意。谁得到如意谁就是下一个太子,在场的王公大臣蒙古贵族对此都是心知肚明。

秋场围猎,老十三打的猎物最多,但是老八抓到都是活得。康熙对老八的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十分不感冒,但是当时的王公大臣大喇叭都支持八阿哥。认为八阿哥又慈悲心怀,如意应该给老八,但是康熙并没有立刻答应。

就在此时,弘历站起来说:王公说的不对。康熙立刻说:弘历你说说王宫怎么说的不对了。小弘历就把满人时游牧民族,打猎为生,与汉人种田为生没什么两样。这是老天给他们求生的本领。并且说:皇爷爷一生射杀了那么多猛兽,难道就没有菩萨心肠了吗?一下子把诸多王公给吓到了。并且说康熙时第一巴图鲁(勇士)。

当弘历说康熙是第一巴图鲁(英勇勇士),康熙非常开心,说:所有阿哥都不该得这个赏物,如意应该给弘历。这也就有了后面得弘历骑着康熙脖子写字,说:皇爷爷,你可扶好了我。

隔代接班人得人选都有了,还有老八什么事。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排得上号的帝王之一。纵观其在位61年时间,功勋卓著,然而其晚年却上演了“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战,令人唏嘘不已。

康熙成年的皇子众多,不乏能力出众者,但是康熙在二废太子后却迟迟没有再立储。而呼声最高的老八胤禩为何始终不能进入康熙的“法眼”呢?

“八贤王”真的贤吗?夺嫡才是其真实目的

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势力可谓“九子夺嫡”中党派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包括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四位皇子。老八不仅在众兄弟间人缘颇好,在朝中更是享有“八贤王”的美誉。可是,老八这个贤王真的贤吗?

参与“九子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八胤禩的出身可以说是最低的一个。从二阿哥胤礽因为是赫舍里皇后所出的唯一嫡子,年仅两岁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来看,康熙对于皇子的出身还是有所在意的。这是老八胤禩的一个先天劣势,加上其在众皇子中的排序也不高,最终“逼迫”老八走上“贤王”的道路。古代封建社会立储,无非就是“立嫡”、“立长”和“立贤”,老八胤禩与前两条无缘,也唯有争取以“立贤”角度努力了。

确立了这样的夺嫡方针,老八胤禩走上了贤王的道路。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势力支撑,老八凭什么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无非就是一些利益交换和做足了表面功夫。可以说,老八胤禩利用自己皇子的身份和权势,拉拢了一大批朝中大臣,为其夺嫡增加了筹码。但是,这样以自身利益出发的做法,往往会有许多超越底线的妥协,同时这也损害到了国家的利益。

一个置江山社稷于不顾,贪图个人利益的人当上皇帝,这个国家会有希望吗?即便登基上位,也会处处受到朝臣的掣肘和限制,对整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点在康熙一废太子,提出举荐新太子后,满朝文武大批量的举荐老八胤禩时便被康熙洞察。勾结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觊觎皇位,老八胤禩在康熙面前暴露得清清楚楚,让康熙忌惮不已。

“今马齐、佟国维与胤禩为党,倡言欲立胤禩为皇太子,殊属可恨!朕于此不胜忿恚。况胤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岂以胤禩庸劣无有知识,倘得立彼,则在尔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尔诸臣,不由朕也。”

“毙鹰事件”让康熙震怒,老八彻底失去机会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老八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偏偏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时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老八胤禩对自己的诅咒,于是召集诸皇子再次公开责备老八胤禩, 并说: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此次事件或许纯属意外巧合,也有可能有人从中作梗故意蓄谋。归根结底,还是老八胤禩在举荐新太子中暴露出来的夺嫡之心,使得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已经大幅度下降,被排除出了皇位继承人的序列。

“好圣孙”是康熙考虑传位的另一重要指标

老四胤禛能够在“九子夺嫡”的最后时期脱颖而出,成为皇位最有竞争力的皇子之一,其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的态度是受到康熙圣心眷顾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四胤禛生了弘历这么一个深得康熙喜爱的好儿子。弘历曾被康熙带在身边培养辅导,这在康熙众多皇孙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弘历是多么受康熙的眷顾和喜爱。

康熙一代圣君,看问题的目光自然不会短浅。从长远角度考虑,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是优秀的皇储人选,康熙也有意培养。而老八胤禩子嗣稀少,只有弘旺一个儿子,且资质平庸,属于那种泯然于众的普通皇孙。因此,子嗣方面的巨大劣势也是康熙不曾考虑老八胤禩继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好圣孙”也是帝王考量传位的重要指标。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形在明成祖朱棣选择传位朱高炽和朱高煦时也曾发生。因为朱瞻基这位“好圣孙”,朱棣最终义无反顾的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综上所述,老八胤禩的八爷党虽然势力庞大,但老八胤禩始终没有得到康熙圣心眷顾。反而处处受到康熙的警惕和提防,可以说是最早无缘皇位的皇子之一。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观看。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康熙废黜太子胤礽后,成年皇子们顿时觉得自己有机会竞争太子之位,无不为之极力表现,企图夺得帝位。其中综合能力最强,呼声最高者必须是老八胤禩。

(胤禩剧照)

胤禩聪慧,人又努力,不论是学识还是骑射在诸皇子中都是上乘,因此深得康熙重视。早在他13岁时便被委派去参加山东孔庙祭祀,16岁便与诸皇子参加准噶尔之战。不光如此,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分封皇子时,胤禩又是受封贝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尽管得康熙重视,胤禩为人却亲和有礼,待人更是体贴细致。康熙有意培养他在政事上的能力,让他参与政务。胤禩不光事情办得出色,还广结善缘,与诸大臣们相处融洽。

哪怕在诸皇子中,胤禩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与他交好的皇子最多。

另外,胤禩尊重厚待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中亦有很好的口碑。

当时,就连康熙最为信赖的军机大臣李光地都感慨,诸王之中,八王(胤禩)最贤。因此,胤禩又又得贤名——八贤王。

按清朝立贤不立嫡的立储制,胤禩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可是,康熙为何自始至终却没有考虑过要把皇位传给他呢?

(康熙剧照)

我认为,恰好是胤禩有贤名害了他。

胤禩在朝中有很好的人缘,一些大臣见太子胤礽被废,便主动加入胤禩的政治集团中来,大家群力群策,都希望能促成胤禩被立为太子,将来等胤禩做了皇帝,大家也好跟着吃香的喝辣的。

康熙四十八年,机会终于来了。

康熙打算在诸皇子中新立太子,于是召集群臣,让他们推举一位皇子,并表示一定听从大家的建议。

大臣们认为康熙这话不像是说着玩的,于是联名保奏皇八子胤禩。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康熙非常不高兴,此事也不了了之。

康熙为何不高兴呢?

试想一国之君,向来把皇权看得极重,而诸大臣竟联名保奏皇八子胤禩,这无疑是告诉他,胤禩在朝中深得人心,其势力强大到能撼动他的皇权。

结党营私是康熙最为憎恨的,更何况是皇子交通大臣,造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所以康熙毫不留情地打压胤禩和他的政治集团,还骂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

胤禩虽说屡遭打压,但他夺储心未死,所以他一直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重得康熙宠爱。

(九子夺嫡剧照)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前往热河巡视。

按例,胤禩应随驾左右,但由于正是胤禩生母两周年祭辰,所以胤禩去祭奠生母良妃,并与康熙约定在汤泉等侯,共同回京。

胤禩深知康熙喜好打猎,于是谋得一对上好的海东青,让人送给康熙,希望能取悦康熙。

没想到,这对海东青到康熙手上时,却已是奄奄一息的将死之状。

康熙年纪大了,本来就对死很忌讳,现在看到一对死鹰,认定是胤禩有意诅咒他,所以当即把在身边的皇子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说胤禩为“辛者库贱婢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如果让他继承大清王朝的皇位,那会让天下人耻笑。

可怜胤禩遭此打击,深知争储无望,从此一病不起。

胤禩一病不起也没有用,康熙从此和他翻了脸,连问也不问一句,对他相当刻薄寡恩,彻底断了他对皇位的念想。

(参考史料:《清史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