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确实,有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流传,李鸿章在日本被刺客射了一颗子弹,却为清政府省下了一亿两白银赔款,事实真的如此吗?

日本浪人喜欢刺杀这事啊,自古有之,并非最近才有的,幕府时期被刺杀的大佬,那多了去了。上到天皇,幕府将军,下到普通百姓,甚至连国外拜访的高官都不放过,所以一个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也并非什么稀奇事。

一百多年前,中日甲午战争末期,大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即使继续跟日本人死磕下去,也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奔赴了日本的马关,开始了求和谈判。

但是有句话大家要记住,弱国无外交,即使你外交官再厉害,再巧舌如簧,但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么,号称史上最贵的一颗子弹,是怎么发出的,那位日本浪人的结局又是如何?

一、

如今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开始反思当年的李鸿章,处境究竟有多难,有些桥段拍出来也确实催人泪下,为此也有人感慨: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这种感慨的意思是说,年轻时,想不通李鸿章为什么要当卖国贼,等到长大了以后,再去了解这段历史,才觉得他其实是真中堂,为了大清,殚精竭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人这样感慨,自然也有人出来反驳,不能因为他挨了一颗枪子,就忽略了他的残暴,他的贪婪,他的不作为。

于是呢,这段话的意思又反成了网络俚语,意思成了:

年轻的时候啊,并不知道李鸿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成年之后呢,不去读书,却听信网络谣言,误把李鸿章当成了爱国英雄。这句话呢,也成了一句讽刺的话语,用来讽刺一些人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反而喜欢道听途说,把网络上的谣言当成了真理,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其实,用脚指头想一下也能想明白,当初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是日本方强烈要求的。难道日本人会傻到,专门找一个,又聪明,又正直,视死如归,还很爱国的李鸿章找自己谈判吗?

当然,历史人物嘛,也确实不能简单的非黑即白来讨论,毕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李鸿章整个赴日本谈判的过程,以及那一颗子弹究竟是咋回事?

在首轮谈判时,伊藤博文其实就讲了:

“请贵国割地赔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国看中的是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款嘛,不多,请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白银!”

没想到,李鸿章听完这话,当场就拍了桌子,大怒!

二、

就像前面提到的,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你怒随你怒,又没啥用: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其实,也确实是在为难李鸿章,他的手中根本就没筹码,怎么跟日本人谈呢,所以,第一次谈判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毫无进展。

而接下来的谈判,仍然是没有什么结果,谈判一事一时间僵持在这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日本浪人行动了,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返回驿馆途中,面部挨了一枪,随后被紧急送医。

而李鸿章的这次遇刺,也让日本人慌了,而他们慌了的原因,则是因为西方列强们,开始同情大清,都觉得日本是野蛮国家,从而在李鸿章遇刺后,表示了同情,与此同时,对日本施压。

日本方面,也担心李鸿章会愤而回国,不再跟日本谈判,这样会使日本的利益受到损失,或者无法实现最大化。

于是呢,日本天皇权衡再三,也觉得要求赔偿三亿两白银,有点过了,决定减掉一亿两,以此来安慰李鸿章,安慰大清国。

李鸿章听到消息后,甚至讲到,自己宁愿多挨几颗子弹,让赔款降到零才好。

这就是网络上传播的,史上最贵的一颗子弹的典故,无疑,也给李鸿章增添了很多正面又悲凉的光彩。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李鸿章遇刺的时间,发生在1895年3月24日,这个时间第三次谈判刚刚结束。而日本第一次提出赔偿的时间,是在4月1日后的第四次谈判中,而且当时就明确了数量,3亿两白银。

确实,李鸿章的遇刺,也让日本慌乱了一阵,但并不是因此就减免赔款的决定性因素。

三、

因为日本提出了,让大清国赔款三亿两白银的要求,一时间引爆了全世界的舆论,西方国家也开始对日本施压。

4月3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针对各国的施压,还给驻俄、美、英、法公使解释了一下,其中提到:

“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成果,我方要求之条件绝非过高,而提出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国民终究不能满意。”

但是,并没有提到李鸿章的事,也没有提到,因为李鸿章遇刺,从而降低索赔要求。甚至,在几天后,李鸿章还没养好伤呢,他们就威胁他,说赔偿数额不会降低,如果你还不同意,我们就继续出兵了,到时候:

“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那么,为什么后来真正签约时,赔偿金额又降为2亿元了呢,难道不是李鸿章在使力吗?

说来也是巧合,在4月8日的时候,李鸿章啊,将这里的谈判内容,通过电报的形式发给了清政府。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那就是,早在十年前的长崎事件中,清政府的电报密码就已被日本人截获啦。甚至怀疑,后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也是因为密码被截获,导致作战部署被日本人获悉的原因。

李鸿章的这封电报大诉苦水,说日本人太野蛮了,毫无道理可讲。而且他们要求的条件太过苛刻,根本就没办法继续合谈,如果后面他们还是不松口,我看咱就回去:

“只有罢议而归,停战展期已绝望,请饬各将帅及时整备为要。”

而当时的日本,其实财政也快撑不住了,这也是他们愿意跟大清和谈的原因所在。而且,这个时候的西方列强们,也注意到了日本国内的财政恶化,同时又见他们如此贪婪,于是决定加以干涉。

四、

面对此景,日本人也有点慌了,于是赶紧派人给李鸿章治病,并加以慰问,因此,李鸿章还挺感激那两位医生。

不过,此举也让李鸿章产生了错觉,以为是因为自己中了弹,日本人内疚,才决定减少赔款。

那么,既然日本人已经松口了,为什么李鸿章没有乘胜追击,继续降低赔款呢?

李鸿章能做到中堂,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比拟的,他当然得乘胜追击啊,当然得扩大战果啊。但是,事情坏就坏到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回信,这份电报,也被日本人截获了:

“情势危急,原打算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无可商改,即照前约与之定约。”

你看,大清明着牌跟人家打,而且牌还不好,这怎么可能打赢啊?

有了皇帝的指示,就算李鸿章想不谈了回国,也没希望了。日本人也更加有恃无恐了,甚至伊藤博文还讽刺李鸿章,让他快点签字,日本嘛,是等得起的,也能拖一拖,可是你大清的皇帝和皇太后,他们等得起,拖得起吗?

这一下子,李鸿章没辙了,继续谈没什么希望了,不谈也不行,清廷都把底线露出来了。虽然李鸿章左眼绑着绷带,眼角还渗出血来,义正言辞地跟伊藤博文据理力争,可惜无济于事。

在《走向共和》中,这一段描写,我认为应该贴合历史,也让我们不忍直视,真的是弱国无外交,当外交官很惨,很屈辱。

李鸿章:“台湾问题再放一放?”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台湾暂缓交割,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反正它已经是贵国嘴里的肉,何必着急这一刻啊?”

伊藤博文:“饿极了!”

五、

然后,伊藤博文迫不及待地将签字笔交到李鸿章手上,促使他快点签字。拿着笔的李鸿章还不肯放弃努力,再次问伊藤博文,做最后的努力:

“赔款再减少五千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二千万?”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在座的官员跪倒一地,痛哭不止:“中堂大人……”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到最后,已经是在哀求伊藤博文了,可惜,并没有什么鸟用……

最终,李鸿章签了字!

等到《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光绪帝手中时,这位皇帝流着泪,颤抖着不肯相信,还喊了一句:

“朕,绝不答应!”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几天后,当光绪帝听到了人家日军已经在山海关集结完毕,即将向北京城进发后,终于是低下了头。

1895年5月2日,光绪帝终于认头了,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并盖了章: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马关条约》最终能减下来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自己标榜是因为他“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的结果。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他的那封电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

那么那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浪人,结局如何呢?

那个浪人啊,叫小山丰太郎,当时只有27岁,是伴随着明治维新成长起来的。他的父亲做过县城的议员,但是他自己却是个游手好闲的浪人,文化程度也不高。

当时啊,他加入了神刀会,这个教会是比较典型的激进派,就愿意打仗。当时甲午战争停下来谈判的时候,很多人跟小山丰太郎是一样的想法,不想和谈,想让日本继续进攻大清。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无疑,刺杀李鸿章是最好的办法,一旦真得杀掉了李鸿章,谈判必然无法继续,战争也会继续。

但是,继续打下去,对日本来讲,也未必是好事,而且财政也支撑不住了。

后来此人被捕入狱,并没有判处死刑,而是在坐了十多年牢之后,于1907年被释放。

再后来,这个小山根据自己在狱中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叫《活地狱》,同时他并不认罪,觉得自己的罪,就是太爱国了:

“我之罪,乃因思国家之真心深切也!”

其实,不仅小山这个样子,后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也是这类人推动的,硬是将日本拖入了全面战争中。

小山是1947年去世的,在他去世前两年,日本自甲午战争之后,一直猛进的势头戛然而止,并跌入了深渊。

想必,那一刻起,他才会有所反思吧!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1895年,正在日本下关进行谈判的李鸿章在回驿馆时,遭到一名日本狂徒的刺杀。子弹射入他左脸脸颊,子弹嵌在他的颧骨之中,所幸并未伤及性命。因李鸿章年事已高,考虑到手术的风险性,这颗子弹留在骨头里并没有取出,直至李鸿章寿终盖棺。巧合的是,李鸿章后来访欧期间,恰逢伦琴发现X光射线,李鸿章也拍了一张,骨头中的子弹纤毫毕现。

一直以来,关于这颗子弹为大清省了一亿两白银的说法流传甚广。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又是何许人也?他在刺杀李鸿章后又经历了什么呢?

小山丰太郎的子弹,真的为大清省了一亿两白银?

李鸿章中弹后,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异常焦虑和愤怒。因为作为战场上的优势一方,日本在谈判桌上其实占尽优势。英法德等列强纷纷处于观望状态。可是李鸿章的突然遇刺,恰恰容易为清朝政府落下口实。

伊藤博文他们最怕的就是,李鸿章借故回国,不再谈判,转而由列强插手,周旋停战。以当时日本的国力,一旦列强插手,势必会影响他们在战争中取得的胜果。

为了避免李鸿章回国,陆奥宗光紧急做了许多公关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块内容:治伤,慰问,惩凶。

治伤时,陆奥请来陆军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直,以及广岛陆军预备病院院长佐藤进派。他们两个是有名的外科枪伤大夫。其中佐藤进派更是曾经在大隈重信遇刺后,为其实施截肢手术的人。两人到来之后,甚至恭敬地表示:“定将如同我等父亲受枪伤一般,加以认真对待。”然而事实上,李鸿章使团中本有两名医官,但是石黑在回忆录中明确的写道,他和佐藤联手,务必不能让李鸿章使团的大夫有露脸的机会。这一切即是要表达日方的友善,也是拖住李鸿章留在日本的手段。

(李鸿章受伤后,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都曾亲自慰问)

关于慰问,不仅天皇派出特使,皇后更是手制绷带,并且派来两名护士服侍李鸿章。各界人士纷纷发来慰问函电。甚至有人送来带有章鱼的水族馆。这个水箱,后来李鸿章在养伤之时,时常观看取乐。

惩凶方面,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小山丰太郎,当场就被警察捉住,而后送往法庭审讯。

遗憾的是,清政府当时并未抓住这一机会,向日方施压。日方也破译了清朝的密码,在密电中得知,清政府对于割让土地一事并不强势。于是,得知清朝底牌的日方确实在军费方面做出了一亿白银的让步,土地割让等方面却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一笔。

(《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但是由于日方在外交上对于国际环境估计不足,于辽东引发了三国干涉还辽等事端。)

小山丰太郎是何许人也?他刺杀李鸿章的动机是什么?背后可有人指使?

小山丰太郎,当时27岁,几乎是明治维新的同龄人。他的父亲虽然当过群马县的议员,但是他自己却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平民,中学只上过几个月便辍学了。虽然后来进入庆应义塾,但是没过多久也中途退出。

之后,他自诩为“壮士”,为自由党的选举活动卖力奔走,但其实也只是被当做某些政治团体的马仔打手,还有两次因为斗殴而被捕入狱的经历。

国内很多网站上都有写,他加入过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这里要说明一下,据茅海建老师的弟子吉辰考证,神刀馆是剑道家日比野正吉创办的武馆,说它是“右翼团体”有失偏颇。同时,在刺杀李鸿章之际,小山早已与神刀馆脱离了关系。

这次刺杀行动没有任何人指使,完全是小山凭借当时的报道,以及自己对于局势的理解,而产生的狂热且疯狂的举动。他刺杀之时,随身携带了一份“毙奸书”,上面将战争的罪责,归于李鸿章一人。而最根本的动机是,他认为,李鸿章此次前来议和,是为了阻扰高歌猛进的日本军队。如果击毙李鸿章,必将使得日本军队一路推进,直接打进北京城。

最后一点,才是小山的真正动机。而这,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是受到当时日本社会普遍的狂热战争思维所影响。

甚至于为了阻止议和,他还动过刺杀伊藤博文的心思。伊藤博文在知悉遇刺事件后曾经叹息,刺客还不如杀了自己。疯狂的小山看到伊藤这样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竟然还心有戚戚焉,实属无知的狂徒。

小山丰太郎的结局

小山丰太郎被送往山口地方裁判所接受审讯。

裁判所所长鹤冈琢郎曾经多次受到伊藤博文的施压,要求判处小山死刑。并且许诺,鹤冈可以得到退休后在宫内省的肥差。可是鹤冈以司法独立为由,断然拒绝了伊藤博文的诱惑。

小山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偏僻苦寒的北海道服刑。

两年后,因为大赦被减刑为15年有期徒刑,1907年,小山假释出狱。

小山出狱后,将狱中的经历写作《活地狱》一书,记载他服刑期间所受到的苦难。书中序言里写道:

“我之罪,乃因思国家之真心深切也!”

即便是出狱之后所写的回忆录,小山依然这么认为着。

小山丰太郎最终死于1947年。狂热的他在晚年之际,目睹了日军的溃败,目睹了国内生活因战争而变得困窘。不知道他在晚年的时候,是否有一点对战争的反思。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需要向对方赔偿白银2亿两,还需要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委实屈辱至极(在俄德法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归还给中国)。不过在最初,日本勒索的白银数量是3亿两,但因为李鸿章遇刺事件的发酵,才被迫削减为2亿两。而刺杀李鸿章的凶手,正是日本“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那么,小山丰太郎为何要刺杀李鸿章?

其实,小山丰太郎之所以刺杀李鸿章,跟甲午战争前后的形势密切相关。原来,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造,日本在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对外扩张的意图愈发明显,而衰败腐朽的清朝,便成了其意图侵略的对象。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既然当年十余万满洲骑兵靠着冷兵器便能横扫中国大陆,那么拥有近代化武器、船坚炮利的日本,为何就不能取代清王朝,过一把中原主人的瘾?

正是在这种极度狂热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国内主张全面侵华的好战分子,呈几何增长态势,其中便包括小山丰太郎。跟很多出身底层、没见过世面的“爱国愤青”不同,小山丰太郎出身地方门阀士族阶层,其父小山孝八郎曾担任群马县议员职务,在当地相当有身份。作为家中长子的小山丰太郎,曾在著名的庆应义塾就读,可惜因为体弱多病,未能顺利完成毕业。

小山丰太郎被迫休学后,开始闯荡社会,由于屡遭世人的白眼,逐渐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厌恶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小山加入右翼团体“神刀馆”,成了一名热衷于国事、鼓吹对外扩张的激进主义者。甲午战争期间,随着日军在辽东战场上连战连捷,使得狂热国民们看到横扫大陆的希望。此时,“打到北京,活捉清帝”便成了民众的口头禅,其中对此深信不疑的,便包括小山丰太郎。

然而在战争的尾声阶段,先前攻势凌厉的日本,由于物资损耗巨大、补给线过长,已经开始呈现疲态,再加上列强的干涉,迫切需要跟清朝签订和议,以便结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3月2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与清朝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马关的春帆楼会面,正式开启了和谈进程。

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便向李鸿章抛出“赔款3亿两”、“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确认朝鲜独立”等重磅条款,并且声称如果清朝不接受,那么日本将恢复战争状态。李鸿章对日本的“狮子大开口”极为震惊,只能一边奏报朝廷,一边对条款进行逐条驳,并采取拖延战术,希望能日本能知难而退。结果就在此时,李鸿章遇刺事件发生。

3月24日下午4时15分,就在第三轮谈判无疾而终,李鸿章乘轿返回驻地途中,混杂在围观李鸿章人群中的小山丰太郎,朝着这位清朝全权大使开枪射击。所幸李鸿章命大,子弹虽然击中他的左颊骨,入骨两寸有余,但好在没有生命危险。但即使如此,李鸿章依然是血流满面,顿时昏死过去。

保护李鸿章的日本官员见状,一方面派人火速把李鸿章送往医院救治,一面迅速将凶手小山丰太郎逮捕。经过审讯,小山承认自己之所以行刺李鸿章,是希望借助事端来激化清朝,使其中断与日本的谈判。若能如此,日本便可以再起战端,从而最终实现占领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一经公布,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先前对清日战争采取“中立”态度的欧美各国,开始纷纷谴责日本,让后者无比被动。为了避免列强出面干涉,伊藤博文被迫同意停战,并答应清廷提交的条约修正案,将赔款的数额由3亿两减为2亿两。在此基础上,中日双方在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的最终文本。

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见《清史稿·卷四百一十·李鸿章列传》。

因为“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的愚蠢行为,日本白白丧失1亿两白银的赔款以及其他多项权益,如此糟糕的结果,让伊藤博文等人痛心疾首。为了惩罚小山丰太郎,伊藤指使法院判处他无期徒刑,并将其禁锢在北海道网走郡,直到1907年通过大赦的方式,才将其释放出狱。小山丰太郎出狱后又存活了40年时间,直到1947年才病死,终年78岁。

史料来源:《清史稿》、《蹇蹇录》、《秘书类纂》、《日本外交文书》等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朝惨败而结束,日本举倾国之力对清朝的这场世纪大海战取得了胜利。面对日本的无理赔款要求,年过七旬的李鸿章临危受命赴日谈判,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即发生在这一次谈判期间。

刺伤李鸿章的日本青年名叫小山丰太郎,他是一个出生于日本士族的愤青,因为日本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他当时加入了神刀会,而这个教会是典型的激进派。

当李鸿章到达日本后,日本有很多人都有跟小山丰太郎一样的态度,他们想要搅乱这场谈判,让日本政府只能继续进攻中国,而刺杀李鸿章是最后一个办法。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静等李鸿章的到来,待李鸿章路过日本的街道时小山开始了刺杀行动,只不过李鸿章当时坐在轿子里,因为视线受阻且李鸿章被子弹打中后就直接昏迷。 慌张中的小山看不到里面情景以为李鸿章当场身亡,他就趁乱跑到了,而谁都没想到这颗子弹恰恰卡在李鸿章的脸颊处,他虽受伤但并无大碍。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比清政府更紧张的是日本政府

因为清廷不清楚日本的实力,但日本高层很明白甲午海战的胜利是侥幸的,日本当前国内已经岌岌可危,如果清廷奋力一搏,日本将坠入深渊。本来打的一手好算盘的日本高层,被神刀会的小山丰太郎这么一闹腾,计划险些落空。

作为政治老手的李鸿章经过这次遇刺事件后,紧紧抓住这个谈判筹码。日本天皇迅速派人来慰问,与李鸿章谈判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赶来。 他们害怕李鸿章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也担心清廷重新开战,如果真的开战日本再也无法支撑这样高昂的费用。因此,伊藤博文代表的日本方降低了谈判条件。

在谈判中伊藤博文直接提出,因为李鸿章在日本遇刺,而他身中的那一枪,可以降低一亿两的赔款,变为两亿两。 李鸿章说:“中了一枪,减了一亿,我本已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本就活不了几年,不如再打我两枪好了。” 话岁这么说,但最终的谈判结果依然锁定在两亿两白银,李鸿章在此刻已是尽力了。

小山丰太郎的代价,坐了十几年牢

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无形中为中国做了一件好事,但日本高层对此人是恨之入骨,当时的伊藤博文直接公开骂小山丰太郎意气用事、不顾国家大计。 小山丰太郎趁乱逃跑后没过多久就被抓捕,做了十几年的牢,但日本方面对他也并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 日本人反而对小山丰太郎表示理解,因为当时日本压力和计划并不是这样一个青年能够了解的,而他的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爱国精神。 1907年小山丰太郎刑满释放,一直活到了1947年。

李鸿章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吐血,不久就病逝了,享年79岁。得知李鸿章去世后,慈禧当场留下了眼泪,感叹到:“大局未定,若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所作的一切当时很多国人不理解他,骂他卖国贼、汉奸,然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视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也被外国人评价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真可谓,年少不知李鸿章,年老方知真中堂!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清廷无奈求和,本来是打算派出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日和谈,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二人“全权不足”为由拒绝和谈,并将两人一番羞辱后遣返回国。随后,七十二岁高龄的李鸿章开启日本之旅。

而在第三轮会谈结束后,就在李鸿章回住所的路上,一名埋伏多时的日本青年突然冲出,之后掏出枪射中李鸿章左眼下部。

这名“黄金”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但正因为他打李鸿章的那一枪,使中国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意外占得了便宜,少赔了近一亿两白银。

关于此次事件,大部分人后来关注点都在李鸿章身上,而鲜有人关注刺客小山。那么这名刺客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要刺杀李鸿章?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小山丰太郎,生于1869年4月,在日本出身名门望族,中学毕业后加入了著名的右翼团体——神刀馆。当时在日本国内,类似神刀馆之类的右翼团体很多,这些团体是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主要的主张就是战争决定一切。

这些右翼团体是近代军国主义的雏形,一直伴随着日本的发展直到今天。小山是神刀馆狂热的支持者,对他而言,不希望看到中日停战的那一天,而希望看到日本继续发动战争,直到将中国彻底灭亡。

所以当他听说北洋大臣李鸿章来日本谈判相关的停战事宜时,十分不满,遂向神刀馆提出要刺杀李鸿章,并顺其自然得到允许。

1895年3月24日,结束了一天谈判的李鸿章在仆人的簇拥下走出春帆楼,结果在门口被小山打了一枪。由于过度紧张,小山这一枪没有打中李鸿章的要害,而是打在了左眼下部。尽管如此,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一枪几乎是致命的。

日本方面一边捉拿凶手,一边让人把李鸿章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鸿章借这个事情向日方施加压力,日本方面也觉得很过意不去,所以在谈判条件上稍微放松了一些,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马关条约。

虽然小山当时跑掉了,但是这些右翼分子在日本政府那里都是挂了号的,没过两天,他就被警察抓到了。法院判了他一个无期徒刑,刺杀外国公使,理论上来说是要判死刑,为什么没有判呢?

一是李鸿章后来没有追究;二是当时这些日本右翼团体势力渐渐庞大,日本政府害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搞得自己很被动;三是小山当时的行为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处理的太激进怕引起社会的公愤。不管怎么说,无期徒刑对小山来说,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了。

被法院判刑后,小山一直在北海道服刑,直到1907年他38岁时奉敕恩获释,回到老家群马县。算来算去,这名刺客在监狱里前前后后也就呆了不到十三年时间,监狱的生活并没有让他骨子的军国主义基因消失,反而更加狂热。

此后,日本发起了侵华战争,年纪七旬的小山丰太郎无法参加作战,却在家乡为军国主义分子摇旗呐喊。直到他1945年8月15日听到天皇宣读的投降书,听到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那一刻,他的精神支柱垮掉了,信仰崩塌了。两年后的8月4日,小山丰太郎死于家乡,终年78岁。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日本愤青刺杀李鸿章不能简简单单的看作是个人激进的行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下日本右翼主战分子的态度,伊藤博文的主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右翼的主战更多的是从民族情绪出发,这两点并没有激烈冲突。所以刺杀者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可以理解,伊藤博文内阁既要填补甲午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又要稳定国内的民族情绪,这一点是内阁向右翼让步的关键因素。(右为小山丰太郎)

事件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仅是海上的战争,它还包括了陆上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清军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的相继失利,导致战局急转直下,战场也至此由境外转移到中国境内,到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战争是进入了后期,此时战争尚未结束,但清廷已无心恋战,慈禧是主和的代表人物,这场战争也让慈禧明白了放权光绪皇帝是不行的,于是再次亲力亲为的抓起了赴日谈判工作。

“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伊藤博文

清廷在筹划求和的时候,日本方面则继续保持军事压力,海陆两线都有进发北京的威胁。清廷从1894年10月起,就不断通过欧美国家向日本转达求和意向。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方面表现出懂事儿的态度,一方面是卖列强们一个人情(列强也不会眼看着日本瓜分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实力不允许,毕竟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发动的战争,据说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为伊藤内阁筹集军费。所以伊藤内阁认为谈判的机会到了,同意了清廷的请和提议。(马关谈判)

而在此之前,日本当局就已经于1895年1月拒绝过清廷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代表的求和谈判团队,并于2月份驱逐了此二人,与此同时点名要恭亲王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由此看来,日本方面是以同意求和为借口扩大战争利益、增加谈判筹码,在驱逐清廷议和团队的同时,于2月17日攻陷刘公岛,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慈禧则害怕日本继续向天津用兵,于是按照日本人的要求,请出了李鸿章赴日谈判,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有一点值得注意,此时的日本并未停止军事行动,日本在3月16日成立了“征清大都督府”,以参谋总长小松彰仁亲王为大都督,准备进驻旅顺,直捣北京,指挥“直隶平原作战”,所以清廷的求和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停战”。(日军旅顺大屠杀)

事件经过

清政府停战的要求其实是契合伊藤内阁心意的,伊藤内阁在整场战争中承担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当清政府提出“停战”要求的时候,伊藤博文是以军事姿态施压,为谈判增加筹码,所以伊藤博文接受停战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点正是右翼无法接受的。曾经的北洋水师赴日停靠,日本人看着镇远舰的威猛,羡慕不已,这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而也是这次军舰入日,引发了一场北洋官兵与日本警察冲突的“长崎事件”,之后以日本赔款清国而收场,这被称为清朝自鸦片战争以后的唯一一次外交胜利,但也成为点燃日本民族情绪的导火索,所以当日本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时,日本右翼主张直接打到北京城,而不是与清廷谈判停战。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光绪帝“以商让土地之权”的底线权限抵达日本马关,日本方面以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作为谈判代表。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直到3月24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前三轮谈判,日方态度强硬,所列条款不仅严重侵害中国主权,且寸步不让,致使谈判陷入僵局。

“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清史稿·卷四百一十·李鸿章列传》

当李鸿章结束第三轮谈判后准备回到接引寺住处休息,也就是在回去的途中遭到了日本愤青小山丰太郎的枪击,李鸿章虽性命无忧,但伤势严重,成为马关谈判的转机。此事件发生之后,先前态度强硬的伊藤博文深感形势不利,李鸿章是各国在华利益的敲门砖,也是各国与清廷谈条件的最佳沟通渠道,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个人情感,李鸿章在日遇刺都会造成列强的反日情绪。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会借此机会回国,并向列强博取同情,“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并评价这次刺杀“比一两个师团被打败更让人难堪”。

陆奥宗光也心领神会了伊藤博文的意思,于是立刻采取善后措施,派出两名陆军军医总监为李鸿章医治枪伤,并将病情直接向天皇及皇后报告。天皇闻讯立刻派出侍从武官左卫特使前往慰问探望李鸿章,并下诏书要求将刺客交“由有司官员,依法严惩不贷”。随后,日方鼓励社会各界名流、代表纷纷探望李鸿章,最重要的是3月28日,陆奥宗光探望李鸿章时表示“可定立期限于区某域内应允停战”。这些做法皆是担心李鸿章回国治疗,终止谈判,并呼吁列强同情施压。(马关条约)

4月1日,李鸿章仍然留在日本,由其子李经方代表清廷与日方展开第四轮谈判,日方仍然坚持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要求清廷代表立即做出答复,其中主要涉及朝鲜独立;三亿两库平银赔款;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的割让;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等。

李鸿章回电清廷采取拖延战术,这对日本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伊藤博文在4月9日约见李经方时,李鸿章让其转交了他亲自修正的条约议案,其中将赔款减为1亿两,并缩小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4月10日,第五轮谈判举行,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按照李鸿章的提案稍微收缩了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赔款从3亿两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表示这是日本根据西方国家的态度做出的让步,并称“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其实日方已经破译了李鸿章与清廷的电报,所以清廷的底牌被日方摸的特别透彻,这样的谈判中,日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伊藤博文所说的因西方国家的态度稍微减少,实际上是担心李鸿章的拖延战术,迟则生变,列强一旦介入的话,日本并无胜算,按照伊藤博文的话说就是“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希望看到日本踩着清国的身体上发展壮大”。这一点在后来的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问题上得到印证,所以说李鸿章挨的一枪可能会引起列强的同情,但真正给予施压的是列强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李鸿章挨了一枪算是苦情的加分项,日方在最后一轮谈判中的态度如此强硬,并再以北京安危作为威胁,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只能厚着脸皮苦求赔款再减两千两,就算当作他来回的路费。

刺客的结果

上面已经讲到,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只不过是主战派的一个代表,日本当时的主战势力不仅仅是右翼团体,还包括各层政要,最著名的就是甲午战争中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以及他所代表的军方势力。(山县有朋)

这个山县有朋属于明治维新的元老派人物,他主导的“征兵令”使日本全国老百姓成为征募兵员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只能由武士做士兵的传统,这是日本近代兵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以各种军规条款向士兵灌输效忠天皇的思想,即为天皇而战是最大荣誉,为天皇而死是最大幸福;他向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日本军队之所以称为“皇军”,就是打这个时候来的,因为为了“天皇”,他们干什么都行。

“马革裹尸无所期,出师未半岂空回? 无奈天子召何急,临别阵前泪满衣!”——山县有朋

甲午中日战争中,山县有朋在朝鲜一带战绩不俗,所以他极力主张将战火推进至北京。他向大本营提出的《征清三策》,勾画了冬季作战的三部曲,即首先从海路至山海关再次登陆作战,建立根据地进行直隶作战;其次向旅顺进军,将兵站基地移至不冻港;最后北进,攻取奉天。到甲午战争后期,他的主战思想与伊藤博文相违背,伊藤博文以天皇召见的名义将其调回本土,他还写下壮志难酬的诗篇表达内心的不满,其实从他身上体现出当时众多日本政要以及民众的心声,其中就包括小山丰太郎。(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的主张是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他认为以日本的国力,即使把战火烧到北京,也无法在北京城外站住脚根,更无法继续征服整个大清国庞大的国土;而且这种做法很可能引起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为此,伊藤博文还向天皇摆出了各国的军队人数对比,战舰吨位以及火炮口径、射速的对比。所以伊藤博文提出建议,派兵占领中国台湾,并攻打威海卫,解除北洋舰队的威胁,以此要挟清朝谈判,逼迫清朝割地、赔款,获取一笔扩大再生产的财力支持。

由上面两位不同主张的代表可以看出,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思路完全不同,山县有朋的思想就非常激进,而伊藤博文则显得精明很多。但日本国内的民族情绪并不能强制压迫,所以才有了小山丰太郎的刺杀行为,刺杀的目的就是杀死李鸿章,迫使清廷改变停战求和的态度,从而迫使日本政府强行扩大战争规模。当刺杀行动破灭时,伊藤博文内阁强烈要求判处刺客死罪,但日本法院受到民众舆论和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压力,仅判处小山丰太郎无期徒刑,且于1907年奉敕恩准假释,也就是说刺杀李鸿章的刺客仅仅受到了12年的囚禁处罚。

参考资料:《旧梦谭》、《清史稿》、《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伊藤博文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