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为什么会很少有人听说呢,就因为他们上面没人啊!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以为,唐僧啊,一共有三个徒弟,当然,若是连小白龙也算上的话,那就是四个,不能再多了!
其实不然,唐僧在大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众多徒弟,在离开洪福寺的时候,随行的还有俩人:
“斋毕,那二从者整顿了鞍马,促趱行程。”
说是两个随从,但走到巩州城的时候,已经以师徒相称了:
“师徒们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
这俩随从,按辈分乃唐僧的大徒弟和二徒弟,一心向佛,不辞辛苦,愿意生死相随。可惜好命不长,这才刚刚走出大唐国界,就被盘踞在两界山附近的妖怪吃掉了。
但疑问也就此产生,盘踞在此的妖怪们究竟什么来历,为什么吃掉了唐僧两个随从,却放过了唐僧?
一、
唐僧作为得道高僧,在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之所以没有随行,是因为怕:
“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但唐僧不怕,毕竟已经答应了唐王李世民,还发了毒誓,不取得真经永堕沉沦地狱。而且他还是被观音菩萨挑中的取经人,自然不能退缩,所以走之前还特意嘱咐了一下徒弟们:
“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两个徒弟,奉唐王的命令,跟着唐僧一同西行。等他们走到法门寺的时候,那里面的众僧对唐僧西天取经的举动也是不理解,而且还进行了相当激烈的讨论:
“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
唐僧仍然是大义凛然,讲着非常有哲理的一段话,什么“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类似种种。
正因为有了这些西天之路异常艰难的铺垫,才更显着他这两个随行徒弟的伟大,更显着他们的一心向佛。
按照常理,这么两个忠心耿耿的徒弟,怎么着也得撑得过几难吧?
就算是早早打酱油,好歹也得展示一下他们的力量和作用,替唐僧挡个刀啊,箭的,怎么刚出了大唐就嗝屁了呢?
二、
唐僧刚从大唐边界河州卫的福原寺离开,没走几步就越过了大唐边界,刚迈腿就一下子掉进了一个洞中,随后寅将军出现了:
“唬得个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
寅将军是要吃人的,别说三个凡人了,就是十个,八个也不在话下,为什么两个随从被吃,而唐僧却逃掉了呢?
就是因为,寅将军正要下口的时候,有两个妖怪熊山君和特处士前来救援了:
“这两个摇摇摆摆走入里面,慌得那魔王奔出迎接。”
更蹊跷的事情在后面,寅将军本来邀请这两个妖怪一起吃肉,结果他们俩却一本正经地说了一句:
“不可尽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
总共三个凡人,而妖怪们可是有一大堆哦,至少也有五六十个:
“只见狂风滚滚,拥出五六十个妖邪,将三藏、从者揪了上去。”
这么多妖怪,分食三个凡人,还特意留一个。留一个也就罢了,怎么就那么巧,不吃那个肥头大耳的唐僧,也不吃唐僧的白马,偏偏冲他的两个徒弟下了手?
更关键的是,天一亮他们就散了,顺带着把唐僧也给放了。
不止我们在疑惑,连唐僧自己都在疑惑,为此还问后来出现的太白金星,为什么这伙妖怪不吃自己呢?
太白金星不仅解释了这三个妖怪的来历,还顺带给了唐僧一个答复:
“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
三、
那么,太白金星说的这句话是啥意思,真是因为唐僧本性元明,妖怪才不吃他吗?
本性元明的意思是指心灵通透,尘埃不染,大概是指唐僧心灵纯洁,一心向佛,不被尘世所污染。
可是,唐僧师徒三人,哪一个不是心灵纯洁,一心向佛?
况且这三个人在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跟前的表现,也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惊悚的样子,怎么他们俩就惨死当场,唐僧却安然无恙:
“即呼左右,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
若真是因为唐僧本性元明,妖怪就不敢吃他,那么后来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必要入伙吗?唐僧只身一人,就能横行无阻,什么白骨精啊、银角大王啊、金翅大鹏鸟啊,见了他都得绕着走。
所以,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不吃唐僧,并非是因为他本性元明,而是不敢吃。毕竟表面上看唐僧师徒总共三个凡人上路,实际上随行的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但凡寅将军有冲唐僧下手的举动,他绝对活不到见第二天的太阳的。
若这一切不是巧合的话,就只剩下一个原因了,那就是,前来阻止寅将军吃唐僧的熊山君和特处士,其实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
正是因为这个身份,才使得寅将军对他们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放掉了唐僧。
四、
那么,熊山君和特处士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突然冒出来救唐僧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明白,在两界山附近,究竟存在几伙儿力量:
寅将军,自不必说,这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妖怪,实力不咋地,但在当地也算个魔王;刘伯钦,也就是唐僧两个徒弟被吃掉后,遇到的人,也是刘伯钦一路护送他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五行山(现改名两界山)下压着的一只石猴,在此地相当出名,毕竟是神猴嘛。
寅将军作为两界山的妖魔,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地盘上压着一只神猴,这太明显了,装不认识都不行。
同理,孙悟空在此地被压了五百年,也不可能不知道这山中有一伙妖怪。
事实上,刘伯钦一家都认识孙悟空,连他的家童离老远都能听出来是孙悟空在叫喊:
“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
以孙悟空的脾气,山中有妖怪,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斩草除根,更何况这妖怪还吃了自己的大师兄和二师兄,为什么却不这样做呢?
更重要的是,寅将军面对熊山君和特处士的表现,十分蹊跷。先是慌张地跑出来迎接,又把最好吃的心肝和首级进献给他们吃。
而他们吃饱喝足,临走时又留下一句话:
“今日厚扰,容日竭诚奉酬。”
随后,寅将军就将唐僧给放了,这群妖怪呢,也就全部消失不见了。
五、
其实妖怪和人是一样一样的,也是有模学模,有样学样,寅将军的献殷勤举动,就是来自于他要献殷勤的对象。
也就是说,熊山君和特处士有个特殊的身份,有点类似于特派员,是上级派来的联络员。
而这个上级又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孙悟空派来的,毕竟他们吃贡品的模样,特别像是给孙悟空进贡品,毕竟孙悟空动不了,需要他们献殷勤到跟前。
这也不是不可能,山中有这么一只神猴,他的英勇事迹早就传遍整个两界山了。作为一只小妖,谁不想到他面前求教两招,孙悟空也确实具备这种能力。
比如在玉华州,他收了几个王子当徒弟,传授武艺时相当简单,就是吹了一口气:
“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
孙悟空收了两个小弟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还是担心观音菩萨会骗自己,所以让两个小弟时刻关注着唐僧的动静。一旦有大唐的和尚前来,一定要及时救助,并引导他到自己面前。
若是唐僧身边还有其他的徒弟,最好是干掉他们,毕竟猴哥可不愿意当三师弟。平时降妖除魔的同时,还得时刻关注着他们,保护一个唐僧就要了亲命了,更何况再加俩凡人。
也只有除掉了这两个凡人徒弟,才会引导唐僧见到刘伯钦,并最终引到自己面前。
六、
第二种可能性,熊山君和特处士是太白金星或者是观音菩萨点化的妖怪。
这种可能性存在是存在,但微乎其微,一方面太白金星确实在此出现过,有动机,但他没有点化的时间。另一方面,观音菩萨确实有点化的时间,但是她却没有点化的动机。
当初从灵山一路东行到大唐时,观音菩萨确实一路走一路停,尤其在两界山,她还特意拜访了一下孙悟空:
“姓孙的,你认得我么?”
也正是这段谈话,让孙悟空看到了希望,他点化两只妖怪也就有了动机。
而观音菩萨其实并非仅在孙悟空这里有停留,实际上在刘伯钦家中,她也有停留,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刘伯钦一家根本就不信佛,让一个根本不信佛的人去救一个执意西天取经的唐朝和尚,怎么算,都不太保险。
在刘伯钦带唐僧进家门后,他随口就冲母亲说了一句:
“孩儿念一国之人,请他来家歇马……”
若是他们家信奉佛教的话,自然应该说看在佛祖的面上,而不是看在都是大唐国人的面上。
而刘伯钦用来款待唐僧的食物却是虎肉,见唐僧不吃,他还嘲讽,说难道你饿死也不吃?
“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
可是,刘母的表现就不同了,她见唐僧来了,马上来了一句:
“好!好!好!就是请他,不得这般恰好,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
七、
既然刘伯钦一家顿顿吃肉,根本就不信佛,为什么还让唐僧念经来超度刘父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刘伯钦母亲身上,当唐僧提出要吃素时,刘母一口就答应了,刘伯钦当时就愣了,咱们家什么时候吃过素?
刘母却让他别管:
“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
由此看来,刘母提供的素斋是刚刚备好的,不然刘伯钦不会不知道。
更蹊跷的是,刘母怎么知道刘父还在阴间,灵魂没有得到超度,这是谁告诉她的呢?
能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观音菩萨绝对曾在此停留。她也知道刘父也不是信佛之人,刘伯钦没有子嗣,证明年龄不大,由此推出其父亲死亡时,年龄也不大。
那么,刘父的死就非常蹊跷了,要么是病死,要么是意外身亡,更或者是枉死,总之肯定不正常,不然亡灵不会得不到超度。
因为刘伯钦一家不信佛,观音菩萨才会想办法让他们信佛,不管是托梦也罢,直接变身告诉他们也罢。总之刘母是要验证一下,那就是东土来的和尚,究竟能不能超度亡灵?
事实上,唐僧成功了:
伯钦妻子说:“太保,我今夜梦见公公来……”伯钦道:“我也是那等一梦……”老母坐在床上道:“儿呵,我今夜得了个喜梦……”
而观音菩萨曾经骗过唐僧,说小乘佛法无法超度亡灵,必须去西天取大乘佛法才能超度亡灵,这不就是证据吗?
八、
那么,唐僧大徒弟和二徒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相反,他们反而不怕艰辛,一心向佛,为什么却惨死在两界山呢?
这说明,正果根本就不是修来的,也根本就修不来,佛也好,菩萨也罢,这都是他们指定的正果。
寇员外,大善人啊,一心斋僧,可惜,却死于非命,若不是孙悟空相助,枉死人间;车迟国三位大仙,一心为民,保佑车迟国风调雨顺,结果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还有乌鸡国国王,也是功德圆满,佛祖本来要给人家一个罗汉编制,结果被文殊菩萨给搅合了。
倒是灭法国国王,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最终屁事没有;还有比丘国国王,荒淫无度,甚至想吃一千零一名小孩子的心肝,最终也是安然无恙,还获赠寿星的枣子一颗;还有金翅大鹏鸟,可是吃光了一国的百姓,最终佛祖还说呢,以后有贡品,先让你吃。
还有猪八戒,什么时候有过佛心,反倒是色心不改,不是照样成了净坛使者?
所以,有没有佛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身份,你代表的是谁。佛祖也好,菩萨也罢,他们想让谁成正果,谁就能成正果,跟自身努力不努力毫无关系。
就因为唐僧的前两个徒弟,非菩萨指认的取经人,所以他们就必须死在第一难,在一群神仙的注视下惨死。
这或许就是整部西游记最黑暗的时刻了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
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严格来说,唐僧只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早年从长安跟随唐僧的,不是徒弟,而是仆从。
原著中对于这仆从的定位十分清晰。
比如说,原著第一次提到这二人,是在唐太宗口中。李世民如是说:
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絺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
显然,李世民是担心唐僧一人远行,无人服侍。万一路上遇上虎豹豺狼,也需要有人护卫。因此,他特意派了两位适合走远路的人,跟随唐僧。
“从者”,即仆从,与唐僧是主仆关系,而并非师徒关系。
被寅将军抓到之后,唐僧三人表现不一,原文道——
只见那从者绑得痛切悲啼……魔王领诺,即呼左右,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
原著一直都是写“从者”如何,而并非徒弟如何。
当然,原著中也提到过一次“师徒”。
师徒们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
怎么理解这里的师徒呢?
这里所谓德“师徒”,师不是师父的师,而是法师的师。徒不是徒弟的徒,而是徒众的徒。
唐僧与两个随从之间,唐僧是取经的法师,随从是信奉并扈从的门徒。
逼近唐僧乃是一个和尚,总不好称呼他们为“主仆三人”吧。毕竟佛教还是将众生平等的。
那为什么这唐僧这两个随从不出名呢?
原因很简单,这两随从太废柴,太窝囊,毫无精彩之处。唐僧多么胆小的人,被寅将军抓住,三人都吓得胆战进行,但是,书中没有写唐僧哭,却单单写两个从者哭。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两个随从比唐僧还废柴!
这种窝囊废除了能给妖怪当点心,还能有啥用?
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要是没有《西游记》这本小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唐玄奘这个人。在小说《西游记》里,唐玄奘只干一件事:被妖怪抓;最常做的事:哭着喊悟空;最大的本事:念“紧箍咒”欺负孙猴子。而实际上,唐玄奘才是“西天取经”的唯一主角,他去印度,也不单是磕头作揖地当学生,更多的时间是给当时的印度人讲学,而且成了鼎鼎大名的高僧,不但辩论赢了许多印度高僧,还吸引了无数印度粉丝。
唐僧的俗家名字叫陈祎,但是为了称呼方便,我们往后都叫他唐僧。唐僧不但不是个孤儿,还而是出生在世代簪缨、钟鸣鼎食之家,他的先祖是“颍川四长” 之一的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做过隋朝的县官。
而陈惠至少生了四个儿子,因为唐僧就是老四,出家前的名字叫陈祎。
隋朝灭亡后,陈惠隐居不出,把其中的唐玄奘的一个哥哥送进了寺庙当和尚。小陈祎从小就跟着当和尚的哥哥玩,渐渐地才对佛法产生了兴趣。 十三岁才剃度,可不是什么被老和尚捡到的婴儿从小出家。
唐玄奘这个名字,包括唐三藏这个名字,都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给起的,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玄奘取经回来之前,这俩人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更别提什么结拜为兄弟了。
玄奘西行,按现在的说法,叫偷渡。因为当时朝廷边境管理很严格,没有“护照”(通关文牒)是出不去的,而唐僧恰好没有,于是只好偷渡,并且大部分时间是躲着边关哨卡走路的,要不是当时有个卫所的主官和追捕者放他一马,他是到不了印度的。
唐僧西行,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还没走到玉门关,骑的马就死掉了(自己凑的路费,估计也买不到什么好马),两个小徒弟(当然不叫悟空悟能)也跑掉了。这时候追捕他的瓜州州官李昌也撵上了他,手里拿着“通缉令”(海捕文书)。幸亏这个李昌理解唐僧的心情,自己死掉了通缉令,放唐僧出了玉门关。
在小说中,唐僧似乎是个佛法门外汉,他就是去印度学真本事去了。而事实上他在印度期间,更像一个访问学者,更多的时间是给印度僧人上课。写了十几条理论挂在大门上,很自信地说:如果有人能驳倒我一条,我就割下脑袋给他。唐僧请自己的师父戒贤法师等人作证,轻松就把那个婆罗门说得心服口服,真要把脑袋割给唐僧。结果唐僧说:和尚不杀人,你给我当佣人吧。
后来唐僧在印度讲课,居然有十八个国王、三千多和尚、两千多婆罗门来听课,再加上那烂陀寺的两千多人,开了个真正的万人大课堂。
十八天的讲课,各国国王送来的金银财宝堆成了山(学费够贵的),唐僧分文不取,都分给了印度穷人。
唐僧正式收徒,是在从印度游学回来之后,比较有名的有四个,分别叫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还有五个叫法宝、神泰、顺憬、道宣、玄应,更有两个朝鲜徒弟圆测、元晓,另外还有一个西域的利涉。
唐僧的徒弟也不排辈分,更不要说叫什么悟空、悟能、悟净了……
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唐僧从长安出发时,的确有两个徒弟跟随。只是不会降妖捉怪,只能由悟空、悟能、悟净取而代之。大概这就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定律吧!
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时间只记得英雄,那些存在感不怎么高的统称为炮灰。
唐僧还有两个徒弟,也曾保护过唐僧取经吗?为何却很少听人说过呢?
其实,唐僧的徒弟很多,他在洪福寺的时候,就应该有很多徒弟,只不过这些徒弟都是打酱油的,都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充其量就是路人甲和路人乙罢了。比如,在唐僧决定去西天取经后,回到寺中,就有他的徒弟在旁边说话,告诉自己的师父,取经路上多是艰难险阻,有可能被各种差狼虎豹和妖魔鬼怪吃了哦。而此时的唐僧意志坚定,誓言要去西方取得真经。而且唐僧还曾经预言自己的行程少则两三年,多则五七年,就可以回来。此时的唐僧信心满满,说等到寺庙门口的松枝指向东了,他也就回来了。只是,这里我也有一个疑问,唐僧为什么不带上自己的徒弟一起出发呢,而是后来李世民给他派了两个随从。正如题主所问,这两个随从是他的徒弟吗?我觉得名义上是算的,只不过更像是保镖。而且这两个群众演员虽然话不多,但是还是有一定戏份的,那就是他们三人在双叉岭遇难,这两个随从被活生生地被妖怪们给吃了。书中的这段描写还是挺直接,血淋淋,有点少儿不宜的感觉,我想这也是吴承恩的意图所在,取经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上来先给唐僧来了个下马威,魑魅魍魉那么多,必须得有几个牛掰的保镖保护唐长老,而故事也就引出了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和沙和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