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最近研究历史的时候,突然就荆轲刺秦王这里,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当然,这里也仅仅是利用这件事来说一下个人感悟,感觉不对的,就当我是瞎扯便好。
荆轲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虽然整个事件充满着诸多疑点,但若是按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来讲述和分析这件事,或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荆轲刺秦王的起因是秦国破赵国,燕国惶恐,荆轲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进献给秦王,让秦王没有进攻的借口。
这个举动,表面上看似乎挺合情合理,但是这其实是个大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整个事件的后续发展,因为荆轲要去秦国进献礼品,于是太子丹大张旗鼓地亲送到易水。在古代间者(谍)可是很多的,其实秦国只需要随便一查荆轲和秦武阳的背景就知道,一个大混混带着一个小混混去见秦王能干出啥事?
所以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透着邪性,大家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一般拜见对方最高领导人,都是派遣说客,也就是纵横家。比如犀首、苏秦、张仪、蔺相如,当然,蔺相如其实是一个相当失败的纵横家。只有派出这类人出使,才有可能让本国获得最大利益,所以燕国派荆轲去出使秦国,出发点就有问题。
因为出发点就有问题,自然整个刺杀秦王的过程相当不顺利,荆轲不仅没能伤到秦王一根毫毛,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对燕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计蠢招,蠢得不能再蠢了,因为燕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首先就是投靠燕国的樊於期死了,他的死还很特殊,是死在了打算效忠的人手中。不仅寒了世人的心,也使得燕国失去了道义支持,毕竟那时候的信誉在民间还是很吃香的。而且此举也更加坐实了燕国畏秦如虎,连投降过来的人,都不敢接收。
其次,这次出使,还导致督亢地图的外泄,此举可以说让燕国直接没有了反抗之力。要知道督亢作为燕国苦寒之地最大的粮仓,是燕国的心脉,就这样暴露在敌人面前,并非明智行为。这相当于,拿出了全部家当孤注一掷,却没有想过能换来什么。
也就是说,不管荆轲刺秦王成功与不成功,燕国就已经失了道义,失了民心,失了核心地域机密,不仅自身力量没有增加,反而将弱点暴露在对手面前。
而就算刺秦成功了,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秦王嬴政被砍了,一种则是胁迫秦王嬴政签署和平协议。
如果嬴政被砍死,那么按照秦国当时的规定,公子扶苏就会继位。一旦他继位,外有王翦、王贲支持,内有蒙恬、蒙毅全力辅佐,即使朝中李斯这个仓鼠,也必然支持扶苏,同样,御史也是扶苏的支持者。
虽然冯去疾和胡亥是亲家,但是冯去疾自身刚正不阿,必然遵从律法,而其他人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可以说扶苏会毫无悬念的继任,继任第一件事就是发丧,第二件事就是发兵讨燕国。毕竟本国国君被刺杀这种奇耻大辱,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恶气,毕竟秦国正愁没理由对燕国开战呢,这下子什么都有了,秦国百姓也必然支持,到时候燕国必亡。
如果嬴政没死,被迫签署条约,但是不管是什么条约,毕竟是战国时期,今天签条约,明天撕条约比比皆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依靠谈判桌上得到,也只能是废纸一张。嬴政一旦脱离危险,也完全有理由撕毁条约,并且发兵燕国,燕国又是卒。
当然,历史给了我们第三条路,那就是荆轲没有刺杀成功,也没能胁迫秦王签订协议。结果就是嬴政这个大胖子勃然大怒,迅速起兵向燕国进军,燕国又是卒。
有人说刺秦是下下策,在我看来,这哪是下下策,这根本就是把屁股当脑袋,吓破胆想出来的办法,百害无一利。
其实相比于燕国,韩国想的办法要靠谱的多。
当时韩国确定了三项政策,分别是疲秦、惑秦、乱秦。
和很多人想的相反,战国时期韩国在大国强国之间能一直存在到大后期,是很厉害的。韩国没有楚国广袤的土地,没有齐国富庶的商贸,也没有魏国武卒的强悍战力。看似什么都不行,但是撑到了大后期,不是一句周旋认怂可以解释的。
疲秦,则是使秦国疲劳,派遣水利工程名家郑国开凿水渠,灌溉农田,让秦国消耗民力和精力。轻则让秦国实力受损,重则让秦国内部动荡,我们可以参考隋朝时的大运河,到最后就是为唐朝做了嫁衣。
惑秦,蛊惑秦王,选出一个和韩国王室关系很近的阴阳家,去山东六国游历,然后花钱捧起来。有了名气再去秦国蛊惑秦王专注长生不老,轻则让秦国停滞不前,重则内政分崩离析。
乱秦,让秦国朝堂混乱,派遣韩非子入秦,同为法家,韩非子将是最接近核心政务的人。同时也会教秦王很多道理,比如如何识别奸臣,以此来获得信任。然后利用最高领导者的骄傲和欲望来让君臣离心离德,君臣上下,一日百战。轻则朝堂内乱,行政缓慢,重则秦国内乱元气大伤。比如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秦国内乱多人叛逃,甚至出现了成建制的部队投降。
韩国定下来的三策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起到显著效果,但是在秦国统一以后都实现了:
连接长城,修驰道,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北击匈奴,南扩百越,让秦国国力枯竭,民怨沸腾;方术士向东远航,牵制住了秦王精力,不问苍生问鬼神,秦王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永生,至于百姓只剩呵呵了;秦国君臣离心离德,以为天下统一,便削弱军权,把大军掌握在自己手里,直接导致了有能力的将军暗然隐退,最后还是靠搞工程的章邯带着一群囚徒打仗。
其实很多细节就能反映出整体情况,还是说燕国,有一次荆轲想听金子入水的声音,太子丹就用金子丢水里听响声。
如果这些钱都让百姓买农具,或者修缮水利不是更好?
有这样的继任者,也是国之不幸,燕国在当时不过是苟延残喘,灭亡是迟早的事。
同样,嬴政在得知疲秦计划以后并没有杀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修水利,还说:
“用十几年韩国的存活来换取秦国万年的富庶,是非常值得的。”
有这样的君王国家岂能不强?
后期也是因为嬴政的刚愎自用,认为自己的天选之子,不把大臣们当人,不把百姓当人,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
这倒有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大堤不会因为一个蚁穴崩溃,但是如果大堤上有一个蚂蚁巢穴,难道就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大堤会不会已经被筑空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发现蚁穴要及时仔细的调查,才能让大堤继续稳固。发现问题要及时思考和扭转局势,很多小事的做法反应将来大事会做出何种决定,小事情发现自己错了要及时修正,才能面临大事上不会重蹈覆辙。
所以,荆轲刺秦王并不在于荆轲给不给力,而在于制定这个计划者,就是一个笨蛋,燕国不亡,没天理了。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荆轲刺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它的趣味性就在于一介草民刺杀君王,所以流传千百年。
姑且不论属实与否,从逻辑上分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献地一说有些牵强,那是文臣之事,岂可由武将担纲;
秦王宫殿身边戒备森严,护卫如林,假使突袭也未有可能;
尚武者用兵器杀伐,同时最忌讳兵器,即便短刀怎可能带入大殿。
倒是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咏句成就了荆轲,成就了这个大英雄,这份悲壮撞击了历史的回音壁,久久不绝。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荆轲的武艺很烂!
陶渊明有一首诗,专门写荆轲的。叫做《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就是因为荆轲武艺平庸,才导致功败垂成。
我们回顾整个刺秦的计划,每个步骤都经过精心设计,而且得到完美执行,荆轲这才有机会独自面对秦王,获得了绝佳的刺杀机会。
当时,荆轲距离秦王不过一两步的距离,如果是专诸、聂政这样的刺客,空手都能把秦王捏死。
结果荆轲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他跑的很慢,追了半天连养尊处优的秦王都追不上。他武艺很差,秦王拔出长剑,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大腿。荆轲连躲都不会躲。他暗器功夫也不行,最后时刻想投掷匕首杀死秦王,却扔了个空,扎到了柱子上。
无能啊。这样的表现,我真怀疑荆轲一点武艺都不会。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到邯郸的时候,与鲁句践搏斗,人家怒斥了两声,荆轲就跑了。
后来,听说荆轲刺秦王失败了。这个鲁句践说,
“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唉!实在是太可惜啦,先前我一直认为他刺剑之术很不正统严谨,因此斥责他,原来这只是我太不了解这个人的缘故!过去我呵斥他的时候,他肯定以此认为我和他不是同路人,不屑于我争执。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荆轲这个人有大志向大勇气。另一层意思,还是说,荆轲的武艺确实不行,实在太可惜了。
荆轲自己也知道能耐不够,所以在出发之前,他一直在等一个朋友,准备两个人一起刺杀秦王。但是还没有等到,就被催促着出发。荆轲好面子,没办法,硬着头皮就出发了。
结果,坑啊。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很有意思的问题。荆轲刺秦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史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既然是回答荆轲为何失败,那么我们不必去追溯事件起因,只需要分析其过程即可。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首先我们来看看双方当时所处环境及实力对比。根据《战国策》记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秦咸阳宫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其属于高台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里面可容纳许多人。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殿里除了荆轲、秦王,还有秦国众多的文武百官。
(咸阳宫遗址复原图)
此外文献还说,跟随荆轲一起来的有个秦舞阳,此人年少时就敢杀人,属于胆大包天的“少年犯”,然而来到咸阳宫之后,秦舞阳竟然吓得变了脸色。
答主分析,秦舞阳之勇,不过匹夫之勇。来到威武庄严的秦王宫,看到黑压压的侍卫,这种匹夫之勇自然是输给了天子之威。
总之,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接下来看双方的武器《战国策》专门记载了荆轲所用的武器——徐夫人匕首。此物以百金购得,又用毒药淬火,据说是见血封喉。
不过,这把匕首是可以藏在地图里的,尺寸不会太大,估计也就一尺左右,最多30公分左右。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柄西汉时期的错金铁匕首,长36厘米,已经属于匕首中的大家伙。
秦王所用的是长剑。
我们可以参考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这些秦剑剑身细长,长度可达90多公分,而且十分锋利。
最后看刺杀过程荆轲图穷匕首见,抓着秦王的袖子就要刺杀。秦王内心是崩溃的,只能赶紧躲避,嗤啦一声,袖子竟然扯断了。
我们今天的衣服,除非是太劣质,否则想扯断整个袖子还是挺不容易的。秦王的衣服质量差吗?非也。答主推测,他穿的外衣肯定是比较薄的丝织品所制成。
- 这件衣服救了秦王第一次,因为袖子被扯断,秦王得以逃过荆轲的第一击,开始神走位。
- 秦王宫大殿救了秦王第二次。我们知道,当时没有钢筋水泥,想要建造跨度大的房屋,必须有柱子,像这种大型宫殿,柱子还很粗。于是秦王就绕着柱子跑。荆轲或许速度很快,但是架不住障碍多啊。柱子给了秦王喘息之机。
- 夏无且救了秦王第三次。秦国文武百官上殿并无兵器,无法跟荆轲上演空手夺白刃。医生夏无且急中生智,用药囊砸荆轲,又为秦王争取了时间。
- 秦剑救了秦王第四次。一开始因为剑太长,拔不出来,秦王很狼狈。但是当他拔出剑之后,一寸长一寸强就体现出来了。荆轲剑术再高超,手中也是一把匕首而已,跟秦王手中的长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此,他立刻被秦王砍断大腿,刺杀宣告失败。
以上。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荆轲这厮根本不是刺客,就是一个网红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早就说过了,荆轲这厮就是一个大骗子兼网红。这家伙欺骗了所有的人,直到今天都没有被戳穿。为什么这么说?听萨沙说一说吧!
荆轲不是刺客而是网红,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什么是刺客?刺客是人类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暗杀。历史上重要刺客,基本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专职刺客。
那么什么是网红?“网络红人”是指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换句话说,刺客是受到严格训练、具备强悍技能的专业暗杀者。而网红刺客则是根本没真实本事,仅仅靠宣传、包装,迷惑了雇主而装作是刺客的家伙。
我们看看荆轲究竟是哪一种!
作为一个刺客,最基本的是要会一些武功,具备一定的暗杀技能吧。
这就像司机必须开车好,厨师必须会烧饭,就连搬砖的也要有把子力气。
遗憾的是,作为刺客,我们看不出荆轲会什么武功,更没有什么暗杀技能!
第一, 荆轲的反应很慢
图穷匕见以后,秦王大惊。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可以说,荆轲有备而来,秦王没有准备肯定慢了一拍。正常来说,荆轲只要反应稍快,肯定一刀刺中秦王。
但实际上呢?秦王的反应却快了荆轲一拍,他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转身就跑。
反应如此之慢,荆轲也算是一个刺客?
第二, 荆轲的奔跑速度很慢
只要有些武功的,甚至身体较好的,跑步速度肯定不会慢。
相比起来,秦王养尊处优,又惊慌过度,肯定跑不快。
正常来说,荆轲应该几步就追上秦王,一刀将他刺死。
但实际上呢?秦王跑的比荆轲还快!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荆轲竟然追不上。
这种奔跑速度,也算是一个刺客?
第三, 荆轲的躲避打击能力很差
受过格斗训练的人,不自觉的会观察周边,以应对各种攻击。
这属于格斗最基本的基本功,入门水平!如果没有这个本事,敌人一拳一刀打过来,你反应不及,肯定就受伤。
但实际上呢?荆轲毫无躲避打击的能力!
两人绕着柱子追逐的时候,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一击就打中了。
侍从医官不可能是什么投掷暗器的高手,也就是随手一扔。
荆轲连这都躲不过,这也算是一个刺客?
第四, 荆轲几乎没有格斗能力
作为一个刺客,用匕首去行刺,最起码应该练练匕首刺杀格斗术吧。
萨沙知道,全世界各地都有匕首格斗术,甚至巴西监狱都有一种实用格斗术,招招致命。
但实际上呢?荆轲显然没有任何格斗能力。
秦王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一击砍断他的左腿。
显然秦王不是什么武功高手,现在一击居然把荆轲砍成重伤。自然,如果荆轲赤手空拳,被砍成这样也许还能理解。但荆轲现在手上还有一把匕首,却毫无格斗能力,这也算是一个刺客?
第五, 荆轲几乎没有暗器能力
作为一个刺客,基本的暗器还是要练练的。而且已经计划用匕首行刺,和匕首相关的格斗术(比如投掷匕首)肯定是要练习的。
如果匕首刺不中,还可以拼死一搏投掷出去。这把匕首是有毒的,只要投掷刺中一点就会让秦王送命,这是一个杀手锏!显然,任何刺客都应该想到这点。
但实际上呢?荆轲被秦王一击打成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
两人近在咫尺,这么近的距离,荆轲投掷匕首都扔不中,可见他没有任何投掷暗器的能力,这也算是一个刺客?
如此种种,实在看不出荆轲是一个刺客。
他之前也从没有刺杀成功的经历,所谓的名声基本都是流传和别人的推荐。
荆轲的所作所为,到很像一个网红,都是靠宣传、推荐和包装。
书中写道:荆轲到燕国以后,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显然,这种在街上表演,在今天就属于真人秀宣传,也是网红的常用手段。
书中还写道: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田光将他推荐给太子丹。
显然,荆轲结交田光也是攀附名士的宣传手段,田光则对荆轲进行了包装盒推荐。没有田光,荆轲一辈子也不可能遇到太子丹。
如此种种,大家觉得呢?荆轲究竟是不是网红?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前227年,在秦王嬴政的咸阳王宫里,一场盛大的仪式即将举行。秦王嬴政神态端庄,正襟危坐,不急不躁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大殿两边大臣环伺,静默肃立。殿外侍卫林立,刀剑加身。司礼大臣们严阵以待,就等着一位重要客人的到来。
这位客人就是远道而来的燕国使者荆轲。他今天携带着两件重要礼物,献给秦王。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二是燕国最富庶之地督亢的地图。
秦王表面不露声色,心中却暗自窃喜。他的大军不久前已经灭了赵国和韩国,现在正屯兵燕国边境,对燕国造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此时,荆轲前来献图,以表燕国臣服之心,如果能以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占领燕国,秦王自是非常乐意的。
但是,这场隆重的仪式最终却变成嬴政的噩梦,差点让他命丧当场。荆轲借献图之机,一手导演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当然,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秦王死里逃生,侥幸躲过了荆轲的致命一击。
(荆轲刺秦剧照)
那么,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了呢?
是荆轲准备不充分吗?显然不是。
荆轲为了接近嬴政,精心挑选了两件重要礼物,这两件礼物足以让嬴政放松警惕,欣喜若狂。
一是樊於期的人头。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在攻打赵国时,不但发布檄文,散布嬴政生世谣言,蛊惑嬴政的弟弟成蟜反叛,而后又叛逃燕国。嬴政恨不得生啖其肉,将他扒皮抽筋。现在燕国主动献上樊於期的人头,以泄心头只恨,嬴政岂不欢喜。
二是督亢的地图。督亢是燕国的鱼米之乡,是燕国最富庶之地,嬴政垂涎已久。燕国将督亢的地图献上,一则投其所好,二则足以表明燕国归降之心。
对于这两件礼物,嬴政是无法抗拒的,他必须接见荆轲。
荆轲还特意准备了行刺的武器——一把淬有剧毒且见血封喉的7寸匕首。将它藏在了卷轴地图的最里面,一旦地图展开,荆轲就可以抓起匕首,一击即中。
是荆轲缺乏必死的决心和勇气吗?也不是。
荆轲是主动提出刺秦的。当秦国兵临城下,燕国太子丹找到荆轲商议对策时,荆轲说“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明知此行是黄泉路,但荆轲也义无反顾。在充满着悲壮色彩的易水河边,荆轲以歌声表达了自己杀身成仁的决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国太子丹剧照)
既然有充分的准备,又有必死的决心,那么,为何荆轲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一、荆轲的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中对荆轲有过简略的描述:“其先乃齐人,徙于卫。”从小浮浪散漫,喜欢击剑和读书。但仅仅是喜好而已,荆轲在剑术上并没有很高的造诣。
卫国后来被秦国所灭,荆轲便开始了四方游历。有一次路过一个叫做榆次的地方,和一个剑术高手盖聂论剑。荆轲在盖聂面前高谈阔论,惹怒了盖聂,盖聂提出实战比试,荆轲竟弃剑而走,不敢应战。
还有一次,荆轲到了赵国邯郸,和一个名叫鲁勾践的剑术高手赌棋,遭鲁勾践怒斥,而荆轲却“嘿而逃去”,再次落荒而逃。
陶渊明也将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的剑术稀松平常:“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二、太子丹用人失误。荆轲刺秦时,本来准备等待一位高人一同前往,《史记》载“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这位高人是谁,史书中并未明确交代,但肯定是一位武功高强之人,否则荆轲也不会刻意等待。
荆轲之所以等他,显然是知道自己武艺不行。那个高人不来,不知道是没来得及,还是害怕,躲起来了。显然,这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
但太子丹却不高兴了,认为荆轲后悔了,催促他出发。命令秦舞阳为其助手,和荆轲一道前往咸阳。
秦舞阳在燕国也算一个好勇斗狠的人,12岁就杀过人,“人不敢与忤视”。荆轲当时并没有把他看上眼,看燕太子丹催得急,他也没办法,只能将就用。
当秦舞阳到达咸阳宫外时,面对嬴政森严的戒备,他果然吓得面如土色,不敢进殿。荆轲只得给秦王解释说,秦舞阳出生蛮夷之地,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天子,被吓着了。
秦王见此情景,就让荆轲独自带着地图觐见。
这一临时变故,行刺的任务就落在了荆轲一人的身上。
面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荆轲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而荆轲又确实不善使剑,导致刺杀行动失败。
如果当初太子丹假以时日,等到荆轲的好友,或者太子丹能明察秋毫,不用色厉内荏的秦舞阳,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
(嬴政剧照)
三、荆轲想劫持嬴政。在荆轲临行前,太子丹曾对荆轲交代:“诚得劫秦王,使悉返诸侯地,则大善也;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段话说明,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首先是要用带剧毒的匕首挟持嬴政,要求他归还诸侯国被占的领土。实在不行,才予以刺杀。
在荆轲刺秦失败并身受重伤时,荆轲曾说道:“事所以不能成,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说明,当初太子丹确实要求荆轲尝试劫持秦王,这也是导致他刺杀失败的一个原因。
四、侍医夏无且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荆轲“图穷匕首见”,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握匕首刺向秦王时,被秦王挣脱。此时秦王本欲拔剑还击,但佩剑太长,一时间拔不出来,只好绕柱逃跑。
下面的大臣和侍卫干着急,因为按照秦国法律,凡进殿大臣均不得携带武器。即便有武器的殿外侍卫,未经秦王宣召,不得入殿。
因此,大臣们被迫成了这场赛跑的看客。其中一位机智的大臣终于缓过神来,大声叫着:“王负剑!王负剑!”
值此危急时刻,秦王的侍医夏无且起到了关键作用,情急之下,他将手中的药囊投向荆轲,延缓了荆轲的追击的步伐,秦王终于抓住机会,拔出了长剑。
秦王的剑长7尺,荆轲的匕首7寸,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所以秦王重创了荆轲,荆轲用尽最后一份力气,将匕首掷向了秦王,但没中。
至此,荆轲刺秦彻底失败。荆轲就此,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悲情英雄。
(参考资料:《史记·刺客列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