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列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算是野史吗?
这类书籍不算野史,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了的通俗易懂历史类文学,大家可以把它们当小说看。
实际上,这类型的书籍是作者结合枯燥无味的史料,融入了自己的观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重新演绎了一下。大方向没有什么问题,一些细节方面,历史上并没讲清楚,书中则加入了很多现代人的思想,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部书。
相对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更偏向历史事实,《万历十五年》则加入了太多作者的主观想法。
比如里面关于海瑞的篇章和李哲的篇章,有点过于主观了,说它是散文吧,它历史水平又很高,说它是历史吧,它散文水平又不错。所以,就当做一部历史性散文吧,在明粉圈子里不是有句话叫“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
这类型的书看看图一乐就行了,真想研究历史,还是去找正儿八经的史书去看,才是王道啊。
请问列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算是野史吗?
算是,也不算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你如何看待正史和野史的界限!
一般野史和正史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2个方面:
看是否官修正野史狭义的界限,就看是否具备官修许可。从这点来看,以上两本书显然不具备,是“野史”无疑。
看可信程度广义的界限,也即现在通常理解的,就是看史料的可信程度。可信则“正”,不可信则“野”。
以上两本书,整体是基于官修历史所撰写编著的,来源、依据可靠,当然可信程度高,自然也就可以归类为“正史”。
正说反说都行,那岂不废话,没啥意义了?
且慢,其实这两本书,应该叫通俗历史读物更合适,而不应该用正野史区分。
我们倒是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即如何看待类似这两本历史书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一个内涵《万历十五年》的片段。里面说,高育良书记要和她妻子吴老师离婚,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的对象高小凤懂《万历十五年》,跟他有共同话题,好沟通;这可把吴老师气坏了,因为她就是研究明史的,而明史学术研究者,据说向来就看不上《万历》这种书籍!
高育良说这种话,简直等于在侮辱她!
这就像好多国际关系学者、研究者,根本看不上头条里的历史类大V,哪怕像卢克文这样的顶级流量。
其实也正常。学术型学者更看重于史料价值,讲究严谨和正本清源,是服务于整个民族、文明体系的,在于求真、探索。通俗历史作者,是致力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甚至是追求商业价值的,在于解构、普及。实际上《万历十五年》来源于作者的上课讲义,《明朝那些事儿》则形成于论坛帖子。
对于我们一般常人来说,阅读学习通俗历史著作就可以了。而这两本书实际上也是比较优秀的读物,值得一读。
要看历史,就应该挑拣这样的,有料,有启发性。
所谓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数据,读懂了,当然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此言得之!
请问列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算是野史吗?
野史指的是没有根据的虚构架空的历史纪录,基本经不起推敲。比如朱元璋火烧功臣楼,康熙传位十四阿哥一类的历史传说故事。因此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不算野史,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基于已经研究成熟的史料而成书的。因此这两本书应该算通俗历史读物或者历史小说。
但这两本书并不能作为完全的史料来看。因为历史本就是一个集诸多人物和事件的复杂纪录集合。我们读史其实有误区,那就是以单独事件的性质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以几段历史事件去评价一个朝代。这无疑是片面且主观的,因为人会变,国家也会变。因此那些事和十五年这两本书并不能完全作为历史资料的替代,因为太主观,也太有个人好恶情绪在里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