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看了好几个回答,基本都承认光绪帝是被毒死的,但不怎么承认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
给出的理由也大同小异,一是讲慈禧太后没有动机,二是讲慈禧太后也没有必要,三是分析光绪帝的病跟慈禧太后的病,讲光绪帝早就病入膏肓,而慈禧太后病故的很突然。
那么我就来反驳一下,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毒杀光绪帝的动机和必要,以及他们的病情究竟是咋样的?
首先看慈禧太后的动机!
有人说,他们俩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变法上面,但后来慈禧太后亲自组织人员变法了,跟光绪帝的政治主张趋于相同,所以俩人没矛盾了。
这脑回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合着光绪帝白被圈禁了这么多年啊?
合着珍妃就这么白白被慈禧太后扔井里啦?
合着立大阿哥,要废光绪帝的事就这么过去啦?
合着当了几十年傀儡皇帝,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婚姻大事,亦或者国家政事,哪一件不受慈禧太后的束缚,这种憋屈就一笔勾销啦?
……
不要觉得光绪帝软弱,实际上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善茬,而且他的祖上就有先例的!
比如顺治帝,小时候的顺治帝那是一个听话,听谁的话?
听多尔衮的话啊,可以说顺治帝能当上皇帝,这里面多尔衮的功劳得占首位,所以他当了摄政王。既然是摄政王,那么很多事就可以自己做主,也根本不会跟小屁孩顺治帝商量。
甚至后来多尔衮还杀了豪格,当然杀豪格对朝局有没有利,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之顺治帝表面上很听多尔衮的话,背后也恨他。
可以说,清朝入关后能坐稳天下,基本一半的领土都是多尔衮打下来的,多尔衮也算是诚心诚意辅佐顺治帝。
但他犯得错误就是,没有把小屁孩当回事,总以为小孩子啥都不懂,等长大了就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了,可惜啊可惜……
死后的多尔衮下场可就惨极了,家产没收,党羽也被一网打尽,连自己的尸体都被从坟墓中拖出来鞭尸,挫骨扬灰。
你想想,多尔衮活着的时候,跟顺治帝见面的机会不多,俩人关系也还行,至少表面上还是过得去的,尚且落得如此下场,更何况早就当面撕破脸皮的光绪帝跟慈禧太后了!
慈禧太后要强了一辈子,为了爬上权力巅峰,可谓是一路披荆斩棘,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就连洋人嘀咕了她几句,她还恼羞成怒,同时向十一国开战呢,直到洋人明确不拿掉她,她才罢休。
难道她会让自己死在光绪帝前面,把自己的尸体交给光绪帝处理?
所以,不要扯什么没有动机,或者说没有必要,她毒杀光绪帝太有动机,太有必要了!
我们都可以想象地出来,慈禧太后若是死在光绪帝前面,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光绪帝好不容易爆发了,他会不报复吗?
再看他们的病情:
这个也不用我多说,请看一本书,这本书是最近出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全书一共几百页,全部是围绕着光绪帝的死因展开的,也并非是作者道听途说,或者以主观为主写的,而且全部按照如今的刑侦报告写法,详细调查出的死因。
检测光绪帝的衣服、头发、骸骨……全部测一个遍,最终得出确实是砒霜中毒而亡。其次又检测这是哪种砒霜,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亚急性的还是急性胃肠型的?
再调查光绪帝死亡前一个月的生活记录,一丝一毫的异常都不放过,找出所有的蛛丝马迹,推断出中毒的时间。
再查光绪帝病危及去世后,紫禁城发生的一切可疑事件,一切可疑的人以及他们说的话。
最后再考证慈禧太后的动机,以及可能的毒杀细节,可谓是异常详尽。
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
光绪帝就是被慈禧太后,或下令,或暗示其他人,毒杀的光绪帝,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而且由于下毒人比较慌张,导致砒霜量不足,结果光绪帝是硬挨了四天才咽气,这才导致他跟慈禧太后是同一天一前一后走的。
而有人说慈禧太后之前身体好好的,怎么可能能预料到自己快不行了呢?
确实,晚年的慈禧太后身体还算硬朗,没有什么致死的病。
但是她并非死于什么大病,而是死于拉肚子,死于腹泻,这个毛病她早就有,只是没想到最终会致命罢了。
而导致她腹泻加重的原因,就在于她的七十三岁大寿,那一天慈禧太后高兴,白天参加祝寿庆典,晚上还出席祝寿演出。
结果因为活动量增加,她的胃口也大开,多吃了不少东西,毕竟年龄大了,吃了后,身体不消化了。随后她开始腹泻,每天竟然有几十次之多,拉到最后开始拉脓血,也就是不到半个月时间,慈禧太后就被折磨得不成人样,也不再见其他人,身体急速消瘦,骨瘦如柴。
在这个时间段,自己在难受时,结果听到有人汇报,说光绪帝竟然面露喜色,这下子慈禧太后怒了。
所以,光绪帝被毒杀的时间点,慈禧太后已经快撑不住了,这才让她最终下定了决心,毒杀光绪帝!
当然,题目问的是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下令毒杀光绪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应该是至少去世的五天前就下令了。
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112年前,清朝37岁的光绪皇帝与73岁的慈禧太后同月驾崩,两者相隔不到24小时,蹊跷的巧合,让慈禧毒杀光绪的流言直至今日都从未断绝过。
然而,慈禧是否毒杀光绪,这尚未有实证。不过依据现今对光绪遗骸科学化的检测,却是已有证据表明光绪的确是被他人毒杀,乃是死于砒霜中毒。
1980年,考古队对早已被盗挖的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进入地宫后,他们看到了早已被盗墓者弃之一旁,变得腐烂不堪的光绪、隆裕遗骸。光绪遗骸的出现,让一些对光绪死因很感兴趣的考古工作者看到了查出光绪死因的希望,之后他们随即对光绪遗骸进行科学化的检测,据当时参与考古的陈宝蓉在其所著的《清西陵纵横》一书中所说,他们将光绪的头发和骨头交给了相关部门检测,结果没有发现中毒现象,因此光绪实属正常死亡。
按理说,既然都检测出光绪并未有中毒现象,且也将其公之于众,那光绪中毒之说也应该不攻自破了!可是,当时在民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传闻依旧是连绵不绝,这现象就引起了时任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的纪录片编导钟里满的注意。
鉴于当时光绪被毒死的说法依旧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钟里满觉得有必要做一部纪录片,把考古时的检测手段和宫廷里保存的医案结合起来讲,用科学的方法来澄清这件事,告诉大家,光绪其实就是自然病死的。
然而,之后的发展,绝对是出乎钟里满意料之外的,他的这个决定,不但没有证明光绪是病死的,反而是揭开了光绪真正的死因,那就是死于砒霜中毒。
2003年,在钟里满的四处奔走下,一支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他们试图利用现代科技来破解这萦绕在民间百余年的历史疑案。
钟里满首先找到了《清西陵纵横》一书的作者陈宝蓉,希望能从她那里获得光绪头发和骨头的测试报告,毕竟白纸黑字的报告出现在镜头面前,这才能有说服力。可是,当钟找到陈时,陈宝蓉却告诉他,头发和骨头的测试的确是做了,是在一个军医那里做的,但是却没有检测报告。随后钟里满并问道: “军医在哪里,在哪支部队?他叫什么名字?” ,陈宝蓉回答道:“他的名字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姓周,部队的番号也不清楚”。
当时,清西陵所在的易县驻扎着好几支部队,且均已调防离开,在不知道姓名和部队番号的情况下,很难找到这位周姓军医。但是,钟里满却没有放弃,当时他身边有一个叫廖炜的助手,他的父母都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就让廖炜去八一厂打听打听,不知是巧合,还是幸运,好巧不巧,这位周姓军医恰好就是八一厂子弟。
这位军医名叫周长锁,几年前就转业到河北雄县医院。钟里满得知周军医的去处后,就赶忙带着摄制组赶到雄县。但是,找到周长锁后,他却告诉钟里满,当年他却是曾经帮助考古队整理过光绪的遗骸,但是并没有对光绪的骨头和头发进行化验,当时军医院根本就没有这个专业的检测设备。
同时,钟里满还从周口中了解到,1980年,光绪的棺椁虽再次被封闭,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却还存有一些光绪的头发。由此,当钟里满得知光绪的遗骸可能并没有真正进行科学化的检测时,当即决定向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借一根光绪的头发,实实在在地对其进行科学检测。
之后,钟就找到清西陵相关负责人,试探性的与他说道:“能不能借我一根光绪的头发去检测呢?只有白纸黑字的测试报告,对光绪的死因才最有说服力!” ,清西陵经过内部讨论后,最终同意其请求,允许钟里满取走一小束大约二十根光绪的头发。
得到光绪的头发后,钟里满首先找到北京市公安局毒物毒品检验室,希望他们帮忙检测,但是公安局的负责人却告诉钟:“这种微量元素检测,还是需要找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我们暂时没有这个检测条件”。
当钟里满找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相关负责人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他们的高级工程师王珂。此时,钟里满并没有告诉王珂这是谁的头发,只是跟王珂说,想要检测下砷的含量。
据事后王珂接受采访时所说,他是用“中子活化法”来对其光绪的头发进行砷含量检测的: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使用的方法叫做中子活化法。中子活化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反应堆。把样品放进去,中子打进去就会与很多元素产生反应,出来会有一个衰变过程,产生一个伽马射线,每一种元素有不同的能量,通过测量它放出来的伽马射线的能量,我们就可以知道是什么元素。而且这种检测对样品是无损伤的”
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在某天傍晚,王珂的电话打到了钟里满的办公室,她跟钟里满说道:“情况有异常,这束头发中间有一段砷的含量达到2404的单位,正常人头发里也有砷,但只有0.6个单位”,听到这个消息,钟里满内心是激动不已,他与身边的人说,这节目就要转向了!之后,为保证绝对的准确,钟里满当即要求王珂马上做第二次检测。
这一次,钟里满要求一切都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操作,由王珂和相关专业人员直接到现场取样。而清西陵相关领导对这个结果也很是重视,为揭开这百年谜团,他们也同意其到现场直接取样并检测。就这样,王珂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潘冠民亲自到清西陵取到了光绪的第二束头发。而这次检测的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完全一样,依旧是检测出了高浓度的砷,是正常人的三百多倍。
当然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束头发只有一段砷的含量超标呢?会不会是当年盗墓者故意抹上去的,亦或是其他原因沾上去的?事实上,当时钟里满等人也的确是有这方面的猜测,为此钟里满会同北京市公安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开了若干次的讨论会。
最终,到会的法医给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科学解释:
头发上的砷,恐怕不是人体吸收进去的,是从外头沾上的。人在中了高浓度砷毒死亡以后,人体消化道里的细菌开始繁殖,就产生气体,发胀,把胃肠里的东西从嘴里给压出来,法医们通俗的说法,这叫“死后呕吐”。光绪躺在那里,脑后有一条大辫子,就这么沾上了。
之后,这个结果引起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他的支持下,探索清光绪帝死因被列为国家清史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由此,钟里满得到了国家更多,更全面的支持,其中一项支持就是他可以直接进入到清史工程的资料库里查阅资料。
2008年,钟里满在翻阅一份清西陵考古队的报告资料时偶然发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不但存有光绪的头发,还有龙袍。之后,在钟里满打电话给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耿左车时,更是得知清西陵的库房里不光存有光绪的头发、龙袍,还存放着其贴身的内衣及部分遗骨。
听到这个消息,钟里满在第二天带着相关工作人员就再次奔向清西陵。之后,北京公安局法医潘冠民严格按照取证程序走,从四件衣物,一条裤子,还有掉落的残渣物,及头发上刮取结痂物,并提取头发及光绪的部分遗骨,然后封装样品,直接交由王珂拿去检测。
过了不久,检测报告出来了,依旧检测出高砷值。首先,头发上粘接的残渣物达砷值高达3060单位,这也间接支持了光绪头发上的砷是外部沾染的结论。其次,从脊椎骨上刮下的碎屑和遗骨瓶内的碎屑中,也检测出高砷值,分别达1209单位和690单位。最后,光绪的衣物越是贴近身体的内衣含砷的浓度也就越高,最高的是最贴身的第四件,高达2439单位。
除此,为了证明光绪身上的砷是来自其本身,而不是盗墓者或是考古人员携带进去的,这次检测除了用中子活化法外,还用了一种原子荧光光度法。
据王珂所说:
用原子荧光光度法,就是想看它的结构,比如砷,有三价砷有五价砷,你测试后就可以知道是几价,都占多大比例”。在检测报告中人们可以看到:第四件衣物,剧毒的三价砷化物(砒霜)大约占29%,而毒性不强的五价砷化物占56%。对比测试近日服用砒霜死亡的试验小鼠,可以看到小鼠体内剧毒的三价砷达96 %以上,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剧毒的三价砷化物(砒霜)会逐渐转化成毒性不强的五价砷化物;这也说明,光绪身上的砷化物确实是一百年前的砒霜,而不是后来的人泼洒上的。
根据这份检测报告,可知光绪摄入人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60~200毫克)。由此,以钟里满为首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他们最终确定光绪皇帝系砒霜中毒而死。
根据“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给出的科学的报告,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权威部门的佐证下,基本可以确定光绪确是中毒而死。
但是,对光绪下毒的是否真是慈禧,这尚无法确定。
有认为光绪是慈禧所毒杀,如钟里满在《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中就认定慈禧是杀害光绪的幕后真凶。钟里满认为根据清朝宫廷记录,光绪最后一次上早朝,最后一次批奏折,最后一次吃晚饭,且饭后发出两道紧急延医的上谕,这些却集中发生在十七日,那么光绪中毒的时间就可以明确是十七日的晚饭时分。在当时,光绪晚饭所吃的东西就只有慈禧所赐的食物,就在光绪服下慈禧的赐食一小时后,光绪就突然病重。
而就在光绪病重,还未宾天时,慈禧首先做的居然不是请御医就诊,却是命人将光绪皇帝的棺椁抬到乾清宫,准备光绪皇帝的后事。由此,钟里满认为仅仅就是这二件事,就可证明慈禧就是谋害光绪的幕后真凶。
当然,也有人认为光绪并非是慈禧所毒杀,因为戊戌政变后,光绪的权力早就被慈禧架空,根本就对她没有任何威胁,且慈禧随时可以将光绪置于死地,如果她想杀光绪,她完全没必要等那么久才动手。
光绪被毒杀的真凶到底是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十分确定的答案。实际上,当代除了有慈禧毒杀光绪都说法,还有李莲英、袁世凯毒杀光绪之说。至于到底谁才是导致光绪身死的真凶,只能是等待实据出现的那天。
当然,个人认为慈禧毒杀光绪的可能性很小。首先,戊戌变法后,因光绪莽撞,他早已失去朝堂上大部分朝臣的支持,慈禧借此也早已彻底掌控住朝政大权,光绪根本对慈禧已经造成不了任何的威胁,慈禧完全就没必要多次一举去杀光绪,这样做对慈禧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她百年之后背上弑君的恶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次,有人认为慈禧可能是预感自己不久将死去,所以为避免死后光绪掌权,清算她,慈禧就抢先下手,先毒杀光绪,以此永绝后患。但是,事实上这个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光绪死后,慈禧还在幻想着架空溥仪,自己继续垂帘听政,可见她并没觉得自己要死,故而根本就不可能就因为这个就毒杀光绪。
历史就是这么迷雾重重,要想窥知其真相,真的很难。
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关于光绪皇帝之死的疑问,从满清质疑到现在;直到近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才发现光绪遗体完整,没有刀口类伤痕。于是釆样化验,才有了初论是死于砒霜中毒。根据史料记载,抑郁多病的光绪皇帝集肺结核、肝脏、心脏等病于一身,气血两虚,终于造成心脏功能慢性衰竭的后果。如果造成这些症状的根源是砒霜中毒的话,那显然是死于慢性砒霜中毒。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吗光绪皇帝驾崩的时间限定在24小时内,慈禧太后显然没有这个能力操作。当然,如果需要马上结束一个人的性命,用大剂量的砒霜下毒,光绪皇帝可以立即“三步倒”。但是清西陵管理处表示光绪遗体完整,这个结论显然排除了急性砒霜中毒后尸体面孔最后的痛苦状。
所以我的结论是:慈禧太后没有下令毒杀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照片明信片RMB:600~800)
光绪皇帝不是死于十月二十一日,而是死于十月十九日,“这是根据史实考证的结果。”(见《清王朝的崩溃》天津人民出版社13页)
慈禧太后有毒杀光绪皇帝的动机吗?
应该承认,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经过长时间努力向全国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受到严重阻力和袁世凯的诬告,以至三个多月后的八月初四(9月19日),慈禧太后突然闯进养心殿光绪寑宫,指挥几名太监将案上所有章疏查抄,并且怒气冲冲的指着光绪说:“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这就是所谓光绪“围园杀后”的结果,也宣告了维新运动的彻底失败。
这是慈禧与光绪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候,慈禧太后的处置措施是软禁光绪皇帝于灜台。二年后的1900年8月16日,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出北京城在山西太原作了短期停留后,一直等到第二年的9月7日,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分二批回到了北京。
在这期间,最后滞留西安的慈禧突然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一道“预约变法”上谕,主要内容就是要“变法”,要“惩前事之失,乃可做后事之师”,要求朝廷百官,驻外使节,各省督抚等各抒己见,提出革新意见。在具体实施办法中,由庆亲王奕劻、李鸿章等负责。
接下来的动作,慈禧太后比康梁还激进,比如8月20日颁布的上谕就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变法一事,关系甚重,......朝廷立意坚定,志在必行。”
为什么慈禧太后有如此的转变呢?缘于戉戍变法和庚子事件使慈禧太后逐渐认识到尽快变法对挽救大清帝国的意义,康梁变法失败后政局的极端保守化,只能带来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太后意识到只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和外国人“益加修睦,悉泯前嫌”。
接下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达了在三个紧要领域的重大改革.....
由于本文的主题是“慈禧死的前一天,真的对光绪下毒了吗?”所以关于慈禧改革的具体内容不在本问答中,只是予以简介,其目的是表明,1908年前的慈禧与光绪皇帝的矛盾并没有进一步加深,而是因为变法观点的接近,而有所缓和,所以不具有慈禧太后“毒杀光绪皇帝的动机。”
1908年,朝廷颁布了《钦定变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二个重要文件。就在这紧要关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慈禧有“毒杀光绪”的必要吗?
(袁世凯的银元模型照片)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后来的掌权者,违背了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的上谕决定,在大贪官奕劻的骚操作下,以满人贵族占70%的议会组成,引发全国各地的不滿(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究竟勒个光绪皇帝遗体中的砒霜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怀疑者肯定是袁世凯和李莲英,以后有机会另文再述。
结语
光绪皇帝的生命和因生死折磨搏斗所蕴生的文化历史,成为今天我们探索和诘问的对象,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也许永恒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永远的诘问。
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现代历史学家在研究光绪皇帝尸体的时候,发现光绪皇帝的头发上存在超量的砒霜残留,确定了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的传闻。因为光绪皇帝生前跟慈禧太后不和,很多人都认为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实际上从光绪皇帝生前和慈禧太后的关系,以及慈禧太后生前对光绪皇帝的态度来看,光绪皇帝并不是死于慈禧太后之手,杀死光绪皇帝的凶手另有其人。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存在两层关系,第一层关系是两个人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亲姨妈。正是因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血缘关系,慈禧太后才会选择光绪皇帝继承皇位。
光绪皇帝继位初期,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还比较支持。然而在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逐渐恶化,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一度想要废掉光绪皇帝的帝位。不过慈禧太后并没有想要杀死光绪皇帝,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载漪想要杀死光绪皇帝,幸亏慈禧太后阻止,光绪皇帝才保全了性命。
慈禧太后没有杀光绪皇帝的动机一些人认为慈禧太后担心自己死后遭到清算,才选择先下手为强毒死了光绪皇帝。实际上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养母,即使慈禧太后做了再多的错事,光绪皇帝也不可能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对慈禧太后进行审判。更何况慈禧太后统治了清朝半个世纪,就算光绪皇帝想要清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也没有这个实力。
而且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结束后,就已经控制了光绪皇帝。如果慈禧太后想要杀死光绪皇帝,随便找一个太监,就能够让光绪皇帝提前暴毙。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去世后,临时让溥仪继承皇位,说明了慈禧太后根本没有考虑到光绪皇帝会突然去世,也没有为光绪皇帝的去世做好准备。
光绪皇帝很可能死于大臣之手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得罪了清朝绝大多数的大臣。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时候,清朝的绝大部分大臣都站在了慈禧太后的一方,跟光绪皇帝结下了梁子。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清朝的大权势必会落到光绪皇帝的手中,这些大臣的下场可想而知。
在慈禧太后病危的情况下,一些担心光绪皇帝掌握大权的大臣,便开始策划谋害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被砒霜毒死,很可能是一些大臣买通了太监,在光绪皇帝的饮食里面添加了砒霜。至于光绪皇帝死于慈禧太后前面,主要是因为大臣们害怕光绪皇帝重掌大权后不容易下手,因此才会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杀死了光绪皇帝。
总结笔者个人认为,慈禧太后没有杀死光绪皇帝的必要,光绪皇帝很可能是死于大臣之手。毕竟在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已经得罪了绝大多数的大臣,这些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肯定要在慈禧太后去世前除掉光绪皇帝,以避免光绪皇帝掌权后清算自己。
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不管慈禧有没有下令毒死光绪皇帝,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光绪的死绝对与慈禧有关系。
民间传闻光绪皇帝是被慈禧毒死的,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已经验证了光绪的真正死因,那就是光绪是被毒死的。
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国内的《清史研究》发布了一项对光绪光绪皇帝的死因报告,报告中显示,根据采集到的光绪皇帝发丝,以及遗骨然后进行化验得出的结论是,里面含有大量的砷元素,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砒霜。因此最后专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光绪皇帝死于急性胃肠型砷中毒。
但是给光绪下毒的到底是谁,其实最有嫌疑的就是慈禧,以及慈禧这个派系的同党了。
因为慈禧与光绪皇帝有仇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在清末的百日维新的时候,当时光绪皇帝就想要发动政变掌权,并且为此和维新派人士进行了详细的谋划,在最后执行关头,当时的知情人之一袁世凯却把此事偷偷报告给了慈禧。
等到慈禧发现光绪皇帝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要夺权的时候,立马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于是立即对此事作出了反应,把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了,不准与外人接触。
但是慈禧当时却又不敢杀光绪皇帝,因为光绪皇帝在当时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西方列强认为清帝国这个皇帝是能够接受资本主义的皇帝,而不像慈禧一样,对于西方列强严防死守。
因此,迫于外部压力慈禧也不敢对光绪动手,只是一支监禁起来,不准与人接触。
但是这仅仅是对于慈禧生前有效,因为等到慈禧死后,到时候的皇帝仍然还是光绪,而等到慈禧死后,光绪掌权,则必然要对慈禧进行清算,所以基于以上判断。
光绪之死,即便不是慈禧亲自下令的,也绝对是怕慈禧死后,而自己会遭到光绪皇帝清算的慈禧同党所干,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的通了。
慈禧在自己死的前一天,真的下令毒死光绪了吗?
要想搞清楚究竟是不是慈禧下令毒死光绪的,其实仔细看看光绪病中的时候慈禧的安排,我们就能知道真相了。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于仪鸾殿,享年七十四岁。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在前一天,光绪皇帝已经提前慈禧一步走了。两位大清帝国最为尊贵的人物,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一个掌握实权的女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了。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刻,光绪皇帝的死因不禁引人深思,究竟真的只是病逝,还是被“人为的病逝”呢?
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此事的争论也持续了很久。
光绪死因事件的真相在2008年的一次考古检查中逐渐被揭开,考古学家提取了光绪皇帝遗体中的头发,检测后发现了大量的砷元素,砷元素是砒霜的主要成分,正常人体中含量很低,至此也就说明了光绪确实是被砒霜毒死的。
确定了这一点,问题也就随着延续了,那么究竟谁才是毒死光绪的真正凶手呢?
谁毒杀了光绪?我认为,毒死光绪的只能是慈禧太后。因为当时大权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其他的大臣没有什么非下手不可的理由,也没有这个胆子下手。况且,皇宫守卫森严,虽然光绪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也不是说谁想要毒死就能够毒死的。
大臣之中,有人认为可能是袁世凯下手的,我认为袁世凯并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此事涉及到毒死皇帝这种诛九族的大罪,实施起来十分困难,清宫中的护卫也不是他袁世凯能够收买得了的。或许换句话说,即使真正下手的人是袁世凯,那么也一定是慈禧在背后授意支持的。
为了证实我说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慈禧在光绪死之前到底做了些什么。
1908年的冬天,光绪病重,慈禧得知消息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召集太医来为光绪治疗,而是开始为其选择继承者了。光绪的身体打小就弱,大病也数场了,何以此时慈禧开始物色其继承者呢?
当时的慈禧,接连下了两道懿旨:
第一道是:“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着授为摄政王。
第二道是:“醇亲王载沣之子贴黄,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第一道圣旨很好理解,那么第二道圣旨中的,贴黄是什么意思呢?
是立储君之意,因为清朝其实从雍正皇帝开始,就没有提前立下储君的规矩,所以此时的慈禧只能通过“贴黄”这种隐晦的方式,来向世人表达新立储君的含义。
从这一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此时已经开始准备光绪皇帝死后的事宜的,找了一个才三岁的小孩溥仪当储君,同时让他的父亲载沣当摄政王。
但是,为什么慈禧不直接考虑让一个年轻人来当储君呢?而是要选择一个只有三岁的孩子。比如直接立溥仪的父亲载沣为储君,岂不是更好?这其中深意可就很大了。
从光绪死后,慈禧太后又发的两道懿旨中,我们可以有所窥见。其中一道是让溥仪进宫继任,另一道的内容则是:
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禀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这一段就很有意思了,此刻的慈禧虽然身体也不大行了,但是即使到此时此刻,从这一道懿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掌权之心不死。如果之后慈禧的身体状况能够好转,那么凭借这一道懿旨中的内容,再随便找些说辞,慈禧就可以再度掌握大权了。
从以上的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慈禧的权利欲望有多么的大。立三岁幼儿溥仪为储君,选择载沣为摄政王,加之后续的懿旨内容,实际上是蕴含着在光绪死后,自己身体好转以后能够再度掌权的意思的。面对着权利的诱惑和曾经同意“围园杀后”的光绪,此时此刻的慈禧怎么可能心慈手软呢?
不过,虽然慈禧想着给自己留机会重掌大权,但为什么不等着光绪病死,而是迫不及待得要选择下毒呢?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也已经病入膏肓了,再拖下去,很有可能就是光绪把自己熬死了。等自己死后,光绪亲政,那么以自己这么多年来对光绪的所作所为,光绪不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才怪了。因此,慈禧太后不得不在此刻施行这一方案——毒死光绪,等溥仪继位以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掌握实权,无论事情发展成什么样子,自己的身后之名总是不用太过担心的。说不定等自己身体好转,还能再握大权呢。
不过设想虽好,慈禧太后依然没能抗住,倒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也离世了。谁知道黄泉路上,这对母子又该如何相见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