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瓮中躲避洪水,瓮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瓮为何不破?

《宋史·岳飞传》记载: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岳飞出身的家庭很一般,只是普通的农户,在其出生时,有一只大鸟从房上飞过,于是给其取名岳飞。还没有满月的时候,在河南内黄附近,也就是岳飞家乡,黄河决口,岳飞的家被黄河水冲垮。

当时,情况紧急,水位暴涨,一旦被洪水冲跑,那么几乎必死无疑,岳家正好有一口大瓮。岳母急中生智,抱着小岳飞坐到了瓮中,洪水将他们冲到了岸边,得以幸免于难。

关于瓮这个东西,很早就有了,唐代武则天对付情场、劲敌王皇后和萧淑妃时,就把她们做成人彘,置放在酒瓮中。在1973年山东曹家泊出土一件宋代大瓮,口径52厘米,腹径85厘米,高90.6厘米。在2001年,邢台也出土了一件唐代巨型大瓮,口径62厘米,腹径1米,高1米。

瓮这种东西,一般是用于储水、存储粮食等用途,即便体积不小,可人坐进去,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岳母是抱着岳飞进去的,面对滔滔洪水,用一口大瓮逃命,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那么为何大瓮不会沉入水底,且还完好无损?

不仅仅有缸,有旁人或者其他工具辅助

史书中只提到了大瓮和洪水,但并没有介绍太多,那岳母是如何进的大瓮?是有人告诉她的,还是她自己发现的?

如果瓮很大很高,是不是岳母自己跳进去的,还是有人帮她进去的,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岳母抱着岳飞在瓮中,无法看到外面的情况,那么几乎就将性命交给了老天爷,笔者左思右想,总觉得有悖常理。

岳飞出生于1103年,岳飞除了母亲,父亲也还活着,这场洪水中,他的父亲岳和在哪?我们猜测,岳飞的父亲岳和也在当场,在洪水中,他在想方设法保护妻子和儿子。

或许岳和就在瓮的旁边,掌控着瓮的漂流方向,避免碰到石头或者尖锐的物体,所以岳飞母子才能平安靠岸。

岳和为人忠厚,重义气,虽说家庭条件很一般,还是用心栽培儿子,不仅让孩子学习认字写字,还鼓励孩子读书和学习武艺。岳飞曾跟射箭大师周侗学习射术,能左右开弓,这在岳飞之后的军旅生涯中,给了岳飞很大帮助。

《宋史》记载:

“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除此之外,岳和还鼓励儿子报效国家,为国尽忠,可见岳和的良苦用心。如此靠谱的父亲,面对恐怖的洪水,能放任妻子孩子不管吗?显而易见,岳母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在保护岳飞, 还有父亲的帮助。

其次,一口大瓮,口小肚大,在水面上很难保持平衡,况且岳母还抱着孩子,那就是难上加难,在瓮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辅助?

在宋朝,岳飞这种普通家庭,估计小船应该是没有的,但在当时羊皮筏子之类东西,很可能存在:

“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羊皮扎紧后可以吹气,不同于现代的气球,羊皮比较坚韧,不容易被戳破,用绳子捆绑起来,就可以做成渡河的小船。倘若在瓮的旁边,挂几个充满气的羊皮囊,瓮就不容易倾斜,还能阻挡一些尖锐的石头等外物,这样一来,便大大提高了岳飞母子的生存几率。

岳母机智勇敢,且运气极好

能培养出岳飞这种文武双全的儿子,岳飞父母可谓功不可没。之所以岳飞以平民身份入伍从军,也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完成的。

北宋覆灭之后,河南大面积土地沦陷,而当时岳飞已经在军中任职,不得已之下,岳飞随着宋高宗南渡,将妻子母亲留在了原地。很多年后,岳母曾找人给岳飞送出口信,告知:

“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

岳母的深明大义,对岳飞影响很大。

眼看无边的洪水冲来,岳母为保证儿子安全,跳入了瓮中。当时岳飞尚未满月,一个不留神必定会死于非命,母爱的伟大众所周知,为了保护孩子,岳母一定会竭尽所能。

一方面这口瓮可能很大,足以在水面上平稳地漂浮,另一方面岳母对瓮的质量比较有信心,在我们后世人看来瓮很容易被砸破,而且宋朝还有个司马光砸缸的典故。

不过,宋朝的制造业很发达,瓮同样可以造得十分坚固,不容易被损坏。如果岳母真在瓮中漂流,那么运气则成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激流,岳飞母子很快被冲到了岸边,或许是上天保佑,岳飞母子命不该绝。

这个桥段可能是虚构的

史料记载:

“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的民族英雄,也是我们后人的精神丰碑。对于岳飞这种英雄人物,史书中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以完善其英雄形象。

岳飞出生于1103年,想来岳飞自己一定是记不住这场洪水的,这场洪水可能是在岳飞父母的记忆中。但在史料中并没有提及1103年的洪水,只提及到了1108年邢州境内黄河决堤:

“二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

《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主持编纂的,年代久远,且很多岳飞史料已经被销毁,有些东西记载不清,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推测,这场洪水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为何史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但凡是帝王降世、改朝换代,不是出现奇光,就是出现奇异的天象。宋武帝刘裕出生时“神光照室尽明”,刘邦斩白蛇,成为赤帝之子,赵匡胤陈桥兵变出现两个太阳。

这些东西在后世看来都是忽悠人的,可在当世还是很有市场的。岳飞出生普通,但他是南宋的大英雄,那么史官就要从他身上找到一些亮点,曲折离奇的经历,会让英雄的形象更为饱满。

除此之外,古人都比较迷信,能在大洪水中死里逃生,也能说明了岳飞的非凡之处,这样一来,也就映衬了岳飞之后了巨大成就。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刚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天鹅那么大的鸟在他家屋顶上鸣叫,于是岳飞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岳飞”。小岳飞还未满月,家乡就发大水,岳母姚氏抱着岳飞躲进一只瓮中,被河水冲到岸边保住了性命,乡亲们见到都大呼神奇。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那么洪水中的大缸(瓮)为何不沉也不破呢?我认为是机率问题。从考古发现来看,宋朝时期已经可以制作出大型的瓮,2001年邢台出土了一件唐代巨型大瓮,口径62厘米,腹径1米,高1米;1973年山东曹家泊出土一件宋代大瓮,口径52厘米,腹径85厘米,高90.6厘米。从尺寸上来看,岳母抱着尚未满月的岳飞是可以坐进瓮里去,只要她进行后在里面保持平衡,就有可能不“翻船”。

上图是一位大爷尝试用水缸做船,大家仔细看他水缸的高度也就在1米左右,大爷站在上面,水缸吃水三分之二,此时如果蹲下来保持平衡,水缸是完全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只是大爷站起来失去了重心才导致“翻船”。

大瓮虽然可以做船,但岳母躲洪水这件事未必是真的!

从《宋史》记载的内容来看,岳母带着小岳飞躲进瓮中躲避洪水,既显示了岳母的沉着冷静,又体现出岳飞“似有神佑”的异能。但这件事我认为是假的,因为那一年岳飞的家乡并没有出现黄河决堤事件!

岳飞出生于汤阴县,史料记载的是内黄县发生了黄河决堤,所以可以分析出这次决堤的规模不小,已经波及到了两个县。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洪水事件,在《宋史》里却没有记载。

《宋史·五行志·水》关于宋朝发生过黄河水患的记载是最详细的,但唯独没有岳飞出生那一年(1103年)内黄县决堤的记录。离那一年比较近的黄河水患记载有1099年和1107年的黄河水溢,以及1108年邢州境内黄河决堤,把钜鹿县给淹了:

“二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

相比之下,岳飞出生那年的决堤可是淹了两个县啊!从内黄县一直淹到了汤阴县,这一次决堤在《宋史》里却没能找到。

结语

《宋史》是元末时期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当时共有几十名史官参与,里面的一些内容来自民间的收集,并未详细查证。

比如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最初是惠洪和尚听来的,然后将它写进了《冷斋夜话》里,后来《宋史》就将这一事件直接搬了进去,但司马光在哪里砸的缸,他救出来的是谁,这些都没有说明,因此这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

“岳母坐瓮”这一事件,虽然具备了完整的故事细节,可惜黄河决堤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只要这一事件被否定,整件事也基本上可以否定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下面由我来为您做个详细的解答。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必须要说明:岳母在发大水时,抱着还没有满月的岳飞,并不是坐到缸里面躲避洪水,而是坐到一个大瓮里面去,随波逐流。后来大水把这个大瓮冲到岸边,母子两人才得以幸免。《宋史·岳飞传》是这么说的: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我们现代人对缸和瓮不是太分得清楚,古人其实是分得清清楚楚的:瓮,形与缸,缩口。 缸,形与瓮,敞口。其主要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缩口,一个是敞口。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敞口深腹大缸,直到明朝末年才普遍开始烧制,在此之前,古人都是烧制缩口的大陶瓮使用。因此出现过许多有关瓮的成语,比如:瓮中捉鳖,请君入瓮,瓮牖绳枢、瓮里醯鸡等等,而有关缸的成语却没有。

相比较于敞口的大缸,瓮一般是小口、大肚。古代的瓮虽然制作有大有小,但确实经考古发现过一些制作牢固、很大的瓮。例如,在印尼附近海域曾经打捞出晚唐时期的沉船,在沉船里面发现了有一米高,半米多宽的唐代大瓮,保存完好,没有破碎。又如,在山东胶州板桥镇的一个宋代古墓遗址内,发现过口径达一米的宋瓮残片。这些文物的出现,证明了古代的瓮,确实有一部分体积非常大。

古代由于没有我们现在这种完善的供水设施,专门制作一些超大型的瓮,可以用来收集雨水,便于平常使用。也有的把它用来腌制咸菜,储藏其他食物等。

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司马光砸的也不是缸,而是一种大瓮。根据《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时,有一个小朋友调皮,不小心掉进了一口可能高达一米,小口大肚,盛满了水的大瓮里面,情形确实非常凶险。司马光小小年纪,临危不乱,“持石击瓮破之”。救了小伙伴一命。

当时如果小孩落入的是敞口的大缸,相比较缩口的瓮而言,应该更便于施救,可能就不需要把它砸坏。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有关“司马光砸缸”的绘画、雕塑作品,都是敞口大水缸,这真是一个误会。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究竟岳母带着小岳飞躲进瓮中逃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1.人在瓮中而瓮不沉完全有可能。我们现在已经有出土的实物证据证明,在宋代制作的大陶瓮,高可达一米,宽可达半米,一个成年人躲进去应该没有问题。否则也不可能会有“请君入瓮”这个成语。

估计岳母抱着小岳飞有可能就是坐进这么大的瓮中逃生的。说不定她坐的那个陶瓮,比我们现在发现的出土文物还要大。

岳母作为一个年轻的刚生了小孩的妇女,体重估计不会太重,而小岳飞还没有满月,两个人加起来重量估计不会超过120斤。120斤的重物放入那么大的一个瓮中,能够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是完全有可能的。

2.陶瓮激流中不破裂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上面讲到的,岳母乘坐的那个宋代烧制的陶瓮,制作工艺精良,质量过硬,比较扎实。在激流中飘荡,又恰巧没有与坚硬的巨石之类的物体发生强烈碰撞,所以能够保持完整。

二是在水中飘的时间估计不长。《宋史》中讲得很清楚“冲涛及岸得免”。估计是大水一下子冲过来,岳母无法躲避。急中生智,抱着小岳飞就跳进家中的一个大瓮中。而这个大瓮恰巧里面又空空如也,既没有盛水,也没有放置其他杂物。因此能够让岳母和幼儿容身。

估计这只大瓮在水中漂了一会儿,就被冲到附近的高地上。既然到了陆地,岳母也不可能老是躲在里面不出来,肯定就是赶快把小岳飞抱出来找地方安顿。由于在水中漂流的时间很短,距离不长,这只大水瓮就没有破裂。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大水瓮就是岳飞和他母亲的诺亚方舟。风起于青萍之末,又有句话叫做蝴蝶效应。如果当时没有这个大水瓮,估计就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南宋的历史可能都会因此而改写。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说法害人不浅。真发生洪水,若像岳母一样坐在缸中躲避洪水,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必将淹入洪水之中。

其实,坐缸中还不如爬在粗大干燥的浮木上,好歹在水中也相对平衡许多。但是,就算是粗大的水缸,且不说一个女人如何去移动它,又如何安全坐进去,而在水中只要稍微有一点晃动,便会发生侧翻,更何况是在洪水中。

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做做实验,不要说坐人,装点水也非常容易侧翻。

对此,可能有人会问,《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又如何解释。

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说,关于“母姚抱飞坐瓮中”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元朝在编写《宋史·岳飞传》时,有人想当然地来个了“合理想象”。

那么,为何会说这可能只是个“合理想象”呢?

洪水发生时间不符合常理

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试想一下,岳飞“未弥月”(是指不满月)时,北方还处于初春乍寒的季节,说不定积雪都还没有完全消融呢,正是枯水的季节,而远未到丰水期,又哪里来的洪水呢?

父亲还在,为何是母亲抱着儿子逃生呢

岳飞的父亲岳和,生于1086年,卒于1122年。也就是说,岳飞出生时他的父亲才只有17岁。同时,又因岳和是普通农家,一般都会在家务农,毕竟不是四处走动的商人。

所以,有父亲在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年轻的父亲,又没有从军或被抓丁,有必要将儿子交给妻子带着逃命吗?

除以上两点外,《宋史·岳飞传》中有关岳母的说法依旧还有不符合常理之处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1126年,两路金军攻破太原,并二次南下围困开封时,岳飞目睹宋人惨遭金人杀戮,非常愤恨,想要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弱小,在兵乱中遇难。但是,岳母姚氏深明大义,为勉励儿子“从戎报国”,还在岳飞的后背刺上了 “尽忠报国”四字。

1126年,虽然岳父已故,若按岳父的出生年龄推断岳母的年龄,当时岳母的年龄最多40岁。如果,按古代女子出嫁的年龄较小,加之古代妻子的年轻一般都要小于丈夫的习惯来推断,当时岳母的年龄很可能不到40岁,直到享年70岁才病故。

也就是说,当时的岳母还很年轻,又何来“老母年迈”之说呢。

“岳母刺字”之说存疑,很可能岳父对岳飞成长的帮助大于岳母

虽然岳母刺字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是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对此却均无记载,就连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编》中也没有记录。

所以,有关“岳母刺字”的说法,也有可能是“合理想象”的结果。

不过,关于岳飞的成长,岳父的作用却是非常的大。岳飞出生后,岳父看到儿子聪明、乖巧,便特意为儿子请了老师教习经史、书法。虽说,儿子对文章和书法也很爱好,但对兵学却更感兴趣,并且在研读过程中,常常会有所领会。

所以,岳父非常支持儿子习武,并让他拜周同(小说中名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并达到了左右开弓的水平。

周侗病逝后,岳飞又拜陈广为师,主学刀枪之法。

又因岳飞生有神力,不到20岁时,便能挽弓三百斤(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武艺达到了“一县无敌”

这时,岳父看到宋朝外患频发,于是慨然鼓励儿子报国从军,做个“为国尽忠、为国捐驱”的忠臣良将。同时,“岳母刺字”的故事又是岳飞为父守丧期间。因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很可能便是由此“演变”而来。

此外,根据岳父的家庭情况来看,岳母是否识字,还不好说,更何况“岳母刺字”呢。

所以,虽说史料中记载有“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的说法,但无论从科学角度来看,还是从史料研究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相信的。也因此,有人提出对历史的研究应持“批判、借鉴(继承)、负责”的态度。

图片来源网络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我们分析两种情况,一种是岳母确实有过带小岳飞躲避洪水的经历,一种是没有躲避洪水的经历。

说这是假托的故事,就是为了彰显岳飞的不同寻常,和岳母的智慧勇敢,那也无不可。意思就是说,没有躲避洪水的真事。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稍微驳斥一下,一些人的说法,说根据史书,在岳飞出生那年内黄没有黄河决堤的记载,那就有点可笑了,因为岳母带岳飞躲避洪水未必就是他出生那年,很小的时候都可以算,比如两岁前。

我们重点说下如果有这样的事实,该是如何情形?

记得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宋朝的时候还没有大口的缸,因此就质疑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此我们岳母采用的是瓮,什么是瓮呢?腹大口小的陶瓷容器。一般用来储藏粮食、酒等物资。如下图

岳母用的就是这种类似容器,不过是口更小的那种。所以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容器,在洪水中能保持不倒或者不倒扣吗?那一定非常难。绝对没有如下图这般舒适,而且下图明显是一口缸。

最有可能是结果就是如图下所示:

何况还带一个孩子,在波涛汹涌的洪水里,那平衡就更难保持了。黄河泅渡的古法:就是用羊皮筏子,这样就是使得浮力大增,泅渡顺畅。

联想岳母坐缸带岳飞躲避洪水的故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在洪水里简易的筏子和门板之类的东西不可靠,我个人认为最可能有几种可能:

一、岳母把小岳飞放到大瓮里,然后用绳索固定在木筏或者门板之类的东西上,自己在木筏或者门板上,半泅渡水里,半依靠在筏子上。

二、岳母把岳飞绑放在筏子上,周边拴绑上了封口的大小瓮,增加浮力,自己泅渡攀附在筏子上。

三、岳母把岳飞系在自己身上,然后母子都在简易筏子上,周边用大小瓮绑上增加浮力。

不论哪种,都需要岳母有极高的智慧、勇气、力量(估计聪明、水性好、力量大、临危不乱),而这更真实可信,这才是应对洪水的正确方式,不是吗?正是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教育出岳飞这样的文武双全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

说洪水来了岳母把两个孩子放在缸里为什么不沉缸还不破?

先说缸为什么不破?肯定的说过去的产品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今非昔比。我溜汪在动迁处见到一个弃缸表面上看就是一口好缸连裂纹都没有。我也纳闷儿,咱东北这疙瘩喜欢渍酸菜为啥好好的缸不要了呢?闲着也是闲着我就仔细观察,结果发现了一处五亳米的孔儿,孔壁只有三亳米厚!

说岳阿姨在洪水来时为了不让孩子遇难把岳飞哥哥放在缸里获救,问咋没翻呢?首先,这口缸是广口矮壮型有相当大的浮力,加上小孩儿不乱挣扎随波逐流,洪水中石头都在底下没有互撞的机会,所以岳飞哥哥安然无恙。

要搁现在缸的质量和那么些杂物十个缸也碎了!就没有这千古的感人故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