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实际上许攸背叛袁绍,只是给曹操提供了一个烧毁袁绍粮草的情报,并非袁绍败亡的真正原因。
只是由于曹操军火烧了乌巢,斩杀了大将淳于琼,导致了袁绍阵营大将高览和张郃的背叛,这才是袁绍官渡之战战败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官渡之战能打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下面我们就好好谈一谈这件事:
首先要明白一个真理,那就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为你赢了,所以你说得都对。有些人喜欢看名人传记,尤其是那些商业奇才的成功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这些人。如果你按照他告诉你的方法去奋斗,等输到只有一条裤衩子的时候,你都搞不明白咋输的。
同样,官渡之战是袁绍发起的,大家不要被曹操手下谋士郭嘉的话所蒙蔽,什么袁绍有十大败,曹操有十大胜什么的:
袁绍穷讲究,曹操就事少;袁绍是叛军,曹操是正义之师;袁绍小心眼儿,曹操心大;袁绍优柔寡断,曹操做事果断……等等等等。
其实郭嘉就是个大忽悠,他不这么安慰曹操还能咋安慰,人家袁绍大军都压过来了,直接投降吗?
所以,郭嘉的这些话都是骗鬼的,不过是寻求点心理安慰罢了,要知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技巧,什么谋略,有个屁用,还不是被强力碾压?
要知道此时的袁绍刚刚打败公孙瓒,整个北方都平定了,坐拥幽州、青州、冀州、并州。倒不是说我杨角风是河北沧州人,向着袁绍,而事实摆在这里的,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又充足,曹操实力真的太弱,举例袁绍管辖的一个冀州:
“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
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真的是走运,别人走在路上,咣叽一下,一张馅饼砸头上了,够他炫耀一辈子的。而曹操是走一步就掉张馅饼,咣叽、咣叽个没完没了,对,官渡之战就是这样打赢的,只要少掉任何一张馅饼,曹操就饿死了。
要知道,人家袁绍是平定了后方才出兵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曹操这里却是四战之地,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饿狼。
偏偏运气爆棚,张绣投降了,刘表内部叛乱了,孙策又被刺杀了。更更关键的是袁绍阵营的审配不知道怎么抽风了,早不查,晚不查,非在战争僵持阶段要查许攸贪财的事,这下子逼着许攸叛了。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反叛的故事描写得异常精彩,讲得绘声绘色,眼看大军粮草就要断了,曹操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结果许攸连夜来投奔了,得到消息的曹操连鞋都忘了穿,光着脚就跑出去了,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忘履相迎
俩人见面后还互相寒暄,许攸问曹操粮草还能坚持多久,曹操还骗人家说,半年啊,三个月的,实际上只剩三天了。
但演义毕竟是演义,目的是突出精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曹操确实是山穷水尽了。虽说官渡之战前期曹操胜多败少,但就算是杀敌一千自损三百,那他也是有损耗的啊。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籍记载,袁绍军队是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经过验证应该有十二万左右的军队,外加一万骑兵。而曹操军队主力不到一万人,外加白马驻地刘延军的一千人,原武驻地于禁军四千,延津一带乐进军四千人,总共一万九千军队,《三国志》中记载很清楚:
“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虽说袁绍的速战取胜计划受阻,但从另一角度上讲,也跟之前阻止袁绍出兵的田丰、沮授战略一致,毕竟都是打持久战嘛。
论持久战,貌似对兵少的曹操有利,毕竟人少,粮草就消耗得少嘛,其实不然,在绝对实力面前,曹操根本就不行。
袁绍还在步步紧逼,而曹操已经耗不下去了,这才有了要退兵的打算。而且此时形势也开始大变,河南的百姓都开始往袁绍那边跑了,连曹操手下的将领也开始向袁绍暗送秋波,寻找退路了。
所以,不要觉得袁绍傻,他要真得像郭嘉讲的那样无能,又怎么可能一统北方四大州?
再不济,按照对付公孙瓒的方法也是能干趴下曹操的,实际上袁绍军已经在曹军大营前堆土山,挖地道,摆放大型攻城器械了,这就是要打持久战的劲头。
如果许攸不来投奔曹操,快则三五天,慢则一两个月,曹操铁定撑不住,只会退兵。
为什么许攸一来,先就粮草问题向曹操发问呢?
作为曹操的老朋友,许攸当然知道此时曹操的心情,这场战争曹操唯一的取胜机会只能是速胜,现在战事陷入了僵局,而且是越拖越玩完。
许攸能想到火烧敌方粮草,曹操自然也能想到,毕竟这个人小时候就没少干偷鸡摸狗的事,这事儿作为他小伙伴的袁绍也一清二楚。只是曹操不是很清楚袁家粮草存放位置,以及防备情况,这也导致他不敢轻而易举地出击。
即使许攸提供了这个情报,曹操也做出了突袭乌巢的决定,实际上也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差一点点就功亏一篑了:
历史上写曹操突袭乌巢,轻描淡写一句就过去了,实际上那也是一场恶战,毕竟袁绍手下的人再怎么饭桶,人数优势在那摆着呢。
一开始袁绍阵营的沮授还建议再增兵一万,巡防乌巢,只是袁绍觉得没必要:
“可派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队的外围巡逻,以防曹操派军袭击。”
守卫乌巢的是袁军将领淳于琼,率领着一万多部队,曹操军大本营总共也就不到一万人,去突袭乌巢的是五千步骑兵,从人数上淳于琼并不处于劣势。
只是曹操趁夜放火,淳于琼没办法灭火,但可以灭曹操,所以整个战役打得也是异常惨烈。
当袁绍获知曹操突袭乌巢的信息后,他没有派重兵救援,而只是象征性地派了个小分队回援。而是把重兵压到了攻克曹军大营上面,毕竟他心里清楚,曹操派去攻打乌巢的人少了,打不过淳于琼,派去的人多了,大营就空虚了:
“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
袁家来乌巢救援的时候,淳于琼跟曹操的战争还在厮杀中,不过从军队素质上来讲,这支曹操的步骑兵是优于淳于琼部队的。面对袁军来援,曹操手下的将领建议分兵抵抗,但曹操拒绝了,下定决心要一鼓作气打败淳于琼军队。所以五千曹军对一万袁军,袁军又是被动迎战,且存放粮草处已经火光冲天,所以战败了。
随后曹操命令士兵割下淳于琼的鼻,杀士卒千余人,将他们所有鼻割下,连同牛、马的舌头一同扔在了前来支援的袁军面前,袁军的援军不战而退。
曹操率领的五千步骑兵,刚刚好打败淳于琼,再少了,根本有来无回。而且曹军大本营那里,留下的人马又是一个刚刚好,抵挡住了袁军主力的猛力进攻。
当然,这是我们后来这样说,实际上,进攻曹军大本营的袁军主力是有张郃和高览率领。
本来这俩人是个杂牌将军,之所以这时候被当成了主将,主要因为颜良、文丑这种真正的大将被袁绍,或者说是被自己作死了,没办法,这俩人才成了主将。
张郃和高览建议救援乌巢,只是意见没有被采纳,所以是怀着一肚子的气上的曹军大营前线,打起仗来自然没有那么尽心尽力。
再加上后来听说了乌巢淳于琼战败,这俩人有点慌了,更加对袁绍的统治能力产生了怀疑。后人把张郃和高览背叛的原因归咎于郭图,是郭图建议猛攻曹操大本营的,现在失利,肯定会把过错归咎于张郃和高览。
实际上,张郃和高览不过是给自己的背叛找了个借口而已,这种怨气估计积攒很久了。
如果这俩人没有背叛袁绍,而是选择退兵回袁军大本营,随后袁军慢慢撤回河北,曹操是根本没有能力再追击的。
乌巢的粮草大本营被烧是事实,但并非是压倒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随军还有几天的粮草可用。而且袁军主力还在,兵力上仍然占优,虽说曹操此战胜了,但也是惨胜。
再说袁绍军没了粮草,他曹操也没好到哪里去,同样也是没了粮草,军队再能打,也是有损耗的。
所以说,许攸来降,并献计火烧乌巢,并非是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只是火烧乌巢,对袁军士气打击太大,并形成了连锁反应,最终引发了张郃和高览的投降,这才是袁绍兵败的关键所在。
但,可以明确的是,若许攸不来投曹操,迎接曹操的只有两个结局:
要么退兵,回许昌再部署防御,要么曹军大营被袁军攻破,兵败被俘或被杀,除此之外,其他的结局可能性极小。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对于这个问题,豹眼远没有许多人那么乐观,没有许攸反叛,恐怕曹操能够赢得这场战役的可能不大。
豹眼曾经写过《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分二十四节,十一篇,大约五万字左右。对整个战役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特别是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原因,做了具体的分析。
豹眼认为,曹操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许攸的反叛来降,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
如果没有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没有桓阶力劝长沙太守张羡反叛而拖住刘表,没有许贡的门客刺杀孙策,没有许攸反叛袁绍,这些都是偶然性的因素,战前都没有计算在曹操的胜算之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压死曹操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在击败公孙瓒之后,信心满满,挑选了十万精兵,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许都。此时的袁绍有足够的底气战胜曹操,这也是郭图、审配力主速战速决的原因。
但谋士沮授、田丰等人则主张以逸待劳,采用持久战拖死曹操。
公平而论,沮授、田丰的意见更为稳妥一些,但郭图、审配的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官渡之战的战局发展来看,袁绍受到了曹操强有力的阻击,速胜论没能实现。
但从双方交战的状况来看,彼此之间互有胜负,毕竟袁绍势力高出曹操许多,尽管袁绍损失远大于曹操,但最终还是曹操顶不住了。
一方面曹操想到了退军,另做打算;另一方面河南的百姓开始投靠袁绍,曹操的一些将领也开始与袁绍眉来眼去,为自己寻找退路了。
虽然速胜论没有实现,但这场战役已经形成了持久战。这虽跟沮授、田丰预想的不一样,但与曹操长久对峙,最终拖垮曹操的设想是一致的。
袁绍能够战败公孙瓒、一统河北,坐拥冀、青、并、幽四州,也并非全凭运气和名望。其实,袁绍还是很了不起的的领袖人物。
不要以为袁绍被曹操战败,曹操没把他放在眼里,就以为袁绍是菜鸟。仔细去看一下袁绍平定河北四州的过程,就清楚袁绍还是相当了得。
袁绍有足够的资本,就算是持久战也会拖垮曹操,用对付公孙瓒的方法也可以战胜曹操。
演义中说道,许攸投降后,询问曹操粮草的情况。曹操老奸巨猾,跟许攸打哈哈,最终被逼迫说出实话。史实不清楚是不是如此,但曹操的确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只要再对峙一个月,最多三个月,曹操必定会撤军,这恐怕是事实。
袁绍的粮草补给也很困难,但比曹操要好很多。
此时,曹操只有速胜,别无选择。这一点,袁绍、曹操都门清。
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一样会打袁绍粮草的主意,偷鸡摸狗是老曹的拿手好戏。但曹操不了解袁绍的内部情况,不知道如何下手。
“君从故乡来,必知故乡事。”许攸来降,正中曹操下怀,这也是曹操当机立断,迅速、果断做出火烧乌巢决策的根本原因。这个事在许攸没来之前,恐怕曹操早就在琢磨了。但由于不了解袁绍的底细,风险太大,曹操不敢贸然出击罢了。
不了解乌巢守备的情况,如果动用的兵力太少,达不到战役的效果,不仅对袁绍打击不大,还会丧失曹军的士气;如果动用的兵力太多,防守的压力太大,就很可能被袁绍趁机攻破官渡阵地,那就彻底危险了。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顾虑是正确的。就在曹操率军偷袭乌巢时,袁绍采纳郭图的建议,派遣高览、张郃猛攻曹操官渡大营。虽然没有得手,但也说明袁绍的情报系统还是很及时、有效的。
但由于许攸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曹操对于乌巢的情况了如指掌,动用的兵力及战术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兵力实现烧毁乌巢粮仓的目的,又留下足够的兵力守住了官渡大营。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在于恰到好处。这个火候的把握,是建立在准确的情报上面的。可以说没有许攸,就没有曹操对于这个火候的准确把握。
这个火候,就是压死袁绍的最后那棵稻草。
乌巢粮草被烧,袁军士气彻底崩溃,高览、张郃率军投降了曹操,袁绍最终玩完。
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可能的决策:一是坚守继续对峙,最终的结果曹操被拖垮;二是曹操冒然率军偷袭乌巢,但由于情况不了解,其结果可能偷袭成功,但也可能成为夹生饭。但豹眼看来,成为夹生饭的可能很大。理由是,如果曹操有把握的话,早在许攸来降之前就采取行动了。
曹操之所以没有行动,最大的可能是采纳了荀彧、郭嘉的建议,再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就撤军得了。
如果曹操主动撤军,不至于被袁绍赶尽杀绝,但一定会很被动。许都恐怕是保不住了,只能战略大转移,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献帝能不能一起逃走就难说了,很可能轮到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豹眼的看法,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战胜袁绍的可能不大,很可能战败。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许攸叛逃,就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
官渡之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战非常简单,那就是曹操吊打袁绍,最终成功地取得胜利,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事实上,此战充满了巧合,甚至于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曹操都是处于下风的,他一直被袁绍吊打,差点就彻底崩溃了!
同演义中的志大才疏相比,正史中的袁绍,乃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曹操!最开始的时候,袁绍也不过只有一郡之地,北方四州完全就是袁绍一拳一拳打出来的,可见袁绍得厉害。在官渡之战前,袁绍集团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了,其实力足以碾压曹操,以至于不少人都劝阻曹操,不要和袁绍开战。而等到双方真的开战以后,虽然曹操通过灵活用兵,在局部战场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整体而言,曹操集团仍然处于下风,官渡前线,曹操一点也不轻松,他都是在尽力支撑!
官渡前线,曹操想和袁绍硬碰硬,但并非袁绍的推手,多次进攻都被打退,而且袁绍还策动其他兵马进攻曹操的后方,一度威胁到了曹操的粮道。很多人都非常奇怪,为啥曹操的地盘不小,但非常缺粮?其原因便在于袁绍,正是袁绍派出的兵马袭扰了曹操的粮道,才使得曹操军粮不支,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资治通鉴》: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曹操见士兵缺粮,想要撤退,但遭到荀彧的强烈反对,最终在荀彧的劝说下,曹操勉强坚持了下来,而且荀攸还为曹操献计,出兵偷袭了袁绍的粮仓,一度搬回了一点局面。但袁绍家大业大,很快就恢复了过来,相比较而言,倒是曹营的情况越来越差,以至于明眼人都认为,再这么耗下去,曹操必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曹营中人,都开始对袁绍暗送秋波,他们就等着曹操彻底失败,然后活捉曹操,向袁绍纳投名状!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官渡战场,胜利的天平是倾向于袁绍的,曹操才是那个注定的失败者。然而许攸的出现,却改变了整个战场局势!
许攸本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按照常理来说,他是不会背叛袁绍、转投曹操的,但问题是,当时的许攸,自身地位已经不保了,甚至于说,许攸已经有了性命之危!
当时许攸正在前方辅助袁绍作战,后方突然传来了他家人贪腐被捉的消息,这可把许攸给吓了一跳!
《后汉书》: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许攸家人之所以会如此贪婪,其实都是因为许攸在罩着他们,说白了,他们不过是许攸的手套而已,许攸才是那个最贪婪的人!现在许攸家人被捉,势必将许攸牵连出来,一旦袁绍得胜而还,那么等待许攸的结果,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也就是说,只要袁绍得胜,那么许攸的结局就会很惨。在这种背景下,许攸要想逃脱困局,就只能寄希望于袁绍战败,而要想袁绍战败,成功几率最大的办法,便是辅助曹操。于是许攸果断的投靠了曹操,并向曹操献出了偷袭乌巢之计。
之后的故事便是众人皆知了。曹操听从的许攸的建议,亲率兵马偷袭乌巢,成功的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之后张郃高览率军投降,彻底打散了袁军的士气,自此袁军一蹶不振,袁绍只能率领少量随从灰溜溜的撤退,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大胜而告终!
看到这里,明眼人已经知道了,许攸就是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若没有他背叛袁绍,转投曹操,曹操根本不可能获胜!但仍然有不少人质疑许攸投敌的作用,仍然认为,即便没有许攸,也会有王攸、李攸,反正无论如何,曹操都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接下来我们便详细阐述一下许攸投靠曹操,所带来的三大作用!
一、许攸让曹操知道了袁军的兵力布防情况
在很多人看来,许攸投靠曹操,只起到一个作用,那便是献计偷袭乌巢!然而我们细细品味,要是许攸真的只是献计偷袭乌巢,曹操怎么敢信他?谁知道许攸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谁知道许攸是不是在玩套路?所以说,许攸前来投靠,必定带来了大量的情报,其中便有袁军的兵力布防情况!
许攸乃是袁绍的核心谋士之一,熟知袁绍集团的各种情报以及兵力部署,他到达曹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曹操的粮草,这其实就是为了获取曹操的信任!
面对许攸的询问,曹操一开始还不肯讲实话,因为他也摸不准许攸,不知道许攸是真降还是玩诈降,直到许攸将曹营的真实粮草情况都说了出来,曹操才彻底的相信许攸。事实上,这就是许攸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在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后,许攸便开始分析袁绍曹操双方的情况,最后献出偷袭乌巢的计谋。这个时候,其实不少人都还不信任许攸,或者说他们不敢信任许攸偷袭乌巢的计划,但曹操却站出来拍板,其原因便是许攸透漏了袁军的兵力布防情况!
曹军也有斥候,他们也曾对袁军进行了大量的打探,所以他们对袁军的兵力部署,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现在许攸前来,将袁军的兵力情况、将领情况、布防情况一股脑说出,深谙战场情况的曹操,立马就能做出正确判断——许攸是真降!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敢于率领五千兵马去袭击守军足有一万的乌巢粮仓,正是因为许攸告知了他乌巢守军的兵力部署。若许攸不告诉曹操乌巢守将有哪些,乌巢守军有多少,每个位置有多少人,乌巢哪个位置的防守比较薄弱,曹操根本不敢出击!
打个比方,如果乌巢守军只有五百,曹操率军五千去偷袭乌巢,那么袁绍大军去偷袭曹操大营,曹操能挡住吗?如果乌巢守军是十万,曹操五千人去偷袭,会有效果吗?很明显,曹操之所以会带五千人去偷袭乌巢,就是因为他从许攸口中得知了整个袁军的兵力部署,知道五千人足以攻下乌巢,剩下的人也足以挡住袁军的进攻!
二、许攸为曹操制定了最适宜进攻的路线
在偷袭乌巢之前,曹操就曾派徐晃偷袭过袁军粮营,所以袁军对粮草的保护更加严密,周边也安插了众多的明哨暗哨,这就意味着,曹操不可能在不惊动袁军的情况下,接近乌巢大营!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曹操的兵马能够迅速接近乌巢?为何五千曹军能够击败淳于琼这种名将带领的一万袁军?
很明显,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非常适合进攻的路线,成功的躲过了袁军的重重哨卡!那么问题来了,曹军的军装和袁军不同,曹军的口音和袁军不同,曹军的口令(暗号)更是和袁军不同,这种情况下,曹军怎么可能绕过、骗过袁军的哨卡?唯一的解释便是袁军的口令、暗号都被许攸泄露给曹操了,袁军盘问时,也是许攸亲自应答,成功的帮助曹操躲过了众多哨卡,最终在没惊动乌巢守军的情况下突然杀进了乌巢,打了淳于琼等人一个措手不及!
三、许攸告诉了曹操乌巢粮仓的具体位置
乌巢粮草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粮食运过来之后,很快就需要运送到袁军大营。一旦这些粮食被运送到了袁军大营,那么即便曹操把乌巢粮仓烧了,也问题不大,袁绍仍然可以从后方征调粮草!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曹操怎么知道当时乌巢粮仓的粮食还没有送到袁军大营?他怎么能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迅速找到粮仓的具体位置,并将之付之一炬?
在本文看来,唯一的答案便在许攸身上!作为袁绍集团的核心人物,许攸势必知道乌巢粮仓的具体情况,知道粮食还在乌巢,还并没有运送到袁军大营,也知道粮仓的具体位置。正是因为他的泄密,所以曹操才能轻而易举的烧毁乌巢粮仓!
结语
总的来说,许攸在官渡之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给曹操提供了一个偷袭乌巢的建议,他更多的是给曹操提供了一份可操作方案,其中就包括了乌巢的守将情况、乌巢的兵力情况、乌巢的布防情况、沿途袁军的口令、暗号、服饰、岗哨、乌巢粮食的具体位置等等核心机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机密情报,所以曹操才能够成功的拿下乌巢,并保证自己的大营不被袁军攻破!说白了,不少人都低估了许攸投靠曹操的作用,若没有许攸投降,曹操根本不可能打赢官渡之战!袁绍也根本不可能输给曹操!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引起的,袁绍当时正在与公孙瓒展开攻坚战。曹操突然以声援袁绍攻击公孙瓒的名义,越过黄河,占领黎阳,白马。曹操命徐州一带臧霸出兵青州,欲以两路攻击袁绍。
袁绍的根据地在邺城,黎阳是通往邺城的重要通道,而且很近。正当曹操谋划扩大战果时,袁绍利用坑道战术打败了公孙瓒,他看出来曹操原本这个自己的小弟是奔着自己的老巢来的,于是,急忙回军南下。
曹操的军力与袁绍不能相比,只好退缩,关羽帮助曹操解白马之围,才使曹操有时间退回官渡布置防御。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因粮食接济不上,几乎要退军,荀彧等人劝曹操坚持不能退,一推袁绍必然大军推进,则曹操没有了回旋余地。
就在曹操几乎崩溃时,许攸来投靠,曹操高兴的没有穿鞋就跑出来迎接。许攸的到来好比是雪中送炭,接着许攸的偷袭乌巢粮仓的计划,让曹操找到了方向。曹操烧了乌巢,袁绍军心大乱,导致官渡大败。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北方基业。
我们不能只以现在的眼光看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诚然,许攸不投靠曹操,曹操也会成为历史上的胜者。但是,就官渡之战来说,不得不承认,许攸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很显然因为粮草问题,自己已经没有了信心,军心当然也不稳定,之前他已经写信给荀彧有退兵的意思了。正是这个时候,许攸的投靠,才使他有了突破口。
可以说,如果没有许攸的投靠,曹操难以坚持,或许就退兵了。那么官渡之战,曹操也就谈不上取胜了。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我认为就是许攸不叛投曹,曹操也能取胜,主要原因就是袁绍无主见,疑心大,不纳忠言,当然,没有许攸来降,曹操要想取胜,要多费些心思。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天子之令征讨各路诸侯。
高中毕业那年我刚好18岁,在家闲着无聊,帮母亲放牛,牛赶上山在宽阔的草地上吃草,我爬上一棵浓密的大树上,躺在枝丫上,迫不及待地掏出揣在怀里的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很快我被历史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仿佛回到了战场上,看到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听到了鼓角齐鸣,一片喊杀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人身上学习到好多经验。今天我就来说说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会的。
曹操生性多疑,做事果断。他手下的谋士众多,加上许攸适时的出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许攸带来的情报,曹操更好的布局,首先烧了袁绍的粮仓,使对方乱了阵角,从而一鼓做气打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是必然的,许攸的叛变,只是加速了曹操胜利的时间。@悟空问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