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官府可不是要斩她啊,而是对她千刀万剐了,俗称凌迟处死,那么王婆究竟做了啥,为什么官府要剐她呢?

一提到隔壁老王,估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要是你家隔壁住着个老王,那一定得当心了。不然,一不小心可能这个老王就成了自己孩子的爹,所以不得不防啊!

只是隔壁老王这个梗并非现在才有,也不是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得到的启发,如果论起源头,估计还得从《水浒传》中谈起。

只是这个老王不再是男士了,而变成了女子,她就是《水浒传》中最著名的“恶人”——王婆!

(你说老王家本本分分的,招谁惹谁了,咋就成了一个梗了呢?)

一、

在《水浒传》中,王婆并非只有一个,书中有正面描述的至少就有三个:

当然,这三个王婆并非都是坏人,比如林冲的邻居也是王婆,当初林夫人被骗出门的时候,就匆匆忙忙拜托邻居王婆帮忙看家。

第二个王婆是宋江的邻居,也是一个媒婆,阎婆惜就是她撺掇给宋江做了小妾,不能说她心眼儿就坏,只是没想到这桩婚姻最终成了悲剧。

第三个王婆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一个了,她能力相当强悍,硬是把小潘姑娘送进了西门大官人的怀抱,当然,最终也落得千刀万剐的下场。

王婆其实也是一个苦命人,书中并没有出现她的丈夫,其人设是一个寡妇。王婆有一个儿子,外出做生意也许久没回来,直到王婆被凌迟处死了也没出现,估计其儿子也是凶多吉少。

王婆经营一家茶馆,虽算不上高大上,但在阳谷县也是占据了人流量大的地界。茶馆嘛,顾名思义,这是阳谷县的八卦集中地,王婆作为这个集中地的主人,自然是风云人物:

“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所以,王婆虽然经营茶馆,实际上还会接一些其他的活,这就包括做媒啊、接生啊、调解邻里关系啊、帮忙纳妾啊,甚至还会帮你做一些“不好描述”(马泊六)的勾当。

按照西门庆评价王婆的话,她是“智赛隋何,机强陆贾”,隋何和陆贾都是汉初名人,王婆能获得这个评价,足见其智谋双全。

二、

如果王婆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正地方,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安度晚年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最终走向了不归路呢?

其实,王婆的茶馆主营业务并不是卖茶,她这本就是一家黑店,暗地里做的就是帮助有想法的人偷腥!

有点类似于前些年洗头房里不洗头,理发店里不理发,推拿店里不推拿,一样的道理,因为王婆自己就跟西门庆讲了:

“老身不瞒大官人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今天不发市,专一靠些杂趁养口。”

作为一名资深的“红娘”,这个红娘跟《西厢记》里的红娘还不一样,因为出发点就是错的。所以同样是穿针引线,同样是有夫之妇(崔莺莺其实早就跟别人定亲了),但是两个“红娘”的结局不同。

所谓的“鬼打更”其实就类似于“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卖茶,实际上是帮人通奸,而且三年前还有搭线成功的例子。

这项服务叫“捱光”,而“捱光”业务并不是随便开展的,而是要看人的。并不是不管谁来了,只要给钱,王婆就能跟他做这单生意,而是有先决条件,用王婆自己的话讲是这样的:

“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这五件,唤作‘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着。”

三、

那么王婆为什么最终答应帮西门庆“捱光”,帮他把潘金莲搞到手呢?

王婆这个人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一般做这种中间人,是必须要了解双方的秉性的,只有了解了双方秉性,才能一击即中。

首先看潘金莲,刚才也提到了茶馆就是阳谷县舆论集中地,当初武大郎离开清河县来阳谷县就是因为潘金莲好偷汉子。

平时两个县来往的人们跑到茶馆喝个茶,一抬头,咦,这家馒头店怎么这么眼熟,装修风格也跟清河县的这么像?

再一看,哎呀,原来是武大跑到这里开店了,我跟你说,这个武大啊,可是走了狗屎运……巴拉巴拉,王婆自然也就了解个清楚了。

实际上不仅王婆知道潘金莲的秉性,连西门庆也是清楚的:

“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

等到王婆跟他确认,就是武大郎时,西门庆直拍大腿,哎呀:

“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

这句话跟清河县的人们讽刺武大郎是一个字都不差的,可见西门庆也是听说了潘金莲的事。

也就是说,潘金莲早有前科,所以只要运筹得当,是没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则是西门庆了。王婆必须确信西门庆也有这种想法,她才好把自己不光彩的勾当告诉他,所以西门庆虽然经常来喝茶,却不知道王婆还经营牵线干坏事的活。

四、

王婆试探西门庆也很简单,几句话就试出来了,在她发现西门庆眼睛总是往馒头店瞄的时候问了一句:

“大官人,吃个‘梅汤’?”

“梅”跟“媒”同音,就是问西门大官人,是不是想让我给说个媒啊?

等到西门庆隐晦地说出来后,王婆还是不敢确认,而是反问:

“大官人,你宅上大娘子得知时,婆子这脸怎吃得耳刮子?”

我王婆子可不敢给你说媒哦,你家还有娘子呢,到时候扇我巴掌,我这一把老骨头可受不了,其实这是欲擒故纵。

等西门庆再次来的时候,王婆进一步试探:

“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

这个“和合汤”是夫妻一起喝的汤,西门庆还让放甜点,王婆这是仍然在勾搭西门庆,继续吊着他。

等到西门庆再次登门,王婆觉得时机差不多可以了,于是问了一句:

“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吃个‘宽煎叶儿茶’,如何?”

我看你西门大官人饥渴地不行啊,好了,不吊你了,我有让你宽心的良策,你要不要?

当然,王婆吊着西门庆,迟迟不帮他牵线和出谋划策,其实就是为了获点利益。前两次吊他,西门庆付清了欠的茶钱,还说帮她照顾她儿子,最后仍然吊他,西门庆就直接掏了一两银子当定金。

最后他们约定了,只要事成了,那么就付给王婆十两银子,王婆这才给西门庆出了十步走的计策。

五、

当然,刚刚也提到了,计谋要想成功,还需要西门庆具备‘潘、驴、邓、小、闲’:

潘安的貌、驴的器、邓通的财富、心思细腻、还得有大把空闲的时间,刚好,这些西门庆都有!

也就是说,王婆一开始就不怀好意,干的都是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然就让人唾弃。可以说,没有王婆,西门庆根本就勾搭不上潘金莲,不是说这俩人没有这方面的欲望,而是因为缺少中间人。

至于王婆怎么设的计让潘金莲投入了西门庆的怀抱,这里就不细讲了,我们回到题目。

就算王婆干这种教人通奸的勾当,也罪不至死啊,为什么最终却被千刀万剐了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武大郎的死,真正的主谋是王婆,潘金莲和西门庆不过是从犯罢了。之所以王婆要设计弄死武大,归根到底还是人心的恶,以及王婆的贪婪:

其实不仅王婆贪婪,郓哥也贪婪,他得知西门庆跟潘金莲那点事之后,想到的是去勒索一把,结果被王婆赶出来了,雪梨也打烂了,于是一怒之下告诉了武大郎。

就这样,武大郎去捉奸,奸是捉到了,自己也挨了一脚,就这一脚,可要了老命了。实际上,西门庆自始至终没有想过给武大郎一笔钱,让他休了潘金莲,自己娶了。

而武大郎也从来没有讲过,既然你不想跟我过,那么我休了你,你去找西门庆吧。而是一个劲地暗示,如果你不好好伺候我,并把我伺候好了,等武松回来,我就告诉他。

于是手足无措的潘金莲跟西门庆又找到了王婆,求她出主意:

“如今这捣子病得重,趁他狼狈里,便好下手。大官人家里取些砒霜来,却教大娘子自去赎一帖心疼的药来,把这砒霜下在里面,把这矮子结果了。”

六、

王婆不仅出主意毒死武大郎,还出主意,让西门庆去贿赂验尸人何九叔,足可见这个老婆子心思之缜密,估计这种主意也没少出过。

等到后来武松回来,用刀逼着潘金莲供出实情后,王婆也就慌了,说明,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是死罪难逃,所以才会骂潘金莲是咬虫:

“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咬虫,其实是反咬一口的意思,就是说你潘金莲怎么乱咬人啊,不过也没办法,赖不过去了,只能招了。

武松当场宰了潘金莲,随后又在闹市砍了西门庆,唯独没有要王婆的命,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毕竟自己先斩后奏,如果都宰了,到时候怎么证明这一切,好歹留下一个活口,好审讯啊。

另外,王婆无权无势,即使武松不杀她,朝廷也会要她命的,毕竟她教唆她人杀人,本身就是重罪。

最后,只有判了王婆重罪,才能在民间制造舆论,告诉大家王婆、潘金莲、西门庆是无恶不作,罪大恶极。才能彰显武松手刃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是大快人心,是民心所向,也只有这样,才能轻判武松:

“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外。”

说是打四十,也不过轻打了七八下而已,倒是王婆,被判了个凌迟处死:

“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字:‘剐!’上坐,下抬;破鼓响,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後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所以说,舆论也是会影响到审判结果的,只是这个王婆,确实罪有应得,千百年来,几乎没人同情过她!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提出《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杀她的人,心态上有问题。

一,《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的是有夫之妇偷汉子,流氓恶棍做第三者。

《水浒传》里,阳谷县武大郎与老婆潘金莲每天同丈夫一起早起做炊饼,做好了炊饼,武大郎便挑了炊饼在大街上叫卖。老婆便在家里做针线,本来是很平静的生活。

那一天天色将晚,潘金莲拿着叉竿去关窗帘子,无意中叉竿失落,打着了门外经过的西门庆的头巾。

西门庆本是一个包揽讼事、把持官府的流氓兼恶棍,无事生非是他的本性,正待发作,回头一看,见是一个美貌的妇人,“顿时身子酥了半边”。潘金莲本就有错在先,只好给他赔话。

西门庆自见了潘金莲,日思夜想,魂不守舍。便日日到武大郎家门前晃荡。

西门庆的景况都被潘金莲隔壁的王婆看在眼里,西门庆与王婆一个正害相思,一个只贪贿赂。两人一拍即合,便由王婆策划,安排香饵钓潘金莲上钩。

王婆设了个“虽然入不得武成王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的“十全”计策,请潘金莲到家里做针线,让西门大官人直接前来撩拨。

西门庆与潘金莲干柴烈火,一点即着。自此奸夫淫妇每日里在王婆家明铺暗盖,街坊邻舍皆知,只瞒着武大郎一个。

天长日久,武大郎终于被郓哥点醒,同郓哥一起上王婆家捉奸。武大郎反倒吃了西门庆一窝心脚,口吐鲜血,卧床不起。

潘金莲则行若无事,日日涂脂抹粉,在王婆家与西门庆白昼行淫。

王婆是破坏他人家庭的策划者!是典型的社会恶势力的帮凶!

二,《水浒传》里,王婆是杀害武大郎的主谋,杀人偿命,官府杀她理所当然。

武大郎吃了西门庆的窝心脚之后,受伤极重,终日疼痛呻吟,潘金莲置之不理,自去与西门庆快活。武大郎无奈说:“我那兄弟你是知道他的,你若好好服侍我,兄弟回来,我自不同他说起此事!”

潘金莲去把武大郎的话告诉了西门庆和王婆。西门庆很是害怕武松回来报复,一筹莫展。

王婆问西门庆和潘金莲是要长做夫妻,还是短做夫妻。并说:“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要西门庆弄来砒霜,叫潘金莲当治病疗伤药毒死武大郎。

王婆还说,武大郎一死,“嫂叔不通问”,武松即使回来,也奈何潘金莲不得。过得一段时间,西门庆就可以明媒正娶潘金莲,“初嫁从亲,再嫁由身。”武松也管不了潘金莲的事。

正是王婆这个“做长久夫妻”的主意,西门庆从家里的生药铺子里拿来了砒霜,潘金莲在夜半把砒霜让武大郎服下,随即把被子连头带脚蒙住武大郎,自己死死压住武大郎,使武大郎七窍流血而死。

武大郎刚死,王婆立即上门给武大郎擦掉鲜血,清理现场,做成“害心疼病症死亡”的假象。

事毕,西门庆拦住了收敛尸体的团头何九叔,强送他十两银子,要他诸事遮盖,不得声张。

武松回来之后,取得了何九叔“两块酥黑骨头,一锭十两银子”的物证,和郓哥的人证,到县衙首告。知县收了西门庆贿赂,也害怕西门庆报复,以“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为理由驳回了武松。

武松强邀来左邻右舍及王婆,在武大郎灵前,让王婆和潘金莲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录下口供,当场杀死潘金莲。然后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再拿了口供到县衙自首。

知县判决王婆“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

官府斩杀王婆大快人心!于理于法,王婆都是该死!

三,提出所谓《水浒传》里“王婆操心劳力”、“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杀她”者,是何心态?

《水浒传》里,王婆操心劳力做什么了?

操心劳力撩拨流氓恶霸西门庆勾引有夫之妇!

劳心费力破坏他人家庭,以强凌弱,欺侮良善!

劳心费力为虎作伥,杀人害命!

劳心费力以他人的痛苦乃至生命来换取私利!

什么叫美好姻缘?

流氓恶霸西门庆强占人妻,是美好姻缘?

淫荡狠毒的潘金莲谋杀亲夫,与人勾搭成奸是美好姻缘?

什么叫何罪之有?

唆使并参与奸夫淫妇杀人害命无罪?

还有什么“官府为何斩杀她”!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里的任何人都应该有道德底线!没有道德底线者就不是人类!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规定的社会秩序,家庭、社会、国家都在规定的社会秩序中运行,肆意破坏社会秩序就是犯罪!

肆意破坏社会秩序,杀人害命者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提出所谓《水浒传》里“王婆操心劳力”、“美好姻缘”、“何罪之有”、“为何要杀她”者,是病态!

《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对《水浒传》作者在描述潘金莲西门庆及王婆三个人的悲惨结局方面的无端指责!你拿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家庭人生及爱情方面的观念去品评古人是不合适的。在现实社会中,盲目的去崇拜郎才女貌,靓妹配俊男,一言不合就离婚,已经成了一种很不正常的风气潮流!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寻找各自真正的爱情幸福,这是对家庭婚姻很不负责任的观念和思潮,使王婆由罪魁祸首摇身一变竟成了旧封建观念和意识的受害者,替罪羊,好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人们实在是不应该拿现代人的习俗和思想观念去难为古人。看什么事情,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品评分析甄别判断,而不能拿现代人们的观念去难为诋毁古人,或硬去给古人拔高,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人的不尊重和不讲道理。回过头来,我们再论《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去撮合潘金莲与西门庆的一桩美好的姻缘,却被当时的官府严刑处置的原由。1.在那个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于是非曲直的看法判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普遍意识观念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表露出当时的历史画面,这是作者尊重时代历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怎么能拿现代人的观念去强求施老先生来应合现代人呢?2.《水浒传》其书主要是为了张显作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是为了表述当时正义的社会风气。但凡做任何事情,不合乎当时的伦理,那就是邪恶的,令人们所不耻的。后来冯梦龙老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也是持有相同的观念,即对忠于家庭,忠于爱情,从一而终者则进行赞誉称颂,而对于红杏出墙者或已婚男女苟合者则进行了痛斥和挞伐,这都是正常的表述。3.《水浒传》中通过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孽缘残局,还诠释了一个道理就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有人。长相俊美可人原为良家女子的潘金莲,若是未遭遇到那个老财主的报复嫉恨和王婆的窜赘,若能够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一个如意郎君,岂会产生如此悲催的人生下场,此也诚为人们扼腕叹息!这同样也是对当时社会伦理的一种怀疑嘲弄和沉痛的反抗!这可能才是作者的本意吧!

《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冯梦龙说:这世上有四种人不好惹,哪四种?游方僧道、乞丐、闲汉和牙婆。而在冯梦龙的作品中,写到的牙婆比较多。

在《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章,冯梦龙就写到一个牙婆薛婆子。此薛婆和《水浒传》中的王婆一样,唯利是图,无恶不作。

蒋兴哥娶了王三巧,两人如胶似漆,日夜厮守。几年后怕坐吃山空,蒋兴哥依依不舍告别三巧去南方经商了。

王三巧乃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她与水性杨花的潘金莲绝对不是一个类型。

只有那么一次,三巧听到窗外热闹就向外一望,却望见一与蒋兴哥长得很像的俊秀男子经过。

那个男子也瞧见了三巧,他见三巧生得如此娇艳,瞬间就喜欢上了她,从此日夜不忘。

王三巧和男子的偶遇,与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偶遇何其相似。

这个男子叫陈商,是南方人,已经娶妻生子,这次是来北方是做珠宝生意的。

他找到和他有生意往来的牙婆子薛婆,给了她一些银子,就求她想办法让自己和王三巧见面。

这情形和西门庆求王婆帮忙gouda潘金莲,又何其相似!

这薛婆子明明知道一个有夫、一个有妇,却见钱眼开,想尽办法接近三巧,不谙世事的王三巧果然上钩,一来二去就和薛婆成了忘年交,后来干脆让她住到家里。

薛婆每天晚上给三巧聊一些龌龊的男女私事,有一次假装醉酒说出少女时偷Han的事情。

一开始,三巧听得是羞羞答答,慢慢地就活了心。而这些变化都被狡猾世故的薛婆子看在眼里。

到了七月七,正巧是三巧生日,薛婆带来酒菜和三巧对饮,两人喝得微醉,薛婆又扯些令人不齿的男女之事,勾得王三巧春心荡漾。

等三巧喝得迷迷糊糊卧在床上,薛婆就趁机把潜伏在门外的陈商唤进屋里上了三巧的床……

长话短说,因为薛婆的计谋让三巧与陈商勾搭成Jian,事情败露后三巧被蒋兴哥休掉,陈商也没有得到善终。

这个薛婆太无耻,为了一点钱财,用一些下流的勾当,诱惑良家女孩子走上邪路,结果破坏了两个家庭,把自己也送进牢房。

《水浒传》里的王婆和薛婆相比,手段更狠毒。薛婆子主要用龌龊的手段引三巧上钩,而王婆竟然唆使潘金莲谋害亲夫

那一次潘金莲约摸武大郎将归就去放帘子,没想到失手把叉杆滑落,正巧打在从帘子边走过的西门庆的头巾上。

西门庆正待发作,却发现打他的是一个妖娆的夫人,顿时酥了半截,换上一副献媚的笑脸。

这一幕正被隔壁的王婆看在眼里,她马上意识到,发财的机会到了。

西门庆自从见了潘金莲就念念不忘,这一切瞒不过王婆的眼睛,她故意说东道西吊西门庆的胃口,等西门庆答应给他十两银子后,王婆就为西门庆Gouyin潘金莲设计了一套周密计划。

她让西门庆花银子给她买下绸缎,请潘金莲来给她做老衣,再让西门庆假装偶尔来访,使两人不期而遇。潘金莲果然钻进了王婆的圈套,跟西门庆勾搭成Jian。

要是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传到了武大郎的耳朵里,武大来捉Jian,让西门庆一脚踢在心窝里,武大郎当场昏死过去。

本来迫于打虎英雄武松的威力,西门庆有些后怕,可王婆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怕事大,她又为潘金莲精心策划了一桩谋害亲夫案。

初嫁从亲,再嫁由身。用些砒霜,将矮子结果了,然后火葬,啥证据都没了。你们暗地里来往一年半载。时机成熟,一顶轿子娶回家。

在王婆的鼓励下,一对Jian夫Yin妇的胆子就壮了起来,一不做二不休,就按照王婆的谋划去实行。

西门庆弄来了砒霜,潘金莲给武大郎灌下,可怜的武大郎,就这样迷迷糊糊地送了命。

武松回来感觉哥哥去得不明不白,经过调查,拿到了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狼狈为奸、鸩杀武大郎的人证和物证,在告状无门的情况下亲自动手为哥哥报了仇。而他自己也被收监刺配,最后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王婆无疑是个世故圆滑的精明人,只可惜她的精明用在了歪门邪道上。为了区区一二十两银子伤天害理,为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牵线搭桥,甚至教唆潘金莲谋害亲夫,实为天地之不容。

所以,唯利是图、图财害命的恶婆子王婆就应该被千刀万剐,而且死有余辜。

回到题目中的问题:王婆操心劳心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王婆“操心劳力”是为了多得点银子,她撮合的更不是美好姻缘,而是Jia夫Yin妇的苟合,事情败露后设计杀人灭口,更是十恶不赦,官府是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对王婆实行了凌迟,不这样不足以平民愤,不这样不能慰藉武大郎的在天之灵。

《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呵呵,看到这个问题,气得想笑,骂你吧,显得没有素质,不骂吧,心中实在憋得慌。题主有此思想很危险,如果生在武松也在时代,有此言论,估计又要吃武松十七八刀了,徒让武二郎又多了一个罪状。

真不知题主是出于何种思想,助恶人也算是善缘吗?助纣为虐也算是功德无量吗?凌迟王婆那是她罪有应得的。

拆散他人婚姻天理难容

常言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如果潘金莲没有婚姻在身,王婆不论将她与谁撮合都是件好事。

纵使潘金莲与武大郎之间没有感情,那也是她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按现在时尚的词说,“没有离婚,他们就是合法夫妻”。在现在法律条件下,已没有通奸之说,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与他人通奸,可能会被浸猪笼的。

此事的始作俑者王婆凌迟也在情理之中。

致使发生了命案

如果说王婆助西门无赖调戏人妻,算不得死罪的话,那么她参与残害武大郎那真是死有余辜了。

为了得到西门庆的承诺,王婆真是使尽浑身解数。引诱潘金莲来家,给西门庆制造机会,甘做把风人,共谋长久之计,设计害死武大-----,哪一桩,哪一件,除了西门庆与潘金莲床上云雨之时,她没有参与,其他的一件不拉,这样的人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天怒人怨

出现通奸之事,也许在当下不是回事,别的不说,单单去看一下娱乐圈,那真叫一个乱啊,扒拉一下,简直称得上是“妓女”,只不过她们钱太多,算是高级产品吧。

而宋朝,阳谷县出现了此类勾当,那简直是顶风传出八百里;再者奸夫淫妇合伙害死前任,那更是最大的新闻一件。可是两个最主要的当事人都嗝屁朝凉了,唯也把怨气撒在了王婆身上。

她的死,也算是给足了武松面子

武松帮知县跑趟东京,办了件私事,足可见,知县对武松是另眼相看的。只所以在武大郎一案上没有帮武松说话,主要是西门庆的“付出”大于了人情。

武松弄死了西门庆、潘金莲之后,知县所收之钱已无后顾之忧,再者,鉴于社情民意,可以以一种“清官”的姿态出现说话了,一来满足了群众心愿;二则给了武松天大的面子;三则在处理此事留个好名声。

纵是武松手刃了西门庆、潘金莲,可是那仅仅是发泄了私愤,名义上报了仇,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官府的宣判,冤情没有得到有效伸张。王婆作为一个低层人物,她的死无足轻重,由政府宣判她死刑,片面地承认了他们的过错,也借机给了武松一个天大的面子。

《水浒传》王婆操心劳力撮合美好姻缘何罪之有?官府为何要斩她?

这个问题有两点错误:

第一,王婆撮合的不是美好姻缘,而是在拉皮条,破坏别人的婚姻,是有罪的。

第二,王婆没有被斩,而是被判处剐刑。

这两点也恰恰说明王婆是有罪的,她是罪有应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