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汉昭烈帝刘备算不上算仁慈明君?

我听到最搞笑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如果皇帝仁慈的话,他应该出家当和尚,而不是当皇帝,哪一个皇帝手中没有多少人命,哪个皇帝不杀人?所以用仁慈来形容皇帝那个真的不好。你可以用仁形容刘备。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那就是刘备也自己说了,曹操他用狠。刘备就用仁跟曹操对着干,曹操急刘备就缓,所以这样才夺得天下。事实上,从杀人屠城的角度,刘备称仁还是对的,曹操杀人最多动不动就屠城,连东吴那个最低调的孙权也是这样。因为刘备没有屠过城。

刘备他不会治理国家,占领巴蜀之后,本来刘璋治下是一片沃野,但是经过他的治理之后,粮食都出现了困难,所以才出了一个禁止酿酒令,主要因为连年战乱,特别是在汉中争夺战的时候,打到国力极限,男女全部上战场搞运输,管后勤。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说刘备是仁还是不仁你自己评判?

三国史上汉昭烈帝刘备算不上算仁慈明君?

谢邀,三国史上的汉昭烈帝刘备算的上是仁慈明君。

如果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么刘备的目标和榜样就是光武皇帝刘秀,刘备希望能成为那样的汉室中兴之主。

算不算的上仁慈明君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是否得民心。刘备这方面无疑做的不错,刘备无论在何处安身,对当地百姓都极好,甚得百姓拥护。在当平原县令时因为百姓利益打击豪强,受到当地土豪嫉恨,收买刺客对他进行刺杀。刘备还以为刺客是找他寻求帮助,反映问题的普通民众,客气的拉进屋去进行交谈。刺客被他的气度和人格魅力折服,不但没进行刺杀,还把刺杀的事情和盘托出。在新野出逃时百姓扶老携幼相随。这都是刘备得民心的体现。取蜀地后因为对将士利益的照顾和放纵,曾招致民众憎恶,但很快就改正了过来。

二是是否得臣心,刘备无疑是得属下拥戴的。刘备初期在群雄逐鹿中实力势力都很弱。但还是有一批人愿意跟随他东奔西跑颠沛流离,这些人投靠别的势力完全可以得到安稳和更好的待遇。跟随辅佐刘备,除了对成大事这种渺茫未来的期许,更多的是对刘备个人的认同,对刘备性格的认可。这些人不都是傻子,刘备为人处世如何他们看的出来。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都是在装,是为了笼络人心在表演,这种说法过于极端。刘备周围的人又不是傻子,装也不可能装一辈子。收买人心谁都知道很重要,别人怎么装不出来?曹操不这样装,孙权不装,刘表刘璋不装,董卓不装就刘备装?各人有各人的性格,他们装不出来是因为性格本来就不是这样,强装是没有用的。刘备的性格本来就有仁慈的成分才可能赢得仁慈的名声。死前总不用再装了吧?刘备死前怎么叮嘱刘禅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应该是他一生的总结,信念或追求,虽然他不一定完全的做到了尽善尽美。

群雄逐鹿,刘备也不可能处处仁慈事事仁慈。若是这样就过于迂腐,刘备显然不是个迂腐的人。他也许偶尔会有得意忘形不仁慈的时刻。然而人都是有欲望,都是要和欲望斗争的,刘备的厉害就在于能克制欲望。当仁慈成了刘备的目标,并为此坚守和追求了一辈子,事实上他也就成为了一个仁慈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