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大规模战役,双方皆投入数十万部队,最终结局秦军大胜,白起俘虏了四十五万赵军士卒。
为了防止赵军再次反抗,白起一声令下,坑杀了这四十五万人。兵到一万无边无沿,兵到十万扯地连天,四十五万陆军部队,如果列开阵势,也是相当恐怖的一股力量。按照当时境况来看,秦军兵力不是很多,而赵军有数量优势,虽然赵军被围困,但主力仍在,那么为何赵括就是无法突围呢?
秦军战术奏效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人数多寡并非输赢的决定性因素,以适当的策略去筹划,以少胜多是可以实现的。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除了真刀真枪的厮杀,还有各种花招和套路,一个不注意,就可能落入敌人的陷阱。秦军为了击败赵军,已经谋划了很久,并且耐心地一步步实施,直到将赵军控制在股掌之中。
起初,进攻上党的秦军将领名为王龁,对比白起的大名,王龁的声誉要小很多。秦国先让王龁出战,也有麻痹赵军的意思。赵将廉颇身经百战,对秦军的作战方式也有一定了解,见秦军兵势强劲,便退守城中,等待时机。
史料记载: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军的士兵单兵战力很强,且擅于野战,廉颇很清楚,此时不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军不可能一直保持强劲的士气,等到秦军兵势放缓,或许才能出城迎战。
赵军龟缩不出,秦军也不能在原地一直等着,所以他们必须想办法,逼出赵军主力。秦国宰相范雎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派人赵国去散播谣言,谣言的内容就是:
“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廉颇胆小,很快就要投降了。”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仗一旦开启,就连赵王也是不堪其扰。赵王得知传言,也是十分懊恼,他怒的就是廉颇一直没有出战,将赵国的脸都丢尽了。
反间计很成功,不久之后,赵王就将廉颇换下,换成了毫无战场经验的赵括。在确定赵军换帅之后,秦军也立马更替主帅,将王龁换成了战神白起。这就好比篮球比赛,对方换上个了不太会打球的新手,而己方换上了一个经验丰富、球技高超的高手,那么胜利的天平就将发生偏移。
此消彼长之间,秦军已经拿到了胜利的钥匙。果不出所料,赵括一上任,马上就命令赵军发动进攻。鱼已经上钩,下一步就是吃掉赵军主力,随后秦军假装退却,再次让赵括放松了警惕,赵军突进,再次陷入圈套。
赵括突围是战场的细节问题,而在整体战略上,秦军已经占据了主动,网兜越收越紧,赵括要想翻盘,极其困难。整个长平之战中,秦军一直在牵制对方的鼻子走,在决策层面,秦军完胜。
断粮时间太长,军兵战力不足
要想一举解决四十五万的庞大军团,并非易事。为了麻痹对手,白起成为主帅的消息被严格封锁,直到战争结束。如果白起暴露,赵军或将提高警惕,毕竟战神白起的名号太大,任何人都不敢去小觑。
赵军攻到秦军营垒,无法攻克,秦军随后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一支从后面断掉赵军的后路,另一种从中间截断赵军,令其首尾无法相顾。最最重要的,秦军将赵军的粮道给截断了,四十五大军,如果没有了粮食,即便再精锐的士兵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赵括刚刚出道就面临巨大危机。
史料记载: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得知赵军粮道被截,秦王亲自到赶赴河内,发动当地百姓,截断赵国的救兵,要将赵军困死在包围圈中。我们推断,当时白起所部兵力不会太多,在数量上应比赵军少,所以秦王需要更多的士兵上前线。
赵军在这种情况下,被围困了四十六天,直至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开始以人相食。适当的饥饿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如果到了快要被饿死的状态,就不用提什么战斗力了。四十多天,必定会有大量士兵被饿死,赵军的战力也会大幅度缩水,突围不出去也在情理之中。
赵括经验不足,能力不够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果是廉颇统兵必定不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可是廉颇已经被罢免,赵括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书战策,喜欢夸夸其谈,常常趾高气昂,不将旁人放在眼中。赵括就是那种典型的纨绔子弟,不一定说纨绔子弟就不能统兵,好比明代的李如松,虽说是官二代,却是个出色的将领,可是赵括不是个带兵的料,对此他父亲很有发言权。
带兵需要天赋,需要勇武、威信,需要对战场的准确把控和判断。虽说赵括对兵书很有研究,但他并没有实际的战场经验,且目中无人,让他统兵绝对是胡闹。
赵奢曾这样评价儿子: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就是如果让赵括统兵,赵军必败。
知子莫若父,赵括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评论员,但他要真的走向战场,就是另一番场景了。赵括上任后,还没有摸清秦军底细,就贸然出兵,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这已经暴露出他的弱点。
随后赵军轻易就被秦军所困,四十五万大军,如果在廉颇手中,就算无法取胜,自保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可是赵括没有突围的良计,等到士兵们饿得要吃人了,才发动突围,此时的赵军也就成了强弩之末,没有办法,最后赵军只能选择投降。
也就是说,整个长平之战,赵军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且秦国发动了全国之兵,数量少不一定比赵军少。再加上武器不行,粮草被断,士气低迷,指挥官又瞎指挥,根本就突围不出去。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巨大,一方面赵王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主要责任就在于赵括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赵括当上主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赵军会以惨败收场。
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公元前262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残酷战争中,秦赵两军对峙于长平。长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极其常见的深沟险壑,据说该地东西南北各60步,地势陡峭、奇崛、逼仄,当地人称它省冤谷。
长平是史上有名的古战场。当时,赵国宿将廉颇面对如狼似虎的强大秦军,采取坚壁清野、筑城坚守 、耗其锐气的策略,决不轻易出战,两军相持了三年之久,不分胜负。秦军毕竟劳师远征,时间一久,渐感不支。赵襄文王死后,昏昧的赵孝文王贤愚不分,竟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他将有勇有谋的老将廉颇撤职召回,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接替他的统帅之位。
年轻的赵括来到长平,他撤换了廉颇手下的全部将领,并一改廉颇制定的以守为攻之战略战术方针,他下令赵军全线出击,主动对秦军发起进攻。
寨门大开,赵军如潮水般涌出。蛰伏已久,将士渴战,战马嘶鸣,步卒们呐喊着跟在战车的后面争先恐后地冲向敌阵。赵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狂喜:亲自指挥作战、上阵杀敌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闭门刻苦精研兵法,今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激情四溢,抖擞精神,指挥数十万赵军排山倒海般向秦军的阵地掩杀过去。面对赵军的汹涌攻势,秦军猝不及防下似乎有些抵挡不住,阵脚有些松动。
不幸的是,不谙敌我态势、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此刻所面对的对手是一位实力强劲且征战经验丰富的狠角色 , 他就是身经百战且从无败绩、有“杀神”、“武圣”之称的秦国名将白起。白起对廉颇的坚守不战毫无办法,他要的就是赵军这种倾巢而出、不顾后果的战法。果然,秦军拼死顶住了赵军的第一波攻势 ,稳住阵脚后不再退却,他们顽强地凭借垛墙与盾牌的遮掩,用飞蝗般的滚木矢石给正在进攻的赵军以迎头痛击。
赵军如浪潮般一波波攻上来,又一次次被击退,但大家舍生忘死,再次拼命冲上去,抵近秦军垛墙后向上投掷火把、猛烈射箭,一部分勇敢敏捷的赵卒在盾牌的遮蔽下用利斧猛砍木栅、寨门,并架起云梯向上攀爬;秦军则推倒云梯,箭如雨下,并砸下擂石、泼洒热油,使成队进攻的赵卒粉身碎骨或肢残头破,不多时,城栅下便血流如注,尸如山积。
赵括见己方仰攻失利且损失惨重,被迫下令退军。但是,为时已晚,回撤赵军已被秦军偏师截断了退路。
这一切,都是秦“武安君”白起布下的一个圈套。
原来,正面秦军是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进攻。当赵括督促赵军不管不顾地大举轻进时,一支秦军神不知鬼不觉包抄并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白起还布置另一支秦军攻破了赵军的大本营,一举端掉了赵括的指挥部,使倾巢而出的赵军失去了依托,已无路可退 。而另一路秦军则奉命截击赵军溃退之师 。这一切,身为赵军统帅的赵括事先都未曾料到。
赵军溃卒与秦军伏兵搅在一起,一时间,车错毂兮短兵接,双方盾牌撞击,戈矛交错,刀斧铿响,人喊马嘶,合奏出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悲怆战歌。赵括如一头暴怒的雄狮在敌阵中左冲右突,他挥舞长枪凌厉地刺向敌人,不少秦卒成了他的矛下之鬼,然而勇悍无畏的他无法阻挡秦军虎狼之师的犀利进攻,更无法阻止已兵败如山倒、忙于逃命之赵军士卒如退潮似的大溃退。他被赵军溃卒们裹挟着,身不由己地且战且走,当惊魂未定的败军们好不容易立住脚,赵括忙命他们勉强构筑起一座简陋的防守壁垒时,准备负隅顽抗的赵军已被汹涌追至的秦军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像铁桶一般了。
史载,数十万赵军被秦军整整围困了46天。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所有的坚持与抵抗都变得毫无意义。大批赵军士兵被饿死,劫余的战马大都被杀食,赵营附近的树皮、草根基本都被饿的两眼发绿的士兵们啃光吃尽,最后竟发生了士卒相杀吃人肉的惨剧。
秦军围而不打,赵军困守死城,进退无路。又是一个惨淡的黎明。赵括伫立高坡上,望着长平尸横遍野的沟沟坎坎,耳边幻听般地响起父亲赵奢那沉痛而略带责备的声音 :“战争是攸关国之命运、军队生死之大事,而你(括)却以为轻而易举,你如此轻率,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赵奢是与廉颇齐名的赵军骁将,他曾率军以少胜多,击退大举入侵的秦军,被惠文王攫为上卿。有父如此,自己却盲目骄傲自大,不听其劝,真追悔莫及啊!望着漫山遍野的赵军尸骸,赵括突然悟到父亲话中的深意与隐忧,这些人的死都是因为自己决策失误造成的,想到这,一种痛彻心扉的颤栗与懊悔之感让他的双膝微微发抖。
赵括痛定思痛,狠下决定:必须不顾一切突出重围!
他把数十万赵军分为四路,轮番反攻,想杀出条血路,冲出个黎明,谁料全被秦军挡了回来。最后他孤注一掷,亲率一部分精锐虎贲,疾风暴雨般冲向秦军。赵括确实悍勇,只见他用戈矛左劈右刺,阻挡他的秦军几乎都被他杀得人仰马翻,被迫让开了一条通道,眼看就要冲出一个缺口来, 不料突然从敌阵中射出两箭,一箭射中了他的坐骑,一箭射中了他的臂膀。那战马负痛直立嘶吼,一下把中箭的赵括给甩了下来。恰在此时,又一疾如流星的利箭飞来,正中赵括的后背。身形雄健的赵括被秦将射中后心,如大山倾塌般缓缓倒下。激烈搏杀的战斗喧嚣声似乎突然停止了,万众厮拼的沙场上一片瘆人的寂静,无边的寂静······垂死的赵括绝望地睁大无神而空洞的双眼,似乎在想:自己过去饱读兵书,自诩胸藏百万甲兵,能料敌如神,却为何没有读过这些因主帅指挥失误而导致的惨烈战争后果呢?
赵括在拼死突围时战死 ,赵军群龙无首 ,只好全体投降秦军,作了俘虏。灭绝人性的秦将白起除放回240名未成年士兵外,将其余40万赵军俘虏全部活埋(坑杀)在省冤谷中。
原创作品 欢迎探讨 不喜勿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严禁剽窃
插图源自网络
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许多人都说,长平之战,一个只会读兵书的赵括坑惨了45万的赵军,但是,这场仗真的是因为他,才败得一塌糊涂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会不会是千古谎言呢?
其实赵括是被冤枉的,他并不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赵括自小熟读兵法,是名将赵奢之子,在战 场上经常帮父亲出谋划策!长平之战中,被断粮四十六天的赵括,开始兵分四路突围!这说明赵括在腹面受敌的情况下,临危不乱,有效的组织了突围路线!不仅如此,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士兵们还能听取赵括的话,说明赵括在军队中还是很受信服的!以上的种种,都足以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咱们再来看看长平之战,其实这场战争,不管换谁是主将,结果都应该是赵国兵败!看官们常说,长平之战秦赵对峙,廉颇已经坚守了三年,没出过意外!赵王换上赵括,不到一个月就兵败如山倒!难道还不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我们从国力对比上来说,当时的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而赵国“地薄人众” ,地处北方,虽然疆域广阔,但是耕地有限,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其实赵国打到第三年已经要崩溃了,赵国没有粮食了!赵国全国都凑不出军粮了,找人借也失败了,这场战继续对峙下去,不需要秦军进攻,赵军自己就垮了,所以赵王是完全没有办法,只能把坚守,改为攻坚战!让善于主动进攻的赵括去博一把,速战速决还有一线生机。
接下来,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为了进攻!为了打破僵局,歼灭或者给秦军以重大杀伤,以达到逼退秦军的效果。所以赵括进行了一连贯的人事调整和战略部署,再进行多次地进攻。赵括率领四十五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也是非常符合赵王的心意!所以,与其说赵括纸上谈兵,不如说他是为了赵王背了锅!
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在不利的大局势下,明知危险依旧拼死一搏。不过遇到这样赵王,遇到这样的白起,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
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首先古代战场上,战争胜败从来不是靠拼人数的,十万大军如果素质整体偏下等,战场的调度以及战士对命令的执行程度等等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严重影响战争结果。更何况当时赵国很多都是临时征召。此外,从整个战局来讲,之前的长时间的两军对峙,拖垮了赵军。至于廉颇在时为什么要选择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也是有更实际的战略部署原因的。
秦赵两国开战后短短3个月内,赵军遭遇了一连串失败,丢失两道防线,折损“一将六尉”。对于这时的赵国而言,和平的希望已不存在(战争爆发后,赵国遣使赴秦媾和,但以失败而告终),其在军事上有3种选择:主动攻击、自行撤军、持久防御。而战场的现实已经证明赵军野战不是秦军对手。而自行撤军,将大军撤回太行山以东,且不说以新败之师如何抵御居高临下而来的秦军,秦军更可以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上的险径要塞,截断邯郸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将包括赵国起家的晋阳(太原)在内的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领土全部并吞。
更重要的是,敌前撤退这样高难度的军事行动极度危险,当时临时征召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组织度很低,敌前后退极易导致军心涣散、阵形混乱,一旦敌乘势追杀,将一败不可收拾,甚至全军覆灭,日后王翦趁项燕率兵东移突袭大破楚军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廉颇选择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实属必然。然而,两军相持,实际比拼的也是双方的后勤能力。然而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西北)一带开战。当时战争的起因是两国为争夺上党。其实争夺上党不过是战争的借口。他们两国之间真正的矛盾在于,一个是要统一天下,一个是要保家卫国。所以矛盾不能解决,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长平之战因为是决定两国命运的战略决战,所以两国都投入了大量兵力,秦国投入兵力60万,赵国投入兵力45万,堪称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赵括突围时被射杀,45万降卒被白起坑杀,战争以秦国胜利而宣告结束。
历史上一直有人说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造成的。
然,赵括能被身经百战,百战百胜的战神白起评价为“纸上谈兵”,说明赵括起码也是满腹兵书的军事天才了。
问题来了,秦军虽然多于赵军,但赵军是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当优势于秦军,为什么会45万大军全军覆没,输得那么惨?
就算是白起用计将赵军包围,依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又从小饱读兵书。就算是败,也当冲出包围圈而不至于败到全军覆没吧。
今天我们就重读历史,看看赵括为什么会突围失败。
赵括“纸上谈兵”?《史记》里记载,长平之战因赵括轻敌,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被秦军全歼,秦胜赵败,留下典故“纸上谈兵”。
两千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将白起视为战神,把赵括说成纸上谈兵。那么赵惠文王为什么要把名将廉颇换成赵括?赵括的纸上谈兵有多少故事呢?
赵奢整治军纪严书肃,但用兵比较循规蹈矩,按兵书上说的规矩行事。如此也能小胜多,大败少。赵括在平时与父亲的交谈中,经常指出他父亲赵奢虽治军有方,但计谋不足。
赵奢当时很不服气,认为儿子赵括缺乏战场上的血杀洗礼,不懂战争的残酷性,纯属口出狂言。
公元前280年,乐毅破齐后,赵王便命赵奢一个月内将齐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拿下。此前,赵军曾数次攻击麦丘,皆因麦丘粮草充足,又有墨家弟子相助。墨家弟子在防御上是很有办法的。所以赵国数次攻击都没能拿下麦丘。
此次赵奢出征,决定带上赵括,意图让赵括在战场上磨砺磨砺,日后便不会再口出狂言了。到了麦丘,赵奢便下令攻城。赵括就觉得这样盲目的决定攻城不妥。
他建议赵奢说:麦丘被我们攻打了三年了,估计城中粮草已经不多了,我们还是先了解情况再做决定吧。
但赵奢怕一个月内完不成任务,仍然坚持快速攻城。结果,赵军麦丘没有拿下,还伤亡了不少人。于是,赵奢只好听从儿子赵括的建议,优待俘虏,俘虏中有人被感动就偷偷地告诉赵奢说,城中百姓已经断粮开始吃人了。
赵奢得到这个消息,立刻将粮食发送给俘虏,放他们回家。俘虏们回家后,告诉城中的百姓说赵军如何如何好,如何有粮食吃。麦丘百姓听说赵军可以给他们供粮,便将齐军守城将领杀死,打开城门投降。
赵惠文王见赵奢用很小的伤亡,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麦丘,非常高兴。当他得知这是赵括出的主意,对赵括更是欣赏有加。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虽然不能证明赵括的军事能力,但也说明赵括并非是真的一无是处,被赵惠文王糊里糊涂地派上长平之战的战场上。
名将之后又饱读兵书,有勇有谋的赵括,为什么冲不出白起的包围圈?一、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国相范睢针对“合纵联盟”,提出“运交近攻”。即蚕食一地得一地,蚕食一城算一城,如此方可图统一天下大业。
这个策略一经提议,便被秦王采纳。从而秦国举国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备战。
秦国经“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大败韩魏两国;“鄢郢之战”获取了楚国大片土地;“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
至此,秦军可谓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赵国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也曾是战国时期七雄之首。赵武灵王还曾一度梦想着消灭秦国。
可惜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停止了改革。
二、从秦、赵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看长平之战
每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其背后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说有些事件看似偶然的运气,但偶然的背后一定有无形因素的影响,没有哪件事一定是偶然的。
一、政治
秦国:官僚机制高效,社会简朴富有朝气,百姓单纯,敬畏官法。长平之战开战:
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15以上悉诣长平。
《史记》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一开战,秦王亲自奔赴前线部署作战,并且将全国凡15岁以上的男丁征招到长平参加战斗。
赵国:贵族政治遗风严重,经济文化发达而奢靡,所以备战不足。
本来临战换将是战争大忌,但是,赵国当时面对的是国内粮仓已经无粮,向齐国借粮,齐国又不肯借。
如果长平之战不尽快结束,赵国将面临人吃人的崩溃状态。如此,赵国不出击将被拖垮,出击或有一线生机。
这样赵王才决定临战换将,派赵括挂帅,率兵出击。
二、军事
长平之战前赵军就连打了几次败仗,折损“一将六尉”。廉颇不得不退守长平,深挖壕沟、高筑营垒。想用持久战拖垮秦国。
然,持久战是把双刃剑,在拖垮秦国的同时,也拖垮了赵国。这个时候两国拼的就是国家经济实力。在经济实力的比拼中,秦国因奖励农耕,做足了战争准备,所以秦国赢了。
而赵国则因为重商轻农,又无战争准备。所以赵国的粮草已经支撑不住持久战,不打攻击战就只有等死,与其不战等死,不如主动出击。
长平之战赵括到了北前线后,就夺回了战场北部的壁垒。秦军见势不妙,立即将白起调入前线换下王龁。
秦军从长治盆药山奔赴到晋城盆地,集结在丹水河谷中。当时赵军主力集结在高平市,赵括率30万部队一路追赶秦军至丹水,并攻击秦军营垒。秦军奋力拼杀,试图冲破赵军防线。
两军对峙。这时赵括带支小部队,深入奇袭秦军后方,并对秦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可是问题来了,原来廉颇实行的是坚守不出的战略,为了防御秦军进攻,廉颇深挖壕沟。而这些壕沟在防御战中可抵千军万马。但是,在进攻战中,它成了阻挡进军的绊脚石。
就在赵括准备攻击秦军营垒时,辎重部队没跟上,没有攻营武器,没有粮草供给,赵括出的奇兵被秦军反包围了,后方补给部队被壕沟阻拦。因此,赵括军反被白起切香肠式的分段包围,他只好命令士兵们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后援。
赵壁,今名赵东垒,亦名赵东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五里,即赵括筑壁自败处。
《史记正义》
赵军被反包围后断粮草46天。46天秦军建起了反包围垒墙,防范赵括军突围。秦军还用5000骑兵在赵括营垒和主力防线之间机动巡逻,以防两支军队互通信息。
最终孤军食尽,几次突围未果,赵括在最后一次突围时死于箭雨中,他出的奇袭军全军覆没。防线上45万赵军主力没被攻击,也末出击就全部投降,后被白起坑杀。
有野史说,防线上45万赵军没出击,是因为当地地形狭窄,大军难以施展战斗力,只能眼睁睁地观战。
也有野史说,赵军中高层将领叛变出卖了赵括。
还有史评家说:赵括“运气”不好,如果赵括是秦将而不是赵将。如果赵括的第一仗不是对阵白起,而是对阵王龁,会怎样呢?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这些都是猜想、如果,不可当真。但防线上的赵军确实没有参加战斗。
赵括的失败,并非败在他的战略战术上,而是败在了缺少对人心和权谋的了解。他得罪了廉颇的旧部将领,又贸然出征,两个因素加起来,导致长平之战失败。
长平之战已经成为历史了,今天我们读历史重要的是思考和总结经验。
总结长平之战的硝烟已经随着2000多年的风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我今天回答这个问题,讲述了赵括的故事,只为在我们读历史,回顾历史的时候,能在崇敬战神白起的同时,也增加几分崇敬赵括的心。
长平之战,以秦胜赵败而宣告结束。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它消灭了战争,便得华夏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不过我还是希望在今后阅读“纸上谈兵”时,只把它当成典故读读就好了。
细想想赵括,他是在他母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临危受命。他不顾生死,不为名利。因为长平之战是赵国的胜算太少的战争,是在乐毅等名将都不肯出征的战役,而他是在最危险的时刻站出来的。
长平之战被围后,有上十万大军的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十万赵军被包围在一个圈里,原则上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秦军才能实现绕一周,而且很容易在布局上出现薄弱环节,赵军如果找准突破点应该不难突围,至少不能全部突围成功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而且突围行动也肯定会对秦军造成几户同等的伤害,毕竟当时还是冷兵器时代。
问题就出在主将身上。首先,被围之初,主将赵括没有认清形势,没有做出明确战略方向。刚被包围时,赵军不可避免会陷入恐慌迷茫之中,但战斗力仍然很强,赵括如果抓住赵军急于突围的心理,找准突破口,做好牺牲一部分保全大部分的心理准备,持续突围,以数十万兵力持续攻击秦军一个点,成功几率还是很大的。而实际上赵括的做法却是没有调动全军进行集中突击,而是对四面进行了试探性突围,以少量部队去突围本身就很容易被外围的秦军集中周围军力打退,根本就是在碰运气,纯属是对赵军的自我消耗。其次,没有考虑清楚当时赵国的国力,抱有依靠外部救援的幻想。长平赵军几乎已经是赵国全部精锐所在,而其他地方的兵力还要防御周边,赵国用于救援的军队要远远少于长平赵军,被围之后等待救援无异于等死,最终结果是粮草耗尽的精锐赵军一个个变成羸弱残兵,连跟秦军对碰的机会都丧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