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终于忍无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并圈禁了光绪皇帝。
9月25日,在荣禄的嘴里得知,维新派竟然怂恿袁世凯要围园杀后,慈禧太后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一声令下,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抓,甚至连审问都没审,三天后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就这样,谭嗣同的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他明明可以跟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逃走,为什么不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下谭嗣同,他为什么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头号罪犯”?
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他本身是出生于一个很传统的官宦之家,他父亲得益于科举制度,才步入官场,他却异常排斥科举;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激进,且亢奋又愤青的人,但是又专注于学禅,成为佛学彗星;他著有《仁学》一书,却杂糅科学与宗教,夹杂唯物与唯心,整部著作都是分裂的矛盾体;他宣传资本主义,提到“愈俭则愈陋”,但同时他又怕别人闲话,提倡妻子节俭……
谭嗣同其实挺倒霉的,他之前在湖南的时务学堂教书,跟梁启超一起培养了大批维新人员。直到1898年8月底才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被光绪帝召进了京城。
9月5日才跟林旭、刘光第、杨锐等一起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到谭嗣同被捕入狱,不过任职了短短20天。
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按照谭嗣同临刑前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实际上谭嗣同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各国变法是成功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是有流血的。而不是,因为有人流血了,那么变法就一定能成功,谭嗣同是学佛学的,因果关系总得搞明白。
不然的话就变成了,一场战役还在打呢,来一句,当年刘邦不是也总是打败仗吗?我们这次不能赢啊,必须跟刘邦的彭城之战一样战败,才能迎来下次的垓下之战。
那么谭嗣同究竟为什么不肯逃跑呢?
第一,谭嗣同之所以不跑,其实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光绪帝:
在光绪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谭嗣同就已经在联络袁世凯商议“围园杀后”的计划了。可以说,光绪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杀维新派,跟谭嗣同错误估计形势关系很大。
祸因他而起,骨子里又有忠君思想的他,自然不能一走了之。当时担任他的保镖兼侍卫工作的人是大刀王五,杨角风老家沧州人,谭嗣同就策划过大刀王五去救光绪帝。
等情况变得异常严峻时,他还对王五讲:
“皇帝尚在囹圄,作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
后来谭嗣同被捕后,大刀王五还曾设法营救,买通狱卒,联络武林人士,但这个秘密营救计划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
第二、谭嗣同不肯逃走,也是为了尽孝:
中国古代有个罪名,叫株连九族,只有犯了“谋反”、“大逆”、“弑君”都属于这种罪行。而谭嗣同可是策划刺杀慈禧太后的人,以上三个罪名都占全了,这是大罪,株不株连九族全看慈禧太后的意思。
当时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年岁已高,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的人了。如果因为自己被牵连,甚至全家性命不保,这对谭嗣同以纯孝为标榜的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他不跑,一人担罪一人承担,他甚至模仿自己父亲的笔迹伪造了一封书信,说明自己已经跟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他以为这样做,或许能让慈禧太后网开一面,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这是他不肯逃走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现实已经无法支撑他逃跑:
谭嗣同从小身体就不好,在七岁的时候,因为他大哥结婚,母亲返回家乡一年时间,在北京临走时对谭嗣同训诫“戒令毋思念”。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确实很难过:
“拜送车前,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
这一年间因为思念母亲,谭嗣同生了几次大病,形容消瘦,但仍然咬着牙不承认自己思念母亲。
后来十二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导致姐姐和母亲相继去世,自己也被丢在荒郊野岭自生自灭。等于在鬼门关待了三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所以,他是字“复生”,从此之后身体就一直很虚弱。
所以,等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也是心力交瘁,身体透支的厉害,已经无法承受逃跑的奔波。
说到底,对于谭嗣同这种偏执型人格的人,执拗得很,宁可被杀,也不愿苟且偷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变法不成功,宁可死。
所以,谭嗣同才会临刑前作诗:
“我(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启超和康有为可以逃走,四海为家,可是我谭嗣同,无路可逃啊,呜呼哀哉。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准备说服袁世凯发动兵变,不料袁世凯权衡利弊后,向慈禧太后告密,导致戊戌六君子被捕入狱,不日问斩。
在此期间,谭嗣同是大有机会逃脱的,风声紧的时候,其父的门生故旧皆劝他一走了之。入狱后其友大刀王五也示意可以救他出狱。但谭嗣同不为所动,慷慨赴死,这是为什么呢?
有书君认为,这可以从谭嗣同的个性、抱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探讨一番。
一、谭嗣同仗义赴死的侠客情结。
谭嗣同好谈兵法,善于剑术,作风血性义气,敬重草莽英雄,平素喜欢结交豪侠。
当时的京城名侠王五和胡七就是其中的两位,谭嗣同师从两位侠士学了昆仑派的武术,如果他不参与政事,或许会成为一个仗剑江湖的侠客。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傲然宣称,中国因变法而流血者,自嗣同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侠肝义胆给了他从容赴死的豪气。
二,身赴国难的历史担当。
谭嗣同是一个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
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国土沦丧的事件,怀着悲愤填膺彷徨无助的心情和满腹爱国救民的忧伤,挥毫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还是个崇尚实干的革命家,1895年后,他办实业、推新政、创新学,投身变法运动;1898年9月5日,光绪帝诏其进京,满腔热情参与新政;慈禧发动政变,谭嗣同为变法舍命,将爱国之豪情化为另外一种历史担当,自己选择走上断头台。
三、唤醒同胞的麻木不仁。
晚清内外交困,民生凋敝。但民众犹不自知。正如鲁迅先生在《药》中所描述的那样:国人正在受到奴役和迫害,但民众并未醒悟。甚至有同胞被列强杀害都无动于衷!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谭嗣同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同胞的自救自强意识。
因此,当康、梁都避往国外的时候,满腔豪情与热血的谭嗣同选择了断头台:以血荐轩辕。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谭嗣同,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既是革命家,又是一代奇侠,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忠肝义胆,有着不成功、便成仁的舍生取义精神,有着古典的赤诚,有着纯净的侠义。
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狱中题壁》,最能体现他的豪气和侠义精神:“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死之前,想到的还是战友康有为、梁启超等同志的安危,惦记的还是维新的大业,而自己,面对死亡仰天长笑,既笑死之不可怕,更笑腐朽的清王朝即将灭亡!笑对生死,献身理想,舍生取义,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中最宝贵的精神!
那么,谭嗣同明明可以不死,为什么执意要死?原因就是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但点燃光明的,不是灯火,而是鲜血。谭嗣同的大义,让我想起后来军阀混战期间,郭松龄和她妻子临刑前的豪言,郭松龄说:“吾倡大义。除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最让人动容的是郭松龄的妻子韩淑秀,她在死前更是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一介女流,如此刚烈,让人佩服。所以,有大义者,无论男女,死时皆大义凛然,极为相似。
确实,谭嗣同是可以选择不死的。1898年9月13日,在维新进行了三个月零几天的时候,光绪皇帝让杨锐带出密诏,表达对慈禧的不满,和对自己皇位不保的担忧。
于是,康有为和一帮书生,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开始密谋“围园劫后”。这直接将光绪和慈禧置于生死对立面,从此母子恩断义绝,这是维新失败的关键点。
9月21日,慈禧匆匆从颐和园回京,随后,磨刀霍霍,开始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了,梁启超逃了,谭嗣同可以逃,但他坚决不逃。
当时,维新人士纷纷逃亡,谭嗣同却一脸平静,心不跳,脚不乱,当梁启超躲进日本使馆,准备乘船到日本避难前,谭嗣同到日使馆见了梁最后一面,梁劝他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坚决不去,而是将一装有自己著作及家书的木匣交梁启超,请他带走保管。
被捕的前一天,还有日本友人找到谭嗣同,苦劝他和康、梁一起去日本,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谭嗣同依然坚辞,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就是谭嗣同选择赴死的根本原因。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人们,摧毁腐朽的王朝。随后,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谭嗣同的死,让我想起了小说《荆棘鸟》中的经典话语:“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虽然《荆棘鸟》谈的是爱情,谭嗣同介入的是政治,但当人的精神超越肉体的时候,无论是为了什么事情,赴死的决绝都是一样的。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封建200多年帝制,没有流血,没有牺牲,革命基本不可能!革命就是在血的路上铺过来的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以死激励后人,
无数的牺牲,
垫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为了共同目标前扑后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