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实际上,真正要郑春华死的,并不是老四胤禛,而恰恰是康熙帝!

雍正帝即位当晚,可谓是险象重生,主要问题点就集中在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或老十四胤禵)身上。

谁能继承皇位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谁能控制住京城附近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丰台大营上面。

可是一向以睿智著称的康熙帝,如果真想传位给老四胤禛的话,怎么可能忽略掉这条关键因素呢?还是说,康熙帝有另外的安排,难道雍正帝之所以能顺利继承皇位,关键点并非是丰台大营?

一、

关于雍正帝即位当晚的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们之前的问答中多次分析过,分别从康熙帝的角度、老四胤禛的角度、老八胤禩的角度、其他大臣的角度……等等等等,均有详细的分析。

今天,我们把视角放在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角度,那就是一个被废的妃子身上,为什么说她才是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的关键呢?

在邬思道跟老四胤禛分析情形时,就讲了龙体欠安,康熙帝已经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而阿哥们逐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老八胤禩不仅在防着老四胤禛,还在防着老十四胤禵,大家就等着康熙帝驾崩后兵戎相见了。

邬思道都能分析出阿哥们逐鹿到了如此地步,康熙帝自然也清楚,那么为什么他不趁着自己还有气,马上封个太子,不就万无一失了吗?

对,不仅我们这么想,朝中的大臣们也在这么想,尤其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他得知康熙帝生病之后,上了一封奏折,就请求再立太子,但是康熙帝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罢免了王掞的职务。

罢免张廷玉、马齐等朝中大臣,我们能够理解,是为了让他们别站队,等着新皇登基重新任用。可是罢免王掞这么一个即将埋土里的,且是废太子的老师,毫无意义啊?

我们看王掞是怎么跟老四胤禛说的:

“王掞一个油枯灯尽的人了……自从太子爷二次被废以后,我是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

二、

王掞自杀的时候,康熙帝还活着呢,前面几次自杀都没让他死成,为什么这次却让他得逞了呢?

王掞之所以不能死,是因为没有到时候,早在千叟宴上,康熙帝跟王掞就有过一段对话,当时康熙帝问王掞,自己送他的药吃了没有?

末了康熙帝嘱咐了一句:

“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而康熙帝送王掞的药叫“续断”,有续位的意思在里面,这才是王掞迫不及待上书举荐老四胤禛当太子的原因所在。

而康熙帝二话没说撤了他的职,也就是告诉他,药效到火候了,朕也不再保你了,你该去完成你需要完成的事情了。

而王掞要做的事,并非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自己的朝政势力去支持老四胤禛,而是把除掉郑春华放在了首位,这是为何?

因为郑春华是太子胤礽、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的一个污点,只要这个污点在,老四胤禛就干净不了。

而这个污点,不仅王掞知道,老八胤禩也早就已经掌握,更何况都能次次阻止王掞自杀的康熙帝。

可以这样说,老八胤禩明知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却迟迟没有进一步行动,是因为他也在等待时机。

三、

郑春华的生死真的这么重要吗,老八胤禩在等待的时机究竟是什么?

郑春华的生死并不重要,关键是她身上所带着的东西很重要:

首先,她是太子胤礽给康熙帝戴绿帽子的行为人,正是因为此,她才被贬为宫女,还是最下等的那种。

其次,郑春华是康熙帝在朝堂之上宣布已经被老十三胤祥处死的人,并因此圈禁了老十三胤祥,如果她还活着,那么老十三胤祥和老四胤禛就是欺君之罪。

再次,她也是促使太子胤礽起兵造反的因素之一,如果老四胤禛还保着她活着。那么就说明太子胤礽造反一事,老四胤禛也有参与,毕竟当时他还是号称太子党人。

最后,郑春华不管是跟着太子,还是在老四胤禛府上住,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秘密信息,一旦被老八胤禩拿到,后果不堪设想。

也就是说,一旦这件事被老八胤禩捅出来,且成为事实之后,即使康熙帝传位给了老四胤禛。那么老八胤禩也会就传位合理性提出质疑,到时候隆科多等托孤大臣都难以下台。

而公布郑春华这件事最佳时机就是在康熙帝病重之后,公布早了,康熙帝就有足够的时间处理此事,公布晚了,康熙帝驾崩了,已经传位给老四胤禛了。

只有时机恰恰好,将这个污点泼到康熙帝面前,因为时间紧迫,逼着他传位给另外的皇子。而最有利竞争对手老十四胤禛又刚刚因为死鹰事件,名声扫地,老八胤禩才有一线生机上位。

四、

而郑春华不仅仅影响到老四胤禛的夺位,也会影响到老十三胤祥的归顺:

王掞到府上开导老四胤禛,让他除掉郑春华,但从老四胤禛的表现来看,他不是不知道留着郑春华的弊处,那么为什么迟迟不肯杀她呢?

就是因为老十三胤祥!

倒不是因为老十三胤祥救了郑春华,而是因为老四胤禛要利用郑春华控制住老十三。毕竟关了十年了,这十年时间可以消磨掉一切,老四胤禛哪来的信心老十三一直坚定站在自己身边?

但到了这种关键时刻,也由不得老四胤禛了,所以事后,他才想起来去宗人府看看老十三。

一方面是单纯的看看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他,是否还能为自己所用。这也是他主动交代郑春华死讯的原因所在,并且不等老十三胤祥发话,他先讲了,你得原谅我。

随后巴拉巴拉,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就一个想法,就是获得自由。所以在老四胤禛讲皇位可能要传给自己,但老八胤禩不会善罢甘休。

老十三一下子就蹦起来了,只要给我自由,我就保你皇位,你快去跟皇阿玛讲!

可是老四胤禛怎么回答的呢?

“迟早我会想法子,把你放出去,但是现在不行!”

五、

为啥现在不行?

因为现在放他出去,必然引起老八胤禩等人的重视,到时候作为一枚棋子,就失去了很多作用,甚至都难以再去控制丰台大营了。

甚至有可能老十三胤祥利用自己的实力,也成为一支夺嫡的力量,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

也正是由于老十三胤祥一直被关在宗人府,才导致老八胤禩等人的计谋功亏一篑,最终皇位落到了老四胤禛手上。

而这一切的安排背后,就藏着康熙帝的影子:

郑春华没死这事,老四胤禛可是一直藏得严严实实的,朝中那么多大臣都不知道,他一个老头子怎么知道的?

王掞一直被康熙帝监视着,连死都死不了,他又是怎么进了老四胤禛府上,还能从容遣散家人,回家服毒呢?

说到底,就是康熙帝跟他打了一个你知我知的哑谜,只是康熙帝是以仁慈著称,并不想王掞死,王掞服毒乃他自己的行为。

此举也合情合理,王掞羞辱死郑春华,总比老四胤禛弄死她要靠谱得多:

毕竟是她害的太子被废,作为太子的老师,杀她合情合理!

其次,他并不是老四胤禛的人,且弄死郑春华之后,服毒自杀,也就不存在押宝老四胤禛,想获得拥立之功的人,杀郑春华就成了纯碎的个人行为。

所以,康熙帝传位部署做得如此缜密,怎么可能漏掉郑春华的环节,只有她除掉了,才能确保老四胤禛登基大吉!

也就是说,真正杀死郑春华的是康熙帝!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郑春华,本来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因为长时间失宠,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皇帝,太子胤礽,可命运的那杆秤偏偏不向着她倾斜,导致后来被康熙发现,成了一名阶下囚。

康熙,去热河狩猎的之前,郑春华就已经和太子走到了一起,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

后来是怎么发现的呢?

康熙五十一年秋,皇帝下令所有皇子和皇孙都去热河狩猎,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他们去,也是一种不忘本的体现。

到了热河后,太子因为涉嫌张五哥顶罪的冤案,所以,一直不受康熙待见,加上康熙对于这件事也对太子失去了希望,导致两人一直都有误会。

康熙呢,不停的喝鹿血,翻牌子,抒发自己的情绪,而太子,则是去找郑春华,抒发自己的情绪,本来,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牵扯谁,可老天呢,偏偏不让他们消停。

在康熙准备去鹿园看鹿的时候,正好赶上太子和郑春华在旁边,这让康熙很是不高兴,认为,太子背着自己和自己的妃子在一起,这是大逆不道。而太子也因为被皇上发现,而跑到了四阿哥府上,就这样,太子第一次被废,郑春华也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去了。

既然,是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就证明康熙并不想杀他。

可雍正为什么要杀他呢?

其实雍正也不想杀他,在太子复位之后,为了可以让郑春华永远消失,太子逼迫十三阿哥胤祥,去杀郑春华,可十三阿哥被称为“侠王”,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呢。

但,既然太子说了,为了保护太子,不被牵连,十三阿哥甘愿做一个坏人。

有一天,十三阿哥来到洗衣房,看到了郑春华,在两人交谈中,郑春华就告诉十三阿哥,太子想让你杀我,但我不怪太子,只要太子能当上皇上,我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听到这番话后,十三阿哥,彻底被这个女子征服了,决定,不杀她,而是要救她。

为了掩人耳目,十三阿哥,特意传出话,说郑春华,是暴病而亡,其实呢,是在和四阿哥商量后,决定先借住到四阿哥府上,这样,既可以不露风声,又可以保全太子。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的事,八爷,太子,其实都知道,只是没有证据罢了。

但即便这样,却仍然有人想以此为要挟,陷害太子。比如,八爷,和四爷。

八爷我们知道,一直和太子不和,可四爷作为太子的人,为何还要害他呢。

其实也不算害,只是一个利于自己的把柄而已。

在太子复位之后,四阿哥就认为,下一个皇上肯定是太子,只要在这期间,不出什么差错,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以,留着郑春华。

第一,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第二,可以制约太子,让他可以一心为了国家,当一个好皇上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太子,一天如履薄冰,可八爷依然不放过太子。为了,可以扳倒太子,八爷可以说,用尽了办法,最终,太子还是没有挺过去,最终第二次被废。

在太子二次被废后,皇位的继承人,就更变得扑朔迷离了,这个时候,最头疼不是别人,正是四阿哥,因为之前为了可以有一个护身符,就一直,攥着太子的把柄,可如今太子被废,这个护身符,就成了定时炸弹。

当年,因为郑春华,意外暴病,很多人都不信,包括一直虎视眈眈的八阿哥,如今,太子被废了,下一个对付的目标肯定是自己,而能对付自己的就是这个郑春华。想想都觉得害怕。

可现在,是杀了郑春华,还是继续留着她,哪个更好一点呢。

其实这个时候,四阿哥是最纠结的。

因为在十三阿哥被软禁之前,四阿哥曾经答应过她,要保护好,郑春华,加上,郑春华也是曾经的救命稻草,如今,去杀,岂不忘恩负义,以后,再面对老十三,该怎么交代呢。

可既然杀不了,万一哪天有人泄露,被发现了,到时,可就对自己非常不利了。

想到这,四阿哥左右为难,直到皇上一病不起。

在四阿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太子的师傅王掞来到了,四爷府上,经过两人的交谈,王掞非常清楚的告诉四阿哥,你想让郑春华死,可碍于面子,也舍不得下手,可我是太子的师傅。

如今太子被废,将来大清的江山只能交给像四爷你这样的人,为了可以扫除你的障碍,为了大清可以有一个好皇帝,我甘愿去做这个罪人。

实在王掞来之前,他曾经去见了太子,因为太子知道郑春华一直在四爷府,可如今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四爷当皇帝总比八爷强,如果四爷当了皇帝,太子还有一线生机,如果八爷当了,太子,就再也没有活路了。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太子自己,这才让王掞去找四爷,来帮助四爷杀了郑春华,以达到继承大统的目的。

可我们仔细,再想,如果王掞没有去四爷府,四阿哥还会杀郑春华吗?

我觉得一定会。

因为,第一,郑春华虽然是太子的相好,十三阿哥的知己,可为了,不让江山落入老八之手,就必须杀了郑春华以绝后患,这样,不但可以救自己,也是救太子和十三阿哥,因为,只要八爷继位,他们三个,一定是被除去的目标,所以,为了大局,郑春华必须死。

第二,郑春华,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如果,自己不杀,还留着,万一成功继位,对于自己以后的名声和威望都是一种削弱,尤其万一再让老八他们抓住把柄,岂不因小失大了。到时更就被动了。

第三,郑春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子,如果知道了四阿哥的为难之处,和其中的道理,她自己也会自尽的,只要郑春华在四爷府上死了,不管是不是他杀的,传出去都是四爷杀的,因为再没有其他人,所以,怎么着,四爷都摆脱不了杀死郑春华的骂名。

总结:平心而论,康熙没有杀她,雍正肯定也不会轻易下手,因为,郑春华的魅力是区别于常人的,能在最后,先是为了太子,后来,又为了国家,甘愿牺牲自己,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放在现在,都是让人称赞的。可惜命运的那杆秤偏偏没有倒向她,否则定时一个让人佩服的奇女子。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加关注。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也不能说是雍正要让他死,是太子的师傅王掞非要羞死郑春华的,当然这是雍正默许同意的。

那么雍正为何要这样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雍正有多腹黑呢,通过郑春华之死就可以看出一二。这位可怜的女人之死,其实与年羹尧被赐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雍正最终下定决心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张廷玉的一番话。张廷玉说道年羹尧如此招摇过市,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以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这番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说雍正是那种钓名沽誉之辈,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声的看重。

而郑春华之死莫过于此。

说起来郑春华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的始一出场就在雍正王朝的开局,而且还是与太子偷情,隐喻着太子即将被废,夺嫡之争已是如火如荼。

同时郑春华这条剧情支线也起到了或明或暗的画龙点睛之笔。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故事到了这里,郑春华也就是红颜祸水,不甘于深宫寂寞的代表了。

但人性的复杂往往并不是那样简单。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并没有杀掉送给他绿帽子的郑春华,只是将其发配到宫中洗衣房。不是康熙动了恻隐之心,而是想借此时而敲打敲打太子,使其成为制约太子的把柄之一。

因此太子被复立之后,自作聪明的对老十三使了一个计中计,想既破了康熙的谋略,又控制了老十三。先是以登基后封其为郡王的空头支票,诱使老十三前去杀郑春华灭口,然后以此为把柄,让老十三协助他拿到江夏镇的百官行述。

老十三可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与老四密谋以后,是将计就计,假装杀死郑春华,实则偷天换日将其救下,以防万一,可以反过来制约太子。

老四的想法其实也不单纯,还有着自己的思量,跟康熙想法一般,想借此握住太子的把柄。

老十三见到郑春华以后,郑春华的一番话,使老十三和大众的印象为之一变。原来这位偷情的“荡妇”,也有着一颗单纯的少女心,一直傻傻的爱着太子,心系太子的安危,并且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己该死。郑春华这番表现,更是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非黑即白,有时候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郑春华这番表现,使侠肝义胆老十三都为之动容。所以老十三被圈禁时,特意嘱咐老四,将郑春华托付于他。

太子二次被废,又是因为兵变谋反之事,意味着他的万劫不复。而郑春华这个太子的把柄也就没有了作用。老四是因为老十三的托付,才将郑春华带到自己府里供养着。

到了康熙即将驾崩之际,太子的师傅王掞开始坐不住了。虽然太子被废,但毕竟倾注了他三十多年的心血,他与太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选择了支持原是太子一党的老四。

王掞先是问御医凌太医:“你得给我个实信啊,皇上的病到底怎么样?”

凌太医回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这种场面话,其实言下之意是皇上将不久人世了。

王掞因此急匆匆跑过去提醒老四,郑春华在老四府上,其实老八等人是了如指掌,就等着手握这张牌,关键时刻打你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应该当机立断将她处死。

老四这时候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反过来试探王掞。说道“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呀。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啊。”

王掞一把年纪了,已是油尽灯枯之时。自然豁出去了,回道“此女是个不祥之人呐,他已经害了二阿哥,老臣我不能再眼睁睁看着她害了四爷你呐,她的罪是上通于天,下大于地。四爷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老四看了一眼王掞,算是默许了。果然第二天,王掞见到了在老四府上的郑春华,将其说的羞愧自尽而死。

好兄弟老十三如此托付,老四依旧将其放弃,默认赐死郑春华。

为什么呢,自然是害怕有损自己的圣名,自己私藏与太子偷情的庶母郑春华不重要。但老八他们是什么人呢,是满嘴仁义,却一肚子刀枪之人,稍微一加工,就是一则大清的天大花边新闻了,与太子偷情的郑春华,又被老四所霸占,简直是心中无君无父,有违人伦的欺世盗名之徒。试问老八如此操作一番,就是康熙知道老四是治国的好手,恐怕也继位无望了。

所以老四为了自己的圣名,只能放弃郑春华。几年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老四在犹豫之间,听到了张廷玉一番话,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圣名,将其处死,可见老四也是个腹黑高手。

这里面有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

首先为何老八他们了如指掌呢?

肯定是老八对老四像对老十三那般,在老四府里安插了不少眼线,所以知道这个秘密。

王掞为何会知道呢?

要知道王掞当时身为废太子师傅,早已是一落千丈,又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失势的人竟然这个秘密。

肯定是康熙透露给他的,之前具体分析中,宋安之就说过康熙在临驾崩之际,或明或暗的为老四顺利继位,做了不少准备,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掞此举亦是为其铺路。

王掞尽心尽力教导了太子三十多年,康熙也是心怀感激的,不然不会在一废太子以后,特意将王掞叫到御辇之上,共同就坐的。因此王掞当夜提醒完老四以后,完成康熙授意的使命以后,第二天便被康熙下旨以妄言立太子为由罢官,并且限一日之内回到原籍。

看似康熙是惩罚王掞,实则是保护王掞。在那个敏感时刻,将王掞罢官,回到老家。是使其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免得自己驾崩以后,京城大乱波及到王掞。

而老十三经过十年圈禁生涯,也成长了很多。

当老四偷偷的见到老十三以后,说道辜负了老十三的托付以后。老十三并没有生气,反而出人意料的大笑,然后说道死了也好,总比他不人不鬼的活着好,可见康熙刻意圈禁老十三十年,对其磨炼的很不错。

到了老四登基以后,邬先生离开,老十三送别之际,邬先生对老十三说了一番真心话,劝老十三收敛锋芒低调行事。历经十年磨炼的老十三对于邬先生的劝告了然于胸,从此越发低调乃至小心翼翼,不敢多言朝事。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当着所有阿哥说出“无情最是帝王家。”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的十三爷了,后来雍正通过下和棋发火,与老十三说了一番心里话,方才使老十三重新振作起来。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常言道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郑春华就是这么个可怜的红颜,她既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又是太子胤礽的情人。

最终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砝码,太子复立她是悬在太子头上的利刃,太子被废她又是埋在四爷身边的不定时炸弹,带着“红颜祸水”这个词她的人生注定悲剧。

康熙留下郑春华是为了拿捏住太子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太子作为康熙从小宠爱到大的儿子,既要面对康熙的考验又要提防自己兄弟的暗箭伤人。和郑春华私通被发现后,康熙碍于面子只是说太子拥兵作乱,并未提及其与郑春华私通的事情。

毕竟养不教父之过要是传出这等丑闻,满朝文武全国上下怎么想自己这个明君自称的皇帝,后世史书又会怎么评说。经过此事太子第一次被废,郑春华被发配到辛者库浣衣局干活。

尽管康熙老爷子怒太子不争但是迫于控制朝局的需要,还是给了太子复立的机会。但郑春华却是悬在太子头上的利剑,而这剑只有康熙爷可以用,这才有了八爷说的“只可惜少了一个制约太子的把柄”。

不过八爷党又岂能善罢甘休,还是用了各种手段,让太子把自己给作死了。

经过了被废又复立大起大落的太子,面对曾经的红颜知己如今的红颜祸水郑春华。他知道有她在自己随时都有把柄在别人手中,于是他让十三爷替自己解决掉这个麻烦。

十三爷在听了郑春华的话后,感叹自己二哥的混蛋,郑春华的痴情侠义心肠顿起不忍心杀害这个命苦的女人。于是买通下人让郑春华假死来个金蝉脱壳,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十三爷的侠义心肠,另一方面就是四爷等人要留下制约太子的底牌。

十三爷被圈禁前特意嘱托四爷,要照顾好郑春华也让四爷杀郑春华有点难为情。 最终太子没有躲过八爷等人的阴谋诡计最终被废,此时九龙夺嫡到了白热化阶段,四爷八爷十四爷跃跃欲试。

而郑春华就成了埋在四爷身边的不定时炸弹,而会点燃他的人恰恰是四爷的死对头八爷。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此时成了八爷给四爷致命一击的砝码,试想如果四爷被爆出保护废太子旧情人老皇帝妃子的新闻,那么他继承皇位的资格恐怕便会失去。

所以在康熙即将驾崩的之前,应该给王掞透露了郑春华在四爷府上的消息。这时候的四爷也知道郑春华在,自己很容易被八爷党人拿捏住,但是自己又答应过十三爷所以不好亲自动手。

所以有了王掞深夜提醒四爷郑春华留不得,劝四爷需要争取了,见王掞主动替自己解决掉这个麻烦四爷欣然默许。

从四爷登上继位后对自己在潜邸手下的处理就知道,他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为夺位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吧把自己的污点都处理掉,该灭口的就灭口绝不留情,邬先生深谙其道!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名正言顺,毕竟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是善类,他若不狠死的人便是他自己。

所以对于威胁自己的郑春华,即使是自己的铁杆十三爷要保,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只不过王掞替他出了头或许是康熙安排的,因为王掞解决了掉郑春华后第二天就被递解回原籍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郑春华原本是一名宫女,偶然被太子胤礽看中,他们之间也就有了故事。不久,郑春华又被康熙看中,被封为了嫔妃。在三纲五常的古代,郑春华和胤礽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母子”关系了。可胤礽还是不管不顾自己是太子的身份和皇家的尊严,打发了身边的宫女太监,对郑春华霸王硬上弓。

直到他们的奸情被康熙无意撞见,才东窗事发,其实此事的发生已经是胤礽被废太子的前夜。可康熙不动声色,只是把郑春华打发到辛者库浣衣局洗衣服,在别人眼中,郑春华是惹得康熙龙颜大怒才得此下场,其实真实原因也只有康熙、胤礽、郑春华和图里琛四人知道。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雍正最终下定决心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张廷玉的一番话。张廷玉说道年羹尧如此招摇过市,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以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这番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说雍正是那种钓名沽誉之辈,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声的看重。

而郑春华之死莫过于此。说起来郑春华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的始一出场就在雍正王朝的开局,而且还是与太子偷情,隐喻着太子即将被废,夺嫡之争已是如火如荼。同时郑春华这条剧情支线也起到了或明或暗的画龙点睛之笔。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故事到了这里,郑春华也就是红颜祸水,不甘于深宫寂寞的代表了。

但人性的复杂往往并不是那样简单。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并没有杀掉送给他绿帽子的郑春华,只是将其发配到宫中洗衣房。不是康熙动了恻隐之心,而是想借此时而敲打敲打太子,使其成为制约太子的把柄之一。

因此太子被复立之后,自作聪明的对老十三使了一个计中计,想既破了康熙的谋略,又控制了老十三。先是以登基后封其为郡王的空头支票,诱使老十三前去杀郑春华灭口,然后以此为把柄,让老十三协助他拿到江夏镇的百官行述。

老十三可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与老四密谋以后,是将计就计,假装杀死郑春华,实则偷天换日将其救下,以防万一,可以反过来制约太子。

老四的想法其实也不单纯,还有着自己的思量,跟康熙想法一般,想借此握住太子的把柄。

老十三见到郑春华以后,郑春华的一番话,使老十三和大众的印象为之一变。原来这位偷情的“荡妇”,也有着一颗单纯的少女心,一直傻傻的爱着太子,心系太子的安危,并且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己该死。郑春华这番表现,更是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非黑即白,有时候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郑春华这番表现,使侠肝义胆老十三都为之动容。所以老十三被圈禁时,特意嘱咐老四,将郑春华托付于他。

太子二次被废,又是因为兵变谋反之事,意味着他的万劫不复。而郑春华这个太子的把柄也就没有了作用。老四是因为老十三的托付,才将郑春华带到自己府里供养着。

到了康熙即将驾崩之际,太子的师傅王掞开始坐不住了。虽然太子被废,但毕竟倾注了他三十多年的心血,他与太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选择了支持原是太子一党的老四。

就在不知如何处理时,来了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废太子的老师王剡,他是专门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事后分析肯定是康熙告诉他的,不然王剡是不会知道的。王剡恨铁不成钢,自己教出的学生居然和皇妃搞到了一起,也因为这件事,最终压垮了胤礽。

  所以在皇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王剡出手了。不光为康熙,也为废太子,更为自己,想献出最后一点贡献。既然胤礽继位无望,他也想让曾经是太子阵营的老四胤禛继位。

 胤禛得知后没有拒绝王剡的想法,在胤禛的注视下,王剡走到了郑春华的住所。在王剡的口诛笔伐下,郑春华被羞至死,也算是少了一个能制约胤禛的把柄。事后,王剡因为惹康熙不快,被康熙责令回原籍,其实这也是康熙保护王剡的手段。

到这一步,也可以看出康熙是有意把大位传给老四胤禛的,康熙也在设法保护胤禛。

总结:正当胤禛十分为难的时刻,原太子师傅王掞的出现,可以说是给想“打瞌睡”的胤禛及时送来了“枕头”。

由王掞出面处死郑春华,一方面可以让这颗“定时炸弹”永远消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胤禛与郑春华的死撇清关系,将来见到十三弟胤祥,顶多推说是自己“稳控不力”。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郑春华的死看似雍正并未参于其中,但是却依然同雍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康熙在“毙鹰事件”后,身体已经是每况愈下,可以说随时都有咽气的可能,而这时候,谁才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谁能够在康熙去世之后登上皇位,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这其中就包括了王掞。

王掞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并且在胤礽身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于私心来说,自始至终他都是希望胤礽能够登上皇位的。但是胤礽对康熙不孝,并且行为不端,最终经历两次被废黜后,已然是没有了希望。而于公来说,王掞更加希望的是勤勉做事,认真尽职的雍正能够继承皇位,毕竟在他看来,雍正是最为合适也是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最有有利的继位人选。

于是王掞找到了雍正,用坚定而又附带恳请的态度,让雍正“无论如何也要争取继位”,可以说这也是王掞的临终前最后的愿望了。

尽管雍正没有急于向王掞表态,但是内心中必然是无比的欢喜,毕竟有人是支持他的,这也说明尽管他一向是以“孤臣”自居,不过为人与成绩还是受到了肯定,既然有朝臣如此认为,那么康熙皇帝必然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这无疑也给雍正增加了许多的信心。

而此时王掞却将话锋一转,提到了郑春华。

这时的雍正是非常的吃惊,如同王掞所说的一样,就连这样一个在朝堂上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臣都知道此事,那么与雍正存在激烈竞争关系并且眼线耳目遍布的八阿哥胤禩,知道此事那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以说得知这一消息的雍正是瞬间背后一凉,但是雍正心中也有着一分无奈。郑春华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个“祸害”,一旦东窗事发,雍正必然为其所连累,但是这其中又夹在着十三阿哥胤祥对其的信任与嘱托,所以看在胤祥的面子上,雍正也不好擅自除掉郑春华。这次王掞再将此事提及,雍正立马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只是让雍正没有想到,并且是非常欣慰的是,王掞主动帮助雍正分了忧,经过一番羞辱,成功让郑春华自尽。

这时不得不说雍正“腹黑”的一面,在王掞面前没有答应,同时也没有发对,但是负责照料并且看护郑春华的高毋庸及其其他人等,均为雍正调离,而对于王掞,如没有得到雍正的许可,也不可能在雍正的府上如此自由的行走,可以说,正是雍正的默认,并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才使得王掞有机会能够接触到郑春华,并且将其羞辱致死。

而王掞在羞死郑春华之后,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雍正的拖累,让雍正为康熙所迁怒,也选择用自尽的方式给予了雍正最后的支持。

这个时候,不得不佩服王掞的奉献精神与自我牺牲的高尚人格。

郑春华在犯下如此大错之后依然能够“苟活于世”,只是因为她已经彻底沦为了权力角逐的工具而已。

郑春华所犯下的最大的过错与罪责,就是与太子胤礽不伦的感情。

郑春华作为康熙的妃子,按照辈分应该是胤礽的母亲辈的,可是明知如此还与胤礽进行偷情,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戴在了康熙的头上,不仅是对康熙皇权的巨大羞辱,更是让皇家的颜面荡然无存。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郑春华只是与一介普通皇子偷情也就罢了,于她乱伦的对象还是康熙的太子,朝廷的储君,国家未来的皇帝,这对于康熙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说因此撼动了国本也丝毫不为过。

所以康熙对其的憎恨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康熙皇帝并没有将郑春华处死,而是将他发配到了辛者库中做着卑贱的仆役。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也还是因为太子胤礽。

此时的胤礽已经经历了“一废一立”,尽管重新回到了太子的位置上,但是康熙对其的信任与器重,已经是大不如前,于是乎,郑春华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康熙“胁迫”胤礽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方面,康熙要借由郑春华的存在,时刻提醒太子胤礽此前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让胤礽时刻感受到的是紧迫感和巨大的压力,以此使得其有所改变,避免其重蹈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康熙留着郑春华,时刻准备着对太子进行“秋后算账”,郑春华就是重要的罪证和依据。

在此之后,太子胤礽也拿着自己这个曾经的“相好”做起了文章,他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十三阿哥胤祥替自己杀掉郑春华。

一来,胤礽也感受到了郑春华对于自己的威胁,可以说他要除掉自己在太子位置上的重要“眼中钉”。

二来,胤礽需要十三阿哥胤祥坚定的支持自己,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违心,郑春华成为了胤祥的“投名状”。

三来,太子也需要借由郑春华的死来牵制胤祥,进而也能进一步的裹挟雍正。

然而,表面上,十三阿哥胤祥杀掉了郑春华,但是却将其私自保了下来,并且安排在了雍正府上,这不仅仅是作为“侠王”的胤祥对于郑春华凄惨遭遇的同情,更是将其作为保护自己同时牵制太子的重要工具。

但是,伴随着康熙“二废皇太子”,郑春华已经失去了其作用,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但是出于对十三阿哥胤祥的承诺,同时也对于自己和胤祥的一种保护,继续将其留在府内。只是这次王掞告知外界早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这也让雍正下定狠心除掉郑春华,即便不是王掞将其羞辱致死,雍正也会用其他的方式将其处死,不能让其成为自己夺嫡路上的“绊脚石”。

而雍正在郑春华死后也将此消息告诉了在宗人府被圈禁的胤祥,胤祥也对郑春华的死给予了认同和默许,也算是让雍正也就此彻底的放心。

对于郑春华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帮助了雍正夺位的同时,也就此摆脱了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命运,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