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秦国统一了六国,为什么秦朝灭亡后,没有再分裂成类似欧洲这样?

从秦襄公创立秦国,到秦政扫平六合,经历了五百多年,可以说嬴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说在嬴政的雄才伟略之下,秦国变为秦朝,成就了伟大的功业,但这其中也跟无数老秦人的努力分不开。

奈何秦朝时运不济,在权力交接的环节上出了问题,赵构篡改遗诏,胡亥、李斯同流合污,将帝国糟蹋得千疮百孔。胡亥仅仅即位三年,秦始皇也才去世三年,秦朝就宣告灭亡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可能继续变为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汉高祖刘邦以其非凡的勇武和智慧,完成了大一统,也给我们这个民族冠了名号——汉。

那么为何在秦朝灭亡之后,没有再度分裂呢?

秦始皇统一全国,使得人们有了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废除了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使得中央权力大增,始皇帝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具权势的人。

在统一的道路上,生灵涂炭不可避免,而换来的则是旷世的统一王朝。不仅如此,秦始皇实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革,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建道路等等。

史料记载: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秦始皇收拢天下精兵,在方方面面统一的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各地区可以用共同的文字,让皇帝命令可以发布到全国各地,货币一致让货币可以流通,秦始皇的诸多改革措施,改变了人们对国家、政权的概念。

伴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心中逐步形成统一的观念,从此以后,哪怕身处纷繁的乱世,人们却依旧希望统一和安定。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几个大分裂时期都不短,但终归还是迎来的统一的王朝。

如果没有秦始皇,我们这片土地可能也会和欧洲类似,可见秦始皇之伟大。政权的最小单位是个人,只有人的心中有了大统一观念,那么统一才能成为现实。

汉朝在秦朝之后,也正是因为秦朝的铺垫,汉朝才能长治久安,国祚才能达到四百年。

汉朝继承了秦朝制度

刘邦创立大汉帝国,各方面的制度法令,也都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好比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兼顾监察事务。

九卿就是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秦朝的制度具有开创意义,先进且实用。秦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制度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秦始皇、胡亥都实行严刑峻法,且大兴土木,对百姓压榨太过严重。

胡亥即位后胡作非为,继续实行暴政,加之赵高搅乱朝纲,这才亡了国。历朝开国君王大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张一弛,开国君主大多强悍异常,律令相当严苛。但接班人最好要挑选一个温和的守城之君,以保证政权长治久安。

秦始皇头一次做皇帝,他自然没有经验,开天辟地头一遭,所以我们也不能将责任全推到秦始皇身上。但下一届政府就会考虑到秦朝的经验教训,加以改进,如此这般,便可以让国家长盛不衰。

汉朝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进的制度被汉朝继承,但汉朝却一直在调整和改良,以适合这个政权的过渡和发展。

汉朝统治得当,使得统一可以继续

事实上,在秦末乱世,谁也无法预料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好在有汉高祖这种励精图治的君主,让一切重新步入正轨。

史料记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秦始皇统一之后,实行郡县制,将几乎所有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如此这般就会将原来的六国的世家贵族得罪个干净。秦军强悍,可以做到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而且还有王翦这种杰出的将领,秦朝统一势在必得。

到了刘邦这里,明显没有秦始皇那么强悍,并且诸侯联军在楚汉争霸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刘邦必须要表明态度,给予这些诸侯相应的报答和封地。

等到刘邦坐稳了位置,便着手开始收拾这些异姓王,都说刘邦弑杀功臣。杀人不假,但刘邦没有滥杀,他杀掉这些异姓王,是为了让皇权更为稳固。

除此之外,那些异姓王也并非省油的灯,皇帝富有四海,可以为所欲为,这种待遇谁都想要。西汉创立之后,诸侯王韩王信勾结匈奴,起兵造反,之后被刘邦剿灭。韩信、英布、彭越,基本上都是同样的下场,事实上,不论异姓王有无造反的心,刘邦都会将其剿灭。

刘邦废掉了异姓王,也就降低的帝国衰亡的风险,但刘邦仍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那就是同姓的藩王一样会造反,就好比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在解决藩王的问题上,贾谊、晁错等人走在最前列,即便晁错被汉景帝错杀,但也给了汉武帝宝贵的经验。随后汉武帝才实行了推恩令,用合理的方式缓慢地削弱藩王的实力,随着时间流逝,藩王的地位和实力会越来越小,如此这般,圆满解决了削藩问题。

对文化的认可

之所以秦朝灭亡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领导的昏庸和无能,而西汉的皇帝大多都是明君。文帝和景帝励精图治,让百姓休养生息,并且一直在废除那些严苛的刑罚,如此英明的君主,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也使国家逐步走向富强。

等到汉武帝即位,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国库中的钱币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争。于是汉武帝才毅然发出对匈奴的挑战,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一扫以往颓势,将匈奴打得抬不起头来。

正是因为西汉有很多优秀的君主,才得以让国家得以发展和壮大,如果西汉也处处是胡亥这样的昏君,那么汉朝也无法走那么远,只不过就算是汉朝灭了,最终还是会出现唐宋元明清的。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文化的认可,要知道即使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家也是一直打打杀杀的。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中国人嘛,虽然不同国,但是国与国之间还是有交流的,人种还是一样的。

实际上,欧洲各国也是想统一起来,欧盟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中国直到现在,走得都是这条道路,一方面是政治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是文化的认同,有了这两点,统一也就成了最终的表现形式。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其实在秦国破灭后,其他六国乃至更多国家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什么没有保持下来?

这不得不说一说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赞颂一下秦始皇的功绩。

民族划分的主要依据:文化、经济、地域、人种等等。

只要符合这几点基本就是类似同一个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就有向心力,统一就是必然趋势,所以有俗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秦灭六国前,这七个国家总体来说,并不满足以上标准,最接近的东方六国,也存在不小差距,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就如同我们现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特点。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在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文化上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化向心力。

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

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彼此交流频繁,认同感增加。

在地域上: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建立了统一的大华夏圈。修建长城、令六国之地拆除关塞、堡垒,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在人种上:牵六国贵族到咸阳,秦兵各地驻扎,事实上一次彻底的民族融合。为汉朝时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度上: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立体管理。

在制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各地的向心力加强。取消了世袭的贵族分封制度,从根源上消灭了分裂的种子。

总结: 由于是制度上的大变革,所以在变革上有反复,再加上统治全国的经验不足,暴政引起反弹,最终秦国被推翻,但是它形成的趋势却不可逆转。虽然各国都在之后尽力恢复原来的气象但终归时代、民心、地域、文化等等因素导致失败,最典型的就是项羽为代表的分封集团和刘邦代表的大一统集团。最终是代表大一统的刘邦集团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汉初,刘邦实行了双轨制,同姓分封王和郡县制并行,但随着历史进程的转变,最终确立的完全的郡县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

  时代呼唤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祝愿祖国早日统一。每次完全意义上的统一,都是中国民族一次伟大复兴。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注”我,谢谢!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因为中国出了个千古一帝,刘邦。

秦朝灭亡后,中国其实是再一次面临了分裂局面。因为项羽觉得义帝无功,所以将天下分给了有功之臣。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这是一种倒退行为,让中国又从秦朝的统一,走向了分裂,而且这种分裂和以往不同。比如周朝的时候,虽然有800个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国共同侍奉一个周天子。项羽分封之后,他们没有共同的天子所侍奉。

即便名义上的天子义帝,也被项羽所杀害!

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长此下去,各国之间的发展会走向不同的方向,从而变成类似于欧洲地区的那种独立国家。

幸好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汉朝。

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首先,他并没有把整个中国变成像秦朝那样的郡县制,也没有像项羽那样,把中国重新分封成几个互不统属的诸侯国。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国家的主体由郡县制的方式被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又分封大量的刘姓子弟和有功之臣,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国!

下图为西汉初期形势图,函谷关以东的大部分国土,都为各诸侯国所有!

那些被分封的刘姓子弟并没有建立多少功勋,完全是因为刘邦的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一定会维护刘邦家族的统治。

分封的那些有功之臣,即便反叛,但以地方诸侯的实力和占有国家主体的中央政府对抗,完全是以卵击石,所以并没有形成气候。

刘邦的第二步就是诛杀异姓诸侯,他要让子孙免于面对那些拥兵自重的权臣!即便这些人在刘邦生前没有反叛,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刘邦死后,这些权臣没有自立为王,对抗中央的想法和行动!

所以,刘邦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一个还算稳固,但不能称作统一的国家!

接下来,就看刘邦子孙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姓诸侯国开始做大,他们渐渐变得尾大不掉。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策虽然导致了七国之乱,但也给了他削弱诸侯国的机会。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颁布进一步让诸侯国的势力削弱,完全失去了对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强本干,若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又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就这样,通过上百年的努力。西汉王朝不仅从制度上让中国实现了统一,而且让统一的思想植入中国人的心底!

所以,到了汉朝之后,虽然每到王朝末期,国家会再一次出现分裂,但是每一个枭雄的最高理想几乎都是统一!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国家的统一,总体来说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文化的认同。

而这两点伟大的秦始皇大帝都为我们做好了,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下令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而文字的统一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表形(象形)文字,而其他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同时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创造新词汇比较容易,官方也容易推广。这样不同地域不同口音的人民可以通过汉字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汉字对于维系国家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在政治制度方面,郡县制代替封建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新。极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自秦以后,凡郡县制的省份都没有过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不是郡县制的都护府,都司等机构,经常在王朝的中后期就分裂独立,有的甚至永远也没有再收回来。

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有一点是值得称赞的,就是改土归流。这其实本质上就是用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一种做法。这使得边疆各省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形成分裂的大的势力。为我们今天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秦统一六国,没有再分裂?这说的好像战国时期,就没有统一似的。

您别忘了,春秋战国时期,那都是诸侯国们瞎闹腾,按照当时读书人的说法,那叫礼乐崩坏,毕竟他们还有一个天下的共主,那就是周天子。

所以您别看那会虽乱,您可不能说这是分裂,至少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当然也有小伙伴们持有不同的意见,您别急,您先听听俺说的,然后下结论,您就当是个聊天。

首先咱确定一下,什么叫统一。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还不简单,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地,咱必须把他划拉到一块,在这片土地上只能有一个老大,一个皇帝,这就是统一。”

这您说的太简单了,您听俺的解释。

这统一,他包括是多方面的,你比方说文化上的统一,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

就拿文化上的统一来说。

您瞅瞅欧洲这嘎达,说真格的地方真心不大,但这片土地上有过统一的政权吗?木有!

不是他们不想,在整个历史上就有人想整合整个欧洲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您比方说拿破仑,结果呢?事做了一半就完蛋了,他自己都被流放到荒岛上了,之前准备都化成了泡影,该怎样又咋样去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说,那是有其他国家捣蛋,英国,俄国从中给你乱搅和。

拉倒吧,苍蝇还不盯无缝的蛋,你没毛病,能让他们搅和了吗?

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文化上的缺失,让他们没有统一的文化。

光语言就有好多种,什么法语,什么德语,什么西班牙语等等,彼此之间说话都听不懂,就算是写出来,大眼瞪小眼的不知道对方要干嘛?

所以从心里上就有了隔阂,您就算把他们拧到一块,粘不起来的。

回头您瞅瞅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哪是统一的,大家伙用的都是方块字,都是老祖宗仓颉整理出来的一套文字系统,礼义廉耻这都是一块的,这都是老祖宗多少年传承下来的。

秦国的人才在本国待不下去了,就跑到赵国,或者不行去齐国他也成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倒吧!战国后期,一个马字,他们都能写出二十几个不一样的!”

看事情您不能这么说,文化包括很多内容的,你比方说大家伙蹲在自家太庙里祭祀,没有几个生猪肉,这都不成,礼仪这一块不能说完全一样吧,也差不多的,这也是文化啊!

当然你说道字,这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根,那会虽然一个马字就能出现很多种写法,这也说明这个文字有出现分裂的趋势,如果不加管束的话,指不定就像拉丁文一样,传的时间一长英语,法语,德语就分叉了。

但好在那个时候,咱还有礼仪啥的能把文化这东西黏到一块。

这不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也感觉到这事有点棘手,于是就统一了天下的文字,其他冒出来的文字一并销毁,就不用了。

这就是秦始皇的伟大之处,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啥的?俺是真心不喜欢听,没有这个暴君,咱文化上能统一?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文字统一了,让大华夏有了一个统一的根基。

打他开始,这流传了多少年了,广东人说话,山西人听不懂,山西人说话,广东人也一样,但一写字全明白了,啊!都是大华夏的人!没毛病!

这不现在都在推广普通话,这其实也是文化上的一个统一,让认同感更加的深刻。

所以秦始皇之后就出现了所有的皇帝们都有一个认识,都是大华夏的子民,你凭啥不听俺的,打不死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听着熟悉吧!哎!

还有疆域上的统一。

周天子为嘛实行分封制呢?很简单那会交通不是很便利,一个地方一个诸侯王,让他们自力更生,毕竟这要是离王都远了的话,当地发生点啥事,你三五个月才能把消息传回去,黄瓜菜都凉透了。

所以这也是个没法子的事,也就是说周天子管辖的地域其实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联合,在这种联合之下,都认周天子做共主,大家伙的地盘联合起来就是周朝的土地。

但这种疆域的统一太过松散了,到了秦国的时候,他就变成了郡县制,形成了中央集权,这很好,以后的皇帝不管怎么改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可你怎么改变都无法改变,道路的不畅通。

于是秦始皇造了秦直道出来。

一条全部都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的路出现在了大华夏的土地上,在当时这就是高速公路。就这秦直道两千多年过去了,上头还是不长草,很多路段现在都能用。

还有灵渠一条古老的运河,将长江和珠江连到了一块,这可是南方的两大水系。

有这么两工程,秦始皇将他能统治的疆域牢牢的绑在了一块,这就是疆域的统一,他只能变大,不能变小。

疆域的统一,道路的畅通,让文化直接的交流变成了现实,也就不会出现文字都能分叉的事,就算是出现了,那肯定是错字,那得改!

这就是秦始皇的伟大之处。

他还专门造了个长城,把所有的疆域又加了一道锁链,您就说牢靠不牢靠。没毛病吧!

再有就是所有的统一,都会归结到思想上的统一。

最简单的说,这么多年下来,咱各个地方有时候吵吵,俺们这嘎达好,你们那嘎达差点,一听这话俩人坐下来能掰扯好长时间。

可要是老外蹲在一边插句嘴,一准就会说:“你那的?去去,这是俺们兄弟之间拉家常,你跑这凑啥热闹?”不客气的直接就是:“滚!”

而且咱一听国家有啥进步啦,有啥拿到了世界第一啦,全体大华夏人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高兴的,开心就完事了。

这就是思想上的统一,发展到感情上的热血,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骄傲,自豪油然而生。

俺们就是一个民族的,当然就要统一,分开那是对自己民族的亵渎,所以统一就成了众望所归的事!

不知道俺说清楚了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汉朝重新统一天下是民心所向,天下人民希望国家统一,不想再打仗了。这就是为什么史书说一统秦两汉,而不是一统大秦朝,两分楚和汉,或者说一汉分八国。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天下无日不战,无月不攻,无年不伐,大大小小数千战,百姓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打仗,打都打累了。秦朝统一后,天下民所向希望国家能长久,奈何秦始皇没有更法而治,秦二世更变本加厉,亡秦乃天意,天意就是民心。

一、民心希望统一

很多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六国民众皆不服,都想恢复六国,其实这是不对的。想恢复六国的只是六国的王孙贵族,对百姓来讲,他们希望的是天下统一。西汉初年的贾宜在《过秦论》中写道了天下民心期望国家统一,其语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近五百年来天下无王太久了。周王室小弱不能号令天下,五霸都成过去式了,王令在天下不能通行,所以诸侯们以力攻,相互兼并,以众欺寡,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疲惫不堪。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就是天下有了天子啊。天下百姓都可以保全性命了,因此万民莫不臣服于秦始皇,这个时候秦始皇如果改法而治天 下,则天下安稳如泰山了。

二、楚汉战争后更需要统一

项羽推翻秦朝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天下很快再次陷入战乱之中,成了翻版战国时代。汉王刘邦与霸王项羽相互攻伐,各路诸侯望风使舵,天下百姓不得安身。项羽打仗爱屠城,他打一路就屠一路,使得天下百姓十室九空;刘邦虽然很少屠城,但是也屠城记录。各路诸侯你来我往,全国各地盗贼四起,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希望天下统一,能好好过日子。刘邦能战胜项羽,就是因为他得了民心,关中、巴蜀都是刘邦的大后方;韩信又攻掠了三晋与燕齐大地,故刘邦能统一天下。

三、郡县制是战国通用灭国原则

刘邦统一天下后,采用郡国并行的方式治国,所谓郡国并行就是大部分地方采用郡县制,少数地方采用分封制。刘邦分封了不少的王,在他有生之年他将大部分王都灭了,异姓不得封王,王必是刘姓!刘姓王国的权力大部分在汉朝中央政府任命的相国手中,国君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刘邦之所以采用郡国并行的方式,只是为了暂时缓和各位功臣。按战国时灭国的通例来讲,灭国后不会再分封,而是将土地划分成郡县来治理。不仅秦国如此,其它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赵国击败匈奴后,就将匈奴的土地划分成云中郡和九原郡。刘邦先分封功臣,再灭了功臣的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推广郡县制了;韩信一心想裂土分疆当楚王,故他不得不死,那怕他并不想造反也不行;张良跟了刘邦后没有想过再恢复韩国,故他得以善终!

四、刘邦集团是秦朝官吏

刘邦集团跟项羽集团的最大区别在于刘邦集团的核心力量是秦朝官吏,而项羽集团则是楚国贵族。刘邦的丞相萧何是秦朝沛县县丞、将军曹参是秦朝沛县县尉、谋士郦食其是秦朝七十二博士之一、经济丞相张仓是秦朝柱下史,而刘邦本人是秦朝泗水亭亭长。刘邦集团对秦政并不仇视,汉朝建立后,刘邦全面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只不过对法律进行了损益,去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因此刘邦以秦始皇为榜样,当了皇帝自然要统一天下,不再推行分封制;如果刘邦选择当汉王,那么他就会分封很多的诸侯,国家也就不会统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