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这件事是真的,但是是否因为这颗子弹就给清政府省了一亿两银子,真相并非如此!

一、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拍出来之后,才有了世界上最贵的一颗子弹一说,在之前,并没有此说法。

《走向共和》这一段剧情把李鸿章拍得特别可怜,甚至很多人看完这段剧情,挥泪写下了深刻感悟: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意思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不理解李鸿章,以为他是卖国贼,等到长大了后再读李鸿章,才发现站在他“中堂”的位置,他已经拼尽了全力,他是真英雄。

当然,这段剧情也饱受人们诟病,认为这是强行给李鸿章洗白,忽略了他的残暴、贪腐与卖国,这段感悟也就成了网络俗语,意思是说:

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李鸿章是怎样的人,成年之后听信网络谣言,误把李鸿章认为是爱国英雄。用来讽刺一些人不去认真学习并考证,喜欢道听途说,还把谣言当真理,自以为是的行为。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当初伊藤博文强烈点名要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马关谈判。这本身就很蹊跷,日本人会傻到找一个又聪明,又爱国,还视死如归的人跟自己谈吗?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

扯远了,回到剧情,我们看一下,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是怎么跟伊藤博文谈判的?

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赴马关与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代表团谈判,首轮谈判伊藤博文就讲了:

“请贵国割地赔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国看中的是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款嘛,不多,请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白银!”

李鸿章听完,当场就拍了桌子,怒了!

二、

怒归怒,抗议归抗议,但日本人可不吃这一套,且表明态度: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也确实为难了李鸿章,哪里有什么筹码跟日本人谈啊,第一轮谈判就这样不了了之。

随后谈判仍然没有结果,再之后便是李鸿章遇刺了,这时候的日本人有点慌了。他们慌的原因,按照剧中的说法是担心西方列强同情大清,认为日本是野蛮国家,从而给日本施压。同时也担心李鸿章因此愤而回国,不再和谈,导致日本利益最大化不能实现。

于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决定在原先索赔三亿两银子基础上,减掉一亿两,以安慰李鸿章。

李鸿章闻之,甚至讲道,自己再多挨几颗子弹,把赔款缩减到零才好。但不管怎么说,这颗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就此诞生了,还形成了典故,给李鸿章的形象增添无尽光彩。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并没有成为日本人减免一亿两白银赔款的决定性因素。

李鸿章遇刺是在1895年3月24日第三轮谈判之后,而等到了4月1日第四轮谈判,才第一次提到了赔款金额,而且是3亿两白银。

不过李鸿章遇刺,也确实让日本人慌乱了一阵,毕竟这种事不光彩,也确实影响到了日本人的国际形象。当然,他们此时也没啥形象可言,即使有,也是豺狼形象。

三、

日本索赔数额如此之大,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为了解释这个赔款理由。4月3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给驻俄、美、英、法公使联络时,提到:

“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成果,我方要求之条件绝非过高,而提出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国民终究不能满意。”

可见,这时候的日本人根本没有因为李鸿章遇刺,而打算降低索赔要求,甚至几天后还在威胁李鸿章,以及养子李经方,讲到,赔偿数额不会减少,再不同意,日本将会继续出兵:

“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那么日本人最后降低赔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就在于4月8日李鸿章发给清廷的一封电报,而清廷驻日使馆跟清廷联络的电报密码早在十年前的长崎事件中就被日本人截获了。后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跟电报密码被截获有关。

李鸿章的电报主要讲了日本人多么的野蛮,他们的条件太过苛刻,和谈根本没得谈,如果他们仍然不松口,则“罢议、回国、备战”:

“只有罢议而归,停战展期已绝望,请饬各将帅及时整备为要。”

日本愿意跟清廷和谈的原因就在于利益最大化,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的财政可能不支。而且,此时的西方列强也醒过味来,见日本人这么贪婪,也会加以干涉。

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赶紧派人慰问李鸿章,还派医生给他诊治,后来被蒙在鼓里的李鸿章还挺感激那两名医生。当然,李鸿章也可能会产生由于自己中了弹,所以,赔款少了一亿两的错觉。

既然日本已经松口了,那么李鸿章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

事实上,他确实想去努力扩大战果,坏就坏在了,清廷又给李鸿章发了一条电报,这条电报在《走向共和》中也有阐述:

“情势危急,原打算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无可商改,即照前约与之定约。”

实际上,当时清廷确实就是这么发的电报,不幸的是又被日本截获了,他们是大喜过望。就这样清廷的底线被人家牢牢握在了手中,人家看着你的牌跟你打,还怎么赢?

就这样,李鸿章即使想罢谈回国,也是不可能了,清廷是在逼着他签约,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弱国无外交”是一句真理。

伊藤博文也看透了这一点,逼问李鸿章,日本可以拖一拖,大清的皇帝和皇太后能拖得起吗?

他们还会让你李中堂继续把谈判拖下去吗?

李鸿章左眼绑着绷带,脸上渗着血跟伊藤博文据理力争,最终也无济于事。尤其是最后签约的时候,他还不放弃争夺利益,这段剧情也让我们不忍直视,太惨,太屈辱……

五、

李鸿章:“台湾问题再放一放?”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台湾暂缓交割,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反正它已经是贵国嘴里的肉,何必着急这一刻啊?”

伊藤博文:“饿极了!”

随后伊藤博文把毛笔递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临签字之前,还不放弃努力,再次问伊藤博文:“赔款再减少五千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二千万?”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在座的官员跪倒一地,痛哭不止:“中堂大人……”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到最后,已经是在哀求伊藤博文了,可惜,并没有什么鸟用……

《马关条约》递交到了光绪帝手中,光绪帝流着泪喊了句:

“朕,绝不答应!”

可是,等听到人家日军已经在山海关集结完毕,就要向北京进发后,又蔫了下来……

撑到5月2日,光绪帝终于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扣了玉玺: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据说,拍《走向共和》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谈判这段戏,刚刚拍完,做翻译的那个小姑娘(负责拍摄一块,并未出镜)就一头扎进了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怀里,嚎啕大哭……

《马关条约》最终能减下来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自己标榜是因为他“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的结果。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他的那封电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他更不会想到的是,也正是因为电报,才让日本人的让步,止步于此。

所以,与其说是一颗子弹给清廷省了一亿两银子,不如说是一封电报给清廷省了一亿两银子。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李鸿章挨了一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政府省下来了一亿银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就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慈禧派遣李鸿章去日本签订合约。当时,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慈禧而言,李鸿章都是不二人选。

慈禧召见李鸿章,一见面就说“老李啊!这次马关条约就靠你了,派遣你去”。李鸿章一听就发怵了,心想,每次都是我背黑锅。这次说什么也不去了。于是,李鸿章拒绝说“太后,我最近身体不舒服,经常头晕,怕签错合约”。慈禧一听“那就叫你儿子和你一起去,搞不定就不要回来了”。

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答案,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日本之行。

在李鸿章到达日本后,伊藤博文就拿出了条约想要李鸿章签字,而李鸿章拿起合约一看,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这个自己做不了主,就对伊藤博文说,要给慈禧汇报。而这一汇报就脱了半个月。等到慈禧批文下来后,显示“老李啊!你自己决定就行了”。

于是,李鸿章就打算和日本签约了。然,在回公馆的路上,李鸿章被刺杀了。被一个日本小青年一枪打在了脸上,命是保住了,但是受了一脸的伤。

李鸿章受伤后,就被送去了医治,一直在医院住了两天才出院。

出院后,李鸿章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拿这件事和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赔偿的银子从3亿减少到了2亿。

那为何日本方面那么大方,一次就减了一亿银子呢?主要还是西方各国的压力,当时,李鸿章遇刺后,马关条约就被各国所知。西方各国一看,马关条约很大程度上损失了各国利益。于是,德,法,俄等国就提出了抗议,无奈之下,日本只能取消部分条约了。总体而言,日本减了一亿银两是一种外交政策,无奈之举。而,李鸿章的受伤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挨了一枪,只是促成了中日无条件停战。日本主动缩减了赔款和李鸿章被打黑抢的事件没有直接联系。

甲午战争停战于1895年3月30日,而在早在半年前,即1894年11月26日,当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时,李鸿章就已经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乞求日方罢兵停战。

然而,弱国无外交,当时日军势如破竹,伊藤博文根本不想与清政府停战。

两个月后,即1895年1月31日,面对清军可能存在全线崩盘的情况,这一天,由光绪皇帝拍板,派出了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乞求日方能立即停战。

但是,日本却以张荫桓和邵友濂级别不高为借口,再次拒绝了清朝的停战请求。

其后一个半月,日军围攻刘公岛,并把北洋水师全部消灭。并且几乎是同时间,日军开始攻打澎湖岛,并决定趁清政府忙于谈判之机,攻陷台湾。

1895年3月19日,形势所逼,光绪遂派出李鸿章,让他携带全权委任状,赴日本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两天后,即1895年3月21日,双方开始进行正式的停战谈判。但是谈判期间,战争仍然在继续,日军根本没有停战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当时和伊藤博文的谈判,不是讨论赔款的事情,而是停战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李鸿章为什么会挨枪子儿的事情心里有数了——在谈判时,日军仍然在扩大战果,清军根本不堪一击。在不少日本人看来,为什么要接受清朝提出的谈判?为什么要跟清朝谈停战的事情?把李鸿章一枪打死,日本就不会跟清朝停战了。

所以在1895年3月24日,也就是正式开始谈判的第三天,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回旅馆的途中,日本刺客小山六之助打了李鸿章一记黑枪,子弹击中李鸿章的左脸,血染官服,导致李鸿章当场昏厥不醒。

而小山六之助的目的,仅仅只是不让李鸿章达成停战谈判的目标而已。

↓刺客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丰太郎)

事件发生后,伊藤博文大惊失色。他当时非常害怕一件事——李鸿章以日本野蛮为借口回国,继而博取欧美各国同情。到那时,欧美列强集体向日本施压,日本就不得不对清政府做出巨大的让步了。

为此,在1895年3月28日,即李鸿章枪伤得到控制的当天,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便立即前往医院拜访,向李鸿章提出停战,以示自己对李鸿章挨黑枪的歉意。

前面说了,李鸿章赴马关谈判的目标是乞求日本停战,所以当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主动表示愿意停战的态度后,李鸿章顿时大喜过望,他没想到之前苦苦哀求,日本死活不答应的事情,竟能因为自己挨了一枪而成功了。

1895年3月30日,清日签订停战协议。甲午战争正式停战。

所以说,李鸿章挨黑枪的结果,仅仅只是促成了中日停战而已。

停战之后,正式的和谈开始。那一天是愚人节,即1895年4月1日。

在谈判会场上,日方直接提出了《日清媾和条约》草案,主要要求包含了六点:

一、确认朝鲜独立;

二、清朝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分三次还清;

三、清朝向日本永久割让台湾岛、澎湖群岛与台澎附属各岛屿,以及北纬41度线以南的辽东半岛;

四、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顺天、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

五、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六、日本在占领区可以驻军,并且清朝要承担日本驻军的所需军费;

对于日方提出的停战草案,李鸿章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李鸿章便据理力争,同时又联络法国、德国、沙俄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缩小了割地的范围,并提出只能赔款一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

日方接到这份修正案后大为不满,指出该修正案与日本提出的草案相去甚远,蛮横地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媾和的诚意。但是蛮横归蛮横,此时伊藤博文因担心列强干涉,因此也不愿谈判因陷入僵局而拖延时日。于是针对李鸿章的修正案,日本作出了一定让步。

在日方此次提出的再修正案中,最显著的让步有两项:

第一、将赔款数额缩小至两亿两白银,清朝分八次交清;

第二、日本取消了对奉天的占领要求,并主动撤出在威海卫的占领军。

提出这份再修正案后,伊藤博文表示这是日方最后的底线,李鸿章要么签字,要么不签字。如果不签字,那就继续开打。

1895年4月15日,即谈判开始的第15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这次谈判从下午两点半谈到晚上七点半,李鸿章虽然已明白日本方面不可能再做出任何让步了,但还是在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中尽一切努力试图说服伊藤博文对草案条款做出某些修改。

然而可惜的是,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伊藤博文无一例外的全部拒绝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得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总的来说,李鸿章挨黑枪在中日暂时休战这个问题上确实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迫使日本不得不宣布休战。但是,挨黑枪跟缩减赔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赔款谈款是在打黑枪事件之后才进行的,并且日本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

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促使日本最终减少了索要赔款的价码的话,那也只能说,缩减一亿赔款是李鸿章据理力争,联合西方列强向日本施压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因为李鸿章挨了黑枪,日本人不好意思,主动削减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时的李鸿章在日本人眼里,哪里值一亿两?就算真的把他打死了,日本认为清朝该赔多少钱,清朝也不能少给一个大子儿。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没有的事,以讹传讹。李鸿章3月14日离津,19日到达马关,20日开始谈判于春帆楼,24日遇刺,日本人4月1日才要求中国赔款3亿,遇刺和减少赔款根本没有关系。李鸿章的遇刺只是促成了无条件停战。还有一点请注意,日本之所以后来调低价码,也不是因为可怜李鸿章,那只是托词,根本原因是日方早已破译清廷的电码(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破译),李鸿章与国内一切信息沟通内容,尽在日本人掌握,清廷的谈判底线日方早已知晓。既然这样为何要3亿?协约在前,沟通在后,日本人要看李鸿章和清廷的沟通情况再做调整。如果起始数额就要少了,不费气力清廷就同意的话,那证明清廷财政方面尚有余力,相当于日本方“亏了”,说白了那一亿就是给你划价用的,就是日方自己下台阶用的。

好似某些不良商家的“促销”,为了“酬宾”,本来卖2000元,他卖一万,商品打三折,再给你一折划价的机会,“你看你看,不是我不通情理,你划价,我让步了呀”。

双方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拉锯战讨价还价不知道多少个来回,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尤其是对李鸿章来说,作为弱势一方,根本不掌握什么话语权,或者,你可以说,但是日本根本不听,要么就继续开战,清廷一方自然始终处于劣势。㈠停战议款这也是最为主要的议题,赔款无非要钱,再打就会要命。利益切入点正在这里,请注意,伊藤博文并不想停战,停战只是李鸿章一厢情愿,双方都知道的事实是,日本并未停手,所以停战被拖的越久,日本赚取的利益就越大,而李鸿章为了让日本人及时收手,避免清廷在各方面利益上继续遭受更多侵害,他是把停战放到首位的,这是双方的矛盾点。围绕一个不想打,一个不想停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攻守双方:第一次谈判:李鸿章-----态度诚恳且急迫,既然我们现在开始商讨议和条款,想请你我两方海军、陆军同时停战,因为停战是议和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伊藤博文答应考虑,一日后回复。第二次谈判:伊藤博文-----态度不屑且拖沓,为了最大限度的拉长战争时间,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以此“婉拒”停战请求。①日军占据大沽口、天津、山海关②山海关至天津的铁路由日军管理③停战后军费全由清廷支付、补给李鸿章-----见过贪的,没见过这么贪的,如果这三地日军已经占领,有可能清廷捏着鼻子认了,比如澎湖列岛,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你让日本人交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三地还属清廷军力控制范围,本来日军就较清军强势,再占据三处险要必守之地,清廷将会面临更大的军事威胁。伊藤博文-----既然涉及到停战,自然要占据险要之地做为“质押”。伊藤博文的要求果然难住了李鸿章,只能遂了伊藤博文的心愿,暂时搁置停战问题。第三次谈判:无果,但是李鸿章在归途中却遭遇了转机,没错,是遭遇,李鸿章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就在李鸿章接近驿馆的时候,日本人小山丰太郎对准李鸿章面门就是一枪,打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李鸿章当场晕厥,并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们担心贸然进行手术,会对李鸿章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建议暂时不做处理。虽说受伤,但李鸿章的心情却是悲欣交集,欣慰愉悦何来?“中堂之不幸,大清举国之大幸,此后和款必定容易商办”。这封电报清廷自然收到,而日本人也同时截取破译,未等冷笑挂上面庞,他们就又截获了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电报“此事恐不能了局”,陆奥宗光看出一头冷汗呐,这才感到自己遭遇了天大的麻烦,因为他不明白李经方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猜,他只能猜,李鸿章有可能要放弃和谈,有可能是想回国。当时的风向标已经发生变化,李鸿章刚刚负伤时,探望李鸿章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听到风声刚刚密谋后一起到达医院的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日本高层惶恐万分?还是没有的事。即便李鸿章死掉日本又能怎样,多几个替死鬼交差而已,甚至凶手在右翼势力的保护下都不会受死,又有哪个列强会力挺中国与日本开战呢,他们只是怕坏了自己的好事而已。当时的日本从泥潭中爬出来也没有多少年,中国所遭遇的困境,日本基本也都遭受个遍,西方列强同样强叩过日本的大门,当时的日本国力、军力刚有些起色,他们是不敢与西国针锋相对的。日本真正担心的是:以前日本不怕拖,中国怕,而现在是中国、日本都怕拖,如果李鸿章以受伤为由回国或以养伤为名在日本拖沓,并对列强展开悲情攻势,然后再给一些好处,那么仅需二三国的支持,日本就不得不低头,都是流氓,呲牙可吓不到他们,就更别提一打三了,到时候日本将失去一切筹码,包括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可能么?其时,国际舆论哗然一片,表达如下:①谴责日本②不能坐视(威胁干预)③俄国表示,在此情况下,清廷有权提请诸国干预。日方懊恼到什么程度?伊藤博文,我宁可自己被枪击,也不能打李鸿章啊(暗指,坏事了)。山县有朋,这匪徒(小山丰太郎)完全不顾国家大计。日本天皇,承认日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遵照万国通例优待李鸿章,才能符合日本国的体面,应加强护卫,保证安全,并派出御医,亲手制作绷带,聊表心意。但是他们让步了没有?并没有。我在前文说过,日方的一切策略都是以截获中国电报的内容来调整的,而他们此次所做的调整只是出于陆奥宗光的建议:中国人并不傻,什么形式,什么情谊都不具现实意义,不会令对方(李鸿章)满意的。建议放弃“质押”地,无条件停战,否则将蒙受“千年难雪之耻”,所有大臣都确认通过,没有异议。就是说日方的停战让步出于三点:①维护日本国自己的体面。②避免李鸿章放弃和谈回国或拖沓。③不让西方国家有机会参与进来。至于李鸿章的死活,日本根本不在乎。㈡赔款议款由于电报被截获的原因,清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如同被掐住哽嗓咽喉,从下文可以看出,日本人“算”得很准。4月1日,谈判再次开始,日本正式提出需要清廷提供3亿两白银的赔偿,并且因为是分期给付,每年的未付部分需要加上5%的计息。日本人非常着急,所以要求4天之内给出答复。李鸿章无奈中向清廷报告,日本索资过甚,无论怎样都不能答应,即便现在为了停战而答应下来,以后恐怕也不能实现。而对日的斡旋中,李鸿章指出日本所耗用的军费不过1.5亿,3亿这个数目是无法答应的,现在中国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即便答应也无力给付,所以奉劝日方现实一些,出价也要出个我们能付得起的数目,并且总数还要计息?这点也无法答应。而清廷所给的底牌是至多一亿,不能超过这个数字。截获了电报,日本将赔款改为2亿(日本人嘴上的客套不必相信),伊藤博文告诉李鸿章,随便你辩驳,钱是不能再少了。李鸿章看伊藤博文态度那么坚决,所以暂置这个问题,提出了计息问题,伊藤博文最终让步,确实吃相太丑恶了,已经不能简单的以难看来描述了,但是在期限上,伊藤博文不同意展期,只能以两年为限,超期则清廷需要给付利息。无论清廷与李鸿章如何沟通,李鸿章又与伊藤博文如何沟通,日本人在数额上不再让步,原因很简单,日方已经充分了解,清廷一亿还是拿的出的,那么面临两个选择,大家来看看,就知道日本坚持要清廷赔偿一个根本拿不出的数额了:①简单的数字对比,日本又不傻,2亿>1亿,2亿÷1亿=2,这账当然会算。日本也穷,当然越多越好。②即便清廷最高给付能力<1亿,至少这一亿还是有保证的,其余部分“抹除”或者“打折”,无异于日本“白白损失”。③付款期限。不管多少年的账期,总额越大,初次给付金额则越多,能更快的“回笼”资金。④“本金”一亿落袋后,剩下的一亿虽不至于变成714,但是年5的利息,本息滚着一起计息也不是小数,一次赔款两次丰收,何乐不为,如果接受划价则一亿本息全无,就是希望你还不起,好让本息年年滚,年年有钱拿。盘算着这样的小九九,伊藤博文回复:“尽头一著”你回复“惟有允否二字”,意思是说,别提有的没的,没得可谈,你不要回复乱七八糟的,就两个字供你选择,“允”或者“否”,李鸿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仅在账期上让步,分八次付清,如果清廷3年内给付完毕,则免息。赔款之争,告一段落,伊藤博文拒绝再谈,所谓停战是有期限的,谈不拢就打,所以清廷也好,李鸿章也罢只能服软。㈢割地议款不可承受之痛,领土方面主要涉及台湾、澎湖列岛、奉天南部各地。李鸿章那套斡旋方式对欧美还能有些效果,对小日本根本无用,日本是绝无仅有的贪婪之最,狠毒之最,无耻之最的流氓国家,李鸿章又把说过无数遍的话再次跟日本人重申:你直接占据我中华土地,你我后辈世世为仇,不利两国。你我皆亚细亚洲,又属邻邦,一衣带水,应该邻里相帮,如同室操戈,怕让西国渔翁得利。没用,对小日本完全没用。清廷内部更如同热锅炒豆,大臣们谁也不敢说·割就割呗,大多群情激昂的各抒己见,其中自是有一心为国的,当然也有虚情假意的,毕竟谁都知道支持割让名声会臭遍街的。经过合议,慈禧难得的给出处理意见:奉天、台湾都不给,宁可撤回使者再战,也不以为虑。但耍狠就一会儿而已,总理衙门和李鸿章的商议结果是最多给一个地方,但这只是他们的决断,问题是自己的命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何其悲哀,于是和日方的沟通再次陷入胶着状态。一地?日本人是断不能接受的,台湾是日本必占之地,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有奉天可以谈谈条件,按原来的面积着减就当时的状况来说已经是颇具谈判压力了,廷议还天真的以为日本人是穷疯了,只要钱和矿产资源给的够多,日本人会让步的,其实李鸿章看的很清楚,日本把台湾看的非常重要,高于其他一切条件。李鸿章:你们何必这么着急呢,台湾现在无疑是你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还没有吞下呀,太饥饿了。(能把话说得那么直白,露骨,恬不知耻的也只有他了)马关条约具体条款,在此不多赘述,读者可自行查阅。《马关条约》的作用对于日本来说,中日间的战争不会因为区区一个条约而停止,所以不争一日之短长,清廷积弱,再想让清廷割地赔款,再打一场不就得了,但是日军要在中国建有生存发展的基地,才能便利有效的再次对清廷进行打击,所以此时的让步不是让步,按日方的逻辑,只是把自己的钱暂存在清廷慈禧那里而已,缺钱了再打再要就是了,弱国没有资格谈及和平二字。丧权辱国,割肉喂狼的行为只能把狼养得更为强壮,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能进行不签约的推测,单看台湾人民历时150天的反抗斗争,打死师团长中将能久亲王、旅团长少将山根信成,并给5万日本军队带来3.2万人伤亡的这个数字,按当时的时评,日本人打不了持久战,再战便是,可惜还是无法“如果”,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失败是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连光绪都知道羞愧、懊恼的大哭,真正掌权的人们又在干什么呢,事毕后,只会放心之下,长长的呼出一口早就该断的气吧。在条约的刺激下,说实话,无论汉人、蒙古人、满人都敢打,都不惜一战,唯一不敢一战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真正缔造者,实际当权者和皇权核心利益拥簇者,他们在乎的只有既得利益,所以无论光绪如何哭闹,投降派们也要威逼光绪用印,没骨气、没血性的只是当时的清廷当权者们,他们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乃至大清国灭,条约的后遗症还在不停侵害中华儿女:日本真正发展成为与西国列强并肩的契机,是清政府给的,以《马关条约》为分水岭,日本的国力才真正的得到壮大,鲸吞了无数中华资源用于自身发展,台湾也沦为日军的重要产粮基地。日本不止国力提升,国民生活、教育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当初,日本女孩的教育率不到5%,有钱后的日本,公共教育普及率直接涨到了99.5%。2亿白银只是个看得见的数字而已,日本在华所攥取的利益何止2亿,仅仅收缴的军备和粮食价值就不止一亿,大清统治日薄西山,统治根基濒临垮塌,民心向背,官员们怒其不争,这样的统治阶层自然难以长命,也是通过条约,中国人转醒了过来,虽然相对急迫的心情来说,这个过程稍显拖沓。清醒的中国人,摆脱封建枷锁的中国人仅仅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在朝鲜战场就可以对抗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菲律宾、南非、泰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部队,谁敢说我们不能打?如今,我们中国,再次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致力于和平发展,现在的国人,应该自豪。现在的国人,未忘国耻。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定条约,这期间发生了暗杀事件,有个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李的脸部被打了一枪,事发后,在签约时,鉴于国际舆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李鸿章的据理力争;的确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日方要求谈判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大清山河受到蹂躏,还要忍辱负重去赔偿,日方主谈判官伊藤博文发来了电报,一定要李鸿章作为大清的谈判代表,因为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唯慈禧的话是从,而慈禧想早日结束战争,所以伊认为李鸿章能办好这事。

李鸿章72岁了,慈禧特批他儿子李经方陪他东渡,他只好于1895年4月去了日本的马关。 伊藤博文虚位以待,拿出天价赔偿条款让老李签字,老李知道“弱国无外交”,但内容是: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等等 。

这太离谱了,老李嬉皮怒骂、就是不签字,谈判过程出现了反复胶着状态,伊藤博文不断地给清廷施压,到了谈判进行到第七天时,条约的轮廓基本都搞定了,慈禧也表态,只要息事宁人,差不多就行了,李不幸心酸,但心中有底了。

就在这天回公馆的路上,他遭到了枪击,一颗子弹擦老李的面颊而过,立即血流满面,侍卫立即送他到了医院;伊藤博文愤怒不已,下今抓捕了凶手小山丰太郎。小山是日本“激进会”成员,他不想甲午战争停止在谈判桌上,妄图以此行为逼着政府把大清给灭了;事件曝光后,世界舆论哗然,都同情李鸿章;老李是官痞子,也是外交家,过了两天,他头部裹着纱布出现在谈判桌上,老李知道趁伤压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也是政坛宿将,只能顺水推舟地说免一个亿的白银,与人道无关!其实,伊藤博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早知各国列强都想蚕食大清,不会让日本独享利益;为避免各列强拿枪击事件钻空子做文章,迫不得已于风口浪尖减免了一个亿赔款,目的是让李鸿章尽快签约。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这件事是真的。这件事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期,李鸿章前往日本进行议和谈判的时候。当时清军在海战、陆战都遭受了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都落入日本手中。日本还制订了直隶作战计划,准备在来年海洋解冻后就进攻北京。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只得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结束战争。

在当时,中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国力尚存。全国还有大批的军队没有动员,如果政府想要继续战争,还可以将战争持续下去。而日本则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人力物力损耗太大,无法将战争继续下去。日本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才接受了美国、英国的调停,与清朝议和。

由于过去李鸿章与日本打过交道,尤其的伊藤博文在李鸿章面前受尽了屈辱,所以在这次和谈中,伊藤博文将这些屈辱还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为了完成慈禧太后交给的尽快结束战争的任务,忍辱负重,与日本尽力周旋。可是日本野心膨胀,狮子大张嘴,开出的条件太高,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在当时,其实日本的处境十分困难。它不但已经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且它背后的主子也对它拼命扩张的野心产生了疑忌。英、美本来是想让日本做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可并不是支持它独吞中国。其他俄、德、法已经公开联合起来,准备对日本进行干涉。这样一来,日本如果不尽快结束战争,那么它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日本紧锣密鼓的和李鸿章谈判,一边最大的从中国得到最大利益,一边防止列强干涉的发生。在当时,由于日本的蛮横无礼,世界各国的社会舆论,除了日本的主子英国之外,大多同情李鸿章。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又火上浇油。日本暴徒小宫丰太郎认为中国仅靠李鸿章在维持,刺杀了他中国就指日可下。于是他用手枪行刺李鸿章,李鸿章受了轻伤。这使得世界舆论大哗,日本在国际上出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日本为了防止各国干涉,赶快建议立刻停战。同时,为了让和议谈判继续下去,日方提出将赔偿金额降低一亿两白银。

如果当时清朝抓住这有利的时机,在国际上展开外交攻势,发动列强干涉,就会造成更有利于中国的形势。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日本政府也必然会做出更大的让步。只可惜当时的清朝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为了尽快停战,命令李鸿章赶快签字。

而发给李鸿章的外交密电又被日本截获破译。掌握了中国外交底牌的日本政府便一步不退,李鸿章最终在屈辱的《马关条约》上签字,李鸿章也因此发誓,终身不踏上日本的土地一步。

在这次马关谈判中,中国只有李鸿章用自己的受伤为中国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除此之外,就只剩下屈辱二字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