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肯定会失败,翻遍整部世界史,凡是指望外人调停的,都是引进了饿狼!

1894年,随着日本在朝鲜战场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终于打起精神,全面应对:

一方面应对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强调停,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备战,以应对日本的贸然进攻。

由于李鸿章把希望都压在了西方列强调停上面,所以,积极备战这方面就弱了一点。

西方列强也进行了调停,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还是发动了甲午战争?

一、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清廷内争议也比较大,除了主战且速战的光绪帝和主和的李鸿章两派外,其实还有一派,那就是以张之洞为首的死战派。

其实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是给钱、给人、给枪弹,一心想让清军打胜。甚至得知李鸿章赴日本签约时:

“三次电奏,力阻和议!”

在得知李鸿章还是跟日本人签约之后,气得连发电给朝廷:

“迁都太原、废约再战!”

至于废约理由,张之洞都想好了,则是讲李鸿章:

“伤重昏迷之际,李经方等冒昧应允!”

至于李鸿章怎么处置,他也想好了:

“明正典刑,以谢天下!”

二、

现在想来,张之洞的建议还是相当靠谱的,只是当时的朝廷一门心思快速求和,也就没把张之洞的建议当回事。

张之洞更是气愤的不行,甚至警告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你们要留下后世骂名吗?

“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太后、皇上将如后世史书何?”

幸亏张之洞是慈禧太后宠臣,换别人,脑袋早就掉了。

李鸿章在主导调停,找的是俄国人和英国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利益做交换,期待他们来调停。

三、

既然以夷制夷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什么最后这些西方列强却没能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呢?

其实很简单,李鸿章能想到以夷制夷,难道人家就想不到以中制日,或者以日制中,或者是以日制俄,或者在以中制俄……

当时李鸿章能找的西方列强无外乎几个选择:

一是当时跟清朝走得比较近的英国,北洋水师一大半的军舰都是订购于英国;另外则是跟日本有利益冲突的俄国,又是邻国,甲午战争的结果会影响到俄国的利益;再有就是其他西方列强了,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等。

由于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九,西方列强普遍认为,日本联合舰队是打不过北洋水师的。再加上清廷自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接连几次对外战争,都是胜利,也让他们错误估计了形势。

一开始俄国是信誓旦旦答应李鸿章,要调停的,让日本和清军同时在朝鲜撤兵,并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迷惑了李鸿章,使得他把希望都寄托到俄国人身上,而没有积极备战。

俄国人想法也很简单,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们跟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刚刚吞并了外兴安岭等大片领土,还在消化中,铁路也没有铺好,势力暂时达不到这个位置。

他希望的是拖时间,在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远东地区前,日本不要插手,所以,俄国一开始态度是强硬的,反对日本出兵,并建议清军和日军同时在朝鲜撤军。

显然,俄国的主张,被日本一口回绝了,并表示这是日本跟中国的事,第三国不许插手!

四、

所以俄国这个纸老虎,一下子就被日本捅破了,也强硬不起来。而且他们一想,自己要想控制远东,最好是日本和中国两败俱伤,这样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只是,他没有想到,清军真的不堪一击,更不会想到十年后,自己也会败于日本之手,也算是养虎为患了。

另一个尝试调停的是英国,他担心的是日本人进入中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在调停的时候,得到了日本人肯定不会伤害其利益的保障后,也就没有动力了。

再加上当时中国跟俄国走得近,英国跟俄国又有利益冲突,他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反而希望日本能进入,牵制一下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仅没有调停,反而在甲午战争前跟日本签订了《日英航海通商条约》,把自己的利益跟日本捆绑在一起了。

当时清政府,为什么要用英国的商船“高升”号运兵,其实就有硬拉英国下水的意思,只不过日本根本不管你那一套,还是冲这艘商船开了火。

其他国家,也就只剩下口头喊喊了,提出抗议,但并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方法。毕竟他们在中国的利益,还没有日本的大,没必要真的惹恼日本。

其实李鸿章真的太天真了,如果他能穿越到现在,好好地读读历史书,他就会明白。指望西方列强调停,就像一只羊向老虎求助,有狮子要吃自己,老虎阻拦狮子吃羊,并不是因为要保羊的命,而是担心自己吃的肉少了。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西方列强打死也没有相信,清政府会败的这么惨,而日本又会如此贪婪。就像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头肥猪,竟然被跑过来的一只野狼给叼了,最后悔的当然是俄国。

五、

日本要割让辽东半岛,这可要了俄国的老命,他可是觊觎这个地方很久了。当时清政府就给他们讲过,调停成功,会在东三省上给予俄国一些利益,没曾想这些利益都被日本拿走了。

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把军舰开到了日本附近海上,俄国在西伯利亚还准备了五万军队,时刻准备跟日本人开战。

这种情况下,日本只得退还了辽东半岛,但也让清政府增加了三千万两的“赎辽费”,此事才告一段落。

但俄、法、德前来调停,可不是白来的,没有油水,谁舍得开军舰啊?

俄国跟清政府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约定一旦跟日本开战,清政府则无条件开放所有港口,同时在东三省,俄国可以修铁路,还享有行政司法权。

德国也趁热打铁,打着退辽有功,逼迫清政府租借汉口,同时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等于整个山东省纳入了德国势力范围。

还有法国,曾经被清政府打败的国家,这次也卷土重开,签订一些列条约。等于是把广东、广西、云南三个省都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胃口之大,令人心寒。

日本、俄国、法国、德国都因甲午中日战争获得了好处,其他西方国家更是眼馋的很。调停没有成功的英国也来凑热闹,强租新界,还把整个长江流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所以,长点心吧,不要期望西方列强会真心关心中国的人民,如果他们真有怜悯心。那就没有印第安人的逃亡,黑人奴隶的贩运,日不落帝国的荣耀,犹太人的屠杀,波兰人的眼泪……

即使是现在,也不要出现李鸿章式的人物,希望西方主持正义,他们不过是穿着羊皮的狼而已,回过头来就把国人吃掉了!

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当时英国和俄国都更希望日本获胜,自然不会真心调停。

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前,随着局势日益紧张,李鸿章深知此时的清朝外强中干,如果战事一起难以获胜,因此寄希望于列强进行调停。李鸿章首先找的是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希望能借英国人影响力迫使日军撤军。不过英国人却态度暧昧,以外交辞令搪塞李鸿章,在几次调停中也是站在了日本一边。

英国政府偏向日本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和俄国在中亚、远东矛盾的激化,英国一直有意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盟友对抗俄国。英国初期比较属意中国,但是此时的清政府保守势力强大,很多人还是视西方国家为洪水猛兽,因此对于英国也是采取排斥态度。李鸿章也是希望以夷制夷,所以在英俄之间搞平衡,导致英国态度转冷。

而日本却清楚的意识到英国的价值,因此主动和英国签订对英国有利的《英日通商航海条约》,以换取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决定扶持的国家,就从中国转成了日本。在日本保证不会进攻英国利益所在的长江流域以后,就不会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加以干涉了。

英国人的态度迫使李鸿章又转向俄国人求助,不过和英国人一样,俄国也是闪烁其词,并不愿意出面调停。直到清政府彻底战败,日本要染指辽东半岛时,俄国才迫不及地的跳出来逼迫日本交出辽东半岛。

俄国的这个态度转变其实也很现实,俄国一直有心在远东夺取一个不冻港,但是远东距离欧洲太远,俄国无法在这里投入太多的力量,无法彻底压制中国。虽然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俄国在未来势必占据优势,但是他们担心英国人会抢先一步。

此时日本挑起中日战争,无疑会大大削弱清政府的力量,这对于俄国在远东扩张是有利的,所以在战争期间,俄国一直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是日本想辽东半岛的打算,则不利于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计划,因此最后俄国又出面干涉。

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当时调停的经过,我们会发现,中日之间当时在外交能力上的差距有多么明显。

英俄都希望制止中日开战,对大清十分有利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之间的基本态度是:大清想和平解决;日本下定决心想抓住机会开战。

在剑拔弩张之际,李鸿章找到了英俄,希望他们能协助调停。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英俄都有很强的意愿来制止中日开战。

当时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是英俄争霸。两国在亚欧大陆各处明争暗斗。

对于远东地区,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算盘,而当时中日之间开战是看起来是不符合他们利益的。

首先是俄国,俄国在当时一直想染指远东,可是,此时西伯利亚铁路未通车,俄国直接到远东的投放能力十分有限。此时,他们希望中日之间互相制衡,如果其中某一方在战争中取胜,俄国日后干涉朝鲜或中国东北的难度都将大大增加。(事实上,后面的历史也说明了这点判断不虚)。

其次是英国,一方面,英国十分担心中日之间的开战使得俄国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此时英国在中国的控制力很强,利益很多,他们既希望利用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借此控制朝鲜海关(当时中国海关由英国赫德掌握),又害怕战争破坏远东的环境。因此,英国倾向于在远东依靠中日同盟抵制俄国。

因此,英俄都倾向于反对开战,这对一心想求和的大清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中日外交战略上的差距

此时,大清的外交战略依然是单纯建立在古老的“以夷制夷”上的。

李鸿章希望利用英俄都害怕对方凭此事件获取更大影响力的心理,“激将”英俄争相调停。

李鸿章是当时大清最有外交才干的人物。长期奉行“以夷制夷”,借力打力,一度有一定效果。

因此,他先与俄国沟通,在获得俄国愿意调停的承诺后,又让英国出面干涉,“此好机会,勿使俄得独鞭”!

而日本此时的外交战略十分简单、清晰。他们确定一边倒,不管俄国的态度,只要英国不反对日本开战就可以了!

调停过程中的博弈,日本完胜

调停的过程,把当时双方外交能力的差距彻底体现了出来。

一开始,英国提出的建议是“各自撤军”。这个要求得到了清朝的认可,但被日本所不接受。

日本反复强调“朝鲜和日本太近了,朝鲜不断地混乱,对日本有很大的威胁”!

除了在表面立场上扯皮,在本质问题上,日本内部制定的外交对策是:“使英国相信中国没有能力维持朝鲜局面,无力抵御俄国”。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貌似“公允”的方案:中日一起协助朝鲜进行“内政改革”,确保朝鲜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显然,日本想利用中国和朝鲜宗藩关系缺乏近代国际法支撑的弱点,挑战大清在朝鲜的宗主权。

这个要求,大清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日本借此“大清拒绝我和平建议”为词,把谈判无进展的责任推给大清。

在英国的努力下(可见英国也确实担心中国无力独自抵制俄国势力的介入),大清最后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谈,但是,坚持认为“应该先撤军,再谈朝鲜改革”,日本当然不愿罢休,借口一旦退军,谈判必遥遥无期,坚持先改革,再撤军。

谈判陷入僵局,但英国此时强烈反对开战,日本也一时不易动手。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彻底打破了僵局。

事实上,日本也有效利用了清日外交争端,推动玏“修约”进程。

日本曾和英国强调“俄国曾提出合作协议,被我们拒绝。因此,大清比我们更倾向于接受俄国的调停”!显然,日本一直争取把夸大清俄关系,促使英国尽快在大清和日本之间做出最终选择。

英国和日本的“修约”谈判完成,双方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这是一份比较全面的条约,明确了不得损害彼此贸易利益。

在此次签约过程后,英国和日本达成了一个协议,即使中日开战,日本也不得把作战区域扩大到上海地区,因为“通讯中断对我商业伤害极大”。英日,显然是找到了“共同利益”。

此后,英国与日本越来越近,发展到英日同盟关系。最终,大英在二战中自食其果。

在这次修约后,英国逐渐改变了立场。

英国,尽管依然不希望战争爆发,给俄国可趁之机,但因为自身在华利益已得到基本保障,在调停中逐渐倾向于说服大清接受谈判条件。

随后,英国提出了新的方案。希望清朝和日本各自往后退一退,但不必退出朝鲜。清朝占据北部,日本占据南部,中间留出缓冲地带来,这样既能避免冲突,又能不给俄国可趁之机。

但是,修约后的日本,已经打消了后顾之忧,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英国不管表面上怎么嚷嚷,都已经不可能对中日争端进行实质性的干涉了!

因此,在大清表示出明显让步的情况下,他们又提出了新的条件:“朝鲜大典,中日都要参加;朝鲜再有什么不当行为,需要中日两国一起勒令改变”等等。

这些显然都是大清无论如何不可能“不经一战”就接受的强盗条款!

随后,就在谈判没有破裂的情况下,丰岛突袭清军,拉开了战争序幕!

此次外交战,是当时中日学西方的一张答卷。

在这次外交竞争中,大清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就是古老的“以夷制夷”思想与近代的“各国均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成熟外交思想之间的竞争。

大清看出英俄彼此都不希望中日开战这个机遇,试图利用“激将”法刺激各国争相调停。同时,在外交说辞中,仅仅在“彼曲我直”的单一纬度上与各国交流,没有洞悉中英、英俄、英日等关系的本质。

这在古代,依靠这种纵横之术,穿梭帝王之间,效果非常好!

古老的纵横之术并没有过时,但如不能对近代国际关系进行深度理解,怎么可能收到当初苏秦、张仪一样的效果呢?

可是,到了近代社会,各国的外交政策都十分成熟的情况下,外交已经演变成复杂的利益交换游戏。

而日本,却明确意识到,在当时纷繁的各国中,“获取英国对日本的支持”是当时外交工作的节点。并通过其他纬度上积极与英国寻求共同利益。并敢于在各国依然没有放弃调停的情况下,深刻洞悉各国态度的本质,发起战争。

这次外交争端,是中日之间在19世纪下半叶向西方学习的又一张答卷。

大清,虽然认识到了当时近代文明的先进之处,但依然仅仅只是建立在“船坚炮利”的模仿上,仅仅在机械等方面学习西方。在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依然采取古代方式进行操作。尤其是外交方面,大清对于驻外公使这种基本的外交工作都十分抵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始终不愿从根本上放弃“天朝大国”的幻想。

而日本,不但在军事、工业上积极学习,在政治、外交等各方面也都深度学习西方。同时,纵观日本在近代的外交风格,诡谲异常,又有几分东方古老的诡诈纵横之术。

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大清步步被动,而日本,则始终战略清晰,行动得当。

只学皮毛,不进行深度学习,劳而无功

只学皮毛,不进行深度学习,看似“中兴”,终究经不起考验。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企业,去参观盒马鲜生,学习他的客户体验,学习他的营销策略,却不能从顶层设计、商业逻辑上深度学习,仅仅只是对着模仿,结果,学习“先进”,却使自己成了“先烈”!

要学,就要认真地学,有深度地学,否则,反而有害无利。

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谢谢邀请!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甲午战争前,英、俄两国都为了化解中日间可能爆发的战争,进行过“调停”,其中英国的调停其实是自发行为,俄国的调停则是有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其中的拉拢促成。

英、俄两国的调停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大致是下面三个方面:

一、日本借朝鲜事变挑起战争的战略已经非常坚定,而且对国际形势做了清晰的分析,因而不会因为英国、俄国等列强国家的外交劝告就放弃战争主张,对英国、俄国的调停,日本政府表现的态度非常明显,就是一直在敷衍。

二、当时的英国和俄国本就不和,因为克里米亚等问题,英、俄两国互相提防。对于东亚有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争,英国之所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调停劝和,实际上是想要保住东亚原有的政治格局,以防俄国染指。当调停陷入僵局后,英国眼见中国和俄国走近,于是主要的注意点已经不放在如何避免战争、维持东亚局势上,而是开始拉拢日本,以防日本和俄国走近。鲜为人知的是,就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航海通商条约》,废除了此前强加在日本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和日本进行平等建交,对日本进行拉拢。

三、在俄国方面,李鸿章、清王朝将很大的希望寄托于俄国调停,因为俄国是直接和中、朝相邻的强国。不过日本的国家战略早已将俄国视为威胁,深知俄国染指东亚的野心,对于俄国的调停劝告,日本采取的是敷衍,而到了日本和英国走近之后,日本对俄国更是有恃无恐,俄国的调停也就归于失败。

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泱泱中华,五千年传承不缀的华夏文明,可谓世界第一。但到清末,尤其是老慈禧擅权的近五十年,使中国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是中国历史上最昏暗时期。

有一句形容人愚蠢至极的话叫: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说的就是老慈禧。

当年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境内大打出手。后英俄同样的目的在中国近海惹是非。而让后人感到屈辱的是,慈禧还让李鸿章去当调停人。

国人应记住百年前八国联军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G8中的加拿大换成奥地利。

他们侵华有各自的目的。肢解中国无异议,但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分歧。而在肢解自己时还去调停,真是可耻而可悲。

对中国人而言,最大的罪人就是慈禧!她那:"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媚外卖国言论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李鸿章只是她的传话筒,代人受过的侫臣。

自古,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也是自取其辱而已。英、俄、日何时把他放在眼里。所以他在历史上虽多奔波,但评价很低,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具。

知耻而后勇,百年前的这一段历史,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

己强大起来的中国,己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但历史值得人们铭记!警钟长鸣!时刻提醒我们自己!

甲午战争李鸿章要求英国和俄国调停战事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

李鸿章让英国和俄国调停是弱国的无奈选择,也是错误的选择。让别的国家来调停争端那他们也不可能白白的帮忙,一定会做出自己利益要求。调停也是晚清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请美国和俄国调停,中法战争清政府又请英国和俄国调停,这是李鸿章所奉行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决定的,这个策略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和当初西方流行的均势论相结合而提出来的。

开战以前李鸿章首先请求俄国调停中日之间的争端,俄国提出的条件是:希望清政府能够允许他们在东三省通商,修筑铁路,互通有无,在东三省派遣管理人员为东三省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可以加深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友谊。俄国人提出的条件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什莫互通有无?提供帮助或是加深友谊简直就是一派胡言。他们对东三省富饶的土地早就垂涎已久,完全就是借助清政府请求他们调解中日争端的机会变相的把东三省侵占。

相较于俄国人提出的要求英国人则是温和得多了,他们主要提出:希望清政府能够允许大英帝国扩展在长江一带的利益,可以帮助大清国在长江流域发展现代产业,如交通,电报和轻工业等。倘若清政府能够允许他们的商人在长江一带扩展商业利益,大英帝国一定武力威胁日本,让日本退兵。两个列强在和清政府的谈判中都提到帮助我国发展,一个是帮助发展东北,一个是帮助发展长江流域,说的冠冕堂皇,天花乱坠。实则是包藏祸心。

可是英国和俄国都低估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雄心,朝鲜内乱是决定日本在远东甚至是在世界上的位置关键一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国力强盛,而清王朝看似表面强大其实就是空了心的的参天大树。无论李鸿章请那个国家调停都改变不了日本的决心,虽然俄国和英国的实力让日本忌惮,但是日本的外交手腕显然比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宗旨要高明得多,这从英国和俄国调停失败就可以看得出来。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所谓的友谊,调停之所以失败是李鸿章没有深刻认识到外交的真正内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