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红楼梦》里,每个人的住所都和她的宿命有关。薛宝钗是一朵白牡丹,而蘅芜苑阴森冷清,与她的宿命息息相关。
01宝玉寿辰,大家玩占花名。薛宝钗擎了一支牡丹的签子,探春是杏花得贵婿,李纨是梅花,黛玉是芙蓉……
牡丹雍容华贵,受人追捧,可惜薛(雪)宝钗是“金簪雪里埋”,连她吃的“冷香丸”都有一味“白牡丹”。
贾政初游园曾道:“此处这所房子(衡芜苑),无味的很……后来又道有趣。
说明贾政(假正经)开始时看不透宝钗,以为她和王夫人是一路人,无味的很(要知道,赵姨娘的格调才是贾政喜欢的)。
猜灯谜时,贾政看到宝钗的谜底是更香,便摇头说不祥,很是不喜(贾政是不希望她作为儿媳妇的)。
后来,经历了贾府被抄后,对她改观了。
贾母和刘姥姥等众人游园,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宝钗崇尚简朴,室内如雪洞般,为此贾母的心里很是不舒服。
贾母和贾政的心思一样,觉得宝钗的言行不祥。
宝钗不爱装扮花饰,“蘅芷”香草很适合她。正如其人看似好相处,实则常拒人于千里之外,真个“任是无情也动人”!
蘅芜苑藤牵蔓绕,如同宝钗的为人处世和她的人际关系,表面看上去藏拙守时,实则内有乾坤。
这些藤蔓攀延缠绕,正似薛、王、贾家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束缚了薛宝钗的一生。
02占花名,预示了众人的命运。
比如:黛玉是芙蓉花,水中菡萏出淤泥而不染,却为何住在潇湘馆?竹子和水中芙蓉一样高洁。
林黛玉是绛珠草也是湘妃竹,她来凡尘俗世还泪的。好比“娥皇女英泪洒湘江而亡”,潇湘又谐音“销香”,所以黛玉又叫潇湘妃子,住在有凤来仪潇湘馆。
竹的精神和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气质交融、叠印。
连从未来过大观园的刘姥姥也误以为,“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
《秋窗风雨夕》里以竹喻己,写尽了萧条,也预示着黛玉最终的悲惨命运。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再看其余众人,史湘云在大观园里没有固定的住处,预示她最终流离失所。
探春是杏花,又是带刺的玫瑰,得贵婿远嫁为王妃。
李纨是梅花,坚贞的寒梅终结子,其判词就是她的结局:“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袭人是桃花,她第一个和宝玉发生关系,但是最终没有在一起,而是嫁给了蒋玉菡。她向王夫人进谗言,令王夫人加深对黛玉的厌恶,好一朵孽桃花。
作者惯用草灰蛇线的写法,处处有玄机,所以薛宝钗这多白牡丹住在蘅芜苑也就不稀奇了。
《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贾府为元春省亲建造的大观园,在省亲以后,分配给宝玉及众女眷居住。
大观园中的居所似乎由众人随意选择,实则包含着曹雪芹刻意的安排,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惯用的手法——象征手法的又一次运用。
这些居所与其主人的性情、志趣、人生态度,甚至命运密切相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让薛宝钗住进“蘅芜苑”,是用来象征薛宝钗的性格和命运的。
一、薛宝钗为什么被喻为牡丹花?1.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宝玉过生日,众人在掷花签行酒令时,薛宝钗所掷的花签为“牡丹”,花签上不仅画了一枝牡丹花,而且有“艳冠群芳”四字,并有一句配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众人看了花签都笑道“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说明大家都认为薛宝钗与牡丹相似度极高。
2.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一回的题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回中用“杨妃”来称呼薛宝钗。这里的“杨妃”指的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而杨贵妃曾被唐明皇称为“解语花”(“解语花”即牡丹花)。
又因为杨贵妃在赏牡丹时李白为其作《清平调》三首,在诗中李白把美艳丰满的杨贵妃比作雍容华贵的牡丹。
所以,作者把薛宝钗称作“杨妃”也暗喻薛宝钗如国色天香的牡丹。
从《红楼梦》这两个情节中,我们认为曹雪芹以花喻人,把端庄秀丽、稳重大方、举止娴雅的薛宝钗比作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薛宝钗在外人看来,端庄秀丽、雍容典雅,如同雍容华贵的富贵者之花“牡丹”,可那只是薛宝钗的表象,她的住所才是她心灵和性情的外化,真实的薛宝钗应该如她的住处“蘅芜苑”一样——高洁冷寂。
二、为什么让薛宝钗住“蘅芜苑”?1.用“蘅芜苑”的景象来象征薛宝钗之性情。“蘅芜苑”外围阴森透骨先看蘅芜苑的外围: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大观园中其他姑娘的住所到处花团锦簇,有各种家禽鸟雀,充满生机。
寡居的李纨号称如“槁木死灰”,她的往处“稻香村”也很素洁,园内却开着几百株杏花,风景宜人;
薛宝钗的“蘅芜苑”,连寡居的李纨住处都远远不如。
蘅芜苑外是蓑草残菱,让人觉得“阴森透骨”,环境之凄清萧索可见一斑。
曹雪芹以物喻人,这种景色正是宝钗性情的写照。
“蘅芜苑”内如同冷寂山崖再往苑内走,看看景色如何: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进门后迎面竟然是插天的山石,不管这山石如何玲珑,终究给人压抑、冷硬之感。
苑内没有各种花树,只是一些藤蔓芳草。这些藤蔓垂檐绕柱、参差披拂,隐隐有遮天蔽日之势。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石、藤均为阴气浓重之物,院内不可多置。曹雪芹知识庞杂,不会不知。
就算不说什么“阴阳五行”,如果藤蔓缠绕,垂檐绕柱,院内光线和温度定然会受到影响,不够明快温暖,给人阴冷压抑之感。
入门大石,院内藤萝缠绕,这“蘅芜苑”宛如一座山中洞府,冷寂萧索,正如这里主人的性情。
住室内如同“雪洞”般简素再往里走,看看薛宝钗的住室: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屋里的陈设简单朴素,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简、素、净。
这种布置不仅贾母看不下去,说如果你们这样,我们老太太就得住马圈了,就连农村来的老太太刘姥姥面对此情此景也无话可说。
整个房间作者形容就是“雪洞一般”,这个“雪洞”,既谐薛宝钗之“薛”,也喻宝钗之“冷”。
居处正如薛宝钗之“冷情”薛宝钗被誉为牡丹花,其所掷的花签的配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之“薛”谐音是“雪”,其判词有“金簪雪里埋”之谓,所以“冷”是曹雪芹赋予薛宝钗的一个重要特征。
薛宝钗具有超强的自控力,处世冷静世故 ,“冷情”是其处世哲学的核心。
她能在金钏跳井自杀后冷静地宽慰王夫人:金钏是个糊涂人,死不足惜;在哥哥为得到香菱,打死了人的情况下,其并无劝说和责怪,只是举家搬迁;她能在黛玉怼她的情况下,既无怒色,也不反击;她能把自己的新衣给死去的丫鬟金钏入殓。
薛宝钗为何养成如此“冷情”的性格?
薛宝钗出身皇商家庭,父亲去世很早,因为哥哥薛蟠不争气,薛宝钗只好早早分担家庭的责任。她知道商场的尔虞我诈,也知道家庭衰败后的人情冷暖,所以她也用“冷”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置身事外,远离是非,遇事冷静淡定,藏愚守拙。
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的景象正是薛宝钗“冷情”的写照和反映。
总之,薛宝钗所住蘅芜苑之景象,处处冷寂素淡,这也正像薛宝钗的性情——沉稳世故,冷静寡淡。
2.用“蘅芜苑”的景象来象征薛宝钗之高洁。- 山中高士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判词有“山中高士晶莹雪”之谓。此处的“雪”既谐宝钗之姓,又喻宝钗之冷,而“山中高士”正是对宝钗高洁品格的赞誉。
薛宝钗所居之蘅芜苑,门外萧索冷清,阴森透骨,如同荒野;进门一座大山石,挡住房舍,把院落遮挡得犹如一座山洞;院内藤蔓缠绕,芳草丛生,又如山中密境,作者正是以此来衬托宝钗犹如“山中隐士”。
- 香草美人
院中所植“蘅芜”、“蘅芷”之类,正是中国所谓之“香草”。
在屈原的《离骚》、《天问》中,“香草美人”正是品行高洁人士的象征,如:
“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宝钗居于这个种满香草的环境之中,正是曹雪芹刻意为之的“香草美人”的搭配,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宝钗高洁品格的赞誉。
- 室有幽兰
香草之所以为香草,就是因为它具有芬芳的气味,这种香味不比花香浓烈,但更加清雅及隽永。
我们通过两段文字来看蘅芜苑中的香味。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薛姨妈曾说,薛宝钗古怪,不喜欢花儿粉儿。
薛宝钗的衣服也不熏香,说有烟熏火燎味。
“青山公子骨,香草美人魂。”
可见,宝钗更喜欢天然的、素雅的香味,这香味正是蘅芜苑中藤萝、香草之香。
“室有幽兰不炷香。”
这两处对蘅芜苑的描写,均写了其清雅的香味,这正如宝钗之品格,如同“室有幽兰,不必炷香”,宝钗正如蘅芜苑中的一株幽兰,散发出恒久而雅致的香味。
3.用“蘅芜苑”的景象来象征薛宝钗之命运。- 喻宝钗之品行——初见无味,久则有趣。
贾政带清客们参观大观园,来到了蘅芜苑: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待看到满园藤萝香草、环境清雅时:
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一个“无味”,一个“有趣”,正如宝钗之品行:
初见宝钗“事不关已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藏愚守拙,很是无味;
相处久了,才知她品行高洁、行事沉稳、善解人意、品行端方,最是“有趣”。
- 喻宝钗之爱情——“恨无缘”
“蘅芜苑”,谐音“恨无缘”,这正如宝钗的爱情。
道是“无缘”,却最终达成金玉姻缘,与宝玉成婚;
道是“有缘”,却落得个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自己独守空房,凄凉终老。
所以,一个“恨”字,表达出无尽的遗憾、惆怅与绝望。
- 喻宝钗之悲哀——攀附
藤萝芳草虽好,但藤萝自身不能直立,需要攀岩附树;
芳草虽好,但大多不喜强光,多生于幽涧、深谷、树下。
薛家日益颓败,又是商贾出身,受人轻视。
无奈之下,薛家才来攀附贾家,长期赖在贾府不走,寄人篱下,忍受他人的白眼与奚落。
而宝钗就是这根攀附的藤条,希望攀上贾府这个高枝,挽救薛家之颓势。
宝钗生性空无,只做应该做之事,所以为了母亲和家族,才有此无奈之举,虽最终成就金玉之缘,但独守空房,孤苦终老,想来也是悲哀。
- 喻宝钗之结局——凄凉
宝钗一个年轻女子,住所没有似锦繁花,没有禽鸟争鸣,了无生机,而多山石、藤蔓、幽草这等阴冷之物,凄寂冷清;
宝钗的住室如雪洞,冰冷简素,这些都正如宝钗的心境与性情,也象征着宝钗冷落、凄凉的悲惨结局。
总之,曹雪芹把薛宝钗安排住进“蘅芜苑”,是象征手法的又一次运用,既象征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之高洁冷情,又象征宝钗攀附贾府、独守空房、老境凄凉之悲惨结局。《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牡丹高贵也有困扰。
《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薛宝钗抽的花签,跟她住的地方,两者根本不挂钩,好吗!
楼主的问题暗含一层意思,好像薛宝钗就是牡丹花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63回宝玉生日夜宴,众人抽的花签不代表品性,绝非人物评价,跟人物品格大多相悖。它们的是用来暗示命运的。
抽到什么花不重要,而是上面的诗歌内容重要。
宴席参加者共有16人,有8人抽到了花签,正好占一半。得签顺序是:宝钗、探春、李纨、湘云、麝月、香菱、黛玉、袭人。这个名单看似贵贱夹杂,好似无序,实则大有深意!!
请注意,麝月抽到了“韶华胜极”,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到麝月就春尽了,众人送春。也就是说,麝月是分水岭!
抽签在麝月之前的,都算是幸运者;抽在麝月之后的,就是灾难下的炮灰!不仅如此,就连幸运程度和炮灰值,都有排序!
此次盛宴是一场告别,接下来小说就直转急下,全部是离别和死亡的故事。贾府在被官方治罪之前,就要经历人祸风暴,很多人将见到命运结局。
抄检大观园只是个前奏,是王氏集团全面掌控贾府的象征。进入王氏天下后,宝钗会越来越得意,恰如她最后一首诗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多年筹谋,胜在一朝,宝玉这个金龟婿快到手了!她何止是幸运,还借助风暴展开了拳脚,终于扬眉吐气了。所以,她排在第一号,牡丹花是就是这个意思。
是指命运,是得势的象征。跟人之品性无关。
探春远嫁番邦,这桩婚姻本身是无奈之举,是避祸之举,跟薛家多年金龟梦终于实现的心情,大不相同。所以她排在第二,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李纨、湘云、麝月三人依次类推,她们基本是有惊无险,平稳度过。
麝月后面的三个就惨了,香菱被虐待死了,黛玉被活活气死了。最后一个袭人(长久以来被错解的最严重),其实她最惨,被卖青楼成为娼妓,跟着优伶蒋玉菡卖场卖笑。那时候的优伶娼妓根本不算人,社会最底层,世代永为贱民。仅被除籍(族谱中删除)这一项,就等同死了。其实比死更难堪!这就是袭人排最后的原因。
8个人抽得的花签,从高到低,暗示了8种命运。像个下坡,依次越来越差。未抽得花签的人,以此比照。
众人所抽花签,并非人物评价,不代表人物品格。有几个明显的反证:
1、香菱抽到了并蒂花。她的品性和命运,实在无一处适合并蒂花,不多解释了。
2、湘云抽到了海棠。海棠称为解语花,用于爱人之间的默契。而湘云大大咧咧,就像分给她的小戏子大花面一样,是武将作风,最不擅长风花雪月。
3、李纨抽到了梅花。梅花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身傲骨,李纨不是这种人,而且她讨厌梅花性格的人(妙玉)。
4、探春抽到了杏花。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她是有大格局,大气象的女子,具有秋日的成熟和凛冽,一如阔朗的秋爽斋。娇小的杏花,根本不是探春样貌。
5、宝钗抽的牡丹最荒谬。理由甚多,请参看本人微头条《红楼梦细节解密:大观园的牡丹花》。但是,有鉴于钗黛之争,论证宝钗都成了别有用心,所以牡丹花就不做证据用了。
明白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具体来看宝钗这个花签。诗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诗句出自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首先,这里出现了很多熟悉字眼:东风、芙蓉、芍药(在多人花签里反复出现)。芙蓉就是黛玉,芍药是湘云。东风指当权者,也就是王夫人。
1、似共东风利有因——人家牡丹,是东风的宠儿啊!
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本是赞美牡丹的。说牡丹即便不是人类,也能打动人心。
“无情” 值得解释一下,不是薄情的意思。它是佛教用语,一切众生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简单说就是动物以上的称有情,植物矿物称 "无情"。
请注意,历史上赞美牡丹花的诗词多不胜数,作者偏偏选这首,赞美中还带着讽刺——即便不是人!如果作者真有意让她艳冠群芳,明明应该用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嘛!
3、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宝钗这位宠儿一来,黛玉便无立足之地,而湘云傻啦吧唧的追随宝钗,甘心做她的小跟班。
4、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这里有个典故,韩弘是中唐时期的风云人物,一家出了三个节度使,官至中书令。晚年归隐长安,他很不喜欢牡丹(长安盛行牡丹),看见有牡丹,就立刻除掉。
罗隐原诗,感叹牡丹被辜负了。而曹雪芹用在此处,暗示宝钗尽管婚姻成功,却白费心机。宝玉就是韩令!
纵观花签全局,你就会明白,作者选此诗的重点,在于凸现【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一句!
也就是说,作者选用此诗,是为了暗示日后薛宝钗获得胜利,黛玉无处立足的局面。抽花签已经进入本书后期,风雨欲来,花签上记载的字字都是血泪,压根不是什么花仙子表演。
表象上的集体狂欢,实质是一次集体告别、集体哀悼。所有的花签,都在暗中指向芙蓉的不幸命运。所以这是演出了一部交响乐——芙蓉女儿诔!
薛宝钗这第一签,就像命运交响曲的开篇音,一上来就暗示了芙蓉女儿的处境。
《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薛宝钗“牡丹花签”签词。但她居住的蘅芜苑却一株花树也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花签影射命运,不代表各人喜好。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薛宝钗的“牡丹花签”题着“艳冠群芳”,是说她才貌威信为大观园群芳之首。
薛宝钗与林黛玉钗黛合一,她之才与貌,与林黛玉史湘云不分轩轾,一时瑜亮。但为人处事的口碑和威信,薛宝钗却要强于众人,甚至比之年纪大的李纨和王熙凤犹有胜出。
牡丹被评为百花之王,借以彰显薛宝钗在群芳中的地位恰如其分。
真正有意思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任是无情也(亦)动人”不是无情的意思,而是说牡丹若理解人们的期盼,化为人形一定美的倾国倾城,就算不懂得世人期盼,不能幻化成人,也不影响人们对她美的认识。“无情”与“解语”对应。指不解人意和善解人意的意思。
薛宝钗艳冠群芳也出自这首诗。“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芍药影射“史湘云醉卧芍药茵”,芙蓉影射林黛玉“芙蓉花签”。预示二人不如薛宝钗,结局也不如薛宝钗。
然而,身为花王的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一株花树也没有,房间如同“雪洞”一般。
(第十七回)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薛宝钗的艳冠群芳掣得牡丹花签,她本人却并不喜欢“花儿粉儿”的装饰,不表示她不喜欢花。贾母和刘姥姥进了“雪洞”一般房间,看到案上插着一瓶贡菊,冬天大观园红梅花开,她也欣赏。
蘅芜苑之所以一棵花树没有,都是些藤萝香草,实则代表了薛家攀附贾家,靠薛宝钗图谋金玉良姻之意。
薛家进京来到贾家,什么选秀,重整生意都是托词,最大目的就是攀附贾家谋得金玉良姻,让“贾王薛”三家彻底捆绑。薛宝钗看似有母兄,实则一个也靠不上,且被家族捆绑不自由,成为身兼家族复兴重任的“奴隶”。
花树有根能向上自立自强。而藤萝香草却无法自立,只能攀附岩石(宝玉)之上,寻求向上机会。这也是薛宝钗明知不可谓而为之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由来。
她对贾宝玉似有意似无意的情愫,正是“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而她最终与贾宝玉成就金玉良姻,实现史湘云与林黛玉两个表妹没能实现的姻缘,也正是“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最有意思的是薛宝钗让芳官唱的《赏花时》小调,出自《邯郸记》,说的是卢生“黄粱一梦”幡然醒悟的故事。对应的恰是贾宝玉婚后经历家破人亡、离家出走为僧的结果。
《红楼梦》这些对应关系,特别有趣。比方杏花签的贾探春,杏树却在李纨的稻香村。李纨的梅花签,梅花却在妙玉的栊翠庵。史湘云的海棠花签,海棠却在贾宝玉的蘅芜苑……大观园什么花都有,唯独没写过一支牡丹花。不能不令人深思。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曹雪芹为什么让她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这个问题问得好!
《红楼梦》怡红院开夜宴的时候,玩占花名。宝钗的花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显然作者给宝钗一个牡丹的桂冠,那么宝钗为什么不住在开满牡丹花的院子里,反而住进藤牵蔓绕的蘅芜苑呢?
贾府没有给牡丹花提供住宅薛宝钗生得鲜艳明媚,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很相似,大家都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牡丹是富贵人家普遍喜爱的花,花开富贵,寓意吉祥。
许多世家大族家里都有牡丹花。赏牡丹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里描述的就是赏牡丹的情景。
贾府是公爵府,大观园是给贵妃省亲的别院。然而大观园里关于牡丹的描述非常少。贾政试才大观园时,有一句“越牡丹亭”,可见贾府里有一座牡丹亭,牡丹亭附近是否种植了牡丹花,则不得而知。贾府里也没有赏牡丹花的记录。
大观园里的牡丹亭只是一个休闲的景点,不能住人。也就是说,贾府里没有适合薛宝钗这位牡丹花居住的地方。
这说明薛宝钗无处可居,她住的蘅芜苑本不属于她。
蘅芜苑是木石前盟的最好注解,宝钗鸠占鹊巢《红楼梦》第一回,讲述了宝玉和黛玉的来历,暗示了蘅芜苑应该属于黛玉。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生长在三生石畔。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神瑛侍者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绛珠仙草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后成为绛珠仙子,她追随神瑛侍者来到人间。今生,她也应该住在草木繁茂的地方,而蘅芜苑就是草木繁茂的地方。
蘅芜苑里的异草
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更重要的是蘅芜苑里还有石头,“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这块大石头把房屋都挡住了,这块石头与大荒山女娲剩下的石头,是不是很相像?蘅芜苑里的石头和异草岂不是木石前盟的最好注解?
宝钗则住进了蘅芜苑,暗喻宝钗抢占了黛玉的位置。果然后来宝钗冒名顶替黛玉嫁给了宝玉。
宝钗是花王,偏偏不喜欢花
牡丹花是花王,她应该喜欢花,然而宝钗不喜欢花。薛姨妈说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薛宝钗吃的是用花蕊制作的冷香丸,她掐花芯喂鱼。她的屋子里如雪洞一般,没有牡丹花的富贵景象。这说明宝钗是一个矛盾的人。
不爱花,偏偏是花王;是花王,却偏偏住在不适合花生长的雪洞般的屋子里。
藤牵蔓绕的蘅芜苑暗喻宝钗是攀附于贾府和宝玉的寄生草蘅芜苑里的草不是独立的草,而是藤牵蔓绕的。我们看看原文: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这些攀附于山巅和石隙的草,暗喻薛家和薛宝钗是攀附贾府和宝玉而生的。薛家跟贾府的关系没有跟王家的关系近。因为哥哥家也算是薛姨妈的娘家,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回娘家的。但是如果薛姨妈要回娘家住,王家也说不出什么来。
奇怪的是薛姨妈没有住进娘家,反而住进了姐姐家。姐姐家里还有婆婆,然而薛姨妈却住进去了,而且一住多年不走。薛姨妈这是跟贾府耗上了。
逼着贾府照应薛家。贾府采买应该都在薛家采购了,贾府当东西也是到薛家的铺子。王夫人要买人参也是宝钗让自己家的活计到参店,替贾府去买。薛家挣的是贾府的钱。
薛姨妈逼着贾府娶宝钗当儿媳妇。薛家宣扬金玉良缘,大肆宣传宝钗和宝玉联姻是天作之合。这是逼着贾府娶宝钗当媳妇。
贾府败落,宝玉出家,薛家和薛宝钗也就没有活路了。
以秦观的一句词来结束这篇短文吧。“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