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古代女子嫁人的时候很少会顾及到男方的年龄,毕竟当年刘备还娶过比自己小30多岁的孙氏女子呢。这么看来刘邦娶一个比自己小15岁的女子,似乎也并不是很过分。

事件回顾

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吕太公曾经跑到沛县这么一个小地方来寻求政治避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己结识了刘邦。

当时的刘邦尽管没有什么能耐,可是无赖地痞的流氓作风深深地吸引了吕太公,吕太公也由此认为如此无赖之人,将来必有前途,毕竟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嘛。

既然如此,吕太公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女儿无偿的奉献给刘邦当做自己的投资,反正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子通常是不太值钱的。吕太公有多少个女儿?咱们不得而知,但是好像将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并没有征询过自己女儿的意见。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上面的这一段话完全是处于那个时代之下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后人的揣测,接下来要讲一讲吕太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的更深一层次的考量。

前面讲到吕太公之所以来到沛县是因为政治避难,至于吕太公犯了什么错误,咱们暂且不谈,反正在秦朝末年,因为某些小事件犯错误而导致四处逃难的人数不胜数,毕竟此时在胡亥的统治之下,天下已经大乱了。

吕太公来到沛县政治避难,最先看好的必然是沛县县令,毕竟只有跟县令的关系搞好了,自己的生命才会有保障,万一和县令的关系搞不好,县令某日心血来潮,突然之间打个小报告,自己也就完犊子了。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吕太公发现沛县县令尽管是一县之长,可是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个人势力背景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刘邦。刘邦在当时的沛县里面声望足够的强大,并且还跟县里的萧何和曹参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竟然如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那么自己就是他的岳父。

将来如果真的秦王朝查某些事情查到自己头上,刘邦也必然会为自己挡一挡风波,谁让自己是这孩子的岳父呢。有着这样的背景考量之后,吕太公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触刘邦,甚至在吕太公生日宴会上,允许刘邦前来参与,并且暗中让自己的女儿结识刘邦。

一切达到木已成舟之后,便水到渠成道举行了这场婚礼。当然以刘邦这种无赖的性格来看,倘若秦王朝真的要找吕太公的麻烦,而刘邦此时没有足够的实力的话,八成会脚底抹油开溜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为何吕雉要嫁给刘邦,这事恐怕吕雉是说了不算,确切地说是吕太公为何要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才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堪;秦朝初立,始皇大刀阔斧的改革。因而在这个时期无论社会制度还是思想意识,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男婚女嫁,主流的社会风俗,还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尽管也存在一些出轨、私奔之类的情况,但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之下,绝大多数女人还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

吕雉也不例外。

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就首先要说明吕太公为何要把吕雉嫁给刘邦。

01

父母之命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

吕太公这个人很会相面,而且他自己还很信这一套东西。否则,他不会拿自己女儿的幸福开玩笑。他认为自己这个女儿命运好的很,很难得,要替她找一个好人家才出嫁。

一等就等到吕雉二十岁了,这在当时毫无疑问是大龄青年。

月老手里一根线,千里姻缘一线牵。

本来住在山东单父县的吕氏一家,不清楚啥原因,就有了仇家。为了躲避仇家,吕太公就带领全家来到了沛县定居。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是,吕太公跟沛县县令熟知,也算是依附他吧。史料没有具体记载这个县令的名字,但说他曾经为其子向吕公求娶吕雉为妻,但遭到吕公谢绝,看来关系的确不错。

虽然没能成为亲家,但没有影响彼此友好往来。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就安排祝贺吕公乔迁之喜。县令出面主持这个场面,自然有许多人来捧场。

主吏萧何负责安排宾客的坐席,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来客都被安排在堂下。

刘邦虽说仅仅是个泗水亭的亭长,但也没把县里那些干部放在眼里。平时又混吃混喝习惯了,仗义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赊账,几乎不用现钱消费。

县令很重视这事,但刘邦却没当回事,他不肯为此花这个钱,还想到堂上去蹭酒喝。

流氓自有流氓的套路,于是,刘邦就写了贺礼一万。

具体登记收钱的仆役,都清楚刘邦的套路,自然是要他把钱掏出来,这个可不能赊账哦。

萧何对这事是很认真的,要不以后刘邦也不会让他主管钱粮的事。虽然与刘邦关系不错,但也没法替他出这个钱。

一来二去就吵闹了起来,惊动了刘太公。太公一听就火了,想把刘邦给轰走。

结果一看刘邦的相貌,立马改变了态度,就安排他到堂上去就坐。

酒酣之际,太公私下对刘邦说:“我很会相面,看到你相貌非凡。希望你能娶我的女儿为糟糠之妻。”

还有这等好事,哪里说理去?

刘邦也老大不小了,比吕雉还大十五岁,虽说有个相好的曹氏,也生了个儿子刘肥,

不知道啥原因,一直也没登记结婚,仅仅是非法同居。

听到太公这么一说,刘邦没有不乐意的道理哦,吕雉就这么嫁给了刘邦。

太公的妻子吕媪很不高兴,说:“县令来求婚你都不答应,说你的女儿很难得,要找个好人家,你现在居然把他嫁给了一个小小的亭长。”

吕公说:“这个事不是你女人家能够懂得。”

既然是吕公如此安排,吕雉也没得选择,就这么嫁给了刘邦。

02

非凡之人自有非凡之处

相面这个事,我不太相信。但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这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生活阅历丰富、世事通达的人,会看人、识人还是可信的。

从一个人的性格、做事的套路,是可以预知他将来的前程。

比如说,一个人喜欢读书,将来成就不好说,但起码能考个好学校,这没错吧。

吕雉二十时嫁给刘邦,应该在前220年左右。

此时秦始皇(前259--前210年),还在盛年鼎盛时期,他也仅仅比刘邦大三岁。

就刘邦的品行来看,他绝不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按部就班勤勤恳恳工作,求得发迹。只有在非常时期,刘邦才可能飞黄腾达。

吕公是预知天下将会大乱,还是真的看出刘邦相貌非凡呢?

这是个好问题哦,我对此很纠结,存有疑问,敬请高人对此解惑答疑。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刘邦和吕雉在中国是大名鼎鼎的一对夫妻,可是刘邦比吕雉大十多岁,且刘邦家景并不富裕,早年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又有一帮狐朋狗友,他亲爹刘太公斥其为无赖,这样的泼皮破落户,竟被吕雉的父亲吕公看中,视作乘龙快婿,原因在哪呢?刘邦任何时候都有一批朋友在身边,生逢乱世,自己有呼风唤雨、聚集众人的能力就是资本,要知道,杀猪的樊哙,吹喇叭的周勃等这些看似不堪的朋友,后来都跟刘邦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大汉建立时,个个都成了开国元勋。而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因为在老家得罪了人,就举家投身到在沛县当县令的朋友处,人生地不熟的,自然要有个靠山,而刘邦有人脉有势力,符合这个条件,所以吕公愿嫁女儿给刘邦,这是根本原因,至于说刘邦是天生富贵相,用“贺一万”胡悠吕公显豪爽,吕公会看相等等,完全是瞎扯蛋!刘邦会来事,人际关系好自然益处不少,甚至官府办不到的事情,刘季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弄得花好月圆,而泗水亭长,也有一定的实权,这里刘邦就身价倍增了:他有治安警卫,治理民事的权力,是体制内人员,有官方身份,还有私人势力,大小算个风云人物。刘邦尽管好色,喜欢与刘肥的妈偷情,但毕竟还是单身,吕公将自己女儿嫁给他,过门就是正妻,如果刘邦在官场上能飞黄腾达了,如儿也有了地位。不得不说吕公是位高瞻远瞩的智者,刘邦君临天下后,封吕公为临泗侯,吕雉专政时赠为吕宣王,这吕公的确不一般。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选婿选刘邦——看丈人吕公是如何一本正经的胡扯

首先要明确吕雉这会儿还是吕姑娘,还不是那个像后期甄嬛似的黑化了的吕后,她的婚姻,是由他爹吕公说了算的,在《史记》里这样描述:吕雉的父亲吕太公作为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在一次聚会的时候,淘到了宝,混混出身的刘邦,面相竟贵不可言。于是,主动请求要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吕雉下嫁给小亭长。吕雉的母亲愤怒的表示了自己的疑惑,你常说自己姑娘要嫁一个贵人,沛县县令想做你的女婿你都不肯,为啥偏偏相中了个这么普通的刘邦呢?吕太公很男人的回复了一句:这不是你这老娘们能理解的了的(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当然了,这是正史所描述的具体情况,不排除吕太公确实是位世外高人,能掐会算。

但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只有两种情况。

要么是司马迁胡扯了这么一段,要么是吕太公胡扯了这么一段。

分析下的话,就会发现,事情真相远远没有这么玄乎。

1.吕家有寻找一个靠山的需要。

先来看吕公一家是怎么来到沛县的呢?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吕雉一家并非是名门望族,先前因为在老家得罪了人,为了躲避仇家,赶巧有个朋友在沛县当县令,于是举家搬到了沛县这儿,所以他家的状态,准确点叫“人生地不熟”,这一家人想要在沛县长久立足,总得需要跟当地的方方面面都要搞好关系。这是吕公愿意招一个有能力的女婿的先决条件。

2.为什么选择的是刘邦?

萧何给宴会定下规矩:贺礼不满千钱,堂下坐。刘邦一听,嘿,喝酒还分三六九等,劲头儿一下上来了:给老子记账,泗水亭长刘邦贺钱一万。堂上的吕公一听也是大惊:嚯!这是哪位豪杰,出手这么阔绰?赶紧起身儿去迎接着,他也摸不准刘邦底细。至少当时不知道这位爷既没带钱,也没准备出钱。可人家脸皮厚啊,与吕公谈笑风生,一点没不好意思,《史记》还有一句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宴会上来的都是谁?“沛中豪桀吏”,意思就是基本上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而刘邦在这些人中是什么表现呢?“素易诸吏”平常就瞧不上这些小官小吏,宴会之上,他插科打挥,甚至随意取笑各位来宾,舒适的很!按今天的话,这群人中,刘邦是相当有话语权的。只是他没想到,出风头的无心,看的人却有意,在宴会上的表现已经间接的向吕公展现了他的实力与影响力,这个单身王老五,虽说老了点,但他所掌握的能量,好像远高于一个普通亭长。

3.吕公为什么选择了刘邦而不是沛县县令?

这是吕雉母亲首先提出的疑问,毕竟这道选择题看上去很简单,秦朝的郡县制下,无论一个亭长再怎么牛,县令的地位,权利还是远远大过他的。

县令为“官”,而亭长只是“吏”,二者的身份确实相差甚大,官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有品级,而吏无品级。

但这里有一点很关键,官是可以升迁,调任的。吏不可以,基本上只能在一个地方工作。所以“吏”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担任。可在这时,这个劣势却恰恰是一个优势,吕太公希望的是在沛县找一个靠山,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工作地点稳定的刘邦其实比不一定几年后就调走的县令更适合“罩”着吕公一家。

还有一点,刘邦娶吕雉,是以正妻的身份娶回家的,而沛县县令那里却不一定,史书上没记这些鸡毛蒜皮。但是以两个人是朋友的关系来推断的话,县令年龄恐怕不会太小,已经成家的概率不低,也就意味着假如他娶吕雉的话,大概率是要纳吕雉为妾的,妾在古代其实是下人的身份(何况基本没可能转正)。这一点,恐怕也是吕公不能接受的。

所以,看似吕公是因为相面而相中了刘邦,实际上,更是一种利益之下的博弈与取舍。只是吕公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婿日后还真发达了。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刘邦靠气场征服吕公、吕雉

摘要:嬉笑怒骂,舌战群儒。气场无匹,芳心顿许

有史为证,请看《史记·高祖本纪》中的相关记载:

一、“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我简单翻译一下:第一句:刘邦鼻梁高,眉骨高,胡须美。评价:比刘德华还要帅,跟周总理差不多。第二句:刘邦专门请人从薛地定制了一顶竹皮帽,经常戴着。评价:古人特别重视帽子,刘邦的帽子都是定制的。说明他非常注重形象。评价:刘邦相貌堂堂,注重仪表。

二、“(高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简单解释:刘邦通过考试,成为亭长。后来,为县里边押送服“徒”刑的罪犯去骊山。既然能够通过考试,自然有一些本领。亭长,到底是多大的官呢?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最小可能是个村长,最大也就是个派出所所长。但是有一点,专家基本认同的是:这是个武职。另外刘邦能为县里押送犯人,肯定是有些武功的,绝不是文弱书生。加上刘邦能够通过考试,肯定有些文才,再加上“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他和官署中的人每天开玩笑,嬉笑怒骂。狎侮,约等于开玩笑),说明他口才出众,善于开玩笑,擅长交际。

评价:刘邦文武双全,擅长交际。

三、“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简单翻译:吕父是沛县长的朋友,避仇来沛县定居。县里的官老爷们都前去送礼祝贺。送千钱的坐上席,其他的坐下席。刘邦素来和这些人相熟,却又瞧不起这些官老爷们的做派。竟然前去搅局,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走进去,不送一分钱,却声称送礼一万钱。于是主人赶紧出来迎接。在座的这些人谁不知根知底,肯定有人向刘邦发难,刨根问底。而刘邦神情自若,舌战群儒,气惊四座,势压群芳。至此,无人敢上座,刘邦坦然坐之,众人则敢怒不敢言。

评价:刘邦知己知彼,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还勉强可以理解,怎么牵扯上知己知彼呢?刘邦一生,最大的绝招就是“知己知彼”。我们且看诸葛亮是如何舌战群儒的,无非就是知己知彼,抓住对手的痛处,打蛇打七寸。前面说过,刘邦和衙门里的人每天开玩笑,嬉笑怒骂。调查研究在前,舌战群儒在后。刘邦牛刀小试,小小的沛县,谁是他的对手呢?

总结起来,就是三点:首先是敢。其次是坦荡,不怕别人揭短,戳到了自己的痛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是知人、识人,避实击虚,专门攻击他们的痛处。绝招不用太多,三板斧足矣。

外表美是气场的重要部分,有些人光凭外表美就可以美得让人窒息。内在美是气场的核心,才是力量的源泉。刘邦内外兼修:相貌堂堂,注重仪表;文武双全,擅长交际;舌战群儒,知己知彼。凭此三点,难道还不足以征服吕父、吕雉?

总结:看到刘邦的魅力了吗?刘邦啊!刘邦!你的气场跨越千年。我是你的铁杆粉丝。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而且比吕雉大15岁,后者为何还要嫁给他?

年青时的刘邦确实是乡间一泼皮 ,胸无点墨不说,年纪老大仍不事产业,整日里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吃混喝,撩鸡逗狗,眠花宿柳,连亲爹和嫂嫂都嫌弃他,避之唯恐不及。

刘邦的父兄都是乡下土里刨食的普通农夫,他却不愿意从事农业劳作,且生性懒散疲沓,嗜酒好色,但他也有很多优点,譬如仗义疏财(前提是手里有几个钱),乐善好施,性格开朗,度量宽宏,喜交豪杰,平易近人。刘邦经常身无分文,却喜挥霍,所以他老爹刘太公认为他存不住钱,不能发家致富,一辈子只能是个流氓无赖。

成人后的刘邦倒也颇为能干,他交游广阔,熟悉当地民情,又热心好事,于是被官府任为彭城沛县泗水亭长(相当于乡治保主任)。

刘邦做泗水亭长之时,和沛县狱吏萧何亲善,来往颇勤。一日,萧何来到乡下找刘邦闲谈,无意间聊到县里忽然搬来了一户姓吕的人家 ,户主吕公是单父县(今山东境内)人,是个有钱的绅士,据说是为躲避仇家迫害前来投奔沛县令的。县令为了顾全旧情,下令凡县衙属吏都要凑钱庆贺。刘邦当时囊中羞涩,穷得叮当响,却随口答应道“贵客辱临,应当重贺”。萧何以为他不过随口那么一说,开玩笑而已,也未当真,两人拱手而别。

谁知到了摆酒庆贺的那天,刘邦竟然大摇大摆的走来,一到就大咧咧的长驱直入。彼时萧何正在前厅替吕公招呼客人,同时代他收受贺礼,他见刘邦走进来,知道他不名一文,于是故意高喊道:“贺礼不满千钱者,请坐在堂下”。

刘邦一听,不慌不忙的掏出名刺(片),让萧何在上面写下“贺钱一万”四字,然后在萧何惊讶的眼神 中将名刺递了进去。

吕公见刘邦出手豪阔,贺资独厚,急忙迎了出来,恭请刘邦上座。刘邦倒也不谦逊,大喇喇地坐到了主宾的位置。

吕公善相,见刘邦虽衣着朴素,却龟背斗胸,日角龙骨,相貌奇特,更是礼敬有加。萧何知道刘邦空手而来,就在一旁讥讽道:“刘家小子专好大言欺人,没一文钱贺礼”。原来,“贺钱一万”不过是打了张白条。吕公明明听到,却仍然对吃白食的刘邦待如上宾,并未改变对刘邦的恭敬态度。

等到开席,吕公竟把刘邦请到上座,刘邦到也不装逼、不扭捏,只顾开怀畅饮,大吃大喝。酒酣耳热、杯盘狼藉,筵席散了,吕公以目示意刘邦,让他单独留下。刘邦口袋里一个铜子都没有,却并不慌张,谁知吕公没责备他,反问道:“我平素遇到相貌奇特之人,无一人及得上你,不知你可曾娶妻” ?刘邦说自己站着一竖,躺着一横,尚未婚娶。吕公开门见山道:“我有个小女儿,容貌还过得去,希望能嫁给你做妻子,请勿嫌弃”。刘邦一听,想不到吃白食还吃出个媳妇来,真是喜从天降,忙不迭跪地磕头行礼。

事后,吕公妻子责备老儿说:“你常说我们的小女天生贵相,多少大户人家上门提亲,把门槛都踏平了你也不许,却偏偏把女儿嫁给刘邦这么一个穷极无聊的乡下老光棍”。吕公说:“刘邦之相贵不可言,日后必君临天下”。就这样,年纪不满二十且长的如花似玉的吕雉嫁给了已经三十五岁的油腻大叔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灭项羽,统一中国,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吕雉与刘邦是结发夫妻,又共过患难,刘邦建汉称帝后,封吕雉为皇后 。她就是后来专权的的吕后。

参见《史记》【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