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明代第一清官,非海瑞莫属,海瑞以忠贞不二、刚正不阿品行,行走在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历经四朝,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仅如此,以海瑞刚烈的秉性,竟然可以完好保存自身,并能得以善终。
那么海瑞何德何能,为什么能在艰险丛生的官场存活下来呢?
一、朝中有人支持
海瑞本身是不屑于去搞关系,结交官员、领导的,但这不代表海瑞就是孤家寡人。嘉靖二十八年,海瑞考中了举人,为了他的抱负,海瑞当然要继续考试,只是海瑞的天赋不算高,在之后的两次会试中屡屡落榜,于是海瑞决定放弃考试,直接做官。
在明代,考中举人也是可做官的,但一般来说大官是做不了的,只能个品级很低的小官,于是海瑞就做了南平县的教谕。朝廷御史前来视察工作,大家都跪地施礼,唯独海瑞一人以作揖替代,海瑞还理直气壮: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海笔架”之名一下子传扬开来,就连朝廷高官也注意到了海瑞。按照海瑞的无礼举动,很可能丢官罢职,然而海瑞不仅没有被罢免,还升了官,升为淳安知县。这并非海瑞自己的造化,而是朝中有人特意提拔海瑞。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明星,有的人喜欢这个明星,有的人喜欢那个,有人黑,也有人为其摇旗呐喊。海瑞刚正不阿的秉性,也得到一些朝廷大员的赏识,当然这里面有利用他的人,当然也有赏识他的人。
海瑞的确工作很努力,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但如果朝廷中没有人为其撑腰,他是不可能节节高升的。在做淳安县令的时候,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肆意妄为,要钱要东西,海瑞当然不会妥协,直接命令抓起来,痛打了一顿。
胡宗宪得知此事,并没有责怪海瑞,一方面胡宗宪的确是大人有大量,不愿跟海瑞一般见识,另一方面,胡宗宪也忌惮这海瑞背后的势力,他也不想惹上麻烦。
都御史鄢懋卿,严嵩手下的头号红人,也在海瑞手底下栽了跟头,因为海瑞根本就不给鄢懋卿面子。对此,鄢懋卿派人展开报复,但海瑞仍是完好无损,之后反而被提拔为户部主事。
在海瑞上奏那封举世名篇《治安疏》后,首辅徐阶都曾给海瑞说好话。可见,海瑞的高风亮节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多朝廷高官的好感。
二、嘉靖帝不杀海瑞
作为权臣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只要得到一个人的支持足够了,那就是皇帝。严嵩为何得宠,权倾朝野二十年?主要在于嘉靖帝的宠信,只要嘉靖皇帝信任严嵩,严嵩就一直可以为所欲为。
嘉靖帝当然不会宠信海瑞,而恰好相反,嘉靖帝是十分想处死海瑞的,主要因为海瑞上奏了那篇《治安疏》。
史料记载:
“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在《治安疏》中,海瑞将嘉靖批驳得一文不值,什么大兴土木,多年不上朝,法纪松弛之类。嘉靖看到后气得暴跳如雷,直接就要下令去抓海瑞,好在嘉靖旁边有黄锦等人给海瑞说了几句好话,这才保住了海瑞。
当然了,如果嘉靖一定要杀海瑞,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时嘉靖基本上接近弥留之际。看到了海瑞的奏疏,他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他发现海瑞说的基本上都正确,他这个皇帝做得的确不怎么样。
海瑞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全国都知道了海瑞上奏的那份“骂书”。嘉靖也很清楚,如果他杀了海瑞,那就证实了他就是那个暴君。当然了,既然得罪了皇帝,被关进诏狱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海瑞并没有接到任何罪名,也没有得到杀头的通知。
直到嘉靖去世,海瑞仍是完好无损。狱卒得知嘉靖皇帝去世,还特意准备了好酒好菜,款待海瑞,可见大家都看到了海瑞的能量,能在虎口脱险的人,必定不可小觑。或许很多人认为,海瑞得知皇帝死了,一定会很高兴,反而海瑞是号啕痛哭,几近崩溃。
在海瑞眼中,嘉靖帝仍是他的君主,或许嘉靖有种种不是,但海瑞不会背弃他的国家和君主。隆庆帝继位后,马上释放了海瑞,官复原职。
严嵩倚仗的是嘉靖的宠信,徐阶倚仗的是强悍的权谋,而海瑞的倚仗是皇帝“不敢杀他”,在旁人看来,皇帝都不敢杀的人,他们难道敢去触这个霉头?所以说,海瑞不仅保全了自身,还以此得到了一枚“免死金牌”,不论海瑞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员们都会给一些面子,就算惹不起,总也躲得起。
三、被皇帝立为标杆
之所以嘉靖留下了海瑞,目的则是让隆庆帝重用他,先帝的遗志,隆庆帝当然不敢违背。所以在隆庆帝的授意下,海瑞的官职节节高升,从户部主事到尚宝丞,再到两京左右通政,之后以佥都御史的身份成了应天巡抚,可谓封疆大吏。
海瑞做官的原则从来没有变,那就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兢兢业业,为了国家和百姓,海瑞可以付出一切,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员们无法认同海瑞的价值观,所以大家只能退避三舍。
为何海瑞能屹立不倒?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为官的标杆,政府的正面形象,而在皇帝的保护下,很少有人敢跟海大人过不去。海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为国家办了不少好事,百姓都记得海大人的好,只是以海瑞的品行和能力,无法肩负高位,也就是说,海瑞无法成就什么大的作为。
给海瑞送葬的那天,百姓们自觉在江两岸为其送别,身着丧服,为其祭奠的人蔓延百里不绝。
如果海瑞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想来明王朝或许能走得更远。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海瑞(1514-1587年),琼山(今海口)人,是明朝著名的大清官,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与北宋包拯齐名,被民间誉作“海青天”。海瑞一辈子活了74岁,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君主昏庸,官员腐败的明朝中晚期,“海瑞”的名字俨然成为了清官文化的象征符号。
今天二哥就带大家走进海瑞的生平,来了解一下这位“青天大老爷”是如何做官的。
笔架先生海瑞自三十七岁举人出身入仕,四十一岁才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任教谕的第二年,全省官员都知道了这个脾气有点古怪的正八品小官。
有一次,延平府视学(明朝教育系统中的巡视官员)到南平视察工作,=海瑞和他的两名副手前来接待。副手们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叩头拜见。海瑞夹在二人中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嘲讽道:“哟,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显然是觉得海瑞应是有意轻慢自己,便拂袖而去了。
对此,海瑞给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讲到,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时应拜而不跪,以体现师道尊严。没承想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而无所不用其极,跪迎上官早已相习成风。海瑞的这一站却成了官场之异类,自成官场的一股清流。
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流传开来。
不惮权贵到了四十五岁时,这位鬓角斑白的教谕被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刚接任县令不久,当时内阁首辅严嵩的党羽、江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道经淳安, 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 沿途作威作福, 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 还多次凌辱驿丞。于是海瑞便立即命令衙役拘捕了这位公子,将其押解至衙门, 并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
他在呈报总督胡宗宪的公文内声称:“以前胡总督巡视时, 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 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 一定不是胡公子。” 并派人报告胡宗宪。这让胡宗宪哭笑不得,自知无法治罪于海瑞,吃了“哑巴亏”。
嘉靖三十九年(1560),严嵩另一同党、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所到之同样是飞扬跋扈,极尽奢侈浮夸之风。由于他掌握着朝廷的盐运业务,是实打实的“肥差”。各地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好吃好喝的接待他,没有丝毫怠慢。动辄就是几千两白银的贿赂,只是为了让鄢氏能够“行个方便”。
然而刚正不阿的海县令却不吃这套,鄢懋卿的节使还没到达淳安时,就接到海瑞给他写的一封禀帖,禀帖中写到:
“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瑞谨案……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云:‘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与台下颁行条约大悖戾。”
意思是说鄢懋卿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海瑞还在禀帖中严肃地指出:
“夫都院出理盐政,我祖宗以来未之有,亦希阔事也。事出希阔,则疾苦者望车驾而赴诉,贪酷者望车驾而改心,百姓得希阔之遇焉可也。乃今府县恐以不周致罪,极意买办,里甲惮于出才,怨口嗷嗷。百姓不沾希阔之恩,反苦希阔之费。”
意在点出鄢懋卿种种道貌岸然行径的不合礼法。于是鄢氏自知无辩解余地,只得绕道而去,自此对海瑞怀恨在心。海瑞的上司,严州府守令获知此事后,先是想要责备海瑞的鲁莽,后又回过神来,相形见绌的称赞道:
“好了淳安百姓,难为汝!难为汝!”
不畏圣怒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当时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逐渐怠慢朝政,不理政务。终日沉迷于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们算是等到了拍马屁的好时机,正向为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来讨皇帝的欢心。
此时,又是年逾半百的海瑞挺身而出。他不惧君威,上疏痛斥朝政利弊,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虽位凌人民之上,但不能只顾自己安乐长寿,而应该以万民为念,听取臣下的意见,为百姓谋福利。作为合格的君主,必须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第一要务,否则就是失职的,算不上一个好皇帝。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疏》(注:俗称《上皇帝疏》,或《万言书》)。在这份奏疏中,海瑞说世宗皇帝就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 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挥霍无度和民间的盗匪横行,皇帝本人都应该负直接责任。而奏疏中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话是: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 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这基本上算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了,后果自然可想而知。世宗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勃然大怒。
受谕还尊“海瑞骂皇帝”一事简直是千古无出其右。正在世宗皇帝盛怒之下想要治罪于他的时候,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到:“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在预备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便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
当时世宗虽已年花甲,而尚未完全昏聩,稍冷静后,还要扔在地上的《治安疏》“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数月”。
后来,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世宗还是下了诏书,将海瑞下狱论死。与此同时,世宗甚至自己已不久于世,于是密谕内阁首辅徐阶写下了遗诏,令后继皇帝在他宾天后,立即释放海瑞,并加重用。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登基,立即遵从遗诏将海瑞“首出之狱”,不仅官复原职,还加重用。隆庆三年(1569),在徐阶的推荐下,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登上了他为官生涯的最高峰。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了。
作为历史的共识,海瑞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无疑是明朝乃至整个古代官场上的清官典范。
然而,二哥看来,海瑞的一生虽始终秉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但在表象上难免给人一种过于偏执和较真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究其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虽然屡次冒犯权威,甚至引得圣怒,但却始终站在维护皇权利益的一方在行事。
一方面,他坚定地拥护着太祖皇帝所设立的“祖制”,以国为家,家国不分,确实做到了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不畏强权,给浑噩的明朝官场带去一股清流,直面并揭露丑陋的官场恶习。
而无论以上哪一点,无疑都是庙堂之上的那位天子所愿意看到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海瑞将家国之利益当作为官的根本出发点,成为了执政者教化官场风气最便捷有力武器。试问哪个皇帝会排斥一个为自家江山社稷呕心沥血的忠臣呢?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皇帝已经被指着鼻子骂了,但在冷静思考过后,还是赦免了海瑞的“过失”。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打铁还需自身硬。海瑞虽然性格偏执,但是他自己走得正,行得正,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件不做,贪污受贿的事情绝对没有,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把柄给别人。
就连他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文中也是先表扬一番、肯定一番,即使后面有批评,海瑞也是实事求是,有依据有出处,没有胡说八道。
再说了,他一直是穷的一无所有,谁会去惹他?惹他不是自找麻烦?
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海瑞才能在奇葩的明朝官场生存下来。能做到海瑞这样的境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第二个吗?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不可否认,明王朝有奸佞当朝、有“纸糊阁老”、也有党争……但是说明王朝奸臣遍地未免有些过于危言耸听了!终明王朝二百余年,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奸臣当道”,即便是钟爱木匠活儿的明熹宗朱由校也没有丧失对朝局的绝对把控。就这一点而言,明王朝已经完胜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了。关于海瑞性格偏执、不畏强权,为何能够得以善终、而且步步高升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几个阶段来论。
官场起步海瑞这个人在科场之上并不得意,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获得了官场的“入场券”,但后来接连两次会试都没能高中!最终,海瑞不得不放下身段,以一榜出身的劣势跻身官场,出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諭,这一年海瑞已经整四十周岁了!直到四十八岁时,海瑞才当上了知县。按理说,海瑞的仕途差不多也就那么回事了,能混个知府之类便烧了高香了!但是,事实却大大出乎意料,海瑞的仕途这才刚刚起步……
海瑞这个人性格刚直,甚至有些“偏执”,他有一套自己的是非观,与世俗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海瑞偏偏又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看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就要指出来,管你什么人!这种性格可想而知,与上级、同僚的关系恐怕很难处理好。事实也的确如此,海瑞自从涉足官场,与上级、同僚的关系就一直不太和谐。可问题是,海瑞这个人几乎是“清教徒”一般的存在,身上根本没有让人可以抓住借题发挥的小辫子!那些个看不惯海瑞的上级、同僚,干生气、可就是拿他没辙。最终,这帮人达成了一个跨地域、跨时间的惊人一致——举荐海瑞升官!“既然我们整不倒你,那就推荐你高升,你爱去哪去哪,别在我们这儿就行!”就这样,海瑞不仅没有被人整倒,反倒是一步步进入了北京,升任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名动天下在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不久之后,海瑞便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纸《治安疏》,将明世宗朱厚熜骂了个狗血淋头……以至于明世宗读到这份奏疏之时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怒吼:“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可这个时候,明世宗宠宦黄锦冷不丁来了一句:“这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知冒犯皇上该死,已经买好了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全部被遣散了,他是不会逃跑的。”
听到这话,明世宗反倒是冷静了下来,把海瑞的《治安疏》前前后后又读了好几遍,最后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人可比比干,朕却不是商纣王。”就这样,海瑞非但没有被杀,反倒是成了“逆龙鳞”的诤臣典范,名动天下!但是,明世宗终究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气度和魄力,虽然没杀海瑞,却也没有像唐太宗对待魏徵那般对待海瑞,而是将他下了大狱。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明世宗彼时很可能是想将海瑞作为一把“利剑”留给儿子明穆宗朱载垕。毕竟敢于大公无私、“逆龙鳞”的人并不多……
性格不足凸显明世宗去世之后,刚刚即位的明穆宗便以先帝遗命为由赦免了海瑞。这个时候的海瑞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诤臣楷模,其名可用!于是,在短暂的过渡之后,明穆宗正式将海瑞外放应天巡抚,主政南直隶地区。而恰恰是这一次外放重用,给海瑞的仕途划上了一个不来圆满的“句号”。
在位列封疆之后,海瑞性格上缺乏变通的不足便逐渐凸显了出来。作为知县,缺乏变通倒也谈不上是什么不足,毕竟照章办事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作为独掌一方的行政大员、封疆大吏,缺乏变通显然就很难适应角色了。海瑞出任应天巡抚之后,铁腕试点“一条鞭法”等新政(其实就是后来张居正搞的那些)却缺乏妥协与变通。改革势必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有时候适当妥协、变通在所难免。可恰恰实行这件事的却是不知变通的海瑞,结局可想而知,整个南直隶地区的贵族、官僚、富户人人自危,连退休“宰相”徐阶也未能幸免。
最终,整个南直隶甚至北京的贵族、官僚、富户联名弹劾海瑞!明穆宗为了改革试点能够继续、也为了息事宁人,也只能将海瑞调任闲职了事。虽说是调任闲职,但海瑞名声在外,为了给明王朝留下这最后一丝清风正气,明穆宗也必须给海瑞一个合理的安置。后来,因为与高拱有矛盾、受到高拱的挤兑,海瑞一气之下辞官归里,明穆宗倒也落得清净,便没有刻意挽留。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海瑞是主动请辞并不是被罢官,相关“退休待遇”还是有的。
张居正刻意回避或许是因为海瑞应天巡抚任上的表现让张居正心有余悸,张居正掌权之后,对海瑞一直是敬而远之。虽然也曾经派人考察过海瑞,但最终还是作罢了。在万历朝的前十年里,海瑞基本上延续了隆庆年间的待遇,在家休息。
古稀复出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不久之后,明神宗朱翊钧开始了对张居正、冯保的政治总清算!为了给自己博取美名,明神宗再一次想到了赋闲十余年的海瑞。万历十二年,海瑞被重新启用,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还没到任便改任了南京吏部右侍郎,这一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这时候明神宗用海瑞,说白了不过就是将其视为了一座邀买人心、美名的神主而已,并没有真心打算重用海瑞。
但海瑞却不改初心,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套行为准则,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于是,上书明神宗恢复明初的“剝皮实草”、重典治贪,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搞得南京、北京的官员纷纷弹劾海瑞。明神宗根本没打算重用海瑞,也就没把弹劾他的那些话当回事。不仅没有处罚海瑞,还将他升为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在海瑞多次上疏未被真正理会之后,心灰意冷的海瑞再一次选择了辞官。但彼时的海瑞名气可用,明神宗哪里舍得放弃不用?就这样,海瑞硬是被明神宗留在了任上,直到去世……
综上所述,海瑞早期之所以能够得以高升,得益于其“身正不怕影子斜”,一生正气的海瑞让对手抓不住任何小辫子,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对待他,以推荐高升取代了攻击、整倒。在那篇《治安疏》问世之后,海瑞成了诤臣的楷模、成了一块神主、明王朝最后的一丝清风正气!无论是明王朝的皇帝还是权臣张居正,出于政治需要,都不得不高举这块神主!就算不用,也不能弃之不顾。就这样,海瑞虽然被打发去了南京充任闲职,职位却在不断升迁,并且得以善终、老死任上。彼时的明王朝官场早已浑浊不堪,如果再没了海瑞这块神主、这最后一丝清风正气,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尔虞我诈了……·因此,明王朝的皇帝们需要海瑞!其名可用,可大用!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最近被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深深地吸引。当我读到第五章海瑞篇的时候,我发现海瑞的性格既古怪又执拗,他既严格遵从法律要求,却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既被人仰慕,却又没有人将他当作榜样。
如此矛盾、偏执的一个人,却能够在奸臣当道的明朝得到善终,难道海瑞还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和品质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否则,像海瑞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人,哪里可能安稳一生并得到善终。
海瑞一生清廉节俭,他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也要求所有的官僚恪守原则。我们从几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海瑞的清廉节俭。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用传递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海瑞要替母亲做寿,大开筵席,竟然买了两斤肉。
胡宗宪这么告诉其他的官僚,很明显是嘲笑海瑞贫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二,海瑞是真的节俭,大开筵席为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的肉。
另外海瑞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了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由此可以看出海瑞一生两袖清风,自己官至二品,却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坚守。
古代的大部分官员都是有私欲,他们做官就是为了一心敛财、追求名利,而海瑞是极度看不上这种行为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不惜和整个官僚集团对峙。
在海瑞在担任楚南县的县令之时,鄢懋卿受命去各个地方清理盐法,很多的地方官对这位钦差大臣都是毕恭毕敬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鄢懋卿也借机沽名钓誉,大肆敛财,但是像海瑞这样的一根筋的大臣,自然看不出官僚之间的小把戏。所以在鄢懋卿到达淳安之前,他先收到了一个禀帖,主要意思就是要求鄢懋卿摒弃奢华的排场和收刮,如果不能拒绝这样的阿谀奉承,他将公事公办,启奏圣上。鄢懋卿在看到这篇禀帖之后,硬是绕道淳安去了。
经此一事,海瑞就已经和他其他的官僚们不同了,他们在很多原则的立场上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如果不是海瑞恪守自己的原则,一生清廉奉公,他最终也会被其他的官僚排挤,不会得以善终。
海瑞一生从不畏惧强权,敢于抗命直言,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为他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嘉靖皇帝一生主要的兴趣就是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希冀自己一生长命不老,他喜欢虚荣,所以信任像严嵩这样的奸佞小人,他不接受别人批评自己,而当他自己做了错误的判断,他就开始推卸责任。
海瑞在看透了嘉靖皇帝的心理之后,他向嘉靖皇帝递上了奏疏,在这个奏疏里他指出嘉靖皇帝就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愚蠢的君主,他做的决定导致了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如此犀利的文字,让嘉靖皇帝直接勃然大怒,他嘴里叫喊着:“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的太监只能让皇上息怒,他对皇上说:“海瑞自知必死无疑,他已经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了”。
嘉靖皇帝听完长叹一声,最终还是没有惩罚海瑞。但是在那之后,嘉靖皇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对海瑞痛骂自己的事儿还是很别扭,于是他命人将海瑞抓起来,这样海瑞就在大牢里住了十个月。
十个月之后,嘉靖皇帝驾鹤西去。隆庆皇帝即位后,海瑞也因为勇于谏言,被定义为忠臣得到了重用,他的名声也被整个帝国所认同。
不畏强权的海瑞,终究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在经过此事之后,海瑞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成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红人。人们开始信服、支持海瑞,于是海瑞也有了自己的群众基础。经此一事,也改变了海瑞的一生,就算那些官僚们不喜欢海瑞,他们也得曲意迎合海瑞,海瑞也有了地位,不再容易被任何人构陷、栽赃和挑战。
反张运动开始后,海瑞也在这场运动之中东山再起。张居正死后两年,他的所作所为被万历皇帝清算,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男人,最终也是难逃倒台的苍凉。
虽然海瑞不是当面反对张居正的人,但是却为张居正所不喜。因此人们推理出来,海瑞不同于张居正这样的两面三刀的小人,因此在这场反张运动中,海瑞又再次被人们注意到。
以上这三个原因,就是海瑞特有的才能和品质。虽然这其中也不乏有海瑞的运气和现实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海瑞始终生活在一个奸臣当道的社会里,他没有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我们都应该从内心尊敬这位古怪的官僚。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将海瑞定义为:“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诚然如此,海瑞一生清廉节俭、奉公执法、纪律严明,所以他能够在明朝这样险恶的环境里,成为忠臣和重臣,并且得到了善终。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党争最严重的朝代。某个人一旦进入了仕途,必然要站边选队,要么加入这个集团的阵营,要么加入另一个集团的阵营。通过互相帮助,让自己集团的带头大哥做大,同时自己也跟着分一杯羹。如果某个人在明朝当官,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从来不站边选队。那么这个人要么就是一生默默无闻,要么就算当了大官,也会被别人斗下去,不得善终。
不过,明朝却也出现了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海瑞。海瑞是明朝非常有名的清官,同时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清官。他在当官的过程中,从来不依附谁。不但不依附别人,并且对权宦之人还毫不客气。
(海瑞画像)
他一进官场,在淳安县当县令,就把一个县的富豪们给得罪光了。因为他看到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因此坚决进行土地丈量,坚决要求富豪们多纳税。
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如果是别的官员,作为一个小县官,正该利用这个机会,和胡宗宪的儿子套近乎搞关系。可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海瑞听说他耍威风为难驿站的官员,于是把他给抓起来,把他勒索的钱财给没收了,还派人对胡宗宪说,有个混小子冒充是你老人家的儿子,胡作非为。我怕这混小子败坏了你老人家的名声,因此抓捕了他。
海瑞如此羞辱胡宗宪,还能不得罪胡宗宪吗?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无论是之前的宰相严嵩,还是之后的徐阶,以及再后面的张居正。这些宰相,不管是正直的还是奸邪的,海瑞都一个也不巴结。
别说宰相,海瑞甚至连皇帝都不巴结。当时他就给嘉靖皇帝上折子,批评嘉靖皇帝整天迷恋长生不老,不务正业。气得嘉靖皇帝暴跳如雷。
但是,虽然海瑞对谁都不巴结,他当官却一直都很平稳,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虽然当的官并不高,但是也没见谁打击他。就连嘉靖皇帝气得把他关进监狱了,也没有杀他。海瑞就那样平安地活了下去,一直活到70多岁,死在任上,可以说得以善终。他去世以后,万历皇帝还给他谥号为“忠介”,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严嵩画像)
那么,海瑞把整个朝廷的大臣,包括皇帝都得罪光了,他为什么还得以善终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句话:邪不压正。也就是说,海瑞为人正直,他这种正直的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那些奸邪的做坏事的人,他们代表的是邪恶,他们最终是不可能战胜正直的海瑞的。
这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这只是一句概念性的话,并没有实际的作用。那么,海瑞一生平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海瑞人畜无害。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说得不对,海瑞揭发过那么多人,打击过那么多人,为什么还说他人畜无害呢?
确实人畜无害。明朝的官场,其实是一个很腐败的官场。由于明朝的生态是那个样子,再加上明朝官员的薪俸本来就低,要是不贪腐,他们几乎就没办法生活,就只能像海瑞一样,过清贫的日子。因此,当海瑞在揭发这些人的时候,这些并不会觉得羞愧,只能说是不小心惹到海瑞了。而且这些被揭发的官员,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就算受到惩罚,也会很快就官复原职。因为大家都那样,连皇帝都那样,谁还会去惩罚别人呢?
在明朝的官场上,官员们真正害怕的是党争。因为党争,自己站错了队,或者自己的集团失败了,那自己真的是前途无望了。而海瑞并不属于某个集团,他就一个人,因此并不可怕。
(嘉靖皇帝画像)
二、海瑞没人敢惹。海瑞打击过很多人,但是没人敢惹他。为什么没人敢惹他呢?
一是海瑞是清官,这已经是天下有名了。如果你打击这个清官,那么,老百姓很容易就把你当成是贪官。“非黑即白”从来就是老百姓的逻辑。所以,谁也不会去和海瑞作对,和海瑞作对,就相当于和自己过不去,没人愿意这样做。
二是海瑞是得罪过嘉靖皇帝的。连嘉靖皇帝都不惹他,因为嘉靖皇帝自己都说过一句话,你海瑞想当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他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他打击处死了海瑞,别人就会把他当商纣王。所以他选择放过海瑞。
连皇帝都不敢惹海瑞,谁还会去惹他呢!
三、海瑞花瓶效应。明朝的官场能够容忍海瑞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容忍一个花瓶的存在。
花瓶是起装点作用的。如果没有花瓶,会显得很难看。所以,明朝的官场必须要有这样人存在。胡宗宪的儿子被抓捕,胡宗宪不打击海瑞,实际上体现的是胡宗宪的宽宏大量。嘉靖皇帝不杀海瑞,也是不让自己成为商纣王。张居正上台后,依然容忍海瑞存在,就是要让海瑞来装点。
不过,花瓶从来就不是主角,不可能走到C位上。因此,海瑞虽然一直没受到太大的打击,但是他也一直没有当过大官。
这就是花瓶效应的缘故。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