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跟奕劻平辈且只大三岁,为何却说没白疼他?

我来回答吧:

因为北洋水师阅兵一事,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就因为即兴作了一首诗,结果就被慈禧太后活活吓死。

醇亲王一死,颐和园工程总负责人一位便落了空,机会就这样落到了另一位王爷身上,他就是庆郡王奕劻。

奕劻一番操作之后,被慈禧太后当面夸奖:

“倒是个明事理的,我没白疼你。”

那么奕劻是谁,他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明明年龄只比慈禧小三岁,且是同辈,咋就成了慈禧太后口中的没白疼他呢?

一、

一场阅兵引发的两国动荡就此展开,日本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买军舰,甚至该剧的颜值担当纯子小姐,也把自己的第一次贡献了出去。

相反,大清国这边,一方面光绪帝还在论功行赏,一方面众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还在继续。

由此可见,团结多么重要,达成共识多么重要。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内忧外患之时,真的需要先安定内部,统一思想拧成一股绳,一同对抗外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光绪帝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刚刚失去老爹的痛苦,坐在龙椅上的他,终于可以痛快地大封群臣。实际上,并非完全是北洋水师阅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庆祝慈禧太后的60大寿。类似于新皇登基,大封群臣,而大清朝这次封赏,则是庆祝慈禧老太太光荣退居二线。

没有什么比慈禧太后退居二线,更让光绪帝高兴的了,再加上之前一直拉拢李鸿章,正好趁此机会大大封赏:

“着,(李鸿章)晋封为一等忠肃候!”

同时命令户部尚书翁同龢,抓紧时间把国库里仅剩的60万两银子,快点拨给北洋水师。

其实,历史上那一年同时晋封的还有庆郡王奕劻,他就是在慈禧太后60岁寿辰时,获封庆亲王。

但是在剧中,此时的他还是庆郡王,刚刚接管颐和园工程,成为清朝晚期,继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后,第三个获势的王爷。

(哈哈,太子胤礽,你换了个剧组,我就不认识你了吗?)

二、

庆郡王奕劻一出场,就到了当铺,显然,他已经是常客了,因为当铺伙计发话了:

“您又来典当点什么呢?”

为什么《走向共和》这部剧经典呢,就在于把整个晚清人物众生相都给刻画了出来。大到太后,皇上,日本天皇,小到一个妓女纯子,一个当铺的小伙计,言谈之间,其形象跃然纸上。

小伙计没走一步都是在猜,但掌柜就不同了,人啊,之所以你是伙计,他是掌柜的,就是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领导同样如此,不要觉得他当领导好像很厉害,其实不过是他获得的信息比你多,更能快速做出准确率高的决策而已。

掌柜的一出来,立马把大碗茶换成名贵的西山云雾,把奕劻要赎回的珠子也给重新包装了一下,关键是还不要钱,还白送二百两银子。

整段对话,就为了表明两件事,一件事是奕劻穷困潦倒,平时靠典当自己的家业过日子。第二件事则是,他即将时来运转,成为掌柜的口中大清朝除太后和皇上以外,最有权势的王爷。

奕劻确实穷过一段时间,但剧情中都到了慈禧太后快过60大寿了,他早就不穷了。

在《泰晤士报》里曾经对奕劻有过一段描写:

“早年甚贫乏,以其为中国绘画山水之能手,兼擅长书法,尝为人教读,且资书画以糊口,藉以略增其所入。”

这段话说明,奕劻的文笔绘画相当出色,早年是靠卖画卖字教书糊口。

三、

奕劻这个人虽然有一定文采,但是并无治国之策,本来就是一闲散旗人,直到他遇到了桂祥。

桂祥这个人并无特殊的地方,关键在于他的姓氏,他姓叶赫那拉,没错,他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桂祥。

这些八旗子弟的文化水平着实让人着急,慈禧很喜欢这个弟弟,但是她这个弟弟不识字,俩人又很难见面,于是充当写信角色的就是桂祥的好伙伴奕劻。

相对来说,奕劻的见识要比桂祥多,字又写的漂亮,深受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喜爱。再加上书信一来一往,也让叶赫那拉家族的一些事情让奕劻得知,跟慈禧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穷,应该是不穷,职务嘛,也算是爬的快,早在恭亲王奕䜣被免职的1884年,他就接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职务了。

1885年就作为醇亲王的副手,协同办理海军事务,这也是为什么醇亲王死亡,他顶上的原因所在。

这个人抠门倒是抠门,不然手下也不会抱怨这点钱,根本买不到上好的木材,在剧中更是见谁都张口闭口自己穷:

“我可是穷贝勒爷出身,针尖挑土过来的,一丝一毫计较惯了!”

随后小德张就把李光昭引见给他了,李光昭是晚清有名大大骗子,不过编剧硬把同治朝的事搬到光绪朝,有点穿越的感觉。他给的木头不错,可惜就这么几根,本身就是个骗局,这个奕劻确实是能力一般,跟小德张比起来都差得远。

四、

事后,李莲英质问小德张:

“李光昭这事,你捞了多少好处?”

记住,领导一定要拿大头,你小德张敢掏出十万两银票贿赂我,我就要知道你拿了多少。

小德张回答是不过是一座小四合院,哈哈,大家知道现在北京城一座小四合院多少钱吗?

北京城的四合院可不是只按建筑面积算的,而是整个占地面积算,单价在8-30万每平。一般情况下,一座小四合院占地400平米,建筑面积200平米,售价在几千万到几亿不等。

幸亏李莲英不懂房地产,不过十万两银票也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万块钱了。

李莲英不仅敲打了小德张一顿,还顺便把庆郡王奕劻评价了一番:

“如果庆王爷生下来就是郡王爷,他就不这么贪了。”

越穷越贪,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民的名义》中开篇就让人惊喜万分的侯勇就是典型。吃着白水面条,却贪了巨款,用他自己的话讲,之所以自己这么贪,完全是穷怕了。

同时,李莲英还总结了奕劻的名言:

“什么都是虚的,只有银子是实的。”

晚年的奕劻有一大爱好,那就是过生日,不是他在组织生日聚会,就是去别人家聚会的路上,当然,敛财能力也是大大的好。

后来更是跟袁世凯纠缠不清,据说袁世凯曾经见他,一次性就送了十万两银子,后来的泰晤士报报道,庆亲王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

五、

回到我们的题目,李光昭送了一本书,叫《书海双楫》给翁同龢,一举收获他心。而光绪帝准的那60万两给北洋水师的银子,就这样被翁同龢批给了李光昭,打了水漂。

不过这在历史上也是杜撰的,当年(同治朝)弹劾李光昭的人中,就有翁同龢,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之所以翁同龢急着把钱批给李光昭,并非完全是针对李鸿章,不肯给他钱,更重要的是颐和园越早修好,慈禧太后越早退休。

钱到位了,小德张不忘提醒李光昭,千万别忘了给奕劻送钱啊:

“喉咙里都伸出爪子来了。”

但是修园子这事,光绪帝着急,翁同龢着急,慈禧太后并不着急:

“我一个老太太,整天在皇上面前晃悠,多招人烦哪。早早的搬进这园子里来,离着他们远远的……”

所以,慈禧太后对翁同龢急着批钱,是心知肚明的,庆郡王奕劻也不傻哦,也听出了弦外之声:

“您到哪,这朝廷中枢就在哪,朝政要是有了事情啊,这臣子们还不是屁颠屁颠地跑来请示!”

看看李莲英这小眼神,奕劻你这拍马屁的功夫,确实一流啊!

就这样,慈禧太后高兴了,夸了奕劻一句:

“倒是个明事理的,我没白疼你。”

慈禧太后明明知道奕劻贪,为什么还重用他,为什么还要疼他呢?

这就是题外话了,奕劻这人贪是贪,关键是看对谁了,对慈禧太后那是忠心耿耿。大家想必也知道,慈禧太后喜欢打麻将,知道是谁引进给慈禧太后的吗?

就是奕劻,当时大清朝内外交困,慈禧太后心情很不好,学会了打麻将,可以舒缓心情。而且奕劻时不时就派自己的小老婆进宫陪太后打麻将,随身带着的银票从来没有拿走过,光输!

由于其在戊戌政变过程中铁心支持慈禧,并在随后的义和团运动中处理得当,一直被慈禧太后宠信,评价他:

“荣辱忽焉,皆在圣意。”

只不过慈禧死后,奕劻跟袁世凯走得太近,袁世凯的发家也离不开他的扶助,所以宣统帝溥仪对他没好感:

“(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醇亲王一生低调,就高调了一次,丧了命,奕劻一生低调,只管敛钱,却长寿而终。

所以说,站队很重要,贪不贪,没关系,这就是慈禧太后说疼他的最根本原因!

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跟奕劻平辈且只大三岁,为何却说没白疼他?

在《走向共和》中,庆亲王奕劻可以说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慈禧太后呢,放着那么多有能耐的人不疼,但就是疼他,不仅晋封他为铁帽子亲王,还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明知道他贪钱贪到手软,却一点没有撤换他的意思,始终将他保留在中枢魁阁之内。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会100%忠于慈禧。

你看这奕劻,在剧中出场的时候还很落魄,但那时他已经从慈禧那儿接了一个好差事,就是监督颐和园工程,这对于一个拮据的宗室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因为终于可以放纵自己的贪欲,多捞点钱,补偿自己落魄的前半生。

于是,他刚刚走马上任,就开始贪,以至于在南洋木材的问题上出了纰漏,让骗子李光昭骗去了不少钱,但他自己却也没少搂钱。最后这颐和园还是李鸿章开了海防捐,勉强搜刮了些钱来才得以完工。

不过,慈禧精明一辈子了,会不知道他从工程里贪?她当然知道,她还知道,只要重用奕劻一日,他就会一直贪下去,但她同样知道,奕劻是一个绝对忠于她的人。

对于修园子的事,大臣们的看法都不同。李鸿章不反对,但这也是碍着慈禧的面子,他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怎么为北洋水师弄点经费。翁同龢呢,这也是个精明人,但为什么会被李光昭骗去那么多银子呢?因为翁同龢一门心思想的是赶紧把园子修好,这样就可以让老太后进去养老,光绪帝就可以乾纲独断。

只有奕劻,你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您到哪,这朝廷中枢就在哪,朝政要是有了事情啊,这臣子们还不是屁颠屁颠地跑来请示。

慈禧一听这话,这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发自内心地夸了奕劻一句:

倒是个明事理的,我没白疼你。

所以即便知道奕劻贪,慈禧也坚决重用他,她知道奕劻会坚决拥护她的绝对权力,她真正害怕的并不是贪污,而是臣子与她离心离德,与她意志不统一。

皇权是支撑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皇帝正是通过官僚机构对皇权的效忠,完成对于国家机器和百姓的控制。但是,这也造成大臣为保住禄位,一心唯唯诺诺,只知磕头请安,却不管国家兴亡,百姓死活。

这样的制度又岂能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国家,不过是一姓一家的私产而已。

由此可见,《走向共和》正是要透过奕劻这个角色,试图去诠释封建专制制度为什么一定要被推翻。

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跟奕劻平辈且只大三岁,为何却说没白疼他?

因为慈禧和奕劻之间除了年纪之差,还有主仆之分。

慈禧疼奕劻主要表现在对他倾斜政治资源,其实不光是奕劻,对爱新觉罗家族所有的人,慈禧都是格外地信任并且给予锻炼的机会。商定是否立宪之时,慈禧议完朝会之后就说:“你们汉人先下去吧,我们自家人再说会话。”

除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和刘坤一这些老臣,慈禧晚年几乎不信任其他汉人大臣。所以荣禄死后,军机魁阁就落到了奕劻头上,原因是:第一,奕劻的年纪和资历摆在这儿,让他让位别人也没啥可说的;第二,关于荣禄的谥号,奕劻的那一番御前奏对,从头到尾都是在体现自己对慈禧的忠诚。

真要说做事,尤其是上马打仗下马治国,奕劻离李鸿章和荣禄差得老远,可他就是强化了慈禧对他的信任,做事不一定行,但铁定忠诚于太后。

对慈禧这个几十年的政治老手来说,忠诚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是她执政的基础,毕竟后面还有个名正言顺的光绪呢。

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跟奕劻平辈且只大三岁,为何却说没白疼他?

因为慈禧太后位高权重,对大臣这样说话是一种拉拢,不在于年龄,这样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跟奕劻平辈且只大三岁,为何却说没白疼他?

皇权超越一切辈分。

主子疼奴才,满鞑子的这番做作,挺符合这个游牧民族的语言习惯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