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曹操为什么要杀到孔融?我写过一篇文章,孔融是公孙瓒联盟中的一个成员北海相,当时曹操跟袁绍联合后来,他被袁谭赶走了就回到了朝廷。曹操的确是爱才,但是那是前期。因为爱才,所以他放走了关羽,正因为爱才当时没有杀掉刘备。
杀的理由有下面几条。
1.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宁,招合徒众,欲图不轨。 这明显是胡言,因为乱世之中哪个不这样做,所有的地方诸侯都这么干。
2.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这一条更加的无罪之词,孔子后人会不遵礼仪?
3.和祢衡互相吹捧,这一条能构成死罪吗?
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曹操这个时候不要名声,他要的是威望,孔融很有名声,却又常常跟他对着干,而且这一年曹操死了自己的儿子曹冲,所以脾气肯定也不好,这个时候大局在握的曹操,威严对他来说比名声更重要,孔融就不幸的成为杀鸡骇猴的那只鸡。
详细的你可以看一下我写的。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是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习的好榜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四岁都知道礼仪谦让的孔融,后来竟因为“不遵超仪”等罪名被曹操处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一、diss上司,孔融的“嘴贱”由来已久
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是对上司总是出言不逊。
老曹要给儿子娶甄宓作媳妇,孔融杜撰了一个“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来讽刺。不懂就问的曹操还真以为有这出,问出处。孔融说:“这不就是您当下这情况嘛!”曹操这才反应过来,人家是在拐着弯儿地骂曹家父子。
孔融从小就富有机变,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来。他十岁时去拜访当时名士李膺。李膺不轻易见客,除非是亲戚等推辞不过的人。于是孔融对看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见到李膺后,李很纳闷这是他哪门子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交。”李膺和众宾客觉得这么个小屁孩儿竟有如此想象力,太惊诧了!结果,太中大夫陈韪说孔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怼他:“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搞得陈韪很没面子。
虽然孔融口嘴巴占了便宜,可也暴露了他的EQ缺陷。恃才傲物是很多有才之人常见的毛病,所以曾国藩总结人的失败原因无非是:懒惰、骄傲。
孔融成年后并未取得太大成就,还真有些应了陈韪的话。但如果孔融安分守己,也能守得一份平淡,当个幸福的人。可是他偏偏还有些才,而“才过德者不祥”,孔融最终遭到灭门之祸。
二、志大才疏,徒有“名士”躯壳
公元196年,袁谭率军攻击孔融。当时的孔融手下只有一百来人,战况万分火急。就在这关键时刻,孔融来了一出“名士秀”。
只见他端坐案前,执书高吟,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如果是耍诸葛亮骗敌的“空城计”,或者是为了和城池共存亡而保持的视死如归气概,那还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孔融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敌人破城之际,孔融扔下书本和妻子儿女,开溜啦!成就了一个“孔跑跑”。可怜他的家人无辜送命。可见孔融这个人对事业、对家庭都是毫无担当。
从这之后孔融跑到曹操帐下当了一名谋士。但他“为人谋而不忠”,不是一心为主,而是开启了怼上司的生涯,最终把自己“作死”。
曹操这样一个大政治家,做大事情的人,不会在一些言语、小节方面过多纠结计较。曹操也并非肚量狭窄不能容人,祢衡、张松都曾毫不留情面地骂过曹操,也没被杀,可是事情到了孔融就不同了,这是为什么?
三、无大局观,自身格局有限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鉴于民生的立场,曹操推行“禁酒令”,为节省粮食,扼杀奢侈之风。所以他的禁酒令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
这下子可把名士孔融激恼了。孔融在当时舆论界是大V级的人物,具有一定话语权。
作为名士,标配必须有酒!无酒不风流!不风流不名士!于是,孔融把满腹牢骚写成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文中说,古来圣贤爱喝酒的多了去了,从上古尧帝一直往下数,谁谁、谁谁谁……都爱喝酒,不喝酒不圣人;不喝酒就做不成大事!“酒之为德久矣!”
曹操说酒能误事,夏桀、商纣都是酒徒。孔融怼他,那是因为女人丢了天下,难道你还要禁止人们结婚吗?你禁酒还不就是吝惜粮食?!
其实,能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也是“酒迷”,但是他出于大局观颁发“禁酒令”,为的是节俭为民生之虑。可是贪恋“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不具备曹操的格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强烈反对。
据说孔融曾对“父母子女关系”发表过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孩子不过是父亲情欲之下的产物,是母亲体内暂时存放的物品而已,哪里有亲可言?这段话到底是不是孔融说的,不得而知。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子孙,就他的生活环境、秉承的家教而言,这话应该不是他的言论,很可能是反对派捏造的。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四、政见不同,惨遭杀身之祸
曹操给孔融定的罪名有“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这些罪名里最严重的应该是“欲图不轨”。
当初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还不错,也是经过一段“蜜月期”的。因为他们都有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理想。可是没多久,孔融就发现曹操是“挟天子以令天下”,根本不是维护汉室,而是图谋自己的霸业。具有忠君思想的孔融则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汉室,哪怕汉室已经无药可救。所以两人在政治立场上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罅隙。
杀孔融是曹操想而不一定就有机会做的事。所以,必须有一定客观机会或者一些外界因素让他痛下杀心。一旦萌生杀年,那么机会就会不远。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曹操根据霸业需要,必须扩大地盘,提出了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孔融“嘴贱”的毛病又来了,他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在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这严重阻碍了曹操自立为王的野心,曹操必须铲除孔融这块绊脚石。
在对待刘表问题上,孔融为刘表开脱。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以为刘表虽然罪大,但考虑到国力,还是不要诛杀。这是为保持刘表势力来与老曹抗衡,曹操怎么会看不出来?
这些事情才是曹操真正要杀孔融的原因,而不是孔融平时对曹操说的那些冷嘲热讽的话。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临终诗》)。孔融的生命停止于五十五岁。可怜他那对不满十岁的小儿女,竟然看透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安然去赴死。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曹操杀孔融,被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诟病。大家能达成共识的是,孔融极富辩才,性情过于刚直,几次给曹操难堪,于是记恨在心,最后被冤杀。按过去主流观点,孔融是被冤杀。
但我们再翻翻历史,一代枭雄的曹操,他的心胸似乎并没有这么狭窄。比起孔融来,惹他更狠的大有人在。先看一下几个事例。
一、祢衡的故事
曹操爱才,召见祢衡。祢衡一向看不起、厌恶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还多有狂言。后来拗不过,来见曹操。但曹操听人说,祢衡擅长击鼓,在大宴宾客时,就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袒胸露怀,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
试想一下,祢衡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名士,在人面前袒胸露怀,那种无理,无异于今天在球场竖中指,或是在美女面前掏出了阳具,场面是绝对的尴尬。
要是摊上一般人,狷介狂悖的祢衡可能早就人头落地了。看看曹操的反应,他自我解嘲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都说曹操把祢衡遣送给刘表,是借刀杀人。祢衡到了刘表那里,对刘表也很轻慢,但刘表并没有杀他,而是不想让他在自己身边鼓噪,又把他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
其实这么看来,祢衡的死,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可怜。像他这样的人,自己很轻狂,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到哪里都惹是生非,作死是早早晚晚的事情。可见曹操只是不想让他老在身边鼓噪而已,并没有杀他之心。
二、陈琳的故事
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诸侯的不满,于是袁绍出头,联络诸侯,要出兵讨伐曹操,出兵前,袁绍令大文人陈琳,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为袁绍檄豫州》檄文。
这一篇檄文,从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骂起,口诛笔伐,骂了个狗血淋漓。说曹腾与其他两个太监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又说其父曹嵩,本是一个叫化子,作了曹腾的养子以后,对权贵大送红包,买得了一个太尉的官位。
此时的曹操,正好头疼病犯了,看到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结果头也不疼了。可见陈琳文章的震撼力。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活捉了陈琳,对于这么一个应该千刀万剐的人物,曹操却放了他,并安排在手下任职,由此可见,其惜才纳才之心多么强烈。
这说明曹操的还是很有心胸,还是很有忍耐力的,但是在孔融这里,就容不下他了呢?
孔融确实有几回,很让曹操难堪,但似乎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到最后杀孔融时,其罪名是:"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对于孔融,曹操的评价是这样:“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曹操的这个评价对不对呢?
现在看看孔融的父母论。
他认为父亲对于孩子算什么呢?只是发泄情欲后的产物罢了!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像装着东西的瓶子(母亲怀孕生子),现在东西从瓶子里出来啦,还要瓶子干什么!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南朝宋·范晔)
孔融定的罪名,是“违反天道,败伦乱礼”,后来的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这是在故意描黑他。
那么,抛开这个有疑问的罪名不谈,我们下面就看看孔融的惯常表现。
孔融10岁那年,大名士李膺在自己家搞名人沙龙。他的聚会要求非常高,就是非名流或世交不得入内。孔融早闻其大名,想见识一下,于是大摇大摆的就进去了。李膺很困惑,这是谁家的小孩,自己并不认识呀?于是前来询问。
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是师友,我们当然算世交了。”
李膺看到孔融这么机变,大笑道:“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孔融赴宴后,名士陈韪看到此情景,便冷冷的评价道:“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
陈韪这个大名士被小孩一顿反驳,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此事反映出孔融,幼小时候就很聪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的说话有些尖酸刻薄。
孔融在青州,担任刺史时,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但是孔融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了维护其淡定自若的名士形象,仍故作镇定,饮酒作诗而不去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直到敌军破城,他在亲兵的掩护下半夜里出逃,却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因此而殉难。
孔融这种做法,有些不地道了。既然自己惜命,那就应该先安排好家人。如果是真名士,那就应该以身殉国,而不是自己独自出逃。
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看到其父亲去世,儿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如丧考妣的悲痛来,于是举剑将此人杀了。(《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人家死了父亲,哭的不悲伤,你就要举剑杀人。看起来对不孝之人是深恶痛绝的。但对待不孝之人,也不能这样的擅杀。现在看来,此举的确有些过分了。
还是在北海相期间,孔融颇为自负,要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在各路纷争中,他的幕僚左承祖,看到袁绍和曹操,在北方就数他俩的势力最大,于是给孔融献策,让他去用心对待他们,结果被其杀害。
如果说,幕僚给你出主意,你不满意就要杀人,那么孔融在何进那里干过,在董卓手下任职。董卓是暴露无遗的专权祸国的大奸臣,他都能忍受。曹操或许有野心,但当时并没有显露出来,幕僚相劝,他反倒不能容忍了,这一条怎么也不成为他擅杀左承祖的理由。
通过以上事例来看,孔融的性格,也是很冷酷的,他有时候杀人就如同儿戏。
据统计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葛剑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曹操的诗中,也有“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描述。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经常有战乱发生,人们都被抓去当兵了,没有多少劳力去干活种地,而且很多土地都被破坏了,所以那时候老百姓能吃到一口饱饭都很不容易,而做官的不管怎么样肯定不会饿肚子,甚至在家宴请别人顿顿酒肉。
于是曹操就想,粮食用来造酒,这个消耗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一坛酒的粮食,老百姓一家人都可以吃好多天,更别说每天有钱人买了那么多的酒了,简直是太浪费粮食了,与其用来造酒给官员享乐,不如不造,把省下来的粮食给百姓分一下,可以解决很多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当然,这里头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下一步的赤壁决战在做着各种准备。 曹操为了军粮的保障供应,必须节约粮食。
于是他就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囤积土地,用来作为种田的资本。
第二,禁酒。以“饮酒丧德,为正世风”而下诏禁酒。用来减少粮食的不必要的消耗,这两个决定,无论对百姓来说还是对曹操的真实打算都十分有好处。
嗜酒如命的孔融,此时一看曹丞相要断掉自己的杯中物,他岂能干,便抛出一篇名为《与曹操论酒禁书》的奇文来,在此文章中,他把饮酒提高到“德”的高度,认为从古先哲王到类帝禋宗,酒有“和神定人,以济万国”之功,与天地相合,并列举历史上从唐尧、孔子到郦生、屈原等十数人因饮酒而建成的历史功绩。 (《孔北海集》)
最后,直接反驳说:“美色更误事,那就该禁止人类做爱和结婚?”孔融的回答有些抬杠的意味了。
其实,他的文章中真正捅了曹操肺管子的是这么一句:“而将酒独急着,疑但惜谷耳。”
是的,说得没错,曹操之所以禁酒,主要就是为节约粮食,用于战争。但这是曹操心里的打算,此话谁都不能讲,这么一明说,和后来杨修的“鸡肋”差不多。 严格说起来,似乎牵扯到了“军事机密”。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曹操这么做,除了军事上的部署以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安排,那就是要极力提高自己的权威,以保持唯我独尊的政治局面。
这次孔融的小聪明没有耍好,他成了曹操送上门来的猎物。
文人群体中,孔融大名鼎鼎,而且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所以这个影响力,在文人群体中,是十分巨大的。曹操当时就想,我将来的赤壁决战,是一场亘古未有的渡江大决战,此时稳定军心最重要。
留着孔融,到时候他肯定站出来瞎喷,必定会在朝野中造成思维混乱,也会动摇我的军心,最终坏了我的大事。杀了他,正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正好此时郗虑、路粹告他,曹操立马采信了他们的状告。于是,孔融刚好做了大战前惯常祭旗的祭品。
但是,杀他一人就可以了,何必还要杀他全家呢?
这和曹操性格有关系。吕伯奢,本是曹操的恩人,当时他已经错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但为了不让消息传出去,后来把吕伯奢也给杀了。最后说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来自我安慰。从这点可以看出,曹操作为枭雄,有时候也是很残忍的。
既然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孔融,他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是会留下骂名的,既然是做了真小人,骂名是跑不了的了,何妨把事情做绝呢?
这里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用意——要起到震慑朝臣的作用,杀全家和杀一人震慑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不光是孔融做了牺牲品,连带到家人也做了牺牲品。
这么看起来,孔融的家人被杀,和孔融还真是大有关系了。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三国志》晋·陈寿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葛剑雄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曹操爱才,这个“才”说白点就是需要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而并非孔融这种所谓的“名士”。孔融在治国和打仗方面其实都没什么本事。孔融在北海为相时,被管亥带领的黄巾军围困,所幸因太史慈出城找刘备救援,才有了生路。之后在曹操手下也是口无遮拦,几次得罪曹操,曹操杀他也不足为奇。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纵使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骏良驹,不为我所驱驰则才愈盛忌愈深,才与利之间,利与名之间,总有取舍,取舍自古无异,区区孔融何足道哉!故纵伯乐遍地千里马亦甚寡矣!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孔融,字文举,其才华横溢、家学渊源,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有关他著名的典故,较为熟知的就是孔融七岁让梨的故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奠定了曹魏政权,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得以平定北方。同时曹操虽然多疑,却是一个爱才、求贤若渴之人。然而就是爱才的曹操后来却杀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那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呢?
曹操爱才、孔融才华横溢这的确是事实。按理说曹操不该杀孔融,然而孔融还是被曹操所杀。之所以如此,有一定原因的。
孔融虽然有才华,但他性格直烈,又好评论时政,而在其评论时政时言辞又过于激烈,换句话说就是攻击当时的掌权者,如此就常常惹怒了朝廷掌权人物。而当时的掌权人物是曹操。
曹操因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欺压天子,孔融对曹操奸诈的行为很看不下去、很不满,所以就常常在评论时政、说话言辞过于偏激,如此就常常触犯了曹操。有时孔融还给曹操写信,其言辞中也颇为傲慢之词。
孔融触犯曹操,开始时,曹操对孔融虽然猜忌、不满,但因为孔融那时名气很大,他不想有害贤之名,所以在表面上对孔融还是一直容忍,当然其内心却对孔融很猜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的言辞激烈一再触发曹操,一个人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何况是猜忌心重、位高权重的曹操呢!所以后来随着曹操对孔融积压的怨恨加重,最终忍无可忍。曹操的这个心里被其他人猜到,所以就有人诬陷孔融。
最终,孔融就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意图不轨、谤讪朝政、不遵超议”等罪处死。那时不仅孔融被处死,而且他的全家也被牵连。孔融去世时,五十六岁。
孔融虽死,但是他的文学地位却不用质疑的。作为当时的文学家,他是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他虽然被曹操处死,但曹丕却很欣赏其文采。并且孔融还得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