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世民的风头或许早已盖过了李渊,但李渊能做到开国皇帝,必然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皇亲国戚,可以说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且李渊为人宽厚恭谨,知人善任、深知为官之道,纵使李世民再优秀,大唐的江山仍是李渊打下的基础。

那么李渊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大权旁落呢?

一、李渊有些优柔寡断、首鼠两端

李渊是大唐的开创者,这毋庸置疑,而在创业之初,李渊的确在性格上有些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李渊优柔寡断,最后造成了大权旁落。

李渊从晋阳起兵后,攻到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阻拦,由于李渊从起事开始就没有遇到什么正经的抵抗,面对强敌,李渊有些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最危险的动作就是犹豫,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果李渊选择撤兵,或将功亏一篑,见李渊犹豫,李世民马上阻止道:

“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本来我们起义就是为了苍生和百姓,必须要先攻下咸阳,才能号令天下,如今遇到小小的阻碍就撤军,那还能成就什么大业?李世民所说合情合理,但李渊坚持撤军,因为当时粮草马上要用尽了,后勤补给还没有运送到位。

为了劝说父亲继续进攻,李世民干脆在帐外大哭不止,好不容易才把李渊拉了回来。如果没有李世民,李渊就真的可能撤兵,那么大唐帝国或将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李渊在性格方面确实有些优柔寡断。

武德九年,李建成叫弟弟李世民来府中喝酒,李世民喝过之后,突然捂住胸口,吐了不少血,事实上,可能是李建成在酒中下毒。李渊知道他这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就想把李世民调往洛阳,远离政治漩涡,这样既可以保住太子位置,也能让李世民有所收敛。

李建成、李元吉则联合上疏道:

“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意思是说李世民如果到了洛阳,可能会拥兵自重,不如留在长安,这样李世民就只有一人,很好控制。

左右摇摆的李渊,再次改变了主意,还是把李世民留在了长安。一般讲应该是君无戏言,皇帝说的话不能更改,但李渊不同,经常发布命令后再收回成命,由此可见,缺乏决断力是李渊一大性格弱点。

而留在长安的李世民,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激进,最终成为了心头大患,杀掉兄弟,还把老爹赶下了皇位。

二、李渊对亲情很看重

排除皇帝的身份,李渊首先是一个父亲,父亲哪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所以面对秦王和太子的争端,有些时候,李渊真是无可奈何。无论他的儿子们怎么争,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对此李渊不想抛弃任何人,然而,结果就是李渊被慢慢架空。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到仁智宫避暑,太子李建成监国。有位名叫杨文的武官,曾经在东宫做侍卫,为充实东宫军事力量,李建成要求杨文暗地中为他招募士兵,送到长安。私自勾结武官,并往京城运送士兵,这基本可以判定为谋逆之罪。

纸包不住火,最终有人汇报给了李渊,李渊大怒,命令李建成即刻到仁智宫接受处罚,李建成到了仁智宫,就被软禁起来。

史料记载:

“世民既行,元吉与妃嫔更迭为建成请,封德彝复为之营解于外,上意遂变,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

既然太子已经被软禁,杨文就必须被正法,李渊派李世民去征讨杨文。李世民刚走,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嫔们就开始给李建成说情,随即李渊又改变了主意,把李建成放了回去,恢复原职。

按常理将,李建成有谋反嫌疑,不论生死,这太子之位是绝对保不住了,但李渊却心软了,如果他当时就把李建成的太子位废掉,也就不会发生之后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对儿子们的感情太深,这是为一种难以割舍的羁绊,对于李建成、李世民,他只能尽量去周旋,而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的矛盾变得公开化,并逐步升级,直到一切都不可收拾。作为帝国的首脑,李渊做得并不合格,他不忍心看到两个儿子自相残杀,于是只能在其中和稀泥,但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早已如同水火。

三、太子集团、秦王集团都在试图控制李渊

要想架空当朝皇帝,就得从皇帝的身边人下手,因为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才可以左右皇帝的想法和决定。

史料记载:

“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

在李建成、李元吉诬陷李世民的道路上,李渊的妃嫔们经常在发挥重要作用。大致流程是这样,李建成要求李渊的妃嫔们给皇帝吹枕头风,比如说李世民的坏话。妃嫔们为了日后的富贵,不遗余力地构陷李世民,直到李渊下令惩罚李世民为止。

当然了,太子集团能做的,李世民同样在做,所以也有帮李世民说话的人。如此这般,最郁闷当属皇帝李渊,如果太子集团、秦王集团的势力越来愈大,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就真的没什么味道了。

在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元吉、李建成密谋要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为何李世民能提前得知消息?

这就是因为秦王府强大的关系网和“暗桩”,我们由此得见,秦王和太子都在皇帝身边安插了大量间谍,所以李渊才是那个最郁闷的人。

四、为什么没有帮助李渊?

帮李渊的人必定是有的,毕竟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还牢牢掌控着皇权。只是不论李渊如何,毕竟人早晚是会死的,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只有继续向前走,找到更牢靠的政治靠山,才能永保富贵,而秦王或太子就是那个政治靠山。

当朝权臣或官员,必须在李渊死前站好队,这同样是一场豪赌,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只得压上所有的赌注,在秦王或太子中选择一方。所以说已经有大量人才、权臣、官员离开了李渊的身边,投入了太子或秦王的怀抱,此消彼长,李渊的势力就会被减弱。

其次,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应该是被李世民提前控制住了,否则仅靠秦王的那点兵力,根本难以抗衡守卫皇城的部队。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渊脱袍让位都是无奈之举,也是被李世民强行逼迫的。

毕竟,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竟然在湖里划船,若非被逼无奈,谁会在这个时候跑去划船呢?

等到大事已定,尉迟恭穿着铠甲,手持长矛,直接到李渊面前,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替皇上宰了他们,你要不把皇位给秦王,我这长矛可不长眼啊。

史料记载,李渊忙不迭发话:

“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没多久,李世民就即位成了皇上……

由此可见,对于选择恐惧症的李渊来讲,没得选,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亲情的皇帝,但凡帝王大多杀伐决断,对威胁自己统治,或者影响政权过渡的儿子们,或杀或囚,从来不心思手软,但李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例外。

从隋末晋阳起兵开始,李渊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跟三个儿子的关系,(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嫡庶有别)所谓“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用来形容他对儿子们的感情也十分贴切。

后来帝国建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也没有因此而冷落了在军事上表现优异,且立有大功的李世民,使得秦王府的势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天策府选官员的权力,等同于在中央朝廷外,还有另外一个小朝廷的存在。笔者认为,李渊或许就是太相信亲情之间的羁绊,才忽略了他这种操作会对帝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直到传来两个儿子死讯的时候,李渊都不太愿意相信儿子们会为了权位最终到了兵刃相见的地步。

言归正传,李渊从来就没有大权旁落过,李世民虽然在当时在朝廷的影响力跟太子齐王势均力敌,但武德朝的中枢宰辅、重要官员,都是清一色李渊的人,没有一个是李世民的,当时在京的军方代表李靖,李世民在发动之前,也是特意先探明了他的立场,得到其保持中立后才放心发动的。

玄武门之变的发动,是极其突然的,李渊对此毫无心理准备,而根据史书上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太子齐王指使傅奕密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是相当严重的指责。在此之前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李渊对于兄弟之间关系怎么处理,甚至口不择言说要将天下一分为二,一半属太子,河东河北属秦王的荒唐话,由此可见,他依然试图避免因为权力导致兄弟反的结果。

李渊接到这个密奏,如果换了其他帝王,大概是直接把秦王拿下,再细细排查整个事情,或出于保护,或出于怀疑,反正这种方法才是常规做法,但遗憾的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李世民招来,把密奏直接给他看,要他解释。

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李渊却当成家事来处理,由此可见,李渊确实不愿意将事情扩大化,以至于无法收拾的地步,而李世民一边掉眼泪,一边说自己无法解释,任凭处置,同时还说自己也有密奏,也就是太子齐王淫乱后宫,于是李渊最终做出了第二天三人对质的决定。

三个人对质又有什么意义,吵完架还能和好如初么?李渊还是太一厢情愿了。

那么事情到了这里,对于题主的问题,其实也很清楚了,无论是太子还是秦王,他们俩都没有势力撼动李渊,一直以来都是李渊单方面的希望兄弟和睦,共治天下。李世民在受到李渊质询的时候,是胆战心惊的,也是因为这种心理,才间接导致了他连夜召集秦王府心腹准备动手。

于当时的环境而言,李世民的命已经掐在李渊手中了,他的主要势力在军中,而能够听他号令的军队在洛阳,在河东,长安城中能够调动的只有800人,所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如果说李渊此时已经大权旁落,何至于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完全可以假李渊之手,废掉李建成。

正是因为李渊权力权威还无法撼动,而又无法改变李渊不二选一非要缓和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让李世民不得不铤而走险的。

或许题主的意思是指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渊毫无作为,完全没有调动宫内卫士制止这场政变。这其实跟李渊的性格,以及李世民的谋划有关。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玄武门之变的经过记载,关于李渊,只写了他当时在咸池泛舟。李渊咸池泛舟这个操作十分不合理,头天下旨要召集三个儿子开对质会,怎么会自己跑去泛舟?

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李世民在进入宫内之后,“挟持”了李渊,但这种“挟持”的方法,不是用刀架在李渊脖子上,直接逼着他转移到船上,而是一种隔绝李渊与外界联系的方法,笔者猜测李世民是以不放心在太极宫开对质大会,怕太子齐王对自己不利(当时太子的东宫在皇宫内,而齐王受了行军大总管要出征),强烈要求临时改会议地点,船上看起来比较安全。

笔者认为这个猜测还是比较合理的,以李渊的性格而言,他很有可能会顺李世民的意,毕竟当时的局面对李世民相当不利,而李渊当时也相对偏向了李建成,出于补偿心理,他会这么做。

顺利将李渊忽悠到咸池舟上,然后自己再悄悄调走宫内卫士,设下伏兵,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完事后自己不出面,让尉迟敬德去见李渊。这或许是逼宫,但实际上更是一种表态,大概就是告诉李渊,现在三个儿子就剩下我一个了,你看着办吧。

李渊接到两个儿子死讯的时候,又惊又怒,但他最终选择了李世民。选择李世民,并不代表是自己权力架空的无奈之举。在这里我们把李渊当成一个痛失两个儿子的父亲来看待,事情就会很合理得多。

因为权力,造成了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兄弟相残,最后痛失两子,这让李渊心底对权力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能这么洒脱就果断放权,尊为太上皇以后也是积极配合李世民,让他放手清理武德旧臣,把自己安置区大安宫等。(这个名字也是李世民给改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最终让李世民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实际上,即便李渊当时真被挟持在咸池舟上,他之后完全可以反悔,长安的驻军依然只听从皇帝的命令,满朝文武也都是李渊的人,他要拿下只有800人的秦王,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李渊的失败,是输在他低估了权力之下人性的扭曲。

PS:非常喜欢马跃主演的电视剧《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在剧情上严格按照《旧唐书》,而在服道化上也尽最大努力还原了初唐的风貌,(大概唯一的槽点就是那坑爹的特效)剧中的李渊,笔者认为是影视剧中还原得最接近历史的人物形象了。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从来就没有大权旁落,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登基,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玄武门之变的实质就是李世民团队出其不意采取暴力手段夺权。即便到了最后一刻,尉迟敬德带着刀冲到了李渊面前,李渊也并没有丢了权力,他丢的是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

倘若李渊真的大权旁落了,李世民只需要逼宫就行,何必多此一举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当上皇帝之后,完全可以找到完美的借口除掉二李,而不是先发动政变杀死二人,给自己增加污点。

实际上,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其势力已经让李建成打压的差不多了,至少在长安这座城里,太子李建成的势力是远在李世民之上的,更不用说皇帝李渊了。

在621年李世民成为天策上将之后,一度有实力和李建成抗衡,这也是李渊乐意看到的,毕竟太子有威胁,他这个皇帝就能睡个好觉。但是,后来,李建成逐渐感觉到了李世民的威胁,尤其是李世民天策府中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大多数都是李世民在战场上的部下,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李世民设下的十八学士又招揽了一批文臣,当然这只能说是心腹不少,但是李世民的军队势力难以和李建成抗衡。

李世民曾试图让李渊准他回到洛阳去,那是他的根据地,在那里,他可以迅速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强大的队伍来和李建成争一争或者干脆在洛阳自立为帝。

当然李建成自然也知道洛阳对于李世民的重要性,所以他极力阻止李世民回到洛阳,对洛阳很是关注,李世民曾经派亲信张亮回到洛阳花重金联络山东豪杰,被李元吉知道后,直接到李渊那里告发张亮图谋不轨,然后张亮就被关进了监狱,严刑拷打,好在张亮咬紧牙关硬是没有吐出有用的信息,李渊才将他放了。

眼看回不去洛阳,李世民只能依靠长安的势力来争一争,当然这也是很难的,因为李渊再怎么喜欢李世民,但他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并且默认李建成做法,李建成将秦王府中的文臣武将一点点调离或者遣散,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就都被弄出了秦王府,还有程咬金也被要求到地方上做刺史,李建成还试图收买秦王府的人,只是这一招收效甚微,毕竟李世民同自己心腹之间的信任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利益已经捆绑在了一起,并不是李建成说收买就能收买的。

在李建成的一番折腾下,李世民已经是损兵折将,并且在626年,李元吉出征突厥,要带着秦王府的一众武将去。李世民再不发动政变可能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而李建成做的这一切,李渊并没有阻止。

李世民当时发动政变能依靠的人不多,勇士800人以及心腹文臣和武将,而太子李建成所拥有的部队远大于这个数,李世民能取胜靠的只是出其不意,快准狠。当然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收买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是一个很关键的存在。

史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很模糊的,有很多疑点,比如说玄武门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发生兵变的时候,为什么李渊没有得到消息,反而是经由尉迟敬德传达的?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的说法并不怎么靠谱(唐初的府兵制,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军队只能牢牢握在皇帝手中),倒是很可能守卫玄武门的士兵被李世民的部下拦下了,不能及时通知李渊,而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也抽不开身去通知李渊,所以李渊对此竟毫无所知。

等李渊知道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他只剩下了李世民这一个能继任大统的儿子,当时跟随在李渊身边的几个重臣也是片刻就想明白了,于是在李渊开口询问应当如何处理的时候,他们一致表示李世民战功卓著,理应成为太子。而李渊也说他早就想这么做了。

李渊不能治罪于李世民,这是最无奈的事实。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从未大权旁落,在玄武门之变中,不是没人帮李渊。

李渊作为皇帝,其在长安城中的军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远分别为:

1,贴身警卫,唐前期制度,非大朝会时,皇帝身边有三卫五仗180人(不含领兵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48人,不计备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卫,都是“武艺可称者”;

2,北门屯营,来自于3万元从禁军中的轮番宿卫者,由云麾将军敬君弘统领,驻扎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外,人数应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军,即天下府兵轮番宿卫长安者,分属十二卫环列屯驻于宫城外的皇城,按照张国刚教授对府兵番上的考证,应该保持在8万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装力量,都在李渊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还有太子东宫的长林兵2000人,齐府兵数百人。

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中,能够动用的兵力是有记载的,即800人左右。

事实上,除了一般我们所知的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之外,李世民进行这场政变策划时,专门对在外统率边兵的大将李靖、李绩通了气儿,二人并未表态参与。

而除了这两人之外,李世民还派出党羽奔赴洛阳,以备政变失败,以洛阳为基地对抗,作为后路。

在朝中,他还有重臣宇文士及为内援,基本上,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了。

幽州此时为庐江王李瑗控制,关中豳州有罗艺控制,襄阳道为李瑗旧地根本,关中的根本地盘,一直是李渊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铁杆儿杨文干谋反被杀,其势力仍旧深固,至于曾为窦建德、刘黑闼所盘踞的河北南部地区,也是李建成镇抚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以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代表的李渊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个重要都督府(检校扬州大都督,监控被告谋反的赵郡王李孝恭),监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诸王领兵体制。

可以说,在李渊的统治下,原本的“取天下”与“诸李”宗族分掌大权的时代,正在一步步结束,而这之中,最大的一个“山头”就是将洛阳为中心的关东视为自己禁脔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储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战就真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断然决定以800骑发动政变,直指太极宫内的父皇李渊。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经过李世民修饰粉饰过的玄武门之变好像只是杀兄、戮弟,他在儒家伦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明确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杜君绰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辇,矢及宸闱。

另有参与的《郑仁泰碑》有:

兵缠丹掖,殷珍紫宸。

御辇、宸闱、丹掖,都代表杀到了皇帝身边,而史书中所述尉迟敬德顶盔贯甲,持槊面见高祖,说明高祖身边的近侍武装已经完全被消灭,否则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武将如此出现,而要让上述200多人都闭嘴,当时在高祖身边肯定有一场“好杀”。

整体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划下的一次“豪赌”,目标就是其父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只是添头罢了。

而之所以这场豪赌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亲本人的“家庭情结”(入长安之初,父子在宫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礼)而搞的一次斩首行动,在力量上,他一点都不占优,如果没能控制住李渊,李渊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蚂蚁差不多。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武力逼宫,李渊被迫立世民为太子。一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实属无奈。皇后所生四子,除一个儿子李玄霸早亡,另两个又被世民杀死,此时,皇后所生的儿子也只有李世民了。李渊虽有很多子女,但其他子女大多是唐超建立后出生的,年纪小,并且包括子女的母亲也不如李世民的母亲有能耐。所以,此时李渊立世民为太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李渊没有别的选择了。

并非李渊完全被李世民夺了权,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李氏家族的万古基业,李渊也只能这么做了。当然,李世民武力逼宫是一大原因;不过,李渊并非毫无办法,只是,此时刚刚上演了兄弟相残,在继续他们父子相残,谁胜谁负没什么意义了,都是大唐的不幸,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151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期的玄武门之变说起,李渊失权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帮他呢。

说到唐朝的李渊啊,大家都知道他是相当厉害的人,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前他都是手握大权。所以大权旁落的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篡位成功,李渊成为太上皇,这时的他才慢慢离开体制中心,失去权力。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秦王李世民是根本不可能顺利登上皇位的。让他之所以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主要原因是李世民早就在玄武门之变前,开始布局,拉拢人脉了。

对于李渊来讲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必然有一些竞争,对于李渊来讲两个儿子都为自己统一天下做出了汗马功劳。李世民也非常清楚,哥哥李建成就是自己的阻碍,哥哥李建成也不傻,他也知道李世民是自己的潜在危害。于是,哥哥和弟弟就开始明争暗斗,而三太子李元吉则站在哥哥李建成这一方。

俗话说得好,一山容不了二虎。对于李渊来讲他,他要做的是要去调和中间的平衡,于是他给了李建成左领大都督,给了李世民右领大都督,给李元吉做太原留守。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平衡他们的权利。但对于体制规则来讲,皇上只能有一个,这才是问题的根和起源,而且这个矛盾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来讲根本无法调和。

李世民的聪明才智,谋略和个人魅力,他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而对于李渊来讲,他是幸运的,作为太上皇能好好的活着是对他最好的安排,幸运是因为他懂得取舍。

很多朋友会问,作为皇帝,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帮他呢?总结9个字,那就是不能帮,不敢帮,没法帮。

不能帮

不能帮的原因是在于,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开府治事的权力系统。而对于李渊当时来讲年事已高,很多大臣都早已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更是彻底清扫了李建成的势力,所以这时就没有人能够撼动李世民的权利了,更别说帮李渊。

不敢帮

都不能帮了,不敢帮就更顺理成章了。当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给杀掉之后,大唐王朝的权力,只有李世民可以接手,更何况李世民早已拉拢人心。再加上李渊已是暮年,无力反抗,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期,更是不敢反抗。

没法帮

没法帮的原因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迅雷不及掩耳,李世民谋划已久,埋伏击杀太子一事,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情。而李渊已经被软禁,控制在皇宫之内,在迅速击杀完太子之后,李世民又很快的接管了政权。所以对当时宫内发生的事情来讲根本没有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更何况是去帮李渊了,即使是帮到了我想结果还是一样。

所以李世民的成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但锬锬要在这里说一句,在权力面前,亲情往往都是扯淡。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