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张謇跟康有为同时赶考,为何张謇说康已经名扬天下了?

要解释清楚这段剧情,我们得从修完颐和园后的剧情谈起:

面对晚清朝廷国库空虚的困境,慈禧太后又一心要修颐和园,醇亲王跟李鸿章先是搞了一出“海防捐”。“海防捐”被叫停之后,又开始让各地督抚认交,并向外国银行借款。

虽说中间有翁同龢等人在从中作梗,也有张之洞的蓄意弹劾,但最终南洋和北洋达成一致。李鸿章派盛宣怀协助张之洞将汉阳铁厂改成了官督商办,引进民资,并重新购置高炉,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张之洞为了报答李鸿章,抓赌场,掏库银,写墓志铭,终于凑够100万两银子,捐给了北洋水师。

再加上李鸿章向德华银行的借款,修颐和园短缺的750万两银子终于如数凑齐,众人呼了一口气,而紧接着,一年一度的春闱会试开始了……

一、

光绪帝亲笔题字“颐和园”,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毁的清漪园重修完毕,并改名成了颐和园,慈禧太后也可以安稳地搬进去住了。

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貌似光绪帝因为银子的事,也不怎么赞同修颐和园,其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1887年,光绪帝亲政,随后马上准备大婚之事,一年半后的1889年,光绪帝大婚。虽然皇后非自己所选吧,但好歹给他配了个珍妃,婚姻这边有瑕疵,在光绪帝亲政上面其实也有一些约束。

既然慈禧太后卷帘归政了,总得给辛劳半辈子的老佛爷一个像样点的住所吧?所以颐和园重修工作在1888年,光绪帝亲政第二年就开始了,而且是光绪帝力主的。

很多人讲光绪帝没有实权,其中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光绪帝还是可以独立自主行使皇帝权力的。只是按照当时军机大臣提出的方案,光绪帝对一般事务具备朱批权、口谕权,并可以对谕旨的形成有相当的处置权。

只是,在昨晚决定之后,为了保险起见,需要第二天奏陈慈禧太后,也就是说,要告知一下慈禧太后。记住,可不是做决策之前报慈禧太后审批,而是事后汇报一下慈禧太后。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朝廷大的方针政策出现偏差,光绪帝在做决策之前,也要考虑一下后果,不能为所欲为。

所以,修颐和园,对慈禧太后来讲多了个园子而已,但对光绪帝来讲,可能是掌控大清朝的全部权力!

二、

修园子的事告一段落,光绪帝本想倒出精力来管管北洋海军的事,却被翁同龢打断:

“还有比水师更重要的事,春闱已开,各地的举子都已经进京了。”

为什么这次科举考试比北洋水师还重要呢?

就是因为这是慈禧六十寿辰特设的恩科会试,是一场临时安排的会试,而主考官徐桐是慈禧太后亲自任命的主考官。正所谓太后之事无小事,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当然得重视啦。

这种情况下,南通的张謇出现了……

张謇,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毛主席曾经评价张謇: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当然,1894年的张之洞已经创建了很多重工业,而张謇,已经辗转了很多地方。而且已经是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了,且是在不情愿的前提下,被老爹逼着去的。

实际上,张謇属于“冷籍”,也就是说张家三代之内没有考取过功名,他的老师珍惜这个人才,于是让他冒充邻近如皋县的张驹的孙子参加科举,这才中了秀才。

后来因为这件事,还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弄得张謇狼狈不堪,后来还是在几位恩师的帮助下,才脱身出来。再后来他就到淮军将领吴长庆府上当幕僚,后来袁世凯也到了吴长庆府上,而且袁世凯是以弟子礼拜见张謇的。

三、

后来袁世凯当上了北洋大臣,再给张謇写信,开始以“仁兄”称呼了,为此张謇还回怼他:

“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

而在《走向共和》中,张謇第一次见到康有为,先行行礼道:

“您就是名扬天下的康先生啊?”

而康有为确实狂,说了好一会儿话了,都不曾正眼瞧一下张謇,狂,确实狂!

在《康有为自编年谱》中记载的康有为确实就是这么个样子:

“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

那么,此时的康有为真的已经名扬天下了吗?

其实并不是,康有为读的书确实挺多,尤其是接触到西方文化之后,他开始致力于把大清的封建主义制度改革成资本主义制度:

“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

第一次在清廷露面是在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给光绪帝上了第一书,称《上清帝第一书》,当然,这封书递交受阻,并未交到光绪帝手中。

光绪帝没看到这份书,但翁同龢看过了,还给了评价:

“语太讦直无用,只生衅耳。”

四、

康有为继续寻找机会,结果当年,也就是1888年的七月,天坛祈年殿遭到雷击,引起大火焚烧。慈禧太后慌了,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自己,于是忙下了决定,还政于光绪帝。

康有为掐指一算,天坛建成到现在刚好500年,正好到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时候。显然,自己就是那个圣人,是辅佐光绪帝的圣人,不然为什么人们都称呼他为康圣人呢?

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官员,他就是屠仁守,在康有为的《自编年谱》中记载:

“监察御史屠仁守,笃守朱学,忠纯刚直,我每次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他都痛哭流涕,整个朝廷没人比得上他。”

于是康圣人替屠仁守拟了《门灾告警折》,并递交了朝廷,最终屠仁守被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既然从政是举步维艰,那么就当文人吧,于是康有为又写了两本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也有说这两本书是抄袭张之洞门生廖平的《辟刘篇》和《知圣篇》,这也成了历史上争论最广的版权官司了。

不过梁启超后来评价这件事说:

“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

《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大概是通过康有为亲自考古,发现大家学习了二千多年的儒学文化都是错的,是被人骗了。孔子是“素王”,而自己是“长素”,也就是长于素王,还在万木草堂宣传自己的学说。

甚至其进京后仍然大肆宣传,于是康有为被冠上了“惑世诬民,非圣无法”的帽子,要定他罪。

五、

这下子“长素”慌了,非常狼狈,幸亏梁启超多方奔走,才帮他摆平了这件事,在《梁启超年谱长编》中记载:

“一八九四年八月,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被余晋珊、安维峻等京官参劾。那时候,梁启超先生正在北京,多方奔走。最后的结果是:两广总督谕令康有为把《新学伪经考》自行焚毁。”

而这个多方奔走的对象,就包括以下几位:

直隶总督李鸿章、皇帝老师翁同龢、两广总督李瀚章、广东学政徐琪等等。

而当时梁启超要见翁同龢,就是托的张謇,翁同龢非常赏识张謇,为了让他顺利通过会试,还曾经三次误判了试卷,直到这次春闱会试,才中了状元。

所以,张謇这样评价康有为,绝不是因为康有为真的大名鼎鼎,而更多的是讽刺他,因为随后他就哪壶不开提哪壶,问康有为:

“康先生,您的新学伪经考呢……”

康有为估计心里要骂死张謇了,当年老夫为了自救,四处打点时,你小子就收了不少银子,现在穿上裤子,不认我了?

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碰到了一起,能尿到一壶,那就怪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喜欢就请关注吧!

走向共和:张謇跟康有为同时赶考,为何张謇说康已经名扬天下了?

史课本中的康有为,前半生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后半生才腐化堕落,逆时代而行,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中国人还有个习惯,就是名人的成长历程肯定与其他人不同,比如他天赋异禀,三岁能文、四岁能武。比如他受过高人指点,然后猛然顿悟,终有所成。而这些俗套类的故事,在后人对康有为的杜撰里全都有。可事实呢?康有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忽悠。

其实康有为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出生于1858年,比自己那个老冤家孙中山大8岁。广东南海的康家,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全家老小做官的一大堆。可是,康有为有点倒霉,他的父亲康达早早的就去世了。所以小康同学的学习问题,就直接落到了他爷爷的身上。这老爷子也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他曾是道光朝的举人,后任连州训导(州内管秀才的官),后又做到广州府教授(府学内的候补教育长官)。有这么一个当官的爷爷,小康同学的学习也自然不成问题。

我在好多史料里都发现,许多人都把幼年时期的康有为说成是一个神童。其实,我觉得这点还是可信的,并不是因为说康有为真的有多聪明,而是他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别人无法比拟的。现在有好多人都在抨击说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是个屁,地域差别,暗箱操作一大堆,一点都不公平,最公平就是封建时期的科举考试。可是科举考试就真公平吗?也许他的暗箱操作真的不多,但是他所考试的内容,就决定了考生们,要想考得好,家里必须得有钱。

一般家庭的孩子,大不了进个私塾就了不起了,然后在这里读个《三字经》、《百家姓》,最后再摇头晃脑的读个四书五经,就算拉到了。至于考试吗?大家读的更多的是一个叫做“帖括”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考试大纲。其他什么经典的经史之类的书一概不知。而像康有为同学家里就不一样,人家家里是做官的,想看什么书,有什么书,不仅如此,人家还能聘私当代有名的私人家教。

怎么样?服了没?这种环境之下成长的出来的孩子,自然看上去就比一般孩子要聪明些。这就像是,现在偏远山区和北京教育资源之间的差别。偏远山区的孩子,别说是系统的学习了,可能连他们的老师都是小学没毕业。而北京的就不一样了,一会儿这个大师讲座,一会儿那个教授开课。这两种环境下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这就导致了,北京的孩子看上去好像比偏远山区的孩子聪明一点。可事实呢?无非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跟聪明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个人也一直坚信,享受这么多教育资源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并不能说明他的智商水平有多高。而偏远山区的孩子,如果能异军突起考上名牌大学,必定是聪明绝顶。因为他们要超越自己的老师好几条街才行。当时被誉为天才少年的康有为同学,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小天才,考了三次,才考中了个秀才。估计此时的康同学内心也是崩溃的,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的他,怎么能考个秀才都这么费劲呢?要知道,秀才可是读书人的初级阶段。可是打击他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当了秀才,下一步自然是乡试考举人了。在他19岁时第一次乡试,结果还是不出所料的没考上。这是什么节奏?这是怀疑人生的节奏啊!从以前的天才小能手,一下子滑落到了留级少年。康同学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读书啊!于是,他决定老子不干了,受不了这份气。之后,他光荣的当了一名私塾老师。就这么混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还是不甘心,于是托家人的关系,跑到当时大儒朱次琦的那里当学生。朱次琦是位宋明理学大家,跟科举考试正好对上路。这简直是相当于现在高考学生投奔了曾经的高考命题组组长。这下考试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吧?于是,康同学三年之后,第二次踏上考试之路,结果又是名落孙山。他的这小心脏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承受的,各种资源都占齐了,可就是考不上。想想他的学生梁启超,在只拿着一本考试大纲的情况下,17岁一次就中了举人。首先这智商水平直接就把老师给碾压了。智商被碾压的康同学,决定再努力一把,于是继续跟着高考命题组组长朱次琦教授学习。可是他直到把自己的老师熬死了,也依然故我的没考上。朱次琦估计当时也是死不瞑目吧,怎么收了一个这么笨的学生。但是,康同学还是本着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坚持在考试第一线上,再一次考试时,决定换个地方考一回。广州这个地方的考生太厉害,咱跑到北京跟那里的傻叉比一下。可是,在北京的结果依然是没考上。事实证明,只有他自己才是个傻叉。像康有为这种屡次考不上的同学,在当时有个称呼,叫做“老童生”。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当作是笑话来讲的人。可不幸的是,当年的神童小天才,真的也被别人当作笑话了。

于是康同学发飙了,老子不干了,真的太丢人了。他一怒之下竟然跑到了白鹿洞,在这里闭关修炼。这种情节简直就跟武侠小说里的一样,张无忌掉到山洞之后,得到了武林秘籍,从此独步武林。康有为钻到山洞里之后,竟然顿悟了,突然脑子开了窍,开始到处的游经讲学,评论国事,而且品味独特,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来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难道是老童生又恢复成了小天才?其实顿悟这个事儿,我都不大相信的。

我唯一相信的是,这个人一直是出类拔萃的,他经过多少年的思考之后,境界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他所谓的顿悟,无非是在他的这个高度上总结了一番罢了。比如我们熟知的王阳明,他的心学思维,其实早就成型了,龙场悟道,无非是对他思想的一次总结罢了。而老童生康有为,之所以能够顿悟,答案只有一个“抄袭”。

正如张无忌得到武林秘籍一样,康有为也在失落的途中看到过两本书,一本为《知圣篇》,另一本为《辟刘篇》。这两本书的作者为“廖平”。而廖平的这两本书算是让他打开眼界。于是,老童生康有为一不做,二不休,竟然略加修改之后,全盘引用。立马就变成了自己的两本非常出名的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就是这两本书马上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其实,康有为的这些东西,说是学术,倒不如说是宗教。他首先推崇孔子为“素王”,关于“素王”这个词,还可以让人联系到另一个词“空王”,而空王指的是释迦摩尼。意思为没有土地、没有人民的王,而他的所说的真理,将和宇宙一样并存。并且素王的意思和空王是一样一样的。孔老夫子要是地下有知,估计能从地下窜出来,给他一套天马流星拳。儒家讲究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逾越。康有为而把孔子当成“王”,这不意味着要让他越上吗?其实康有为把孔子列为素王是假,关键一条就是把自己列为“长素”,这套理论和当年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一个熊样。当初洪秀全说全宇宙耶稣最大,他是耶稣的儿子。他爹老大,他自己老二。而康有为更为的夸张,孔子是老大,我比孔子还要厉害。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终极真理,永远正确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宗教里。而这个世界上,越是标榜自己正确的人,越是能吸引别人的眼球。比如我们的老童生康有为同学,牛逼吹上天了,说自己是“我注六经”。越是这么吹,自己的学生反而越多了起来,最后连我们的真正神童“梁启超”也被吸引过来,正式的成为了康门弟子。

可是廖平也不是个软柿子,康有为你这么剽窃还要脸吗?于是双方大大出手,都指责对方是抄自己的东西。可惜当时中国没有什么版权法,要不然康有为必定会赔个精光。但是这么不要脸的事情,最后连梁启超也看不下去了,只是碍于师父的面子不好直说,只好说了句“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之后装聋作哑,避而不谈。

略有成名的康有为,马上膨胀起来,特别是收了神童梁启超当弟子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正式讲学了,于是第二年开始正式的挂牌营业。取名为“万木草堂”。广东也有一个年轻人比较仰慕康有为,于是也写了封信给他,表示自己很想去拜访一下这位名人。可是,康有为说了,你来拜访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来向我拜师才可以。可是这个年轻人也是心高气傲,想让我拜你为师?绝不可能,从此他们天各一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孙中山”。

虽然康有为讲学讲的是风生水起,但是考举人这个事儿,依然是考不上。可是坚持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就在他第七次,顶着别人冷嘲热讽的压力,提着篮子来考试时,终于中举了。当时的他有没有范进中举的痴狂,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此时他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从小时候的神童,到青年的考试失败,再到自己抄袭别人的著作,一举成名,再高中举人。这一些列的事情,就像是过山车一样,让人的心里砰砰直跳。可是,中举只是读书人的一个开始,他下一步要去北京参加会试,考进士,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最后才能当官发财。看来前面的路还有很远,如果按照自己考了三次秀才,考了七回举人的光荣战绩来看,进士恐怕至少要考个十几回吧。1895年,老举人康有为(37岁)和自己的学生,小举人梁启超(22岁)一起手拉着手,快乐的来到京城,准备参加会试。这时的康有为心里压力肯定是无比的巨大,这要是连自己的学生都考不过,以后还怎么混呢?但是上天的眷顾给了他一次机会,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完败,又割地又赔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