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听我杨角风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马宁远,用一句话来给他定性,他就是:
天下第一罪人,知不可为,偏偏就为之了!
一、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员,甚至于他最后的赴死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大义凛然,有些微的感动。用杨金水的话来讲,对马宁远的评价是“肯干事、认上司”。
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虽说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执行,至少在马宁远看来是这样的。
国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马宁远指挥士兵骑马踏苗时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份,这期间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推行政策。也就是说,马宁远并没有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地逼大家改稻为桑,而是经历了一些过程的。
剧中他自己对着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尝试过推行,为了逼着老百姓改种桑田,甚至于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并不是为了后来的毁堤淹田,而是为了不放水,让老百姓无法种植水稻,但老百姓还是种了。
马宁远一心想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为桑在马宁远等人的推动下,不用纵马踏苗,也不用毁堤淹田,就能顺利推行,那么这份功劳里面,必然有马宁远的一份。
马宁远是举人出身,祖上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二、
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拦纵马踏苗时,马宁远并没有退缩,即使常伯熙建议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马宁远却大喝一声:
“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他能说出这句话,也代表他并不是奸诈小人,而是敢作敢当的莽夫,为什么说他是莽夫呢?
改稻为桑国策是朝廷下给浙江的,真正的负责人是胡宗宪,马宁远是他小弟,自然要首当其冲。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说动胡宗宪,派了一些兵协助马宁远推行国策,在这个基础上,马宁远却干了一件蠢事——纵马踏苗。
作为胡宗宪的忠实拥护者,政策推行了三个多月,还是这个鸟样子,马宁远不可能不知道胡宗宪对待改稻为桑的态度。后来戚继光前来调走了兵士就说明了一切,没有胡宗宪的授意,戚继光也不敢贸然调走兵士。关键是戚继光调兵时马宁远说的话,暴露出,他就是一个莽夫。
我们看看踏苗现场他的几句神语录:
当齐大柱拦着骑马士兵被抓后,马宁远反问了一句:
“桑农为什么要带着稻农闹事?”
是啊 ,不仅马宁远疑惑,我们观众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马宁远脑袋瓜一转,马上就给齐大柱扣了一个罪名: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罪名不是能随便扣的,何茂才在给齐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还得坐实罪名,能做到自圆其说。而马宁远是张口就来,要么早就预谋好了,谁阻拦就给谁扣“通倭”的帽子,要么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联想到,这些闹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蛊惑。
三、
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面对齐大柱等人的阻拦,他直接就说了自己的底线: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如果说他把这个劲头用在为民请愿上,他的魄力并不比海瑞差,至少他坚定一件事,就会一直走到底: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在马宁远的潜意识中,改稻为桑必须推行,如果不推行,国库的亏空就补不上,国库亏空补不上,严嵩他们日子就不好过,严嵩日子不好过,就会怪罪胡宗宪不给力,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改稻为桑能推行成功,最起码,对胡宗宪来讲是好事!
即使在戚继光已经调走了兵,自己已经无军队押送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要把几百名“反民”带回杭州。这也说明,他从骨子里就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合理的,相反,他认为他这样做,很合理:
“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
戚继光都告诉他了,调令让他自己去上面问,他就应该明白胡宗宪是什么态度了,结果他仍然是压着几百个怒气冲冲地百姓回杭州,这就是个莽夫!
要想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莽,看懂了他为什么答应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干出毁堤淹田这等惨绝人寰之事,也就明白了。
四、
马宁远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他也不想去思考,因为他不是为下面的百姓服务,而是为上面的上司负责。
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绕过胡宗宪直接命令马宁远去毁堤淹田,他不是不知道此举的后果,事成之后,面对众人的恭维,他自己也说了:
“什么功臣,天下第一号罪人罢了……到时候砍头抄家,各位大人照看一下我的家人就是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不是莽,这是蠢!
很多人看不懂,马宁远这个人,既蠢又笨,胡宗宪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在自己下面任杭州知府?
这件事就是有力的解释,虽然毁堤淹田这种事胡宗宪不清楚,但胡宗宪肯定清楚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的为人,他们必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盘剥百姓,包括利用马宁远。
《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看过后都说这是给胡宗宪洗白,在杨角风看来,恰恰相反。作为严党的忠实骨干,一方大员,封疆大吏,管束下属正是其责任之一,底下的人这么胡作非为,他能不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会被牵连,所以他才养了一个愚忠的马宁远,为得也是有朝一日能替自己挡一枪。
胡宗宪是马宁远的上级,严嵩(严世蕃)是胡宗宪的上级,上级的上级下达的丧心病狂的命令,马宁远是接还是不接?
尤其是杨金水这句话:
“忠上司认主子是你的长处,但是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
五、
马宁远能答应毁堤淹田,正是出于对胡宗宪的理解,至少在他看来,胡宗宪是会无条件听从严嵩(严世蕃)的。
至少在这之前,胡宗宪所作所为都是按照严嵩(严世蕃)的意思来干的,不然他不会这么做。
毕竟脏活总得有人干,与其让上司参与进来,以后扯不清,不如自己瞒着他干,但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底线的:
“关口是那么多县被大水淹了以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来台。”
马宁远还是蠢,猛得一看他的底线好像是不死人,其实,他的底线是不能让胡宗宪下不了台!
他认为沈老板会拿足够的粮食赈灾,他以为这件事不会牵扯到胡宗宪,还能让他完成改稻为桑而受表扬,甚至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以为自己帮上司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这一生,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现在我终于有个报答部堂的机会了……”
胡宗宪气得扇了他一巴掌:
“自作聪明!”
马宁远回答一句:
“我不想瞒部堂……天下事有许多本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面对胡宗宪的抓狂,马宁远显然早就想好了对策:
“堤不是毁的,是属下们去年没有修好,才酿成了这场大灾。但愿淹了田以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施行,部堂大人不再夹在里面为难……”
这也说明马宁远其实知道改稻为桑难推行,他也知道胡宗宪是在左右为难,所以,才在正常推行不利的情况下,棋走险招,希望既能完成朝廷的任务,还能不让胡宗宪为难。
后来的胡宗宪确实采取了马宁远的做法,报的是河堤失修,而不是报的天灾,更不是报的人为毁堤。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马宁远其实是一伙人,都是为了上级,不得不委屈了下面,甚至是自己。
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当属天下第一罪人——马宁远的自评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马宁马宁你最远,就像喜马拉雅山!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常说“你这种人,在电视剧里活不过两集”,而马宁远恰恰就是那种只活了两集的人。
很多人都说马宁远愚忠,但是胡宗宪是个值得他愚忠的上司。
但是马宁远仅仅只是愚忠吗?
这恐怕有失偏颇。
我们看看,剧中杨金水是怎么评价马宁远的:肯干事,认上司,又有忠,又有义。我觉得这是对马宁远最中肯的一个评价。
肯干事,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下来了,但是农民不愿意改,他只好请求省里调兵,带着兵去踩踏青苗,逼着农民改稻为桑。这种事其实就是杨金水说的: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马宁远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子,他其实是不想这样做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为的是什么?一方面,这是他作为知府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他也是不想让胡宗宪为难。
践踏青苗时,戚继光横空杀出把所有的兵全部调走,并让他赶快走,并威胁他那些农民会把他扔到河里。其实戚继光这句话是包含祸心的,他是在提醒那些农民可以把马宁远扔到河里。
面对群起汹涌的农民,常伯熙和张知良慌了,劝他回杭州。但是马宁远的一句“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并对向他涌来的百姓厉声说到:“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正是他的这句话,镇住了企图把他们扔到河里的农民。
马宁远虽然做了“践踏农民青苗”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奸佞小人的印象,但是他的这种血性,又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迷惑,这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认上司,一个举人出身的马宁远,本来只能一辈子当个小县丞,但是胡宗宪赏识他,并把它提拔为杭州知府,他就决定这辈子只认一个人,那就是胡宗宪,生是胡宗宪的人,死是胡宗宪的人。
面对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提出的让他毁堤淹田的要求,他打心底里是拒绝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干了。因为他知道胡宗宪的难,他只希望他做了这件事,胡宗宪能在严嵩、严世蕃、裕王哪里能够过关。
其实他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把罪责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他想好了要为胡宗宪去死,他只是希望改稻为桑能够推行下去,不让胡宗宪两头为难。
又有忠,马宁远作为一个杭州知府,本来郑泌昌、何茂才只要说出是严世蕃让他干的,他就应该干了,但是他拒绝了。说明他心里只认准了一个人,那就是胡宗宪,他这辈子只忠于一个人,那就是胡宗宪。
毁堤淹田结束后,他拒绝了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的庆功酒,跑到总督府对胡宗宪道出了全盘实情,就是希望胡宗宪能早点知道真相,有个缓冲的时间。同时,也希望胡宗宪可以凭借这个把柄,逼迫郑泌昌、何茂才做出让步。
面对胡宗宪的恨其不争,和“知不可为而为之”,马宁远只说了一句“属下只明白应该为部堂分忧”。
又有义,答应干毁堤淹田的事后,马宁远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开口向沈一石索要2颗老山参,他们还都以为马宁远是要送给自己的老母的。但是没想到马宁远是要是送给胡宗宪的,他知道胡宗宪的压力,一方面要全面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另一方面又要抗倭,但是军费又短缺。他只是想在最后,以这微末的东西,再报答一下胡宗宪的栽培之恩。
呜呼,马宁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感谢邀请。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我待业期间反复刷了三四遍,基调看似平稳,实则暗潮涌动,各党派明争暗斗,你死我活,拼命收买人心,聚拢人心。嘉靖皇帝正好利用各党派之间的斗争,平衡各方的关系,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嘉靖同意严嵩的计策,改稻为桑。但实施期间遇到很大问题,因为这样农民收入变少,为了顺利实施这些政策,制造局,严党等合计决定决堤淹田,逼迫农民改稻为桑,并低价收取农民土地。而马宁远恰恰参与其中。
马宁远是胡宗宪提拔上的官员,瞒着胡宗宪与其他人同流合污,谋划了这件事情,事情败露后,为了不造成更大的牵连,保住家人,也梦想着保住自己,便自行向胡宗宪袒露事情经过,并承担了相关罪责,寻求政治庇护。然而此事牵扯的人员太广泛,段位太高,必须得有人做出牺牲,用命平息,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最后胡宗宪和制造局达成协议,各出一人平息事端。胡宗宪这边恰好是马宁远。
马宁远此人是政治牺牲品,无论做何选择,只要他是知府,便不可能全身而退。要么和其他人一条船上,甘愿当别人棋子,要么就被排挤,或者被暗害,总之,在明朝的官场生存,想全身而退,是很难的一件事情,除非位置高到无可替代,并且对嘉靖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如则,永远都是一颗棋子。
一颗随时准备被牺牲的棋子。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是个死脑筋的糊涂人。不懂百姓疾苦的官员。但倒不是奸诈狡猾之人。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谢谢邀请
关于马宁远在个人物出场不对。却给人一种“愚忠”的感觉。最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处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