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世蕃?

正史里面的严世蕃确实很有才智,给严嵩出了很多奇策。电视剧里的严世蕃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傻?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有些历史人物被编剧刻意美化,比如胡宗宪,比如严嵩。也有一些人物给予了刻意丑化,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严世蕃。要知道严世蕃在历史上被人称作“鬼才”,所谓“鬼才”就是讲此人相当有文化,记忆力超群,可谓是过目不忘,而且善于揣摩圣意,深得嘉靖帝宠爱。

可是为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的表现却这么白痴呢?

一、

历史上的严世蕃,有三大特点:

第一特点就是贪得无厌,不仅贪财、贪钱,还贪恋美色,剧中的高拱一开始就讽刺他娶了九房姨太太,这并不是戏说,而是事实。他还发明了“淫筹”,就是用白色稠巾计算那啥次数,府上基本是夜夜笙箫啊。

第二特点就是相貌丑陋,史书记载严世蕃的长相是:

“短项肥体,眇一目。”

脸大脖子粗,典型的矮丑胖挫,还是个独眼龙,但并没有影响到嘉靖帝对他的信赖。

第三个特点就是聪明咯,人称“鬼才”,绝技就是过目不忘,善于写青词。《大明王朝1566》中几次出现写青词,都是严嵩亲自写的,实际上,严嵩后期的青词,基本都是严世蕃代笔。

这个人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

严世蕃借助老爹严嵩的权势,就任工部侍郎后,每次到基层视察。他随便翻翻账本,就能一眼算出工程值多少银子,经办的人贪了多少,工程质量如何?每次下来,刚一开口,底下就跪倒了一片,足可见其本领之强。

业绩做得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皇上说你好,所以他的聪明侧重于揣摩圣意上。历史上的嘉靖帝跟剧中一样的德行,喜欢时不时弄两句诗给百官打哑谜。众臣猜不出来时,往往就会求助严世蕃,严世蕃能迅速指出这是出自哪本书,哪一页第几行……

圣意揣摩得好,荣华富贵就跑不掉,老爹严嵩也夸他是:

“小儿识天下大体,可与商。”

二、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世蕃一改历史上丑矮挫瞎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相貌俊朗,浓眉大眼的帅哥。

虽然外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智商貌似直线下降,做事毛躁,件件都做不到嘉靖帝心中,目光短浅,自己一步步把自己作死了。

而引发倒严风波的始发性事件,就是改稻为桑国策的失败,而导致这项国策失败的关键人物不是海瑞,不是裕王他们,也不是严世蕃,更不是嘉靖帝,而是胡宗宪!

严世蕃之所以急着推行改稻为桑,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他跟他老爹要为朝廷负责。裕王他们只会捣乱,巴不得改稻为桑成不了,最好再死点百姓,好拿下严家父子,清流当家。嘉靖帝也不管,他只管严家给弄来多少银子,保证自己的花费,至于死多少百姓,不过是一个数字。

所以,这项政策一开始就是奔着坑百姓来的,榨取百姓稻田的那点利润,层层盘剥,最终补嘉靖帝修仙的那个窟窿。

其实裕王他们的阻拦,根本决定不了大局,真正决定大局的是胡宗宪的态度,因为他的态度,才有了戚继光调走踏苗百姓。正是因为胡宗宪的态度是不支持改稻为桑,严世蕃才会绕过他命令郑泌昌和何茂才毁堤淹田。

本以为逼着胡宗宪以“天灾”的理由上报这次灾难,没曾想他是以“人祸”的理由上报灾难,从而引发了后面一系列后果。

此举彻底惹恼了严世蕃:

“我们父子俩怎么都瞎了眼,派了你这么个人到那么重要的地方,去做封疆大吏。”

三、

胡宗宪其实也委屈,这项国策在他看来是无法执行的,最起码现阶段短时间是难执行的。但他上的延缓推行的奏折,嘉靖帝连看都没看,就给打回来了,这就给严世蕃一个信号,改稻为桑必须无条件执行。

这就是严世蕃为什么这么急躁,为什么不肯听胡宗宪解释,气得要跟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在。

但是严世蕃怼胡宗宪,并不是他一时脑热,易冲动,以及不够聪明的表现,其实剧中的他还是相当聪明的。

后面的郑泌昌和何茂才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这件事被嘉靖帝知道了,勃然大怒。嘉靖帝想法很简单,银子朕要,恶名你们去担,让朕担恶名,你们是找死!

大怒之下,把严嵩和严世蕃父子叫过来大骂一顿,这也是剧中的一段小高潮,尤其是严嵩雨中怼严世蕃的那句话:

“严世藩,我告诉你,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

而这句话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讲严世蕃给严嵩挡不了风,也遮不住雨,但这句话对严世蕃来讲,并不公平!

“您老骂得没错,儿子总是给你招风惹雨,可那些风雨,它淋不着徐阶,更淋不着裕王那些人,这些风雨到头来还是淋在你儿子身上!”

这句话就是揭开严世蕃急躁表现的根本所在,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退路,只有严世蕃没有退路。

四、

他虽然急躁,但并没有被仇恨和愤怒迷惑了大脑,他虽然对胡宗宪颇有意见,但面对罗龙文和鄢懋卿对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之事的分析:

“一是胡宗宪背后使坏,用意也是为了阻挠改稻为桑,二就是织造局的人自己的干的……”

但严世蕃狠狠地骂了这两个人:

“胡宗宪阻挠改稻为桑就是为了他那点臭名声,左一道疏,右一道本,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这坏事都是我们做的,不是他做的……织造局要是敢这样往皇上脸上泼脏水,何不拿刀把自己抹了。”

所以,严世蕃并不笨,也不是不聪明,还是那句话,他都是啊被逼无奈之下,做出的最优选择,因为他没有退路。

在野跟执政是不同的,现在国家也有很多人站在台下挑毛病,你这里做的不对,那里干的不好,说话的总比做事的容易。裕王他们就是这一类人,他们不做事,或者少做事,眼睛就盯着严党,本身也不用为朝廷负责,国库有没有钱跟他们无关,别少他们俸禄就行。

不管他们怎么挑刺,反正只要耗到裕王即位就行,所以,他们是有退路的!

太监们其实没有退路,但吕芳给自己找了条退路,虽说他跟严嵩关系好,但是已经提前把干儿子冯保扔到裕王那边了,没有后顾之忧。而且他岁数也大了,心思一直放在嘉靖帝这一边的,不至于以后被清算。

而且改稻为桑成与不成,根本就跟太监们关系不大,顶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影响到皇上的收入,可是这两项收入又可以转嫁到其他开支上,再怎么穷,不能穷君父啊!

五、

严世蕃是实际执政者,他一方面要做成事情,给国库带来收入,另一方面还得防着裕王等人的明枪暗箭,还得提防自家阵营不一条心,难!

但即使严世蕃推行的改稻为桑成功了,也不过是把严家的倒台延缓了而已。

胡宗宪也不是不想改稻为桑,而是条件真的不适合,最开始的时候他就问过郑泌昌:

“以官府的名义向米行上的米市借贷一百万担粮食,现在借贷了多少啊?”

郑泌昌:

“很少,都说缺粮。”

胡宗宪:

“从外省调的粮食呢?”

郑泌昌:

“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意多给。”

所以,这项政策一开始就不是发动的全国之力,而是靠地方自己推行,浙江都改了桑田了,粮食去哪里弄?

到时候没有粮食吃,老百姓是不是还得卖掉桑田去买粮食,粮食最终吃完了怎么办?

其实改稻为桑本就不是非执行不可,后来的嘉靖帝不是从盐税上一下子补上来了吗?

严世蕃也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国库空虚,而国库又为什么空虚呢?

海瑞认为根源是皇帝,所以他要上《治安疏》用性命来怼嘉靖帝;张居正在剧末也给裕王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认为是土地兼并严重,后来他执政后推行一条鞭法;而嘉靖帝却认为是严党分了他的钱:

“朕的钱,他们拿200万,分朕100万,还要朕感谢他们!”

却没有一个人去想想,是不是大明朝的制度就出了问题?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严世蕃确实不聪明!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世蕃?

无疑,严世藩是大明的政治高手,他实际才是真正嘉靖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他比嘉靖皇帝还了解嘉靖皇帝,严世藩不仅是政治高手,更是他父亲大明首辅严嵩的大脑。严世藩才是真正的大大明首辅。有句话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句话用在严世藩身上挺合适的。严世藩可惜的是一生才华没有用在正道上,都用在“歪道”上了,他的才华都用于害人了,而没有用在治国上,还有就是严世藩认为由于父亲严嵩是首辅的关系,阻碍了自己的政治进步。严世藩的所做所为也有自暴自弃的原因。后世有大明第一鬼才之说,更有人说,那本千古第一奇书的男主角的原型就是严世藩。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不过是剧情需要。刻意丑化了严世藩。

严世藩,(1513年—1565年),字德球,号东楼,小名庆儿(这个名字很值得玩味),江西人明代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之子。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是,严世蕃不是科举出身,当然以严世藩才能考科举也不是难事,未经科举严世藩直接进入步入政治仕途,先后担任尚宝司少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最后至工部左侍郎。可以说,严世藩是依靠父亲严嵩的权力进入官场的,毕竟一个非科举出身的人入仕还是很难的。更何况官职不低,但也必须承认以严世藩能力当个侍郎还是绰绰有余的。是在严世藩奸猾机辩,通晓时务,熟悉国典。国之大才也。

有大奸者必有大才,这话用在严世藩的身上最为贴近 。在严嵩 二次当首辅的时候,严世藩服侍左右,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内阁首辅。后世都说严嵩写的“青词”实际上都出自严世藩的手笔,更加让人无语的是,严世藩十分了解嘉靖皇帝,与嘉靖素未平生严世藩能如此了解嘉靖,诡异的很,大概连嘉靖自己都不知道,而且嘉靖比严世藩大七岁,严世藩能力可见一斑,严世藩本人也是恃才傲物,十分自负,比起他父亲的低调内敛大有不同。飞扬跋扈贪财好色。

整个剧中的人物分为两大阵营。严嵩,严世藩是一个阵营,领导便是嘉靖,徐高张是一个阵营,领导便是裕王。严嵩拥有的现在,而以徐阶和张居正为首拥有的未来。严嵩一党是被动的,但有嘉靖在,就有严嵩一天,嘉靖一死,严嵩一党就得玩完。但这谁也没有看透,唯独严世藩看出来了,但严嵩已经八十多了无所谓了,严世藩没活够呢,他必须自保。如何自保,或者严世藩自己当首辅。或者另起炉灶换太子,最不济将徐阶和张居正一党打翻在地。但遗憾的是严世藩失败了。原因在于严世藩的力量不够,马克思说过:“权力永远站在力量一边”这句话是对严世藩失败的最好的解释。

严嵩严世藩一党是奸党,徐阶和张居正也不是好人,严世藩也是有委屈的,沈炼杨继盛被杀,修万寿宫,仁寿宫是谁干的呢,实际上都说说嘉靖干的,不过是借了严嵩严世藩的手罢了。这是严世藩是委屈所。不能你当坏人我挨骂,你只要银子,但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天下皆骂严家父子,这是严世藩气愤的原因,也是严世藩必须自保的理由。严世蕃推行的改稻为桑成功了,过是把严家的倒台延缓了而已。而严世藩就是要不断给严嵩一党续命,因为严世藩和严嵩说了:”这全天下,人人都有退路,只有你儿子没有退路”。活命是严世藩的最终目的。

作为严嵩的儿子,要么一搏,要么任人宰割!没有第两条路可走。严世藩做事,聪明绝顶,做人更是八面玲珑。但严世藩死于何处?就是死于太聪明。因为嘉靖发现他被严世藩利用的时候,他就死定了,而电视剧值得赞赏的地方在于,肯定严世藩的智商,而否定严世藩的情商。实际上所有人的生死都是皇帝言决定 ,聪明也没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是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好点评 。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世蕃?

严世蕃:一方面能力超群,聪慧过人;另一方面无恶不作且残忍狠毒的才子;

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

大明首辅严嵩,其实不算聪明,之所以能爬到首辅的位子,和他儿子严世蕃有莫大的关系。

严世蕃于1513年出生在江西老家,身材矮小且瞎了一只眼睛,腿还有点瘸,但正是这个独眼的瘸子却有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正所谓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给其打开一扇窗。严世蕃狡黠机智,博闻强记,而且熟读典章制度,深谙处世之道。尤其是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恰恰嘉靖皇帝就是一个心机极为深沉,令人难以琢磨的统治者。

严世蕃十九岁的时候进入了国子监,之后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不断加官进爵,后来升职成为了尚宝司少卿以及工部左侍郎,成为他爹严嵩的得力助手。有一次嘉靖帝命人撰写青词,但官员们呈上来的都令他极为不满,直到嘉靖皇帝看到严世蕃的青词,才龙颜大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皇帝的诏书,还是青词的撰写,他都手到擒来,也正因为如此,严嵩对严世蕃更加依赖,什么事都要和严世蕃商量一番。严世蕃母亲去世,照礼制需要严世蕃回家丁忧三年,但严嵩对嘉靖帝说:“臣老无他子,乞留侍”《明史纪事本末》,可见严世蕃对于他而言有多么的重要。

严世蕃好酒,贪财,痴色。

据说嘉靖帝有一次让严嵩,徐阶和李本三人拟一份关于某事的奏折,很重要很重要,三人商量好久都没有结论,无奈严嵩只得向严世蕃求救,正巧严世蕃醉酒,他听到消息后,让人往头上浇了三盆凉水,拿起笔来撰写奏折,皇帝看后非常满意。

严世蕃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利,巧取豪夺,雁过拔毛,每晚喝酒御女,过的是逍遥快活。

有御史上书皇帝,告发严世蕃的种种罪行,严世蕃被打入牢房,最后只审出贪污八百两,被发配雷州。在往雷州途中,严世蕃逃了出来,他在江西大兴土木,招兵买马,豢养强盗,被人举报,重新关进大牢。严世蕃丝毫不担心,还对海盗罗龙文说他们很快就会出狱,因为杀害杨继盛是皇帝的旨意,皇帝杀严世蕃就说明皇帝错杀了杨继盛。事情果然如他所料,若不是中间徐阶修改了罪名,严世蕃依旧会逍遥法外。

可见严世蕃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一点也不夸张,。只是走错了方向罢了。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世蕃?

严世蕃,鬼才也!

在《大明1566》中,严世蕃的表现,不及其在历史上的三分之一,所说也算聪明机敏,但始终少了些应有的沉稳和狡猾,多了些浮躁和无脑。

历史上的鬼才严世蕃与电视剧中的对比

严世蕃是嘉靖时期首辅严嵩的儿子,小名唤作庆儿,别号东楼公子。在历史上,严世蕃是一个极为聪明和狡猾的人物,也是严嵩能够在嘉靖朝多年屹立不倒的幕后智囊团。但这位东楼公子的长相着实对不起观众,据传,他的父亲严嵩长得“瘦削长身”,而严世蕃则生的短颈白胖,并且还瞎了一只眼。这长相,如果不是生在首辅之家,恐怕讨个媳妇都难。

但是在电视剧当中,严世蕃的长相虽说不算好看,但是也是该有的都有。因此电视剧对于历史的还原,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严世蕃被称为鬼才,重点是说他基本上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对于国家的典章制度,倒背如流。另畅晓经济时务,对各地的地方情况以及官员情况,如数家珍。最为重要的一项本领,他很会揣摩明神宗嘉靖帝的好恶喜怒,对皇上的心思,了若指掌,尤其对于嘉靖皇帝偏爱的青词,极为擅长。

而在电视剧当中,严世蕃的这些看家本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比如青词,多处展示是严嵩亲手而写,还有就是在处理改稻为桑此事的结尾,严世蕃所表现出的只是一个气急败坏的人,完全没有了他所具有的沉稳和狡诈。

这种情形,在电视剧中体现颇多,包括电视剧对于原著,也有很大的改编,原著中的严世蕃,虽说有作者刻意打压的痕迹,但是也体现了他应有的精明。

而对于电视剧中的严世蕃如此形象,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

1、电视剧的主角不是他

在《大明1566》这部电视剧中,导演和编剧有意无意的将主角给了海瑞,使之成为一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清官形象。与此同时,也就刻意的打压和贬低了其他演员的形象。

这种做法,是出品方为迎合市场的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观众们还是喜欢看好人胜利,坏人失败的情节。包括海瑞的演绎,也与历史上相差颇大,因此,电视剧里的严世蕃表现得那么傻,也是有意为之。

2、有才而无德

严世蕃称得上是有才,但是却无德。古语有云: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奸诈,就是严世蕃的真实写照。而在电视剧中,重点突出的是严世蕃的额无德,对于他的有才,没有进行表现,这种情形,其实道理很简单。

没有坏人的坏,如何衬托出好人的好,如果将严世蕃的有才无德都表现出来,那么电视的主旋律就会变得模糊,而电视剧想要表现好人光辉的形象,就会黯淡很多,因此,为了好人们光辉的形象,只好牺牲严公子的智商了。

3、关键人物: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至少在原著中和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淡然之态。而事实上,严世蕃之所以能够在大明朝混的风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能猜透嘉靖皇帝的心思。

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嘉靖高高在上,对于全局把控十分到位,底下大臣们所有的举动尽在眼中的感觉。之所以严世蕃表现得智商不在线,更多的是露出把柄好让嘉靖抓到。如果严世蕃表现得十分完美,那么嘉靖皇帝的神秘莫测形象,就荡然无存,所以,智商不在线,是严世蕃必须要表现的额一面,也可以算是剧情需要。

综上所述,严世蕃在剧中的表现,是因为剧情需要以及人物刻画上有意为之,在真正的额历史上,严世蕃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绝没有电视剧中那样无脑白痴,更没有那样容易对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