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天,石亨、曹吉祥、张軏、徐有贞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政变出奇得顺利,到了奉天殿,百官高呼万岁,如此这般,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
既然是政变,必然会受到阻碍,那么为什么夺门之变却如此顺利呢?
一、徐有贞策划有方
政变这种事情风险极大,回报也极大,所以只有聪明绝顶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我们来看看夺门之变的几位策划者,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打仗石亨很在行,冲锋陷阵没有问题,术业有专攻,但要搞起权谋诡计,石亨差得太远了。
张軏官至都督府右都督,他哥哥就是英国公张辅,张軏位高权重,掌控兵权,张軏在夺门之变中主要负责执行,并非策划者。曹吉祥虽说身为司礼监宦官,但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责任是里应外合,负责宫内政变事宜。
当初,石亨等人准备拥立朱祁镇,石亨很清楚自己水平,于是他们先找到了太常卿许彬,许彬以年老为由,推荐了徐有贞。可见政变集团虽说拥有相当强大的资源,但没有核心灵魂人物。如果石亨真的有很高的权谋水准,何苦还到处去求人,直到徐有贞到位,这才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
史料记载:
“闻之,大喜,曰:‘须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阴达之矣。’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
不论人品好与劣,徐有贞的确是个人才。景泰四年,徐有贞奉命治理张秋黄河决口问题,徐有贞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完满地完成了任务,景泰七年的时候,山东大水,只有徐有贞修筑的堤坝完好如故,这很能说明问题。
徐有贞身负大才,但没有机会,直到石亨找到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首先,让张軏暗中通知南宫的朱祁镇,再让曹吉祥入宫征求太后的同意,再定好时间,率兵入城。石亨、曹吉祥、张軏就好比电脑的硬件,而徐有贞就是那枚CPU,只有CPU合格,整台计算机才能顺畅地运行。
所谓富贵险中求,徐有贞这回是赌对了,在他智慧与魄力之下,朱祁镇才能成功复辟。
二、于谦没有阻拦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朱祁钰摄政,当时王振已经死在了土木堡,朝堂之上,众朝臣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王振的余党。王振余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却在此时呵斥文官,这激起了众人的愤怒,于是大家赤膊上阵,马顺就这么被大臣们活活打死了。
朱祁钰很恐慌,准备逃走,被于谦拦住道:
“顺等罪当死,勿论。”
意思就是马顺本就该杀,请赦免群臣的罪责,关键时刻,于谦的一句话,救了满朝文武,此时的于谦已经积累了极高的威望。
在瓦剌兵临城下之际,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可以说当时天下的兵权都在于谦一人手中,所有的军队调动命令,全部由于谦一人做主。为了京城防务,于谦还改革了兵制,设置了十二团营,直到嘉靖年间才废除。
大战一触即发,于谦命陶瑾、硃瑛、石亨、孙镗等将领,分列城外迎敌,于谦还发布死令:
“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在于谦的英明指挥下,在将士们英勇奋战下,北京城得以保全。
当时的于谦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是战时,一切以效率优先,而战后于谦仍是军队的掌控者。徐有贞团伙又是带兵入城,又是撺掇太后,这么大的动静难道于谦会不知道吗,可想而知,于谦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是时,景泰帝朱祁钰已身患重病,一方面由于朱祁镇回来的关系,令他心神不宁,一方面因为皇储问题,让朱祁钰无法心安。也许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数,朱祁钰这皇帝也是做到头了。
三、朱祁钰有些不得人心
自古政变大多血腥异常,成本也极大,政变对国家的伤害、百姓的伤害都无以复加,比如黄巢起义,八王之乱,哪次不得落得个尸山血海的结果方才罢休。
朱祁钰在即位之初的确可圈可点,是他坚持抗战,是他任用于谦,是他挽救了明朝的国运,但随着皇位的稳固,朱祁钰也在发生着改变。
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也不想再打了,而朱祁镇这烫手的山芋就变得愈发尴尬,所以太师也先想把朱祁镇送回去。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哪怕他只做个普通人,都希望能回到家乡,想来深陷敌营一年的朱祁镇也想通了。他也不想要什么皇位,他只想回钱皇后身边,就算做个老百姓,他也乐意。
朱祁钰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这无疑是的皇权的最大威胁。所以朱祁钰屡次阻拦使者出访,什么礼物、国书,能没有就没有,能简单就简单。然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杨善,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竟把朱祁镇带了回来。
史料记载:
“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树,事叵测,遂尽伐之。时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
朱祁钰很郁闷,接待礼节一切从简,还把哥哥安排在了南宫。南宫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环境也不佳,这些朱祁镇都忍了,不过朱祁钰还经常派人前来监视,甚至在最热的夏天,把周围的树木都砍了。
俗话说长兄如父,朱祁钰这么做往大了说就是不孝,虽说他有权力虐待他哥哥,但大家都看在眼中,这必定会激起群臣的反感。在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留个后手,先立了朱见深为太子,在心底里,孙太后还是偏向朱祁镇的,这也好理解,毕竟朱祁镇是亲生儿子。
景泰三年,朱祁钰还是废掉了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的用意很明显,下一代皇帝要遵从他的血脉。储君可是国家的根本,万历皇帝皇帝想换太子,可是折腾了十几年都没有成功。朱祁钰在换太子这事情上,有违正统,而不久之后朱见济就去世了,这好像又是天意为之。
在处理哥哥朱祁镇和太子的问题上,朱祁钰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这让群臣把目光又投向了朱祁镇。
朱祁镇即位或许并非人心所向,但于情于理大家还是多投了朱祁镇一票,于是朱祁镇复辟变得得顺理成章,毫无违和感。
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夺门之变——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大败而归,英宗被无条件地释放回朝。英宗回来以后,代宗不但沒有把皇位还给他,反而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名义上把他尊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把他软禁在南宫,不许他召见百官,不许他过问朝政。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易位”问题又成了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的话题。武清侯石亨和宫内太监曹吉祥等人主张让原来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贞却认为现在太上皇健在,代宗又病重,不如趁此机会拥立太上皇复位。这样不但肯定成功,而且将来论起迎复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晋爵。石亨和曹吉祥听了徐有贞这一番话,觉得可行。他们马上分头行动,谁备发动政变。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帶着1000名兵卒闯到南宫,打破宫门強行进入,把英宗从被关押的地方带出来,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马上派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召集各位大臣,说有重要事情,让朝臣们马上到大殿朝见。大臣们一到,大殿里马上钟鼓齐鸣,就见被幽禁许久的英宗走上殿来,坐在宝座上。大臣们随着司礼太监一声“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进殿朝见”的呼声,纷纷跪在地上,向复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见大礼。
二月初一日,英宗下诏废景泰帝号,仍复号郕王,迁回西内,后转禁于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十九日,郕王死,年仅30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从此,英宗朱祁镇又开始了他为时8年的第二次统治时期。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明朝第二次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争夺战。
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朝史暮想:
“夺门之变”,你需要知道,除了明面上的“功勋三人组”(曹吉祥,徐有贞,石亨)之外,还有一大群势力已经背叛明代宗朱祁钰,或者打算观望,多多少少都有在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服务。
太后一党。孙太后是朱祁镇的生母,当初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后,郕王朱祁钰被拥护上台,即后来的明代宗,孙太后就与朱祁钰签过一个协议,意思就是朱祁钰只能干一届,要立侄子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孙太后的亲孙子为太子。只是后来随着朱祁钰地位的越发牢固,被毁约了。孙太后的身份象征意义极大,当皇权出现问题的时候,太后的懿旨几乎可以算是国家的最高声音。曹吉祥之流的,严格来说可以算是半个孙太后的人,除了掌握兵权之外(曹吉祥掌管京军团营),他也负责联络朱祁镇和大内的联络。朱祁镇复辟登基之后,用的就是孙太后的名义来宣示自己的正统性,废除朱祁钰。而朱祁钰最后的死,据野史流传,也是被一个太监勒死的。
锦衣卫系统。南宫复辟本质上就是一次兵变。从朱祁镇被困的南宫进入大内禁宫,有重重大门。驻守的人就是锦衣卫。史书说,朱祁镇每遇到宫门阻隔,就在门外大喊自己的身份,因为众人的爱戴,这些守卫和太监自发地打开了大门。真实情况当然不是如此。记得后来的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吗?他就是朱祁镇在锦衣卫系统里的暗桩。因为有门达的存在,朱祁镇才能顺利地通过一道道宫门,不然你真的以为考石亨偷偷带进来的那点兵力,能够攻下禁宫?
文官集团。这个不用多说了,两面派。这里说的文官集团,不是特指徐有贞这群积极谋求复辟的官员,而是那些两方得利观望的官员。比如以胡濙,王直为首的朝臣们。当初朱祁钰登基的时候,就是他们得利。景泰朝短短八年时间,封出去多少爵位,给出去多少赏赐。后来朱祁镇复辟了,还是这群人,最后牢牢把控了朝堂的话语权,李贤最后也是这个集团的一分子。这群人最后对于朱祁镇事实夺权的默认,对于功勋三人组打压于谦等人的纵容,才是这个王朝变天的最后一击。
除此之外,还有王振余党,一些被于谦等新兴贵族占了位子的落寞旧贵,而徐有贞的谋略,串联能力,曹吉祥和石亨的军权,则是战术上的一系列举措。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明朝真是一个有故事的朝代,像南宫之变这样一场皇权争夺战,前后持续没几天,几个大臣商量着就把皇帝给换掉了,这真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作为老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钰就没有一点察觉吗?怎么让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他们这么就把自己给赶下台了呢?听小子慢慢道来:
一、夺门党趁朱祁钰病重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病重,这是一个重要导火索。石亨这个狗东西在“土木堡之变”后,受朱祁钰恩惠,一路提拔,封伯封侯。
没想到他看到朱祁钰并重,心里一想,小朱皇帝一死,大朱皇帝还这么健康,万一他一复位,自己不是残了。这狗东西脑子一转,干嘛不直接拥立大朱皇帝复位呢?自己企不是又有拥戴之功啦!
他倒是立说立行,好的想法不过夜,马上就办,一出宫门就去找合作的小伙伴了。这一切病重躺在床上的朱祁钰都没有丝毫察觉。就这么的,糊里糊涂地就被哥哥朱祁镇从病床上拉下来了。
二、朱祁钰违背诺言失去人心导致自己的队伍不强大说完了朱祁钰被打了措手不及,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自己病重不知道,难道身边的人就不知道吗?
朱祁钰做人太差,因为哥哥朱祁镇莽撞,自己捡了个皇帝来当。当就当吧,毕竟当皇帝容易上瘾。可是哥哥回来了你得还给他啊,朱祁钰不,他不仅不还,还要违背满朝文武的一致意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就彻底的把满朝文武给得罪了,更悲催的是,自己立的太子没过多久就死了,让整个朝廷都觉得这是天谴。
搞清楚了这个背景。那么开始的问题就好回答了。对于朱祁钰身边的人有没有知道。答案是,要么不知道,要么不想管,要么还乐见其成。
不知道的是于谦一帮人。他们正直,但是夺门一党肯定严防着他们,不让他们知道。事实上,如果不是上了朱祁钰这条贼船,于谦他们也不一定会支持朱祁钰。因为于谦这帮人也很反对朱祁钰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
不想管的是太常寺卿许彬等人。夺门党曾经找过他,但他说他老了,更明显,这是首鼠两端的做法。
乐见其成的是后宫。孙太后是朱祁镇的亲妈,他当然愿意让自己的亲儿子回来当皇帝,本来就应该是自己儿子的,让你临时主持一下工作你还死皮赖脸当了这么久。朱祁钰的皇后,也估计是乐见其成派,她曾极力反对朱祁钰立他的儿子为太子,被朱祁钰给废了。
从上可以看出,朱祁钰做人有多差,权力真是一剂毒药。
三、夺门党成员来自关键岗位,巧妙地就打通了各个环节夺门党的成员虽然不多,但却个个都是掌握实权的人物。
石亨,深受朱祁钰信任,掌握军权,手里有紫禁城钥匙。
曹吉祥,早年投靠王振,经营太监队伍十几年,早就笼络了一批干儿子。
徐有贞,左副都御史,太平年代的左副都御史手掌监察大权,更何况,他还把他的上司左都御史杨善给拉上了。
王骥,久经战场的沙场老将,受朱祁镇拔擢之恩,带着三个也是久经沙场的儿子,带着数万人的队伍,一起来助阵,作为断后力量。
从南宫到紫禁城,都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不成功都难。
可怜的朱祁钰,就这么被废了。
😃欢迎关注小丞相,了解更多有料历史😀
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南宫夺门之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倒向了英宗。
- 首先当时景泰帝重病,太子之位悬着,这种形势对英宗复位极其有利。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登基。当时内忧外患不断,导致他寝食难安,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儿子,太子朱见济夭折了。他没有别的儿子继位,整日忙着造人。国事烦劳和后宫享乐的双重煎熬下,景泰七年,景泰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积劳成疾,竟是越来越重。
皇帝病重在床,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太子是社稷的根基,根基不稳朝廷内外十分忧虑。
有日群臣入宫探病,景泰帝亲信太监兴安对众人说:“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为社稷大计考虑,天天问安,徒劳无益。”一席话提醒众臣要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了。本来经过“复储之议”无人敢再提建储之事,但景泰帝这一病,迫使大家不得不再次考虑此事。后来,群臣在朝集议立储问题。有人就提出请沂王复位东宫。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既废不可再立。最后大家觉得不如只提议建储,具体人选由景泰帝自己定夺。所以奏疏中只说“早择元良”。
景泰帝见疏,不允所请,并说自己不过是偶感风寒,之后更是当临早朝,以安臣心。这时,传说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接入宫,立为皇储。十六日,主持政务的王直、于谦等人在一起议论请沂王朱见深复位太子一事,推举大学士商辂起草奏稿,写成以后,见天色已晚,决定明日早朝时再奏。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2.其次,此事如此缜密的谋划,并取得成功,参与的人有哪些?
谋划英宗复位的都是在景泰帝朝郁郁不得志的一群人。首先,牵头的是武清侯石亨,
此人在北京保卫战期间立了些功劳,掌握了部分兵权。石亨此人野心很大,于谦掌了兵权,对他难免压制,让他难免有些抑郁不得志。这时,他见景泰帝病重,不觉动了谋取大功的念头。之后,他找到亲信张銲及太监曹吉祥等人商量:景泰帝这病看是不得好了,现在朝廷上下都在策划拥立各自尊崇的人为新君。我看拥立沂王,不如直接拥立太上皇复位,这样尔等可建立不世之功。
他的这番话等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他们去找英宗亲信许彬,许彬推荐了徐有贞。此人很有才,善谋略,更重要的是他也是有志难展。他听了大家的计划大嘉赞赏:当年太上皇出征,是为天下赤子之故。现在天下离心,请上皇复位,人心必悦。“于是大家策划了一番。大家分头各自忙开了。
3.南宫夺门行动开始
首先,张銲暗中将准备拥英宗复位之事通知南宫,以便英宗有所准备,同时太监曹吉祥等人将情况密报孙太后,很快等到了太后的首肯。之后,曹吉祥等人又预制了一道孙太后的懿旨,以备起事之用。
他们知道景泰帝十七日临朝到时候可能对立储一事做出决定,这样对复辟不利,于是决定在十七日之前发动此事。
这时候,适逢边塞示警,徐有贞对担任掌军都督之职的张銲说:你正可乘此机会,以加强京师及皇宫戒备为名,调动兵力,做好准备。
十六日晚,必须举事,为鼓动人心,他爬到房顶上仰观天象,然后对众人说:“时在今夕,不可失也”。于是他与石亨等人拿出太后的懿旨,调军向皇宫出发。当夜四更,由曹吉祥等人打开长安门。石亨等人率兵闯入皇城。不等守兵有反应就将城门反锁。将钥匙投入井中,以防外兵进入,然后直奔南宫。
南宫的城门紧闭难以开启,徐有贞令人翻墙而入,与外面的士兵合力捣毁宫墙。很快墙倒门开,只见英宗一人独自走来,众人赶紧下跪:“请陛下复位。”于是,叫士兵推过御辇,众人就这样带着英宗往奉天殿去。
到东华门前守门者喝令停止,这是英宗喝道:朕太上皇也。守门之是英宗不敢阻拦。队伍顺利进入内宫。拥着朱祁镇至奉天殿,山呼万岁。
黎明时分,群臣忽闻钟鼓齐鸣,又见诸门打开,十分诧异。这是徐有贞跑来大喊:“太上皇已经复位,还不快来叩贺。”众臣面面相觑,无人反对。一起到奉天殿觐见。朱祁镇亲自向大家宣布自己复位,群臣这才跪下山呼万岁。
就这样在这些“有心”之臣的拥护下,朱祁镇得以复辟。当然这些人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功名利禄。
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朱祁镇被禁锢,皇太子也已更换,祁钰父子传承皇位似乎是没有问题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朱见济立为皇太子后只一年多,于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忽然病死,而朱祁钰又只有个儿子。这样,“再建皇储”就成为大臣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朝的不少官员主张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五年五月,御史锺同和礼部郎中章纶先后上疏,请“还沂王于储位,定天下之大本”。但朱祁钰大怒,当时天色已晚宫门已闭,从门隙中传递出景帝的命令,立即逮捕锺同和章纶下锦衣卫狱,“掠惨酷”,逼问主使及交通南宫(朱祁镇)的罪状。钟同、章纶“濒死无一语”。 钟同被杖死,章纶被关在锦衣卫狱,直到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才被释放。
朱祁钰一方面严厉压制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的官员,同时严密防范朱祁镇在南宫的活动。朱祁钰总把朱祁镇看成是一个隐患,而在朝廷中也确实有这样一种倾向,正如给事中徐正密奏景帝所说的:“今日臣民有望上皇复位者,有望废太子沂王嗣位者。”他建议祁钰把沂王出至沂州,增高南城数尺,伐去城边高树,南宫宫门的锁则灌上铁。朱祁钰表面上要显示自己的宽厚,要笃亲亲之谊,把徐正谪戍铁岭卫。实际上则更警惕地监视着南宫,把南宫及其附近的树木皆砍伐掉。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而皇太子尚未定,宫廷内和文武官员都十分忧惧。十一日,都御史萧维桢同百官在左顺门外“问安”,探问景帝的病情。太监兴安对大家说:“公等皆朝廷股肱耳目,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何益?”群臣领悟了兴安要大家上奏建立皇储的用意,便各回家去准备奏章十四日群臣会议于朝廷,大多数官员同意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惟大学士王文、陈循、萧镃等不同意。萧镃说:“沂王既退,不可再也。”王文说:“今只请立东宫,安知上意谁属?于是就以“早择元良请”。但朱祁钰死也不肯放弃皇帝的宝座,看了群臣的奏疏后,传谕说:“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十六日,王直、胡淡、于谦会诸大臣请复立沂王,推商辂主草,当疏稿写成时,已日暮,尚未上奏,当天夜里就发生了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发动夺门之变的是石亨、徐有贞等人。十二日,朱祁钰支撑着病体到南郊斋宫,召石亨至病榻前,要他代行郊祀礼。石亨看到朱祁钰病势沉重,没有康复的希望,回来后就与其同党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及太监曹吉祥等谋议。石享认为“请复立东宫,不如请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可得功赏”。
张辄、曹吉祥等也都同意这一主张。他们又到太常卿许彬那里去商议。许彬认为“此不世功也”,但又认为自己“老矣,无能为,徐元玉(徐有贞字)善奇策”,让大家和他去计谋。十四日夜,石亨等聚会在徐有贞家里,徐有贞问石亨、张軏说:复辟计谋“南城(朱祁镇)亦知之乎”?石亨和张軏说:“一日前已密达之。”徐有贞认为:“俟得审报乃可。”十六日夜,石亨、张軏等又到徐有贞家聚会,张軏急不可待地告诉徐有贞:朱祁镇的回报已经得到,“计将安出?”
于是徐有贞装模作样地到屋顶去观天象,过了一会下来说:“事在今夕,不可失。”适边吏报警,徐有贞说:“宜乘此以备非常为名纳兵入大内,谁不可者!”阴谋已定,就去会合王骥、杨善、陈汝言等人。徐有贞在和他的家人分别时说:“事成社稷利,不成门族祸。归,人;不归,鬼矣。”活现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官场中作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会徐有贞预令张轨调兵千人等待于长安门外,石亨收了各城门钥匙,夜四鼓开长安门放张軏所率领的军士进入皇城,守卫的士兵惊愕不知所为。徐有贞复将城门锁好,以防遏外兵,并把门钥投入水窦中。徐有贞、石亨、张轨等率领士兵急速向南宫进发。
石亨、张軏心中感到惶惑,问徐有贞事情能办成吗?徐有贞说必成无疑。直抵南宫,门锢不可开。徐有贞命军士取巨木悬置起来,用几十人曳木撞门,又令士兵爬墙进去,内外合力毁墙,墙坏门开,石亨、张軏进入南宫。朱祁镇在灯烛下单独出见,石亨等一起对朱祁镇说:“请陛下登位。”呼士兵举辇,士兵惊慌不能举,徐有贞等帮着一起推挽扶朱祁镇登辇以行。朱祁镇问徐有贞等是谁,各人报称自己的官职姓名。到东华门,守门的卫士喝令他们停止行进,朱祁镇说:“朕太上皇帝也。遂入。
众人拥护朱祁镇到奉天殿,扶朱祁镇升座,徐有贞等立即高呼万岁,敲响钟鼓,大开诸门,此时已是正月十七日的黎明当时,群臣都等在朝房中准备景帝临朝,忽然听到宫殿中的呼噪声,正感到惊疑,接着又听到钟鼓声,随着诸门大开,徐有贞出来大声说:“上皇帝复位矣!”催促大家去朝贺。朱祁镇宣谕复位,“众始定”。当日,英宗朱祁镇命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预机务。第二天(十八日)逮捕少保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尚书俞士悦、江渊,都督范广,太监王诚、舒良、王勤、张玉下狱。升徐有贞为兵部尚书。二十一日,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明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也称“南宫复辟”,因当时英宗被禁锢于南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