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朱棣和李世民经历相似,都是以政变来获取皇位,李世民直接发动宫廷政变,杀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让出了皇位。而朱棣的政变成本要比李世民高不少,靖难战争足足打了四年,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朱棣和李世民都是以政变起家,但他们的声誉却有不少差距。李世民是历朝军事才能最强的君主,他是开国功臣,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基业,唐太宗在历史中享有盛誉。对比李世民,朱棣就要逊色三分,虽说朱棣开创了伟大的永乐盛世,但后世对朱棣的评价却毁誉参半,这是为何?

一、李世民虚心纳谏

明君的特点之一便是虚心纳谏,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做得可圈可点。贞观三年,魏徵(征)升任秘书监。西域各国想要入朝给皇帝进贡,李世民派人前去迎接和这些使臣,魏徵谏言:

“中国始平,疮痍未复,若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于此辈。”

意思就是说,如果大肆搞这些迎来送往的事情,劳民伤财,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应减少劳役,让百姓安心生活。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建议,追回了使臣,不再大搞门面工程。

在众臣希望李世民举行封禅大礼之时,又是只有魏徵站出来反对,李世民有些生气道:

“难道朕的功业还不够高?仁德还不够厚?天下还不够太平?为何不能封禅?”

魏徵这样回答:

“陛下功则高矣,而民未怀惠;德虽厚矣,而泽未滂流;诸夏虽安,未足以供事。”

最终李世民还是无力反驳魏徵的建议。

魏徵的劝谏有两百次之多,甚至有一次故意进谏拖延时间,害得李世民活活闷死了一只喜欢的鸟。当然不是说李世民都会接受,但对比大多数皇帝,李世民做得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

魏徵是著名谏臣,有胆量有魄力,每次谏言,就算李世民怒火中烧,魏徵也不会改变初衷,这份胆识十分令人佩服。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能虚心接受不同意见的李世民,也相当不易。

任用贤能,从谏如流,看似简单做到却很难,身为君主,李世民做到了,于是他在后世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反观朱棣,同样任用贤才,只不过和李世民相比还差了不少。比如解缙,主持编著《永乐大典》,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只因为说错了几句话,就被朱棣关入诏狱,最终被冻死在雪中。

二、朱棣大肆杀戮建文旧臣

最让人诟病就是朱棣在靖难成功后,对建文旧臣进行了血腥屠杀,朱棣得位不正,要想稳定朝局,是需要除掉一些不服从的旧臣,但手段却过于残忍。

济南保卫战的铁铉被押入京城,起初,铁铉是用后背面向朱棣,无论如何劝说,就是不肯屈服。朱棣命人割掉铁铉的耳朵、鼻子,再放入铁铉的嘴里,问其“好吃吗?”铁铉回答:

“忠臣孝子的肉怎么会不好吃?”

直到死前铁铉的都没有屈服,一直是骂声不绝。

为了让铁铉向其朝拜,朱棣还命人立起油锅,并道:

“活着的时候不想向我朝拜,炸成骨头你也得向我朝拜。”

在宦官们把铁铉的尸体调转时,油锅中一声爆响,宦官们都被吓退,最后铁铉的尸体也愣是没有转身。

礼部尚书陈迪父子同样被杀,儿子陈凤山被凌迟处死,宗室牵连被杀得超过一百八十人。大量建文旧臣死在了朱棣屠刀之下,亲族家人也被一同被杀。由此可见朱棣的手段之残忍,为了权力,朱棣杀了太多的人,所以哪怕他的功业再高,也会因此逊色三分。

三、李世民善待太子旧臣

李世民有个十分厉害的特点,那就是擅于笼络人才,而且经常是把敌方的人才收归己用。对此李世民并不猜忌,仍把大权交给他们,所以李世民的手下甘愿为其效死力,这就是李世民的胸怀和人格魅力所在。

在玄武门之变后,很多太子旧臣依旧被李世民重用。魏徵原本就是李建成的幕僚,且曾建议李建成排挤李世民,但很多时候李建成并没有同意。李世民即位后,东宫、齐王旧臣全部被赦免,李世民还问过魏徵:

“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感情?”

魏徵回答:

“如果当时太子按照我说的做,就不会有现在的祸事了!”

李世民没有生气,之后还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王珪原本也是太子重臣,之后李世民也赦免了他,并任命为谏议大夫等职务。王珪同魏徵一样,也是著名谏臣,李世民对其也很看重。

大量太子旧臣,变成了李世民的忠臣,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他用仁德赢得了人心,所以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朱棣对建文旧臣则毫不留情,就连建文帝也没有放过,朱棣命胡瀅、郑和找寻建文帝下落,虽然最后也没有个结果,但多年以来这一直都是朱棣的心病。

四、李世民是开国功臣

李渊的天下,绝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最早晋阳起兵的时候,有李世民的鼓动和出谋划策,好运的李渊很轻松地占据了长安。但占据长安后并不代表着成功,毕竟隋末那光景造反的人很多,很多人都在觊觎皇位,割据一方。

公元620年,李渊命李世民出兵进攻王世充所部,收复河南等地。王世充实力雄厚,为人狡诈多端,况且洛阳城池坚固,很难攻克。李世民进攻数月都没有攻下洛阳城,而王世充的粮道被截,只得向窦建德人马求助。

李世民攻打洛阳数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窦建德带了十万马前来救援王世充,唐军一度非常被动。李世民却坚持要两线作战,一面主力继续进攻洛阳,而他亲率三千五百玄甲军进驻虎牢关。

虎牢关是天险,可以拖住窦建德大军,加上李世民兵法纯熟,用疲军之计击溃了十万大军,窦建德被生擒。当时李世民只有三千五百人,这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胜利,也要看到李世民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危险,假若一个决策失误,或将万劫不复。唐朝初年,唐军全靠着李世民这张王牌打天下,李世民无疑是开创唐帝国的最大功臣。

朱元璋在中原争雄的时候,朱棣年龄尚小,朱棣在明初的军功也根本无法和李世民相比。而且靖难战争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极为严重,这都是朱棣造成的。总的来讲,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史最杰出的君主,只是相对而言李世民的声誉要高不少。但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没有他们,唐朝、明朝或将变得黯淡无光。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唐朝是要比明朝光明一些的,自然杀兄逼父的李世民,沾了点国家的光!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李世民与朱棣两人都因造反而取得天下,两人也分别开创了大唐盛世和大明盛世,因两人的文治武功都是空前的,又有太多的的相似之处,所以后人经常将两者之间相互比较,但是两人比较之后,李世民的名声比朱棣要好些,同为明君为何朱棣的名声要差些呢?

首先是夺得大位的方式不同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而被李渊确立为皇位继承人,最终,李渊感受到李世民的势力太大,决定禅位李世民,李世民也就此登上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他在登基之前,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属于皇位继承人之间的竞争,”玄武门之变“属于皇位继承人争夺战,不属于弑君篡位,他的太子之位是李渊封的,皇位是李渊禅让的,因此,李世民属于正常继位,并没有违背儒家社会的的君臣道义。

而朱棣的”靖难之役“显然是违背了,儒家社会的“三纲五常”君臣道义的,因为,在朱棣起兵之前,朱允炆已经是大明皇帝,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且是从朱元璋手中正常继位,而朱棣属于臣子,通过谋反取得皇位,他得位不正是被后世诟病之一,而李世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两人对比朱棣先天不足。

第二个是对对手旧部的态度不同

在玄武门兵变之后,李建成旧部中的一些人也受到影响,如魏征,王珪、薛万彻等等,这些人后来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但是并没有多少被杀,如王珪作为李建成的心腹,在武德七年(624年)因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使得李建成月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于是李渊认为是王珪未能规劝李建成,致使他们兄弟失和,因而李渊将其流放,李世民登基之后王珪受到举荐开始得到重用,和魏征一起成为谏议大夫,王珪后来还成为魏王李泰的老师,

薛万彻更是在玄武门之变时,率领4000人欲制李世民于死地,最终因看到尉迟恭拎着李建成的头,才放下武器投降逃入山中,后来得到李世民赏识其武力得到重用,在平突厥、薛延陀部、高句丽时都屡立大功。

反观朱棣在对待朱允炆心腹,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这些人无一不被朱棣给赐死,甚至还将其家中女眷贬为奴籍,发配置教坊有的为官妓等等,可见朱棣为人心胸狭窄的一面,这也是朱棣和李世民不能比的地方。

第三个是对文人的态度不同

李世民以宽仁治国,笼络人心,重用李建成的旧部更是得到士大夫的好评,所以李世民的名声也比较好,到是朱棣以诛方孝孺十族,这种残忍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方孝孺被诛的第十族,便是以方孝孺为首的读书人,所以朱棣在天下读书者心中没有好印象,后世这些写史书的文人,自然是不会歌功颂德朱棣,因此,同样是被逼迫起事,李世民的名誉要比朱棣好好很多。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来回答。

李世民画像

至于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的说法,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来看,李世民在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应该没有那么严峻,还没有达到如果不是立即反抗就有生命危险的境地,如果是这样的境地,也不至于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这么措手不及地斩杀。所以说,李世民被逼起事还不如说他是先发制人。

朱棣画像

而说朱棣被逼起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位,他上台之后作了一个非常大的决定,也就是这个决定加速了朱棣叛乱的步伐,这个决定就是开始削藩,就是将祖父朱元璋曾经分封的这些藩王们进行削减打压。为了确保削藩的成功,建文帝先是拿一些力量比较弱小的藩王下手,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藩王被强行迁入京城,有的害怕自杀等等。而实际上朱棣是建文帝削藩的主要对象,因为他的实力最为强大,只要把他处理掉,建文帝的地位基本上就稳定了。所以,一方面朝廷采取24小时监视监督,另外一方面开始对其削藩进行准备,朱棣看到了未来的结局,如果不反抗那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在多年的积累之上,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取得国家政权。

至于为何大家对唐太宗多赞美之词,而对朱棣则毁誉参半,实际上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从谁手中抢夺政权所决定的。

这方面的原因对于朱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直接发难的对象不是父亲唐高祖李渊,而是哥哥太子李建成,他是从兄弟手中夺取太子之位,而且兄弟当时只是太子,还没有登基做帝。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直接发难的对象是自己大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他是从侄子手中抢夺的权力的,而且他的侄子此时已经是皇帝,他夺取的直接是皇帝之位而不是像李世民夺的是太子之位,叔叔对侄子发难,而且这位侄子又不是昏君,而是父亲亲自选立。虽然朱棣发难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的,但是他一直存在这个野心,而且就叔叔与侄子之间的辈分关系,朱棣就不占优势。

【2】夺取政权过程中的伤亡范围。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仅仅是针对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玄武门政变发生的过程中,仅仅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两派之间的争斗和死伤,况且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厮杀就停止了,这个过程中牺牲的多是兵卒。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从发动之日起一直到攻入应天,整个战争的伤亡是非常巨大的,建文帝大军最终节节溃败,朱棣最终攻破应天。另外,朱棣在进入应天之后,他对建文朝廷的官员也有一个杀戮的过程,凡是归顺他的,一律重用,凡是反对他的,他一律杀掉,所以在进入应天后,朱棣又杀了很多人,而且 这其中包括很多当时朝廷上的大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方孝孺,朱棣让他起草登基公告,他大骂朱棣,最终激怒朱棣被灭十族。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3】史书修订的规则。

在这方面,李世民又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史书都是后朝修前朝的,这种修史书的目的都是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就拿李世民来说,他在修前朝史书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迫不得已,他对一些历史事实必然要做一些改动,方向就是要利好于自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当时的史书记载内容,对于太子李建成的记载大多数都是负面的内容,而李世民被描述成受欺压打压的对象,迫不得已起来反抗。

影视剧中的朱棣

朱棣就没有李世民那样幸运,他不是在朱允炆继位前发动靖难之役,而是在朱允炆继位后发动的,从燕京一路向南一直打到应天。即便他日后登基做帝,但是对于这段历史他是没有办法改动的,以此来说明自己发动靖难之役的合理性的,只不过强调了一下朱允炆削藩的事情,意在强调自己也是被逼无奈,但是这种说服力远远不够,不能为自己发动叛乱正名。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要说两个人都是被逼无奈才发动起事有点言重了,而对李世民和朱棣有倾向性的评价,而是二人在当时的一些举动和作为所决定的,毕竟有些东西是无法掩饰的。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李世民PK朱棣,两人都是以非正常的手段取得皇位,文治武功都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他们在历史上评价的差距会这么大,下面我从这几方面来分析:

一、皇位来源对比

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事件,杀死自己的大哥李建成,逼迫自己的父亲让出皇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从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手里篡夺皇位。

李世民的皇位是弑兄篡位,那时候的李建成还是太子而非皇上,而朱棣就不同,朱棣的皇位是来源于建文帝,这样对比,朱棣的性质就比李世民的恶劣。我们在看夺取皇位的影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件,对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失很小,就是一场小规模的皇室争斗,而朱棣历经几年的时间,用武力的手段夺取皇位,对社会、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从夺取皇位的过程比较,李世民对社会、国家破坏较小,没有弑君,而朱棣是弑君篡位。

二、建国功劳对比

李世民在随父反隋战争中功劳显著,并且李渊在前期也有意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这久无形之中为李世民接替江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朱棣同样也是跟随父亲在推翻元朝的统治中立下功劳,后面驻守燕京,抵御外敌入侵。但是这份功劳和李世民相比存在重大的差距,李世民帮父亲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朱棣的功劳在李世民面前就微不足道。另外李世民早期也是被李渊预定为接班人,这就可以为他带来一定的人心。

通过建国功劳对比,李世民这方面的成就高于朱棣。

三、治国的功绩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太平盛世,稳定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实现了一次民族的大融合,被各民族成为天可汗,多次对外

用兵,先后平定了,突厥,随之,在把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地方评定之后,唐朝名声大,噪声望远播,四方都为之敬服,不敢造次;政治上清明,出现了将相和的局面;文化方面比较开明,融合多种文化,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朱棣同样也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亲征蒙古五次,收复安南,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建立行省行政区,加强了南北边防,促进了中国版图的统一和完整。在国际交际方面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命人编撰的《永乐大典》。

相比较,两者在治国上不分伯仲,都有治国之才。

四、对待旧臣对比

李世民采取宽容的态度,以为魏征为例,魏征是太子府的谋臣,得到了宽容并且重用。但是,朱棣对待建文帝的旧臣就毫不手软,以方孝孺为例,大家不知道灭十族的源来,就和朱棣有很大关系。从这方面对比,李世民得到

了是天下人心,而朱棣失去了太多人心。

五、儒家文化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对于篡位这件事情,不管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它,但是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三纲五常的限制,朱棣的篡位受到了这些儒家知识分子的抵制,而在古代社会,这些人就是倡导社会的主流,这些人在评价朱棣的时候,就会套用程朱理学的观念,这样就造成了朱棣在历史上的地位毁誉参半。

总结,经过多方面的对比发现,在文治武功方面,两者之间的功绩不相上下,主要是在于文化、人心的影响造成的。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虽然我很喜欢朱棣,但是朱棣的功绩真没法和李世民相比,两人的确都是被逼起事,最后都坐上了皇位,但是差距还是非常明显,李世民弄死的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李建成只是太子并非是皇帝,而朱棣弄死的朱允炆是皇帝,性质可要恶劣多了,至于说朱棣在政绩上毁誉参半,如果让我选择在一个年代生活,我也不愿意活在朱棣统治之下。

李世民和朱棣被逼起事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关于对这两人谋反的看法,因为古代的封建王朝,受到礼制,传统思想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以下犯上被看做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实际上,我跟赞同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观点,谁有实力,谁说了算,这才是自然法则,就算朱棣篡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世的史书顶多骂他们两无耻,难道还能撼动他们的统治吗?

李世民

不过放到李世民和朱棣所处的时空里,他们这样的做法的确会对自己产生一些影响,李世民也不乏有人斥责他杀兄逼父,冷血无情,他自己也十分在乎后世史书对自己的评价,逼着史官把玄武门之变写成了为国家着想的正当性事件,朱棣登基后,修建紫禁城,紫禁城接连遭遇大火,朱棣以为是上天惩罚自己得位不正,忙下了罪己诏,不过影响也仅限于此。

李世民搞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这个时候李建成只不过是太子,李世民的做法顶多只是算夺嫡之争,后世也顶多说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虽然在李渊退位这事上,是受到了李世民的胁迫,但是李世民始终没有做出弑父之举,李渊也一直安安稳稳的活到了贞观九年,李世民顶多就是有些失德而已。

朱棣就不一样了,他是在朱允炆登基后造反的,清君侧这个造反口号,在历史上屡试不爽,但是成功的几率并不大,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的,明显构成了犯上作乱的事实背景,最后攻破了北京城后,朱允炆大概率死在了北京城,朱允炆的政权是实实在在被朱棣推翻了,朱棣这种行为叫做造反。

朱棣

在古代夺嫡行为不属于谋逆,不是大逆不道的罪行,是帝王默认允许存在的,而造反这种行为,直接威胁到帝王的统治地位,属于大逆不道的罪行,是要诛九族的,就这一点来说,朱棣的名声肯定要烂一些。

李世民执政和朱棣执政的政绩也存在很大差距

我们再来看两位皇帝的政绩,李世民执政时期,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灭东突厥,威震西域,远征高句丽,灭薛延陀,设立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开疆扩土,古今之帝王没有几人能成就如此伟业。

在国内轻劳薄赋,让百姓修养生息,实施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农业发展,减轻了百姓生活负担,鼓励商业贸易发展,中国境内出现了长安,洛阳,广州,福州等多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对外交往也异常频繁,虽然此时的大唐还未达到最鼎盛,最繁荣的时期,但是李世民无疑为大唐后世的君王做好了榜样。

唐朝前期疆域图

朱棣登基后,因为得位不正,加上有建文帝的经验教训,所以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个过程是他被诟病对多的地方,因为不少建文旧臣都被他搞死了,不过站在朱棣的位置来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朱棣设置了内阁,完善文官制度,这也是进一步加强皇权的措施,类似的行为还有设置东厂,恢复锦衣卫,通过降爵位,迁封地,多给岁俸等方式削弱藩王的力量,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成了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削弱了大明北方的威胁,远征安南,越南被并入大明疆域,讨伐倭寇确保东北海疆安全,在朱棣统治时期,因为战乱持续不断,为了能够维持战争的进行,对百姓征收的税赋也是比较高的,在文化上《永乐大典》的问世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宝藏。

在朱棣统治期间,和大明关系最密切无疑是蒙古,除此之外,交流最多的是西藏和满洲的女真部落,传统中国文化圈的日本和朝鲜在朱棣统治时期和大明的来往也较为密切,在朱棣执政期间最重要的举措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了,也因为这一伟大的壮举,和大明产生外交往来的国家多达上百个,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朱棣执政晚期,向大明朝贡的国家最多时超过了六十余个。

结语

所以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李世民统治时期,不论是对外或是对内政策都是很有建树的,对外大唐威震四方,开疆扩土,和各国外交,商贸往来不断,对内又能确保百姓安居内业,朝政清明;而朱棣对外政策上虽然颇有建树,内部却高度集权,打击威胁自己统治政敌,对外连年征战,百姓也要承担高额的税赋,就内部而言对这样的统治者自然是会有意见的,也就不难理解李世民是明君,朱棣毁誉参半这种评价了。

明朝疆域图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被逼起事,为何前者是明君而后者毁誉参半?

在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经常拿来一起比较,一个是弑兄上位,一个是杀侄即位,两相比较似乎半斤八两。然而,对此二人的功过评价却并不一致。前者一直是明君达人的形象,后者则是毁誉参半。

其实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夺嫡和篡位

对于李世民而言,当时是秦王,而李建成是太子。按照正常的思路,那么太子荣登大宝的概率自然更大一些。在中国历史上的汉家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这个传统开始被严格执行,但是,后期却逐渐松动。也有了幼子成功上位的情况出现。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帝位,但是因为李建成仅为太子,并没有登上皇位,算不上谋反篡位,只是为了夺得即位权。

反观朱棣就完全不同。朱允炆已经登基,成为了大明名副其实的皇帝。而朱棣的行为就形同叛乱,属于谋反。那么在重视正统的史学家眼中,这是最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你不死就罢了,还抢夺了皇位,简直大逆不道。

二、功绩不同

大唐虽然名义上是李渊为统领建立的,其实最大的功臣是李世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大唐建立的大半功劳都是李世民立下的。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人们的眼中,既然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那么李世民较之李建成更拥有继位的权利。

再来看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确实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和一代军神李世民相较而言,那就完全不够看。和李世民鹤立鸡群的赫赫功绩相比,朱棣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的功劳,仅仅能拍到十名左右的位次,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三、朱棣得罪了读书人

朱棣是个明君,此话不假。其实他不仅是个明君,在其他方面同样成就非凡。他丰功伟绩完全可以傲视中国历史上90%以上的帝王。但是他却犯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错误,得罪了文人。得罪的是谁呢?一代大儒方孝孺。

因为方孝孺极力拥护建文帝,后又因为他不愿意起草朱棣继位的诏书,最终身陷囫囵,最终被灭十族。中国历史上的严刑峻法最多灭九族,而方孝孺却是被灭十族的两人之一。这同样给朱棣带来了嗜杀文人的口实。要知道方孝孺作为明朝大儒,弟子千万,虽然这些弟子都因为灭十族而被杀,但是弟子的弟子却同样为数众多。要知道历史都是文人写就,得罪了文人的朱棣,自然要被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李世民则不然,面对李建成的旧部下魏征,不仅不怪罪,反而委以重任,纳为己用。这种胸怀和对文人的谦和态度,自然颇得文人之心,也就难怪他们对其大力推崇了。

四、拥护程度不同

李世民作为秦王,竟然能因为自己的劳苦功高而建立天策府,与李建成的太子府遥相对应。而天策府中皆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李世民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早就已经是皇帝了,只是当时并未登基而已。满朝文武中,大半的朝臣几乎都是人心所向秦王,获取了多数的支持。

但是朱棣当时要面对的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对。他的诸位王兄,除了宁王站在了他的身边,其他兄弟都选择坐山观虎斗。而朝中大臣更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谋反之举。就执政基础和拥护程度而言,朱棣完全比不了李世民。

不过历史悠悠,往事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真实的历史我们很多已经无从了解真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