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我们还得从最开始俩人的出场说起:

慈禧皇太后执意要过六十大寿,还放出话来,谁要让她这个生日过得不舒坦,她就让谁一辈子不舒坦。

果然,第一个让她不舒坦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户部尚书阎敬铭,他明确告诉慈禧太后,户部没银子,颐和园工程必须得停,气得慈禧大喊:

“你给我滚!”

阎敬铭也很有骨气,甩甩袖子:

“臣不滚,臣自会走!”

就这样,阎敬铭当场被撸了职,随后慈禧换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兼户部尚书,这下子换李鸿章着急了……

一、

慈禧一发怒,光绪帝也吓得跪倒在地,他的道行还是太浅,拿着请停修园子的奏折,嘴上说支持修园子,以为能影响慈禧皇太后,他想得太简单了。

而这个阎敬铭,想必也是光绪帝指使他进谏的,希望能让慈禧太后迷途知返,可惜,他还是失策了。所以看到阎敬铭被赶走,他想求情,又不敢的表情,着实可怜。

李莲英还是相当聪明的,一看气氛僵住了,马上喊了一句:

“太后有旨,李鸿章觐见!”

见到李鸿章,慈禧太后的模样才稍微好了一点,互相寒暄之后,李鸿章刻意把话题往养生上提,还讲了自己的三个心得:

第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自己最爱吃清蒸鲈鱼,人送外号李鲈。

第二是,每天清晨要散步,还专门提到是恩师曾国藩给定的早课。

第三是,由于脾气暴躁,所以常做怡情的事,平时浇浇花,弄弄草,养养鸟

李鸿章说这三个心得是有目的的:

先是讲了个自己的笑话,以此阐述别人给自己起外号是无心之举:

“他们也没什么恶意,我也懒得生气。”

以此来劝慈禧,阎敬铭并没有恶意,没有必要生气。

第二条心得,则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是曾国藩的人,这样就避免了自己暗中替阎敬铭说好话,并被打成同党的可能,毕竟曾国藩跟翁同龢有嫌隙。

第三条则是引出本次前来的主要目的,一是把自己的得力部下盛宣怀推荐给慈禧太后,同时通过一只鸟来哄太后欢心,以达到自己要银子的目的。

二、

不过他那点小九九怎么逃得过慈禧太后的眼睛,当然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夸奖他这点事还放在心上。

李鸿章一句:

“太后之事无小事!”

慈禧夸他是忠臣,李鸿章讲翁同龢和阎敬铭都是忠臣,慈禧也就不再跟李鸿章打哑谜了:

“行了,你别拐弯抹角替阎敬铭说话了。”

不管李鸿章怎么陈述北洋水师需要银子,慈禧都不为所动,最后让他找新任户部尚书想办法,而这个新任户部尚书便是翁同龢。

一出门,这俩人就掐起来了,翁同龢先进攻:

你李鸿章经营北洋水师,六年就花了三千多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水师,既然已经成了最强水师了,为什么还总是要钱?

李鸿章反击:

“翁师傅文章做得好,可于兵事,确实需要历练啊!”

翁师傅满腹经纶,就算是不吃,十年八年的也没事,北洋水师不吃饭可不行啊,翁同龢反问一句:

“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呀……可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堂这千古之论,那也是章句小楷写成的文章啊!”

李鸿章宣传了二十年的日本威胁论,翁同龢早就听腻了,根本不屑一顾,同时说了一句话:

“那是你北洋的事,你找我干嘛?”

气得李鸿章直骂娘,那么翁同龢为什么要处处跟李鸿章作对呢?

三、

其实他们是有渊源的:

刚才翁同龢提到“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呀”,这句话是有典故的。这还是很久以前了,洪秀全起义后,攻城略地,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当时是安徽巡抚。是决策接连失误,最后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丢盔弃甲,竟然弃城逃跑。

曾国藩实在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参了这个翁同书一本,而这份奏折,就是出自李鸿章之手。当时朝廷给翁同书判的是斩立决,消息传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头子给活活气死了。

而翁心存此时是同治帝的老师,帝师都被气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软了一下,把斩立决改成了流放,翁同书被流放不久就死了,这让翁同龢怀恨在心。

毕竟曾国藩势大,翁同龢无可奈何,但对这个代笔的李鸿章可就不那么客气了。所以,他在剧中说的这句话,就是暗指这件事,不光我翁同龢会做文章,你李鸿章更会做文章,还会杀人呢!

虽然俩人不对付,但毕竟都是朝廷大员,表面上的客气还是得保留的,但操纵舆论,还是很在行的,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会操纵舆论,那时候的人也会。

翁同龢说李鸿章是: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说翁同龢是:

“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两句话也成了晚清有名的对联,说的是李鸿章,李合肥吃肥了,但天下瘦了,翁同龢,瓮常熟吃熟了,而天下荒了。

四、

虽说俩人是个人恩怨,但背后却是两大势力在争斗,可以说李鸿章的背后,是曾国藩那一派,湘军(淮军)派。翁同龢属于保皇派,也是顽固派,虽说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跟慈禧有争斗,但他是慈禧这一边的。

因为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差距,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揭开了大清朝的遮羞布。这种情况下,是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族武装,拼命捂住了大清朝的光身,维护了脸面。

但等到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主要矛盾就转移了,慈禧皇太后必然不会容忍眼皮底下有这么一支力量的存在。

李鸿章一手创建北洋水师,当然有清朝廷威慑邻邦的作用,同时也让清朝廷对李鸿章有所忌惮。

这就是翁同龢为什么讲,那是你北洋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就把北洋水师当成了李鸿章的私人部队,一旦被视为了私人部队,朝廷怎么可能还会无限制的投入军费?

清朝廷一方面也指望这些汉人武装维护统治,一方面也要时刻压制他们。所以,动不动就克扣点军费,挪用点军资,要么就打打大将屁股,总之,不让你那么舒服。

实际上,李鸿章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势,也能自己去筹钱,剧中就有他要找外国银行借款的事,但事实上他不能这样做。

如果他这样做了,那就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北洋水师究竟是你的,还是朝廷的?

所以,面对军舰落后,武器陈旧,弹药不足的情况,他也只能找朝廷要,找慈禧要,而慈禧任命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就是告诉他,没钱!

五、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尽可能的消减军费,甚至连烧的煤,都用劣质的,导致发动机损害严重,速度更加缓慢。

弹药也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和定远,主炮炮弹仅有3发,打完就没了。甲午海战中,济远号管代方伯谦“临阵脱逃”,后来被斩首了,实际上,事后回想一下,是他主炮打光了。没办法,能伤敌舰的只剩尾炮,他调转船头,是为了用尾炮攻击。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情况已经不得知了。

这种军费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参战,必然会失败,翁同龢还在火上浇油。你李鸿章建北洋水师,耗费了几千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的舰队,就这么不堪一击,银子是不是都被你贪污了?

李鸿章也没办法,出战是死,不出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把剩下的军舰龟缩到威海卫,期待英法来调停战争,于是被日本一锅端了。

翁同龢继续在光绪帝耳边吹风,你李鸿章就是避战,就是怕死,最终逼得李鸿章把陆军也派上去了,同样是惨败。

于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其所率领的淮军也在陆战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受了重创,退出了舞台。

大清国内能威胁朝廷的军事力量就此消亡,虽说割地赔款,但慈禧皇太后,想必睡得更香了,毕竟苦的是老百姓,苦不到他皇太后。

而翁同龢不仅没有被怪罪,还成了维新派的领头人物,深受慈禧和光绪帝信任。

当然,也不是给李鸿章洗白,他也有私心在里面,但大清朝腐败至此,各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兵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只是苦了那支北洋舰队,2018年,在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打捞上来一艘军舰,它就是“经远号”,在上面还出水了很多步枪子弹壳。这是军舰啊,弹尽粮绝之下,士兵用步枪对射,足可见他们的英勇。

也从侧面说明,北洋水师,确实缺大炮的弹药,呜呼哀哉……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又主管户部,而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两人都是晚清时的重臣。但是翁李两人一直不对付,关系很差。两人矛盾的根源还是因为政治阵营不同,其次才是私人恩怨。

确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因为曾国藩弹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结果导致翁同书被流放伊利,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也因为此事气病而死。所以翁同龢把曾国藩记恨在心,而帮助曾国藩起草奏折的李鸿章也被翁同龢记恨,此后两人一直不和。

翁心存之死和翁同书被流放两件事确实是翁同龢心里一根刺,要说他因此记恨曾国藩和李鸿章也不奇怪。不过翁同龢好歹也是久经宦海之人,如果光这么一件事,不至于和李鸿章顶牛这么久。他后期和李鸿章不和,最主要还是因为光绪和翁同龢一直把李鸿章当做后党骨干。

自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就垂帘听政,参与朝政。以后慈禧不断累积自己的势力,在借着中法战争之机把恭亲王奕䜣开革出军机处以后,慈禧就独掌大权,控制了朝政。光绪虽然是皇帝,在面对慈禧时也是战战兢兢。

虽然后来慈禧说要还政给光绪,自己去颐和园颐养天年。但是实际上慈禧对于朝堂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就让光绪很不爽了,他一直想找机会慢慢把权力都抓过来。因此在晚清时节,就出现了帝党和后党两个阵营。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自然是帝党骨干。李鸿章则因为是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所以被他们当成了后党,翁同龢一直想把李鸿章搞下去,以削弱后党力量。

所以翁李两人是政治阵营相对,加上私人恩怨,所以才会成为死对头。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并不是他们之间有恩怨,而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

翁同龢作为帝师,明显是光绪一派,而李鸿章一般被认为是太后一派。

翁同龢作为清流领袖,看不起李鸿章能够很自然的“讨好”慈禧”。

翁同龢更多的是理论派且偏向于传统文化中保守的那部分,而李鸿章更偏向于事务,更能够接受新事物,大力发展洋务。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这玩意儿头顶着忠君爱国,却一直在误国误民,他疏理户部的时候一两银子也不拨给北洋水师,全是李鸿章自己在想办法,干的唯一一件有用的事就是上报慈禧办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但是这件事确险些让中国失去大片领土!当时这案子在李鸿章手里却实是可能不会给翻案,至少是暂时不能翻案,不是因为李鸿章他们没人性,而是那个时候权衡再三不翻案比翻案更合适!因为当时左宗棠在新疆打仗,钱粮都是靠江浙一带供应,而这一带的很多要员都是左的人,他们源源不断的为西北送去钱粮兵源支持左宗棠!一旦出了事,西北就会出了乱子,事实也确实如此,小白菜一案牵扯出左宗棠一派大小官员几十个,一度让后方业务陷入瘫痪,险些让左宗棠的收复新疆的计划泡汤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帝党,后党,一个维新,一个守旧,还有私人恩怨,李鸿章并不是改革者,只是有实权,慈禧的宠臣。所谓实干空谈一说以是分工跟权力而已,李鸿章仅仅是思想迂腐的伯官僚而已。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他俩有什么恩怨?

感谢邀请。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

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鸿章被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翁同龢也被贬了官职。现在想想,翁同龢因为自己的一己思念与李鸿章结仇,他这样以公谋私的作为却让国家的命运备受挫折。而他的做法也正是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所以他之后被罢了官也在合理之中。

在历史上关于他们两个人的恩怨有很多的说法,最多的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俩的对待战争的区别是:翁同龢表示主张预筹战备,来预防不测;但是李鸿章则认为有万国公法的制约,日本不敢轻易挑起战端;战争初始,翁同龢倾向于主要战斗力,而李鸿章则希望通过调停的方式来平复战乱;在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仍旧相信俄国能够保护朝鲜,翁同龢却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而过恐怕不会那么好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的政治意见不同

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致使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历史上沉重的一笔。提到甲午战争不得不提大臣李鸿章,但众人不清楚还有一人与甲午战争联系甚重,那就是李鸿章的宿敌:翁同龢。称翁同龢是李鸿章的宿敌,那是因为曾国藩与李鸿章曾经检举翁同龢的兄弟,从此终身与李鸿章结有私怨。而这一私怨却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因私怨,翁同龢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为难北洋水师,甚至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库节俭为由,暂停了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军设备落后。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不仅于此,在甲午战争开战前,李鸿章曾多次劝诫翁同龢,不得轻率开战,但翁同龢不以为然,只笑李鸿章胆小,于是在李鸿章的无可奈何下,甲午战争开始并以失败告终。

翁同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着爱国的口号,实际真实的目的却是为了整治对手,这不禁令人心寒。在这一场失败的战争中,李鸿章确实承担了办事不利的罪责,但是翁同龢只需喊喊口号,发发感慨,毫无实质性的建议,不用承担责任,还博得爱国的好名声,但这一件事却让慈禧太后看清了翁同龢,也为翁同龢日后的悲惨生活种下了导火索。

翁同龢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所处的时代也是晚清政治动荡的时代。翁同龢作为一个统治权贵,朝廷的大臣,自然也受历史的局限。

以他的个人节操来说,身在朝廷四十多年,,主管国家政务长达十年之久,后被罢了官后,竟以两袖清风之势回乡,晚年的他岁虽然要靠同乡的接济和卖自己的字画为生,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因在光绪时期卷入政治斗争中,被慈禧太后罢官,因满怀心事,抑郁死在了家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