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看我杨角风的回答: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刚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震惊朝廷上下的科场舞弊案。

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主考官是张廷璐,副考官是李绂。李绂闲逛伯伦不归酒楼发现端倪,先找张廷璐商议停考被拒,随后找到了三王爷胤祉,再然后就找到了刚刚回京述职的李卫。

可是等二人进屋对话之时,李卫却坐姿吊儿郎当,还当着李绂的面掏起了耳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

如果有人问,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这是唯一一场不靠权势,不靠金钱,不靠脸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跟那些二代们竞争,并有取胜机会的战争。

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地域问题,比如考题问题,比如加分问题,但并不妨碍高考作为普通人翻身的一个最快,最有效途径。

同样,在中国近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维护制度的公平是历朝历代均十分关注的事情。据考证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也是杨角风的本家皇帝开创的,取代了以前官员一直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局面。

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雍正王朝》中,李绂跟李卫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是博士毕业的老学究,俩人通过不同的路子,进入到了官员阶层。

李卫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无法融入到学问圈(清流),李绂自命清高,也必然不会瞧得上李卫这种野路子的人。其实不仅仅李卫,田文镜也非进士出身,是监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务,李绂同样瞧不上。

既然瞧不上李卫,为什么还要求助于他呢?

二、

李绂是通过科举考试才进入到官员一列,因为读书好,好读书,所以对文学一块颇有造诣。在康熙朝因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而受到康熙帝的表扬,在《雍正王朝》中,则给安排到老三胤祉手下了。

李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护读书人的利益,二是维护读书人的脸面。因为他就是受益于科举,所以对于科场舞弊痛恨至极,要维护公平,保证科举取士不掺假,以便保持清流派的纯正血脉。

这也是他执意要揭开科举舞弊案真相的原因之一!

后来他弹劾田文镜,其实也是出于考虑维护读书人阶层利益,虽然他嘴上说着是争口气,是要脸面,其实都是利益。还记得他在伯伦不归酒楼买的答案吗,那可是整整七十两银子,要知道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多两。

后来他给三王爷送鸡血石,那可是至少价值二千两银子,三王爷还说那个士绅不亏: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这其实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网,就像当今收藏某某人书画,你以为真的值那么多钱?他买的不过是画这幅画的人手中的权力罢了。

正是由于这种阶层利益原因,李绂跟其他派别的人沟通不多,比如八爷党,比如亲皇派。但是他要揭开科场舞弊案,自己不过是一个副主考,主考张廷璐又直接拒绝了他的停考建议。

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最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最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三、

三王爷胤祉等到李绂来找,知道大事不妙,如果不为清流派做主,不维护读书人的利益,那么自己读书人首领的地位就不保。当然,维护科举公正也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况且科举舞弊历来是杀头的罪,一旦暴露,李绂作为副考官,小命不保,但如果自己出面,问题也比较大:

首先,自从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隐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后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实权,自己想管,也力不从心。

其次,雍正帝多疑,自他即位之后就着力推行几件事,而前两件事,清缴户部欠款啊,铸造新钱啊,都闹了笑话。所以对科举取士非常重视,一切都是自己亲办,出了这么大的疏漏,必然是皇帝这边出了问题,直接去找他,或者自己去查舞弊案,无异于捅老虎屁股。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王爷胤祉没有兵啊,没有兵,又是这么大一个案子,背后还不知道是谁在主使,两眼一抹黑,搞不好自己都得栽下去。

万般权衡之下,三王爷胤祉立马就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他就是李卫,为什么是李卫?

首先,李卫是雍亲王府出来的奴才,绝对忠诚,又深得雍正帝信赖,他来办,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李卫年轻,做事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雍正帝对他的容忍度高的多。连张廷玉这位重臣,就因为后来弹劾张廷璐的折子上的慢了,就被拉去看行刑,更何况李绂了。而李卫就不同了,夜访小媚仙,大牢里揍人等等,都没事,就像在单位里,年轻小伙子犯个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老人犯低级错误,这就难以接受了。

关键是什么呢?

关键是李卫刚好有兵,前面查封诺敏一案时,就是李卫出的兵,按照剧中说法,他应该是从布政使的任上到京述职,并赶赴江苏巡抚之前。

四、

翻了一下历史书,这时候的李卫应该是在江南缉拿私盐,还抓获并策反了大侠甘凤池:

“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

虽说这个官不大,算是个三品官吧,但权力大,至少李卫带着兵在江南转悠,江南的那些官员都得听他调遣。

此时的李绂已经是直隶总督了,是正二品大员,就算李卫此时是江苏巡抚,也不过是从二品,李绂大他半级。在过去那种等级观念很强的时代,李绂去求李卫,是非常不情愿的,也是掉面子的一件事。

这让杨角风想起了十八年前,韩寒的“光明顶之战”,韩寒,鼎鼎有名,当年通过新概念作文突围并退学。引起了众多学者不满,为了拯救这名少年,他们打着“替天行道,除魔卫道”的伟大旗帜,群起围攻韩寒。当时几乎判了韩寒死刑,谁曾想到2010年韩寒登上了《时代周刊》,2014年成为了一名导演,他还是一名赛车手……

言归正传,此时的李绂,就像当年的六大门派中的一派,却要求助于毛头小子张无忌,实在是不甘心。

但为了心中的正义,同时也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头求助李卫。

李绂为了见李卫,先是砸门,人家管家不认识他,不让他进,他就叫人拦住管家,硬闯。进到内院,兵士又拦住他,说李大人在写奏折,不能被打扰,李绂笑道:

“不识字,写什么折子?赐进士出身,内阁侍读大学士,现任副主考李绂来了!”

你猜李卫听出点什么来了没?

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灵,别忘了当年夜宿江夏镇,就是他救了四爷一伙人的命。李绂弄了这么多头衔挂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识字的自己相同,他心里会舒服?

五、

所以,李卫出来后,马上就开始寒暄:

“李大人,哎哟,李大人,您怎么到这来了?”

不等李绂说话,又当着众人的面给戴高帽:

“认识这是谁吗?这是大清官啊,这是读书人的领袖啊,李大人,您到我这来,这是给我李卫面子……”

等到李绂说明来历之后,李卫突然就180度大转弯,收掉了笑容,反而悠闲悠闲地掏起耳朵来。作为从小在雍亲王府学规矩的李卫来讲,此举相当不礼貌,显然是刻意为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李卫前面的话全都是讽刺,既然你是进士,又是什么大学士,还是副主考,怎么求我李卫这个大老粗了?

其次,他本以为李绂能说出什么高妙的方案来,结果发现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人,圣人的书用来读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等耳朵也掏好了,李绂也说得口干舌燥了,李卫悠悠地来一句:

“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

再次,其实李卫掏耳朵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就像我们看《聪明的一休》,一休每次动脑筋前都要盘腿坐着划拉划拉脑袋,静坐。把他的古灵精怪都拍了出来,毕竟回伯伦不归酒楼抓人,人早跑了,肯定得去考场抓现行啊。

最后,李卫此举可以说是对李绂的一种态度体现,以表达对李绂无理闯门的回击。

正所谓“礼多人不怪”,这个“礼”不仅仅是指礼物,更是指礼貌。李绂的态度哪像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啊,不带礼也就罢了,还跑进来大喊大叫,讽刺李卫不识字,不用写奏折,你倒是会写奏折,可是办不了正事啊!

果然,听完李卫的高论,李绂一拍大腿,对啊,是应该包围考场,惭愧啊,惭愧!

一听李绂说出了“惭愧”二字,等于是认同了自己,李卫高兴了,算是原谅了李绂,也是一拍大腿:

“把那些兔崽子们都叫起来,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雍正王朝》中,李绂面对科场舞弊自己却束手无策之际,只得去李卫府上求助李卫。

刚刚继位的雍正,为了给官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培养一批能够忠于自己的新进官吏,以更好的推行新政,于是雍正组织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且任命了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正主考,清流代表、读书人的领袖李绂为副主考。

原本相安无事的局面,在李绂从伯伦楼花费70两纹银购买到考试的考题开始,彻底被打破了。李绂发现自己购买的考题与雍正亲自出的试题是一模一样,惊讶之余,他让张廷璐立马停止考试,进行调查,但是张廷璐对于此事是置若罔闻,不仅不同意停止考试,还与李绂发生了争执。

无奈之下的李绂,只得在考场自摘顶戴花翎,随后求助于一直赏识并且关照自己的三阿哥胤祉,可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既无实权更无兵权的三爷也是无计可施,只得让李绂去求助于李卫。

三爷之所以让李绂去求助于李卫,是因为三爷非常清楚,这件事情只有李卫能做,并且也只有李卫敢做。

首先,李卫对于雍正皇帝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当听到有人危害考场纪律,进而影响雍正为国家遴选人才,影响推行新政时,必然是会挺身而出,一查到底的,并且这份嫉恶如仇的气魄和胆量是其他官员所没有的。

其次,李卫是雍正的宠臣,是从雍正府上走出来的奴才,即便是李卫闯了祸也会受到雍正皇帝的袒护,而同李卫一起办差,就是迁怒于雍正皇帝,也会因为李卫的关系不会受到重的惩罚。

再次,就是李卫手上有兵权,不管是清查考场,还是缉拿元凶,都要手中有兵才能执行,而此时的李卫手中有着自己的亲兵卫队,兼着兵部的堂官,同时也掌管一定的兵权,因而可以很好的执行调查和拿人的任务。

最后,就是李卫虽然自己大字不识,但是他对于读书人是非常的尊重,而李绂又是大清官、读书人的领袖,必然会让李卫另眼相看,积极支持李绂,而不会故意搪塞。

尽管与李卫这样的文盲打交道,李绂是极大的不乐意,但是李卫为了读书人的气节和公允,还是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到李卫府上去求李卫出手,帮助彻查此事。

李绂到了李卫府上,李卫是受宠若惊,但是转眼间,又当着李绂的面掏耳朵。

李绂听从了三爷的建议,来到了李卫府上,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还是见到了李卫。而李卫见到李绂的时候,也表现出了受宠若惊,毕竟,应该就连李卫自己也没有想到,李绂这样有着极大学问的人会到自己的府上来拜访自己。

可是李绂在说出了自己到府上的原因,并且向李卫求助的时候,李卫却当着李绂的面套着耳朵,是李卫不尊重李绂的表现么?当然不是,李卫是从雍正潜邸出来的奴才,并且只是个下人,必然非常懂得与人相处的礼仪和礼节,这个行为必然不是出自于对于李绂的轻视和不尊重。

李卫当着李绂的面套耳朵究竟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来,李绂的观点是大错特错,不禁引得了李卫一些不屑。

在李绂看来,李卫应该迅速保卫伯伦楼,搜查贩卖考题之人,彻查舞弊真相。可是对于李绂这样的观点的看法,李卫随即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考试已经开始,再去贩卖考题依然无用,这个时候不应该去抓卖考题的,而是应该抓买了考题进而在考场中夹带作弊的。

很显然,李卫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李绂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明显不如李卫想的长远和全面,因而李卫用掏耳朵的方式,就是在向李绂说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听得我都耳朵起茧了,不愿意听了,而没有用直接说明的方式,多少给了李绂一点面子。

二来,李卫这也是在李绂这个大学者面前,给没有读过书的自己找回点面子。

李绂突然闯入自己的府上,并且又在自己的府中大声喧哗,也说了李卫不识字,尽管李卫没有动怒,并且给了李绂足够的尊重,但是面对长久以来,对于非常不屑与没文化的自己进行交往的李绂,李卫的心中多少是有些不快的。

而这次,面对着李绂主动上门来求自己,并且李绂的想法和观点在李卫看来又是打错特错,因而用当着李绂面掏耳朵的方式给自己找回点场子,同时也是在李绂面前给想李卫自己这样没有读过书的官员找点面子回来。原来饱读诗书的李绂也不过如此,对于这个问题还不如自己这样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进而拉平了心理上的感受,同时也是要杀一杀李绂的威风,让他对于自己,对于向他一样没有读过书的官员,都要另眼相看。

三来,李卫作为雍正皇帝的人,面对三爷门下的李绂,也要为自己的主子找回面子来。

李卫是雍正皇帝的人,李绂则是三爷门下的人,尽管同朝为臣,现在是共侍一主,但是归根结底,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双方还是两派的人,因而李卫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为自己的主子雍正争气。

最终,在李卫的帮助下,李绂处理考场舞弊事件。

李卫和李绂最终在追查考场舞弊事件的解决方案上达成了一致,并且由李卫带人、李绂带路,迅速控制了考场,而企图上前阻止的张廷璐,面对李卫时已经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李卫从考场中的一些考生身上搜查到了考场舞弊的证据。张廷璐也被捉拿伏法,而他也成为了弘时的替罪羊,被雍正斩首示众。

张廷璐被撤职之后,李绂成为了正主考,主持了整个科举选拔工作,并且科举结束之后,被雍正委以湖北巡抚的重任。

《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为啥?因为俩愣头青碰一块去了!

李绂(音:福)是个楞头青,当年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李绂就狠狠地顶过一回这位冷面王爷。

当年的雍正是去催自己的三哥胤祉还国库欠款去了。

胤祉觉得自己借国库钱的目的挺高大上的,是为大清的文化事业做了贡献了。

可是实干派胤禛却左看右看也没觉得一本字典能关乎国计民生。

没想到这话激怒了一位文青,此人就是正在伏案苦书的,李绂。

这位文青硬邦邦撂下一句话:照四爷的话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啰!

把个冷面王爷说的一愣一愣的,

等三爷胤祉装模作样心里暗爽地点明这是四爷,不许他胡说的时候。

人家李绂来了句更硬的: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这句话呢!

硬生生把个冷面王爷说成了大红脸。

这就是李绂,一片公心的李绂。

是非分明的李绂,似乎情商不高的李绂。

不是这样的李绂,也不会人人都躲着孙嘉诚走的时候,

他偏偏要凑上去请孙嘉诚喝酒。

孙嘉诚是谁啊,那是为了钱法(雍正通宝的制作方法)厮打上官阿灵阿,顶撞廉亲王,还敢跟雍正争个是非黑白的人。

李卫也是个愣头青,诨号“鬼不缠”,但是,他作为雍正的亲信大臣对李绂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掏耳朵绝不是表示轻蔑,只不过是为了缓和一下李绂紧张的情绪。

只不过,如果换做其他人,大概会对李绂说:巨来兄不要慌,咱们慢慢商量!

人家李卫不这么做,李卫就是李卫,就是那个无所谓公心,只有对雍正死忠的忠心的李卫。

明知道李绂是雍正二年恩科的副主考,

开科考试之前就要进贡院“锁钥”不见任何人,

比所有考生进去的都早,又必须等所有考生等考完,批完了卷子才能出贡院的副主考。

这时候却出来见他肯定是出了天大的事情,要知道,这时会李绂出来,那就是死罪!

但是,见到李绂半夜来访,

仍然是不慌不忙的请人家到屋里坐下,

这里真有值得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类似的事时应该具备的态度:

虽然原著,剧本,电视剧,都没描述李绂是怎么跟李卫陈述这件事的,

但我们从李卫掏完耳朵所说的话,可以推测出,他问了以下几句话:

一问:发生什么事了?

二问:你觉得有什么方法?

三问:这些方法有什么后果?

四问:你决定怎么做?

五问:你需要我怎么帮助你?

这掏耳朵的一个动作,不是对李绂的轻蔑,而是用自己稳定的情绪来感染李绂的情绪。

能让李绂安安静静的听李卫分析完,说完。

并且能够接受李卫的所说所做。

按原著的说法,李卫,就是个“鬼不缠”,

要我说,李卫真有古大臣之风!

有意思的是,剧本似乎比原著更严谨,更精彩一些。

电视剧李卫说封伯伦楼没意义,因为已经开考,买卖考题的人都不会再伯伦楼等着人去抓。

但是原著是把伯伦楼的东家也给抓起来了。

原著李卫处理的更简单,

自己根本就没出面,只是派了一个平时替自己写折子的师爷,

带上百十来个兵丁,就封了贡院和伯伦楼。

师爷问要是遇到顺天府的人该咋办,

李卫大大咧咧的说告诉顺天府你们是我的人就够了。

这气势,也就是天子近臣才能够有的。

而电视剧里,李卫是亲自带兵封了贡院,这样处理,

应该说更接近真实。

虽然,历史上,雍正的恩科没有出现舞弊的情况,

倒是河南学政俞鸿图在河南干出了舞弊的事。

结果被腰斩!

历史上的张廷璐却是好好的活到了乾隆十年。

《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恩科副主考李绂发现了恩科试题和伯伦楼在卖考题如出一辙,知道兹事体大,立刻出了考场直奔三爷胤祉府。

三爷允祉一直纵横驰骋在权力漩涡里,还能明哲保身,对问题的关键其实是看得非常透测的。

出于对天下仕子负责,三爷一面抱怨李绂多事,一面让李绂去找李卫,并且说只有这位爷能帮到你。

李卫虽说是只是一个准备赴任江苏巡抚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亲兵。

而且这些亲兵似乎还不是刚刚配备的,而是在李卫在山西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李卫了。这种待遇完全是因为身后有雍正在撑腰。

事实上剧里没交代,都督级别的是有抚标的资格,但是李卫的这些亲兵似乎根本不是抚标。

这个问题我们在正史里可以找到答案。

“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清史稿·李卫传》

实际上李卫当时真正的职务不是陕西布政使,而是云南盐驿道。虽然只是个三品官,但是他又辑查私盐的营标。

在雍正元年,朝局未稳的情况下,李卫这支辑查私盐的军队,实际权力要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意义。因为盐、茶在古代都是重要战略物资。他在云南盐驿道,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年羹尧西北平叛时,粮草军饷的筹集及运送。

李卫的这支部队要是放到民国时期,就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

而且后来的李卫到了江南,以“辑查私盐”和“捕盗”的名义,江南七府五州的将吏“俱听节制”。

李绂求李卫,那是丟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绂此时为了对天下仕子负责,也顾不得了。

李绂从云南巡抚做到直隶总督。级别其实是要比李卫高一个级别的。而李卫不但低了一个级别,又是捐科出身。

在古代文官之间,论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哪怕资历相近,都要分出来个哪年哪年的进士,偏要分一个高低出来。

更可况正史种的李绂心气之高,从云南到直隶赴任得时候,路过河南,田文镜对他可以说好酒好饭伺候,但是就因为田文镜队境内的读书人的嘴脸太差,李绂人未到任,就死参田文镜。

如果放到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李卫这种花钱买的官,是要被李绂这样得大儒嗤之以鼻的,就更别提剧中李卫是个文盲,小乞丐出身了。

所以才有了李卫知道是李绂求见的时候,那种受宠若惊的表情了。因为如果放到真实历史场景中,这完全就是做梦。

但是李卫只跟李绂说了几句话之后,立马之前的拘谨全无。又回到了他的“粗人”状态。

李卫把两条腿都盘到了椅子上,一只手开始挖耳屎。这种状态就是一副没有外人,在自己家里状态,也是李卫平时“动坏脑筋”得状态。

这不能顺是李卫这人人品差,而是在于李绂自己空谈大于实干能力导致的被李卫“看不起”。

因为舞弊案已经发生了,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是李绂光知道着急,让李卫带着亲兵去查伯伦楼。

可是,已经开考了,卖试题的还去伯伦楼干嘛呀?李绂刚直可嘉,但是遇事冷静不足,缺乏策略。这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毛病。

电视剧里设置这样得场景,实际上也是想表达任何时刻,实干总是比空想更能解决问题。

不过还好,雍正元年的恩科舞弊案只是艺术创作。主考并不是张廷璐,副考也不是李绂。而是乾隆的帝师,也是一代大儒朱轼。

而今年的高考在即,祝天下仕子“学以致用”,考出好成绩。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其实,李卫打心底里看不上他眼前的这个既酸腐又自命清高的李绂,尽管李绂这个恩科副主考并不比李卫这个准备到巡抚任上上任的布政使官衔小。

当然,李绂更是鄙视这个叫花子出身的文盲,他认为李卫不过是一个靠着雍正才当上巡抚的“不学无术”的奴才而已。

所以,这两个人见面必然是有暗地里的较量,不过“不学无术”的李卫完胜“饱读诗书”的李绂。李卫最终通过查封考场取得证据告诉李绂:我是没文化,但是不是“无术”,你饱读诗书,但百无一用。

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事,让李卫有机会在号称“清流领袖”的李绂面前“挖耳屎”。

雍正继位不久,在很多问题上遭到八王爷允禩为首的八爷党的处处掣肘,他感到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开恩科取士。但是这个恩科考试又出了问题。

恩科的副主考李绂,考试前在伯伦楼遇到了饭卖考题的,从这位考题贩子嘴里说出的这次恩科的一些本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中,李绂觉得这个卖考题的家伙手里的考题应该有很大的问题,他买下来考题,并找自己的主子三王爷允祉商量如何处理。

李绂的意思是立刻向雍正汇报,但三王爷允祉却阻止了李绂,意思是一旦汇报就会影响本次恩科的顺利进行,万一考题没有泄露,李绂就会很被动,还不如等待考试当天看看,如果确有考题泄露,再向雍正汇报不迟。

果不其然在考试当天,李绂发现考题和自己手里买的考题全部相同,李绂要求立刻停考,马上汇报并彻查。但是遭到了主考张廷璐的阻止甚至威胁。李绂愤然摔帽,离开考场,去找三王爷允祉汇报情况,请示如何处理,说白了就是找允祉出主意。李绂是胤祉的门人,出了问题只能找允祉。

但是,三王爷允祉对李绂的到来很是心烦,他埋怨李绂这是在给他找麻烦。

允祉的话应该是没有说完,这个找麻烦的背后,其实是暗藏凶险的。李绂摔帽离开考场,那么他手里的考题就成了一把双刃剑。李绂无法证明自己手里的考题是买来的,而考场内的局面李绂却自己放弃了控制权,一旦考试结束,张廷璐反咬一口,李绂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而三王爷允祉趟了这趟浑水,也就脱不了干系。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证据”。而无论是允祉还是李绂都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找到证据。三王爷允祉告诉李绂:为今之计,只有找李卫才能解决问题。

李绂觉得让他去求那个不学无术的叫花子很丢面子,这个允祉告诉他:收起你读书人的那一套清高,只有李卫能帮你!

这就是李绂去找李卫的背景。

李绂到李卫府上依然是“清流”那一套,听说李卫正在“写折子”,不能打扰,李绂气不打一处来:你识几个字啊!还写折子。读书人的傲气又来了,大呼小叫把自己的出身官衔喊的山响。

李卫见到李绂,嘴里是十分的恭敬:这是李大人,是个读书人,有大学问!但是在行为举止上却是充满了不在乎和随意。

在听李绂叙述事情的过程的时候,李卫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在那里挖耳屎,大概是告诉李绂:我在“洗耳恭听”。估计李绂就是生气,也得忍着。而李卫的意思更明确:你不是看不起我吗,这不也来求我了吗?就别端着你那清高的架子了。我不吃你那一套!

而当他听到李绂要他到伯伦楼抓人的时候,李卫更是不屑:啥时候了?都开考了,卖考题的还会在伯伦楼等着让你抓?早跑了!

李绂一听就急了:那可咋办啊?看着李绂焦急的神情,李卫的心里倒是很舒坦:你个书呆子,还是看我的吧!

他马上大喊一声:把人都给我集合起来,跟我走!李绂问:干什么去啊!

李卫得意的说:封考场,拿人!

这个情节其实预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推行新政这个问题上,不走寻常路的李卫,比书呆子一根筋的李绂要强的多。

《雍正王朝》雍正恩科发生舞弊案,李绂求助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恩科考试便爆出舞弊丑闻。副主考李绂在伯伦楼发现有人在考前卖考题,他买了一份,待开考时却发现自己买的考题与考场下发的考题竟然完全一致,这意味着考题已经泄露了。

李绂提议立即中止考试,但主考官张廷璐拒绝了他的提议,因为张廷璐不仅夹带了考生,还伙同弘时参与了这次泄题事件。气愤不已的李绂找到三爷胤祉拿主意,胤祉想了想,让他去找李卫,说这个问题只有李卫能处理好。

李绂惊讶不已,他一个读书人的领袖,竟然要屈尊去求李卫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粗人,内心的不屑简直要溢出来。但事已至此,他也只好压下自己的情绪,来到李卫的府上。

此时李卫正在京述职,李绂狠狠敲门,却被管家拒绝,理由竟然是我家老爷在写奏折。李绂顿时不耐烦地喊道:“认字吗?还写奏折!赐进士出身,内阁侍读学士李绂求见!”然后不由分说闯了进去。

李卫连忙一路小跑出来,看到是李绂登门,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哎哟,李大人,您可是读书人的领袖啊!”

李绂反倒显得更加不耐烦:“行了,行了,我有事找你,李大人!”

按说面对着以前从不登门的大名士李绂,又赶上如此严肃重要的舞弊案,李卫肯定应该是毕恭毕敬,正襟危坐。可没想到,他却一边听李绂陈述事情经过,一边心不在焉地掏耳屎。等到李绂口干舌燥地说完,李卫才慢悠悠地吹了吹挖耳勺,气定神闲地说:“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

在这里,李卫之所以做出一副掏耳屎的不敬姿态,恐怕并非是不懂规矩。虽说李卫是个没读过书的粗人,但他早年出入雍王府,后来又累迁外任高官,场面上的礼仪再怎么着也是门儿清的。所以,李卫这种掏耳屎的动作肯定是有深意的。

个人看来,对于科考舞弊案,他本以为李绂会有什么更加高明的分析,结果却发现李绂的想法完全是在缘木求鱼。李卫应该是突然从内心觉得自己之前有点太高看这个所谓的读书人的领袖了,由此他对李绂可能产生了一点小小的轻视感。

估计此时李卫内心的想法应该是:哎呀,原来读书人也不过如此,虽然书读的多,想问题竟然也那么简单!

然后呢,他就一边听,一边掏起了耳屎,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思考一系列问题;这事儿到底该不该管、管应该怎么管……

等李绂说完,李卫也思考得差不多了,随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对李绂说明。搞得李绂这个读书人也心服口服,低下了高傲的头,大呼:惭愧啊,惭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