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海瑞究竟是不是二愣子,为什么选择在送贺表的时候上谏?

当然不是,海瑞的智商相当之高:

上贺表这事发生在嘉靖帝移居万寿宫的日子,由于百官严重缺乏贺表,结果惹怒了嘉靖帝。

为了迫使百官上贺表,嘉靖帝再次发出一封上谕,甩锅之术运用相当娴熟,成功地转移了矛盾。同时裕王跑去探望百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众人落下了“悔恨”的泪水,一致表明,一定要上贺表。

与此同时,赈灾前线归来的海瑞,也在集聚力量,打算向大明朝之病根发起挑战……

一、

海瑞醒来后,对李时珍分析了大明朝真正的病根:

“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这就是病根!”

那么这句话如何解释呢?

我们看海瑞的理解,他提出夏商两朝,就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结果百姓生活极度困苦,群起反之,两个朝代最终灭亡。

等到了孟子时候,他提出了一个理论: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秦朝不尊孔孟,结果三世而亡(这里包括了在位四十几天的秦三世,子婴)。到了汉朝,汉文帝的时候,他执行君臣共治,结果实现了太平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

以后不管朝代怎么更迭,凡是君臣共治,以人为本,则天下太平,反之,则天下大乱,尤其是大明朝太祖高皇帝:

“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

更重要的是,天子脚下,新年之时,竟然一群百姓极寒而死,为官者还一再强调,别让皇上知道,以免扫了皇上迁居之喜兴。所以,海瑞要以一人之力,上疏嘉靖帝,直达病根。

二、

我们再来看整个事情经过,海瑞为什么早不上,晚不上,偏选择这个时候上疏?

其实历朝历代文官上疏,且又是犯上直谏,绝不是一时头疼脑热,都是提前策划,抓准时机,一击必中,举几个例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邹忌,因为要跟城北徐公比美,就问妻子、小妾、客人,他们都说自己美。但是等他跟城北徐公真正比了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于是跑去向齐王进谏,说齐王的后宫、臣属、四方人都蒙蔽了齐王,于是齐王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于是齐国变得强大起来,实际上,进谏这件事是存在的,但是是不是这个理由,并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邹忌早想进谏,不过是想了好久,想了这个一个招数罢了。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也是向汉武帝进谏,一开始也是不被采纳的,他最终放大招选择了将死之时,终于让汉武帝采纳,同时留下这么一句名言: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包括历史上上谏第一人魏征,之所以能一再上谏并被采纳,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毕竟唐太宗李世民要树立一代明君的形象,有这么一个前太子属下为自己效力,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虽然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讲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实际上心里还是暗喜的,不然,也不会后来推倒魏征的墓碑。

三、

海瑞并不是不想进谏,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也就是说,并没有直接抓到嘉靖帝的把柄。

前面一期我们也讲到了,嘉靖帝是甩锅的好手,不管说话,还是办事,尤其是写成文字的上谕,圣旨,都是滴水不漏。如果没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根本发现不了大明朝的病根在他身上。

文官上谏,结局大都不好,一方面看君王是否圣明,另一方面也要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同时找好时机,才有一丝成功的希望。不然的话,海瑞也不会遣散妻子老母,买了一口棺材,视死如归。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就是嘉靖帝时日不多,他想尽快入住万寿宫,但是国库没钱了,财政不支, 在这种情况下,他暗示内阁想办法为自己筹钱。

除了各部强挤出一些银两外,赵贞吉出奇招,先是山东的赈灾的银子省了,让江南各省协助赈灾。再就是让在京的京官俸禄迟发,让大家能为主子效力。

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很骨感:

海瑞作为一名户部主事,偏偏就巧妙地都经历了,先是过年发俸禄,其他户部官员躲得远远的,他去发,差点挨揍。再就是天子脚下的大兴县灾民遍地,还是海瑞领了这么个差事,去完成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

但经历了大兴县饿殍遍地,西苑前百官哀嚎之后,海瑞却没有直接进谏。而是选择了在百官被安抚,百姓被赈济,百官都在上贺表的时机,爆发。这份假冒的贺表“治安疏”,又是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时辰,才进献到嘉靖帝手上。

而,这个时机的把握,恰恰好!

四、

海瑞此举就在于,成功地把所有人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首先,就海瑞本人来讲,他上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目睹了灾民之惨状,欠俸之悲凉。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就是因为把本该赈济灾民的银子,和本该发俸禄的银子,给嘉靖帝修了宫殿,所以,根源直指嘉靖帝。

其次,嘉靖帝之所以给了海瑞这个机会,就是因为他挪用银两,引发了京官的不满。他为了震慑众人,彰显天威,逼着众臣给自己上贺表,这才导致最后一个时辰给了海瑞机会,根源还是在嘉靖帝。

再次,海瑞利用了嘉靖帝的多疑之心,玩得一手暗度陈仓的把戏,硬是离间了嘉靖帝跟黄锦的关系。逼得赵贞吉不得不站出来替海瑞说话,赵贞吉背后又是徐阶,徐阶背后就是裕王。这就导致,这件事,不管怎么处理,打断骨头连着筋,谁都跑不掉。

最后,那就是百官,俸禄不仅没领到,还招致了一顿暴打,嘴上说着上贺表,实际上哪个人心里是愿意的?要说他们多喜欢海瑞,那也不至于,但是在整个大环境下,如果不为自己争取点权力,未来的路更难走。所以,虽然他们并不喜欢海瑞,但是这件事上,又不得不保,不然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合理性将全部崩塌。

包括怂恿海瑞上疏的李时珍,也是因为当初上谏嘉靖帝,让他不要修道,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嘉靖帝身上。

也就是说大家其实都认同,朝廷目前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嘉靖帝,只是碍于皇权,他们不敢说出来罢了。所以,这时候蹦出来一个二愣子,他们必然是想尽办法去保,保住了,以后自己地位上升,至少有一定话语权。保不住,那么死的还是海瑞,跟自己无关,总之百利无一害。

而嘉靖帝,再怎么强势,主要还是靠的震慑力,靠的是几派关系平衡。可是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倒向海瑞这一方的时候,他也是无力回天的。

所以,不要觉得海瑞是个二愣子,情商低,其实他不仅聪明,而且智商相当之高!

这也是为什么,他最终能活命的原因所在!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海瑞究竟是不是二愣子,为什么选择在送贺表的时候上谏?

"大忠似伪,以博直名"——用这句话评价海瑞,只说对了前半句。

先说后半句,海瑞当然不是其他人认为的那样,一心直言是为了自己博得清名。他很清楚大明官场的丑态,更是看透了当时的大明朝上到皇帝下到县衙小吏,无不出于各自私欲的强取豪仗势欺人夺鱼肉百姓。海瑞作为官僚,当然也能像郑何二人那样逢迎附和权势、在官场上捞油水。但是他没有那么做,他有着更大的人生包袱,就是极尽所能去“治本”——要做到这一层,单单靠嘴炮是不行的,海瑞还是亲身践行了一个清流官员的典范。

其实官场的丑态这些,用剧中海瑞的话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人不言”,他不过是“我独言之”罢了。但同时,海瑞也“办事认真”——这点很重要却也相容易被忽视。海瑞是一个能认真办事的清流,而不是只会喷人的嘴炮。

如果只是“博直名”这一点,那他估计在底层就被官僚体系玩死了,根本都进不了京上不了疏。他之所以能够进京,还是他虽然嘴上不饶人思维被认为死板的同时,的确做到了自身作为道德典范,也能干好手上的活,以此获得了赏识而晋升。嘉靖朝后他再次被启用后的表现,也证明了海瑞是个能干之人。他是在说出真相的同时又认真践行着一个理想官员的行为准则。

但是,说海瑞能干,并不是说他就是一个能够治国理政或者封疆柱国之才。事实上,之所以被剧中赵贞吉那样的官员称之为“大忠似伪”,就是因为他本人的思维方式过于死板,事实上根本不适合成为治国之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剧中审理沈一石及郑何二人一案来说,海瑞不满赵贞吉与织造局“同流合污”地贱卖沈一石家产,认为贱卖沈的家产是非法的。沈的家产被贱卖事实上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但是赵贞吉回答“朝廷要紧的是对倭作战筹措军饷。沈一石的几百张织机能给胡宗宪当军饷?”

有人说赵贞吉实际上和郑何二人没区别,都是典型的本位官僚。这也许没错,实际上按照海瑞所言,走正规流程处置沈的家产的确最终也能换来银子军饷。但问题是,如果按照海瑞这样的做法,等到搞到银子的时候,仗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也就是说,海瑞在此事上纠结于程序正义而完全忽视了国家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是什么。

实际上在发生赵贞吉和海瑞这段对话前,嘉靖皇帝和浙直总督在皇宫中就此事有了对话:

嘉靖震惊于浙江官场贪墨的情况,准备以毁堤淹田为突破口彻查官场的贪赃枉法,但是胡宗宪回答国家正处于北虏南倭天灾频仍的多事之秋,此时更需要朝廷上下齐心而不是掀起大狱。若此时追究毁堤淹田情事,牵连大批官员,那么对倭决战还怎么打?各地的赈灾救济还怎么推进?——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做。但是若是因为此案而人人自危,可想而知国家大事必然无法正常推进。那么,孰轻孰重呢?最终嘉靖被胡宗宪说服并称赞了胡的“识大体”。

这段对话实际上和之后胡赵二人的对话、赵海的对话是一脉相承的。什么是“识大体”?就是搞清楚对于江山社稷而言,什么才是大利,什么是小弊。

把海瑞和上述的胡宗宪相比,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有违程序正义的贱卖沈家产这样的行为是“小弊”,而搞到军饷打赢对倭决战平息几十年倭患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利”。

而海瑞完全没有意识到不以小弊而误大利这一点,上到皇帝下到赵贞吉都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海瑞实际上就是站在一个基层公务员的立场上恪守陈规地追求着程序正义误了大局的同时,不断以自身无法被反驳的程序正义呵斥着为保大局而委曲求全的同僚——这便是“大忠似伪”——为了细节正义误了国家大事。

当海瑞被赵贞吉这么问住的时候,我认为他不是在问自己是不是博直名,而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因为小节而误了大事。

所以说,海瑞终究只适合当一位公务员,而不适合当一个执掌大局的官员。终其一生的宦海经历,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大明王朝1566》:海瑞究竟是不是二愣子,为什么选择在送贺表的时候上谏?

他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他看透了大明王朝上上下下的统治阶级贪腐和残暴,而他偏偏出生在最低层平民阶级,我想他一定是对当时的政府绝望了,所以他站了出来做拼死一战,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最后的呐喊,尽一个有良心读书人的本分。

《大明王朝1566》:海瑞究竟是不是二愣子,为什么选择在送贺表的时候上谏?

真实的海瑞确实有点题目所说的“愣”,这跟海瑞小时候的遭遇还有生活环境有关,有些偏执,不合群,从皇权社会官场当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斗来看,这样的人无疑是难以生存的,即便朝廷把他供起来,想起点威慑官场的作用,其实也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在电视剧中,海瑞正直清廉心系百姓,做事也极有办法,在浙江的所作所为,一时间震动朝野,嘉靖也说海瑞“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居然有如此霹雳手段”,调任户部主事之后,一进京就在六必居“正人心靖浮言”,因其为裕王举荐的人,故而引来嘉靖不满。海瑞直名在外,在官员闹俸那件事中,闹事的官员说“原来是海笔架,闹事也不该找他”,从这就可看出海瑞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嘉靖迁居新宫,明知不少人反对,但还是想让官员都上贺表,求着自己搬家,海瑞的态度十分重要,也是个风向标,如果海瑞这样的人都上贺表,那别人还能说什么呢?这不证明我修宫观是正当的吗?可海瑞是不能妥协的,他本就想好好批一批这乌烟瘴气的朝廷和整天修道的皇帝,这次机会来了,这明摆着,不管那朝皇帝,都有不小的宫殿,再修什么供自己享受的宫殿花园都是滥用民力,浪费国家资财,这件事情海瑞绝不能躲过去,因为皇帝都亲自点名了,可见对海瑞态度的重视,这么明显的事,这回要是上了贺表,以后再向皇上进言就有邀名之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