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大概是2005年吧,那时自己刚刚出来独立值班,忘了第几个夜班了,那晚来了一个车祸导致髋关节中心型脱位的中年病人,就是股骨头穿破髋臼,跑进了盆腔里了。
病人刚进病房就血压比较低,而且逐渐下降,我被吓坏了,我知道这种脱位,骨盆里的血管网很可能被穿破撕裂,赶紧给他备血输血,几条管子输液,监护等,给打上了牵引,希望他能度过这个难关,因为医院条件不足,没有办法做血管栓塞。这种情况也不敢转院,请了上级主任来,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守在病房里,边开医嘱边安慰病人家属,因为血压持续下降,输了10000ml还没控制住,医院的血用完了,一边还要跟领导汇报,请领导出马跟其他周围的兄弟医院借血来救急!
虽然能想得到的办法都想了,病人还是昏迷了,心率160多,还在加快,眼睁睁的看着病人的肚子一点点的鼓起来,无可奈何,最后病人家属失去了信心,要求停止抢救,自己出院了……
另一次好像是2007年,我的病人,也是我邻村的一位大婶做腰椎手术,我也上台参加,手术中出血比我摸输血还快,失血过多,最后病人血压太低,昏迷了,下台后,病人进了重症监护室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血,但因为医院里的血严重不足,我们也是到处邱爷爷告奶奶,让血站多给点血救命,但血站也很为难,要求家属辅助献血,病人的一对儿女都愿意献血,但他们不知道去哪里献血,我们医院那时也还没有设血站。
我带着他们姐弟两个去血站献血,没想到他们一个体重太低不能献血,一个因为一周前刚刚生病,感染性的,不适合献血。没办法,我让学校的人给我查一下我的上一次献血是什么时候。一查,刚好过了半年,这是我第一次充当病人家属去献血,第二次是我爷爷做手术我献了血!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在妇产科,紧急需要用血的情况真的不算少见,比如产后大出血。见过的人们可能都知道,那种血真的是跟文学作品里面形容的,好像泉水一样泊泊流淌,万一血液供应不上,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从乡下转来的病人,自己在家药流大出血,去了乡村医生那里,竟然不清宫也不用缩宫素,就输了点液,打开阴道孕囊堵塞在宫颈口,一个比苹果还大的血块啪嗒掉了出来,整个人都休克了,尽力给她清宫输血补液,总算是转危为安。
最紧急的情况莫过于产床上,曾经有一次剖宫产,孩子太大接近十斤,取孩子的时候,刀口延伸一根粗大的血管破了,咕嘟咕嘟直往外涌,一瞬间整个肚子里面都是血,病人血压一个劲儿的往下掉,当时幸亏术前提前备了血,不然病人可能就完了!
我是特殊血型,平时也有献血,在我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因为担心分娩意外,也提前联系了血站进行备血,幸运的是最后没有用上,血被送往临近的城市给更需要的人了。
有时候,血液就是命,这话真的一点也不夸张。所有献血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虽然献的是血,救的却是别人的生命!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你好,感谢诚邀!作为一名妇产科临床医生,对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体会太深刻,有时候急的连跳楼的心都有!
在妇产科临床一线,急需用血的情况大多数发生在产科,有时候是产前(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等)有时候是产中(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植入等)有时候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产道损伤等),产科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危险极大,威胁着母婴生命安全。
有时候看着产妇出血,脸色从红润渐渐变得苍白,指尖也变得没有血色,如果没有及时输入血液,产妇很快就会出现脉搏细数,出冷汗,进入休克状态,甚至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在产妇大出血的紧急关头,只有血才能救她,只有充满爱心的热血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任何药物只能短暂代偿,救命只能用血!
有时候血来的不及时,或者遇到血荒,我们急的真想骂人,真想跳楼!
健康的人献一点血对身体没有伤害,血液中的红细胞只能存活120天,献不献血都会凋亡。而献一袋血往往救了一条生命,功德无量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义务献血!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每一个急性失血病患的抢救,都是一场争分夺秒的遭遇战,血液意味着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大众可能对血的重要性没有太多概念,医生才知道血是多么的珍贵。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有惨痛的教训也有欣慰的回忆,我跟大家分享两个病例,也借这个机会向广大献血者致敬。
自体血回输技术
惨痛的教训一个28岁女患者晚上来我院救治,患者被诊断为宫外孕、失血性休克,从急诊到手术前后不到一个小时。手术麻醉也非常顺利,手术前后不到一个小时。患者是子宫角部妊娠,出血速度非常快,我们从患者腹腔收集了3000多毫升血液(患者80多斤,她体内的血几乎流失殆尽)。医生切开患者皮肤时,患者没有一点血流出来。我们快速给患者灌注各种液体补充血容量,等到我们把患者的血液收集清洗回输后患者生命体征才趋于平稳。医院血库因为短缺患者的异体血,我们直到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才拿到异体血。
虽然这个患者最后保住了性命,但是患者留下了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后的生活。其实回过头来看,如果血源充足,在手术前就拿到了患者手术中需要的救命的血,患者的预后也许会不一样(推测)。
目前很多医院的血库和手术室是紧挨着的,就是为了术中紧急用血时能够最短时间的拿到救命的血。
欣慰的教训一个中年男性因为生活原因割喉自杀。当患者被紧急送人手术室时我们都蒙圈了,有点不知所措。患者多根颈部静脉被割断,气管也被部分割断,患者呼吸急促困难,而且颈部的血流如注,患者已经昏迷不时抽搐。我们紧急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几个人合力按压住颈部血管。外科医生手上中发现患者颈部动脉并没有割破,劲外静脉完全离断,劲内静脉几乎被割断。我们几个麻醉医生几路输液管快速给患者灌注血液和其他液体,5个多小时的手术结束后患者被送人ICU继续治疗。幸运的是患者最后恢复的还不错,但是颈部那道深深的疤痕时刻警醒着他。
这台手术我们无法计算患者的出血量,但是略微估计出血量不少于7000毫升。患者不能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全部靠异体血输注,输注了近20个单位悬红细胞,几千毫升血浆。如果没有大量的输血,患者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这种大抢救需要医生的通力合作,如果迟迟不能拿到血液给患者输注,会大大的打击医生抢救的信心,一个懈怠患者的结局就天差地别。
医院实际怎么用血我们麻醉科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自体血储备技术、血液稀释技术等等来控制手术中尽量少输注异体血甚至不输注异体血。
医院输血科严格控制输血指针,血色素过高输血可能面临严重的惩罚。
在我们医院如果不是紧急救命输血,输血科都会在医生的申请输血量上打折。这些办法都是面对血荒的无奈之举。
我不呼吁大家积极献血,但是请给你身边的献血者一个赞赏的掌声。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我们经常会收治一些急诊的患者,例如车祸伤,自杀,意外等等的患者,腹腔内的实质性脏器破裂或者血管损伤,可引起短时间内大出血,例如肝脏破裂,脾脏破裂,肠系膜血管损伤等等。
对于这些危重的患者,如果送医不及时,可能来到医院的时候,就已经是失血性休克了,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止血。
我当住院总医师的时候,负责全院普外科的急诊会诊及急诊手术,见过很多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有一名患者,给我留下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一位车祸伤的患者,送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意识了,立即从急诊送到手术室,术中发现十二指肠断裂,胰腺断裂,腹腔内大量出血,大概有三四千毫升,立即给与输血,补液,止血等对症处理。医院当天有非常多的常规手术,输血科库存的血液已经不足了,只能求助血站,医生大半夜去血站取血。所幸,抢救非常及时,患者被成功救回来了。
其实,临床上遭遇血荒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用血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我们一般都要先与医院的血库进行联系,确保医院有足够的血液库存,才能进行手术,如果某个血型的血液比较紧张,患者要做手术,没有血液怎么办,可以鼓励患者的家属去献血,或者利用患者的自体血。
我想要告诉各位,献血对身体是没有明显危害的,我们的红细胞寿命只有120天,每60天,我们的红细胞就会死掉一半,只要是正常的人,我们的造血系统会不断产生新的红细胞。所以,半年献一次血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你的一次小小的举动,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够踊跃的参加无偿献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过哪些急需用血的紧急情况?对血荒是怎么看的?
作为临床医生,遇到紧急用药的情况,确实不少。外科主要是外伤大出血或手术用血;而内科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或者其他血液性疾病需要成分输血,一般咯血很少要输血。
虽然有些病人咯血量非常多,可以用脸盆装,但实际出血了大多数在500毫升以下,对人体循环系统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也就是不会出现休克的症状,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需要输血。
但是在呼吸科,很多病人,特别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人,往往容易出现应急性溃疡,从而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血容量急剧下降,出现大量的黑便,四肢厥冷等休克的症状,这时候需要紧急输血。
记得曾经有一个呼吸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病人血色素急剧下降,血压急剧下降,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输血A型血,但由于是半夜1点,申请用血时间又较长,恰恰血站又说A型血暂时没有,要到第2天早晨才能调配。真是急死人,只好一边积极的使用晶体和胶体扩容,同时上报告医院总值班,经过医院上级部门的交涉,血站答应在两小时内调配到,最后在天亮之前终于把血输上,病人的情况才得以控制好转。
所以,有些用血荒,临床医生很无奈,也很气愤。义务献血开展这么多年,还有用血荒的情况,说明有些程序和工作,并没有做到位。一些人对义务献血抱有很深的成见,但是,当临床要用到血时,却又巴不得赶紧用上。所以,有些地区就规定了用血需要家属进行互助献血,实在是迫于无奈啊。
如果,人人都不愿意献血,用血荒就是必然的现象。你认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