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没法子了,除了曹丕之外,曹操还能选谁呢?所有的儿子当中最聪明最机灵的那一个让第二聪明第二机灵的那一个给害死了。
事件回顾我们都说曹操是枭雄,可是翻过来想过去什么叫枭雄?枭雄这两个字又表示了什么呢?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但也绝对没有这样简单,枭雄这两个字,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思维,代表着一种泯灭人性的思维,与此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人不为我我不为人的思维。
简单来讲,曹操就如同一个怪胎一样,他的所思所想没有办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掌握去拿捏。
曹操在抉择谁来继承为王位,谁来接管自己权利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个人一定要聪明,一定要够狠辣,一定要懂得隐忍。
按照曹操的想法,自己最乖巧最聪明最伶俐的那个小儿子是合适的,可是被毒鼠咬死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当得知自己的小儿子死掉的时候,曹操非常的伤心,伤心之余又有点生气,生气之余突然有了一点点惊悚。为什么惊悚呢?哪里来的毒鼠?毒鼠又是从哪折腾过来的?
兜兜转转一个圈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儿子杀掉了儿子,为了获得自己老子给儿子留下来的王位。
如果是个正常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被儿子害死了,尽管这样说有些拗口,但确实是这个样子,估计这个父亲早已经气的七窍生烟,甚至脱下自己的皮鞋来是狠狠的抽他一下。
可惜的是,曹老板不走寻常路呀。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曹操之所以选曹丕做继承人,主要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曹丕嫡长子的身份,二是因为曹丕本人其实非常优秀。
历史上真实的曹丕,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不光政治斗争水平很高,而且执政能力也很强。另外,他本人在军事领域的才能,虽然达不到名将层次,但绝对比一般的将领要高很多。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偏偏还在文化领域极具天赋。
只可惜,因为后来出了一个《三国演义》。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对曹丕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逼曹植七步成诗。所以大家对曹丕的印象,更近似于一个阴险小人。
这其实是错的。
曹操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设置了无数考验,最后才选拔出来的继承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无能之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曹操所有的儿子里面,曹丕当时是最适合的继承人。
历史上真实的曹丕,其实是这样的。
话说在公元187年的时候,曹操和自己的小妾卞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这就是曹丕。在曹丕之前,曹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曹昂。
要说起来,老大曹昂其实也是庶子。曹昂的生母刘氏,也是曹操的一个小妾。但是刘氏死得比较早,所以后来曹昂就被放到曹操的正妻丁氏这边,由丁氏抚养长大,成了丁氏的儿子。因为在名义上来说,曹昂的母亲是丁氏,而丁氏又是正牌夫人,所以这样一来,曹昂也就成了嫡长子了。
曹丕出生这一年,他爹曹操已经33岁了。就在曹丕出生数年之前,他爹刚刚率领军队,和东汉末年的名将皇甫嵩一起,镇压了黄巾军。当时的曹操,不但自身很优秀,而且上面还有一个做大司农的爹罩着,又有军功在身,绝对算是前途无量了。
但问题是,当时汉朝的政治环境极度恶劣,连卖官卖爵这种事情,都直接公开化了。而当时的曹操,则是一个有志青年,根本看不惯这种事情。所以在这之后,曹操一气之下,直接带着自己的家眷,回老家隐居了。也正是在曹操隐居的这段时间里,生下了曹丕。
曹丕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母亲卞氏,当时只是一个小妾,所以曹丕其实是以庶子的身份出生的。所以,曹丕出生的时候,其实是没有继承权的。曹操唯一的继承人,就是他那个嫡亲大哥曹昂。
但是接下来,就在曹丕出生之后不久,当时在位的汉灵帝,为了收拢军权,强化中央直属的军事力量,所以就在京城组建了西园军。而西园军成立之后,曹操则是被征召为西园军的八个校尉之一。对此这次征召,曹操当时也没有拒绝。当时的曹操,也是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汉灵帝重新强化中央集权,所以就直接去了洛阳上任。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曹操上任之后不久,汉灵帝挂了。然后汉朝高层的宦官和外戚,就开始互杀,接下来又导致了董卓入主中枢,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部分故事。在这之后,曹操不愿意和京城那边的权贵同流合污,直接逃回了家乡,散尽家财,组织起一支军队,然后和其他地方势力一起去讨伐董卓。
这事对于曹丕来说,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在曹丕刚出生的时候,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妾所生的庶子,但是曹家比较有钱,所以曹丕的生活环境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随着曹操起兵,曹家的家产几乎被变卖一空,曹家就瞬间就穷了。所以,幼儿时代的曹丕,其实是亲眼看着曹操起兵,然后自己家瞬间变穷。
再之后,就是曹操和其他地方军,一起讨伐董卓的故事了。因为地方军队内部鱼龙混杂,所以后来大家也没能成功。不过董卓那边后来也出了意外,直接被吕布刺杀了。在这之后,汉朝中央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各地官员开始纷纷独立,自立一方。
而曹操这边,打完董卓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家乡子弟兵,返回了家乡。但同时,曹操也知道,接下来一个乱世恐怕马上就要到来了,所以并没有解散军队。果不其然,在这不久之后,青州黄巾军作乱,接下来曹操靠着平定青州黄巾军,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
在和青州黄巾军对打的这一年,曹操已经开始教导曹丕打仗的相关技能了。接下来,曹丕六岁学骑马,八岁学射箭。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爹曹操外出征战了。
在曹操所有的儿子里面,这个待遇,恐怕就只有长子曹昂,以及次子曹丕有了。因为曹丕学骑马的时候,老三曹植才刚刚出生而已。
而接下来,又过了两年之后,曹家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当时曹操也没预料到这件事,所以出征的时候,把曹昂和曹丕都带在了身边。但是张绣突然反叛之后,曹昂为了掩护曹操撤退,直接死在了战场上。反倒是年幼的曹丕,找机会逃了出来。
曹昂战死之后,曹丕的身份瞬间就变得尴尬了起来。因为嫡长子大哥战死,所以曹丕瞬间就成了曹操的庶长子。而接下来,曹昂的养母丁氏,因为怨恨曹操,直接跟曹操离婚了!而且,据说丁氏本人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没有孩子,这才收养了曹昂。
而丁氏和曹操离婚之后,曹丕的生母,就被曹操扶上位,做了曹操的正妻。这样一来,曹丕瞬间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了。
此后的几年里,曹丕逐渐长大,而且经常被曹操带在身边,亲眼见证了曹操是如何击败各路强敌,后来又是如何击败袁绍,继而统一北方。曹操打官渡之战那一年,曹丕14岁,而曹植则是仅仅只有9岁而已。
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清理袁绍在北方的残余势力,最后攻陷了袁绍的老巢邺城。攻破邺城的时候,曹丕18岁,终于成年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曹丕在邺城见到了甄宓,后来在曹操的安排下,娶甄宓做了自己的正妻。
刚刚成年的曹丕,虽然年龄不大,但却已经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了。在中国历代开国君主的儿子里面,和曹丕有着同样经历的,倒也不止一个。而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朝的那位六边形战士,唐太宗李世民。
不信的话,大家其实可以查一下,李世民早年的人生经历,其实和曹丕非常相似,都是从小被自己老爹带在身边,十几岁就开始被带到战场上实习了。
有着这样的少年经历,曹丕其实是深得曹操真传的。相比之下,曹操其他所有的儿子,其实都没有这个机会。就拿老三曹植来说,曹植出生的时候,曹操已经起家了。而曹植有记忆之后,曹操就已经是一方诸侯了。
所以,在曹植的印象里,曹家似乎一直都是这么强大的。但是曹丕不一样,曹丕小时候是亲眼见证过曹家的崛起,知道曹操起家有多不容易。
公元前211年,25岁的曹丕,终于能够独当一面了。此时的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当中失败了,但依然还是北方的绝对霸主。而接下来,当曹操见到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希望破灭之后,曹操就开始更加注重继承人的培养了。
这一年,25岁的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五官中郎将是个什么概念呢?简答来说,当时曹丕直接管首都的禁卫军,曹操自身的安保工作,就是由曹丕负责的。除此之外,曹丕还有一个名头更吓人的官职,叫做副丞相!
副丞相这个官职,虽然没什么实权,更像是一个荣誉头衔。但这个头衔给了曹丕,本身就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当时曹操自己也就是汉朝的丞相,而曹丕则是副丞相,还负责京城的禁卫军,这摆明了已经是把曹丕当成继承人了。
这个时候的曹植在干嘛呢?曹丕获封五官中郎将这一年,曹植已经二十岁了,而且之前也多次被曹操带在身边,和曹操一起打仗。比如之前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植就一直跟在曹操身边。反倒是曹丕,当时没有跟着。
但问题是,之前曹植跟在曹操身边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军事才能,或者是治政之类的才能。反倒是在文化方面,非常出色。对此,曹操倒是也很欣赏,知道自己儿子,确实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学天才。
但曹操同样也知道,一个文学天才,和一个治理国家的天才,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老成持重的曹丕,拥有嫡长子身份的曹丕,其实都要比曹植更适合做继承人。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就在曹丕被封为副丞相的这一年,二十岁的曹植,被封为了平原侯。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曹操并没有立曹丕做继承人,反倒是在立继承人的这个问题上,表现的游移不定。这导致曹操麾下的很多官员,误以为曹操或许更看好曹植,所以纷纷站队到曹植那边去。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杨修。
所以,在这六年当中,围绕着曹丕和曹植两人,曹操麾下的很多官员,逐渐分裂了,形成了两个政治团体。在曹植那边招揽人手期间,曹丕这边也招揽了很多人才,最有名的就是司马懿,还有后来创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
客观来说,当时曹丕这边的人才阵容,其实要胜过曹植那边一大截。反观曹植,虽然也有很多人支持,但曹植本人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甚至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约束,还曾经因为醉酒,惹出过很多麻烦。
但就是这样一个曹植,却偏偏给曹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倒是斗得旗鼓相当。
这本身就很不合理。
对此,后世史学家给出了一个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解释:其实从一开始,曹操就已经决定,要立曹丕为继承人了。不管是从能力,还是从嫡长子的身份来说,曹植其实都无法和曹丕争什么。至于曹操其他的儿子,那就更不可能了。要么就是庶子,要么能力太差,要么尚未成年……总之,曹操所有的儿子里面,其实就只有曹丕最适合继承他的事业。
至于为什么曹植会成为曹丕的竞争者,很简单,因为曹植本来就是曹操推出来,给曹丕磨刀用的,算是一块磨刀石。或许,如果曹丕真的表现得足够优秀,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出足够的才华,曹操还真会认真考虑一下曹植。
但可惜的是,曹植的天赋,一直都在文学方面。对于治国理政,或者是行军打仗的事情,他是真的不在行。
所以,公元217年,随着曹操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曹丕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锋芒。这一年,曹丕终于被曹操正式立为继承人。三年之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正式上位。
这就是曹丕上位的整个过程。
通过曹丕即位之前的这段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曹丕其实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从小被曹操带在身边,悉心教导,文韬武略都是一流的。而且,曹丕本人见识过曹操起家的艰难过程,这更有利于他日后执掌江山。
最关键的是,曹丕是嫡长子,光是这一个身份,就足以抹去曹植和其他曹家孩子的所有优势了。因为在三国时代,大家还是很看重嫡长子继承制的。如果不立曹丕的话,下面的官员也不可能答应。
这就是曹丕被立为继承人的真相。
自从曹昂死后,曹丕已经是最合适的继承人了,没有之一。
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呵,曹丕平庸?
论文学,曹丕同样是建安七子,与曹操曹植同列。我们读的五言诗是曹植首创,但七言诗是人家曹丕首创的。
论政治,曹丕有著作《典论》,曹植有啥?
论行为,曹丕远比放浪形骸的曹植正常。
论地位,曹丕是嫡长子。
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曹植在《七步诗》里面道尽了兄弟相残的可悲,在他看来自己理所应当的就是受害者。恰恰相反的是,正是有了自己昔日的争宠夺嫡,才会有今日的结局。要知道当日在曹植的攻势之下,曹丕差一点就保不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在长子曹昂跟天资聪慧的曹冲去世之后,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人成为了曹操继承人的首选。曹彰因好武恶文,时常被曹操批评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所以最终的继承人只能在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当中挑选。
其实早在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为了曹操最年长的儿子。建安十六年,“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这是曹操其他儿子都没享受过的待遇。在这一时期里面,曹营上下屹然在内心当中,接受了曹丕这个“太子”。
但是在曹操心中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曹植才华出众,深得曹操的喜爱。据《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对于曹植的宠爱,一度让曹操发出了“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的感慨。正因如此曹操一度想要将这“太子”之位传给曹植,如果不是后面曹植自己作死,说不定这曹氏江山早就易主了。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弟弟,曹丕要么选择抗争,要么选择放弃。天生好强的曹丕自然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太子”之位。为此他积极的筹划着,对他而言最大的王牌就是自己长子的身份。所以当曹操决定要更换“太子”之位时,一大群老臣便主动出来劝谏了,当然这些老臣大部分都是曹丕授意的。
据《三国志·毛玠传》载:“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寮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除了毛玠之外,另一谋士崔琰也极力地拥护居长的曹丕,甚至声称愿意以死拥护。据《三国志·崔琰传》载:“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毛玠以袁绍废长立幼为戒,而崔琰则是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反驳,这才暂时打消了曹操改立曹植之心。
拉拢人心,则是曹丕守护“太子”之位的第二步。在“太子”之位受到威胁后,曹丕便有意的拉拢曹操部下,对曹操看重之人皆以礼待之、虚心请教、极为恭敬,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许多曹操部下的大力支持。
据《三国志·张范传》载:“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咨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张范、邴原二人为曹操所看重,让曹丕有事多向这二人请教,曹丕遵循父命,视二人为恩师,事无巨细皆以咨之。自此张范、邴原便为曹丕所用。
贾诩、荀攸、荀彧三人更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臣,为此曹丕努力亲近他们,或是请教,或是探望,或是礼遇之。贾诩本就是支持曹丕的,为此多次向曹丕提供了以崇德、尽职、孝顺来提升自己在曹操心中地位的意见。荀攸多次为曹操建言献策,常有奇计,深受器重。曹丕对荀攸极为尊崇,在荀攸病时亲自去床前探望,史载:“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荀彧之子荀恽向来与曹植较好,曹丕担心荀彧支持曹植,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文帝曲礼事彧。”时人很重视“礼”,曹丕曲礼事荀彧,可见其礼贤下士之心。对于那些武将,特别是夏侯氏一家,曹丕也竭力相交。正是因为曹丕的礼贤下士之下,最终取得了一大批像荀攸、荀彧、张范、邴原等曹操极为看重和信任之人的支持。
塑造孝子的形象,是曹丕守护“太子”之位的第三步。古人讲求孝道,在贾诩等谋士的建议之下,曹丕对曹操极为恭敬孝顺,即使随曹操在外征战时也手不释卷,早晚向父亲问安,尽人子之道。史载曹丕“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
有一次曹操出征时,曹植为父亲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赋,自知才学不及曹植的曹丕当即听从了吴质的建议。以“假哭”的方式掩盖了自己文采不如曹植的事实,并表现出了父子情深之状。在曹丕这般恭敬孝顺的“攻击”之下,曹操也慢慢的喜欢上了这个儿子,而曹丕的“太子”之位也得以保住了。
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嫉妒曹冲的聪明才华,怕他抢了自己的王位,于是就派人放蛇把曹冲毒害了。后来曹操知道后,为什么不戳穿曹丕,反而还把王位传给曹丕.说明曹操对曹丕还是抱有极大信心的.
其实曹操对曹丕一半是恨一半是喜的,恨是因为曹丕的心狠手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而且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喜,是因为在其他兄弟几个当中,只有曹丕有能力驾驭司马懿,只有曹丕继承自己的大业他才放心。所以曹操即使对曹丕很不喜欢,但为了自己的大业延续下去,他还是不能戳穿曹丕,还是得传位给曹丕。
如果曹丕毒害的是曹植,曹冲又尚在人世,那么曹操必定会把曹丕给杀之,其一曹冲有能力继承自己的大业,其二为曹冲扫除障碍,其三杀一儆百。曹丕之所以敢杀害曹冲,也正是算准了曹操心里的想法,曹丕巧妙的借助司马懿的威胁让曹操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能力继承王位,使曹操不得不把位传给他,可见曹丕有多厉害了。
从曹冲之死和曹丕最后继位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真正很厉害的人都是深藏不露的,那些表现得很聪明,不知道适时收敛的人往往会招来他人嫉妒甚至杀身之祸,而那些心头洞明的人自然知道实时的保护好自己.
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1曹丕在兄弟几个中政治才能最高,最适合继位。其他孩子文采好或者带兵打仗好,不足以当国家领导,而且他们在激烈的争位斗争中被曹丕一方击败。
2曹丕是嫡长子,继位符合当时的政治规矩。而且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教训在那里,贾诩也提醒他了。
3曹操隔代看好曹丕的儿子曹叡,让曹丕过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