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僵尸吗,或者与之相关的职业?
这个问题比较具有神秘色彩,僵尸虽然是各个影视作品中的常客,但是咱们作为观众仅仅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西方的丧尸,东方的僵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僵尸呢?这个僵尸之说又从何而来呢?
僵尸又称为跳尸或者移尸,在民间传说之中专门指的是人体死后,由于阴气积攒而造成尸体变异,从而形成没有思维、没有理智的行尸。双手僵直而向前伸展,因为关节无法弯曲而使用双腿跳跃行走,以吸食人牲血液为生,吸食人血的时候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尸毒。被感染的人类在自己尸变之前不能除去尸毒的话,就会变成僵尸而且无法救治。变成僵尸的人类往往力大无穷而且抗击打能力很强,因为其没有知觉,所以基本的物理攻击成效都不大,为祸一方。在咱们民间的传说记载之中有种特殊的职业叫做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就是专门降伏僵尸的特殊人群。他们拥有自己道家成形的一套体系冠名“茅山术”,利用符咒、木剑、糯米、铜钱剑、鸡血、八卦镜等道具可以消灭僵尸。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业开始大力发展,僵尸这个恐怖而又神秘的题材也被搬上了大荧幕。以香港著名演员林正英的《僵尸先生》为开山鼻祖的僵尸电影逐渐大火起来,也正是林正英的影视作品让我们普通大众对僵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啦也免不了有不少影片是某些小伙伴的童年阴影。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让我们已经对僵尸形成了固定的外表形象以及基本设定,比如僵尸惧光、糯米可以拔尸毒、贴符可以让其停止行动等等。
那么僵尸一词的起源于何处?僵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吸血的鬼怪挂钩的呢?可查证的最早将僵尸为定义为妖魔鬼怪的书籍来自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以及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清朝时期古籍中的僵尸,并不是只代表咱们在电视中所看的只会跳的行尸。其种类包括很多,举个例子《西游记》大家应该都看过,其中三打白骨精这一段,那个白骨夫人也算僵尸的一种。
而在此之前的古籍之中对于僵尸的解释就是单纯的死尸,人死而僵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鬼怪之说。至于“僵尸”一词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咱们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天女了,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曾派神界的应龙与天女前去迎战。虽然擒杀了蚩尤,但是应龙和天女也在此役中丧失了回归天上的神力,而应龙留在了南方,天女留在了北方。应龙可以发动滔天洪水,所以南方多水多雨;天女能放出极强的光和热,所以北方多干旱,“旱魃”一词自此而传。
在先秦到汉代初期“旱魃”虽然是干旱的象征,但是旱魃依旧是身穿青衣的女天神形象。而到了汉代的末期,“旱魃”的形象逐渐变为又矮又丑的邪恶小鬼。就这样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开始将旱魃和僵尸联系到了一起,小鬼形象的旱魃又逐渐被僵尸形象所取代,所以有文记载:“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即为人死而僵,僵尸尸变为旱魃,旱魃再变为犼。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都很明白了,“僵尸”文化的顶峰就是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赋予了“僵尸”更多的定义。也正因为如此,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僵尸全都清一色穿着清朝官服,不光如此。甚至我们看的有关湘西赶尸的电影中赶尸人,所赶的尸体也都是穿着官服的,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僵尸”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看到这又有小伙伴可能会问,说了一大堆不是传说就是神话或者小说,咱们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僵尸呢?还真有!但是不是妖魔鬼怪,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僵尸有记载:“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齿露唇外如利刃类接吻嘘气,血腥贯鼻。”
这种尸体发生异变的形式有很多并非有白毛遍体这一种,在不同的文献中可以查到很多不同种类的僵尸。根据其肤色毛发而分有紫僵、白僵、黑僵、绿僵、毛僵、飞僵,根据尸骸残存程度又能分为游尸、伏尸、不化骨。
咱们上文提到的小说《西游记》中的白骨夫人的原型就是不化骨,而《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载的应该是白僵、毛僵其中的一种。如果非要追究人死后尸体为何会有这么多种尸变的形式,比较科学的解释,应该是某些真菌或者寄生虫寄居尸体之上,从而使尸体表面产生变化而导致的吧。
至于僵尸吸血害人这一类的说法应该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产物,都是只能在小说、杂谈、民间传闻以及现代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所以你问我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僵尸啊?当然是有,只不过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玄乎就是了。历史上有僵尸吗,或者与之相关的职业?
僵尸这个东西,古来有之。先是有四大僵尸始祖的说法。赢勾,后卿,旱魃,将臣。据传说除了将臣,都是黄帝的部下。而且都是死后对黄帝怨气太重而发生尸变变成僵尸。这也只是民间传说,从何时开始有的已不可考。现在能证明僵尸不是因为现代电影和小说而被人熟知的文献也有。
明·谈迁《谈氏笔乘》:“洛川县某死,戚属夜侍,各假寐,尸忽蹶起,遍吸诸人口,其一惊走掩户,尸追出,格于户,相抵,诘旦人集,噀以犬血,尸始仆。
清·袁枚《子不语·鬼吹头弯》:“林千总者,江西武举。解饷入都,路过山东,宿古庙中。僧言:“此楼有怪,宜小心。”林恃勇,夜张灯烛,坐以待之。半夜后橐橐有声,一红衣女踏梯上,先向佛前膜拜,行礼毕,望林而笑。林不在意,女被发瞋目,向前扑林。林取几掷之,女侧身避几,而以手来牵。林握其手,冷硬如铁。女被握,不能动。乃以口吹林,臭气难耐。林不得已,回头避之。格斗良久,至鸡鸣时,女身倒地,乃僵尸也。明日报官焚之,此怪遂绝。然林自此头颈弯如茄瓢,不复能正矣。
《阅微草堂笔记》也曾对僵尸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齿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嘘气,血腥贯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