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本受藩于北平(北京),后受建文帝削藩所迫。以“靖难”为由起兵反抗,并最终打败建文帝,占领南京,随后称帝。

可是朱棣称帝没多久,就开始大肆修建北京城,为移都北京做准备,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南京做都城的政权包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长期以来,南京都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就算到现代,南京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流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且四周环山,易守难攻,是建都的不二之选。朱元璋灭亡元朝,建都南京,汉民族再一次成为东亚大陆的主宰,然而到了朱棣靖难成功后,却迁都北京,为何朱棣要以举国之力迁都北京?

一、南京对北方大部分地区控制力较弱,而来自北方的敌人正是大明的最大威胁

从1370年到1396年,朱元璋发动八次对蒙古残余势力的讨伐,成效显著,蒙古几乎被打残。这期间也让朱元璋意识北方防守的重要性,所以他分封多个亲王,尤其是燕王、宁王手握重兵,是明朝边界的中坚力量。

在那科技不甚发达的明代,传达命令只能用人力传达,南京到北京的距离大概1000公里左右,骑马来回一趟最少也得十几天,哪怕速度再快也可能会贻误军情。战争可不会等着传令兵,时刻瞬息万变,而中央鞭长莫及,无法全盘掌控。

想要时刻掌控边境动态,预防蒙古人的袭击,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北京,于此之后,北方军事力量就会变得空前强大,对蒙古部落有着极强的威慑力。这对于帝国的安危至关重要。

二、朱棣靖难杀掉太多建文旧臣,皇宫阴气森森令其比较忌讳

新旧政权交替之季,很容易发生杀戮事件,建文帝正统继位,全天下都认可。朱棣则是藩王起兵造反,虽然打着靖难的名义,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糊弄小孩儿的。要想权力稳固,杀戮不可避免,尤其针对那几个建文重臣。

史料记载: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朱棣让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最后死于车裂,因其株连致死的达870人。

史书记载:

“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辩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黄子澄同样宁死不屈,也是被五马分尸,族人几乎全部被斩首,女眷被发配戍边。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作为大将军,这才导致了这场失败,也是黄子澄急于削藩,令朱棣提前起兵。虽然黄子澄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但他仍是建文帝的忠臣,誓死效忠建文帝。

杨任,原袁州知府,因藏匿黄子澄被抓,死于车裂,儿子都被杀掉,亲人充军。练子宁,曾担任工部左侍郎,由于对朱棣出言不逊,被诛杀,家人皆死,女眷充军。

不知朱棣杀掉了多少,只要反对他称帝的几乎没有活口,朱棣以反叛者继位,在这其中也杀掉了很多名臣良将,这些人的家属也都被冤杀。另一个问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更让朱棣坐立不安,时刻担心朱允炆会来夺他的皇位。

看似金碧辉煌的皇宫,因朱棣杀伐太重,也变得阴气森森、鬼气环绕。有一位名叫景清的御史,曾经带刀准备刺杀朱棣,朱棣发现后大怒,不仅杀掉了景清的全族,还屠光了景清家乡的整个村子。

据说,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景清的人皮被挂到城门上。一次,朱棣出门路过此城门,一阵邪风吹过,把人皮吹起,直接落到了朱棣的面前,雄主朱棣差点被吓晕。朱棣迁都北京后,还特意铸造两顶巨钟,就是为了镇压怨鬼。

在怨气极中的皇宫内,朱棣辗转反侧,经常梦到被他杀死的人,来找他索命。这便成为朱棣迁都的理由之一。

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经营多年有较好的群主基础

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北京),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19年的时间朱棣积累了足够的实力。

史料记载:

“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 ”

朱棣起兵靖难,很快攻克怀来、密云、遵化、永平,二十天内,军队数量增长到数万人。从此可见朱棣在就藩期间一直在为此做准备,训练士兵准备粮草,他一天也没有懈怠过。要想大家听你的命令,那就得封官许愿,把大把钞票散出来,这才能招揽人心。

朱元璋对藩王有过限制,但约束力不强,使得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做强做大,其手下军兵也成为其私人武装,不再听从中央的命令。

朱棣在北京埋好了种子,培好了土,浇完水,就等着结果了。朱棣最后离开了北京,跑到南京摘了个桃子,后来发现还是自家北京的水果好吃,于是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并把都城迁到此处。在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能量,把帝国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朱元璋杀功臣太彻底,朱棣靖难成功后,北京无人镇守

朱元璋杀戮功臣,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安心做皇帝,除了郭英、耿炳文,几乎所有老臣都被杀掉了,而朱允炆也没有人可以用了,于是才启用了李景隆。对于朱元璋杀戮功臣,朱棣应该是表示感谢的,否则哪怕只有一个蓝玉,朱棣也是打不过的。

而朱棣登基之后,发现全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都没有了,他老爹都给他杀干净了,他自己也无人可用。朱棣称帝之后曾让丘福率兵北伐,却惨败而回,这说明实在是无人可能用了,于是之后全部由朱棣自己亲征,让朱高炽监国。

朱棣做了皇帝,北京成了三不管地,这可不是开玩笑,一旦蒙古部落南下,后果同样很危险。那让谁去守卫北京这座要塞城市?想来想去,朱棣都不放心,最好的办法举国迁都,还是由他自己来守卫北京,“天子守国门”也是从这来的。

朱棣迁都北京,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由于国力强盛,迁都才能圆满完成。蒙古部落再也不敢挑衅,还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和平盛世到来。

大明国祚能达到276年,跟迁都密不可分,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了。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众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却把都城迁到了北京。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劳师动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北京,而将纸醉金迷的南京定为陪都呢?

迁都背景

朱元璋虽然将元朝赶出中原,却并没有将他们彻底消灭,元朝退出大都后,其残余势力在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后,依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兵力,虽然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8次北征,大将军蓝玉击败北元,俘获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妃嫔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鞑靼、瓦剌和朵颜三部,仍然时常南下抢掠。

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将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除了让子孙享受富贵之外,还有让他们镇守一方的职责。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朱北璋用于镇守北方,防范蒙古袭扰的重要军事力量,他们各自都有拥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朱棣能夺取皇位的重要基础。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绑架宁王朱权,成功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称帝,称为永乐皇帝。这样一来,北方兵力空虚,鞑靼趁机而入,进兵辽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阻挡蒙古兵南下所带来的危害,朱棣下令迁都北京,这也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开始。

迁都的历史意义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朱棣迁都北京还有一个私人原因,他虽然在南京出生和长大,但却镇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饮食。迁都向来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粮食运输的难题。北京附近不是粮食主产区,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

当时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已经多处淤塞,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又让漕运总督陈瑄疏通河道,这才使得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漕船可以从杭州直达通州。与此同时,营建宫室的任务自1409年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一直到迁都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居住过明清两朝共计24位皇帝,成为中国宫廷建筑的精华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原来的京师称为南京,做为陪都。

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朝都城,前后共计500多年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被定为首都,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向往的地方。今天,当我们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留念,在故宫里品味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600多年前,有一个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这一切的基础。他身上还有另一个响亮的称号:永乐大帝!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永乐十九年对于明朝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永乐皇帝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顺天(今北京)。南京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都城,后来的建文帝也不曾改变,为什么朱棣一上位就不计成本着急迁都?

初露迁都的意向

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刚称帝的第一年,在这一年朱棣做了三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原本明朝北边的都城是汴梁(当时的明朝有三个都城,第一个都城是南京,第二个都城是凤阳,第三个都城是汴梁,虽然都城有三个,但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只有南京),但随着朱棣的即位,朱棣将北边的都城改为北平,同时也将北平的名字改为“顺天”(“顺天”二字值得玩味),称“行在”。

第二件事情: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自然经济重心也在南京。而朱棣重开海运,通过渤海将南方产粮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顺天,显然多此一举。

第三件事情:朱棣将十个郡,九个省的大量富户强行迁到顺天,之后又陆陆续续迁徙数以万计的百姓到顺天,甚至一度颁布命令,只要不是流放的罪犯,一律赦免,通通到顺天开垦田地。

朝廷上的大臣一个个都是老狐狸,面对朱棣的种种反常行为得出一个结论,朱棣的心里应该是打算着迁都。

朱棣明白自己手底下的这帮人,一个比一个精明,要想瞒得过他们,除非不动,只要一动,他们准能察觉,干脆跟他们坦白,准备将都城迁到顺天。

大部分的大臣都对朱棣的迁都工作表示同意,而那小部分的大臣虽然内心不同意,但是也不敢反对,毕竟朱棣暴戾的性格在那里放着,建文旧臣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敢公开的表示反对。

大动干戈

修建紫禁城所需要准备的材料从永乐四年就已经开始准备。木材主要是取自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取木材的地方是森林,而森林一到夏天潮湿温热,进去待一会儿还好,可这一进去就是多天,百姓是肯定不能忍受的,因此有许多百姓染病而死。

据说当时如果有一千人去取木,能够回来的也就只有五百人,可见情况是有多么的恶劣。

木材虽然是通过河流运输,但是不可能只把木材扔在河里,木材就能够自行通过河流到达顺天。在木材从开采地到顺天期间,需要有人盯着木材的流向,以防止木材流向他方,或者在河流中造成堵塞,停止不前。

相比于木材,石材则简单得多。石材开采虽然是人开采,但是运输则大部分由驴完成。而且运输石材的时间大多数是在冬季,运输队伍采用挖井成冰(在运输石材的路途中不断的挖井,将井水洒在路上结成冰)的方法运输石材,大大节省了人力。

紫禁城的建造,动用民夫上百万,能工巧匠数十万,这上百万农夫与这数十万能工巧匠都是在紫禁城工地上劳作的,而如果再加上那些不在紫禁城工地上劳作的人数的话,将会高达数百万。

朱棣迁都的三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不想活在朱元璋的阴影下

朱棣自从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政权,便惶惶不可终日,心里天天都有着极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是来自于建文旧臣,而是来自于朱元璋。

朱棣是封建社会的帝王,始终认为他死后是会见到朱元璋的,也因此朱棣多次请来一大堆的和尚做法事,做法事的过程每一次都高达七天七夜。朱棣做法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原谅,希望朱元璋不要怪罪他。

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去世,但是朱棣却没有将徐皇后安葬在当时的都城南京,而是选择停棺处置,在顺天的昌平建造陵墓,直至永乐十一年昌平的陵墓建造接近完成,朱棣才将徐皇后安葬。

朱棣连陵墓都不敢安置在南京,可以看出朱棣的内心是有多么的惧怕。估计当时朱棣天天都做噩梦,梦到朱元璋来找他吧。

第二大原因:顺天是“龙兴之地”

封建王朝的帝王基本上都将出生的地方或者发家的地方称为“龙兴之地”。就比如朱元璋将区区一个凤阳设置为明朝的三个都城之一,论粮食凤阳比不过苏州,论经济凤阳照样比不过苏州,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因为出了个朱元璋,被设置为“中都”。

朱棣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顺天”,与朱元璋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凤阳”一样情有独钟。

朱棣是在顺天发家,而且自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就居住在顺天,已经习惯了北方的饮食,习惯了北方的风沙,相比于安逸且令人恐惧的南京,朱棣总是不知不觉的想要回到顺天。其实从永乐七年开始,朱棣基本上就在顺天办工,设置六部,南京则交由太子监国。

第三大原因:北方的蒙古

永乐元年三月,蒙古大军突破辽东的防线,进入明朝境内烧杀抢掠,而负责指挥的沈永根本没法抵抗蒙古大军,只能看着蒙古大军抢完东西高高兴兴的离开。

前线的消息传到南京,朱棣怒不可赦,当即将沈永处死,询问众臣北边边境情况持续恶化该怎么样解决(在此之前,蒙古大军已经多次进入明朝境内烧杀抢掠)。

群臣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朱棣,朱棣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之前的边境险要部分是由他与宁王朱权负责防御,而现如今他到南京当皇帝,宁王朱权也被他绑到南方。

最重要的是,朱棣他作为藩王造反起家的皇帝,相当惧怕别的藩王也学他造反,所以废掉了北方所有藩王的兵权,最多的也就是只有几个护卫。而那些在北方负责防御的“外人”手里基本上就没几个兵,边境就相当于不设防地带。

把兵权交出去不敢,也不想。如果不把兵权交出去,蒙古骑兵迟早会打到南京。况且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要么短命,要么弱的不成样子,就比如东吴、东晋、南宋。

边疆告急,为了国家的稳定,朱棣必须得要将都城迁往北方(其实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有过这种想法,曾派遣朱标前往关中之地视察。但是朱标视察回来就染病身亡,彻底打消朱元璋的念头)。

结语

朱棣迁都顺天,天子守国门,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如果说后世君王一旦出现昏庸之辈,那么江山将会摇摇欲坠。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就通过“土木堡之变”证明了这一点,也先直接率领大军打到北京城下。虽然是冒险,但这个险值得冒,反正南京是缩减版的朝廷,朝廷上有的官员,南京那边基本上也有,打不过,大不了跑回南京,再谋发展。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永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刚刚被定为都城不足数月的北京城风雨大作,雷声轰鸣,突然数道雷击接连轰向了北京皇宫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天到底想告诫他什么?

此后,很快礼部主事萧仪就上奏于朱棣,他说都“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关系,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龙脉也被落在了南京,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这个奏章后,顿时震怒无比,迁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对,现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击一事与迁都一事联系起来,这不就是说朱棣执意迁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所以不久,萧仪就被朱棣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但是萧仪虽被处死,可还是抵挡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员,尤其是言官,他们借三大殿雷击一事来反对朱棣的迁都,并希望朱棣将都城迁回南京。可是此时的朱棣却丝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议,即使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三大殿被雷击是因为朱棣迁都的缘故,朱棣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依然是固执己见,不妥协半分。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朱棣宁愿背负着被上天惩罚的厄运,宁愿杀掉那些反对他迁都的忠臣,他也不愿意迁回南京,而是始终固执要将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实早在朱元璋立国之时,他就觉得南京始终不适合定位一个王朝的都城,因为南京处于江南,要想控制辽阔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长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经下过一道诏书:“江左开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就是当时朱元璋曾想过建立南、北两个都城,以南京为南都,开封为北都,以此来巩固明朝对于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当时明朝才刚开国,且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所以此时不宜大动干戈,花费巨资去再建都城。于是,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始终未完成建立南、北两京的设想。而到了明惠帝时期,因惠帝着重于“削藩”,所以无暇他顾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后,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会将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统治基础”。因“靖难”的缘故,朱棣在占领南京后,为了坐稳皇帝宝座,他对建文旧臣大开杀戒,诛杀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当时支持建文的多数都为江南士族,也就是说朱棣诛杀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们要知道,当时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这般大开杀戒,自然就得罪了整个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刚才也说了,朱棣在南京的大开杀戒,已经是逐渐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还能去哪里呢?显然处于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啦!朱棣21岁就在北京镇守一方,直到“靖难”夺得帝位后,朱棣在北京已经营了20余年的时间,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铁桶一般,民心、军心皆向着他,在这里定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北京能支撑朱棣“镇压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后就有“欲威制万方”、“君主华夷”、“控四夷创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这一雄心,则势必是不能带着南京这个偏安江南的地方,显然在当时只有北京能够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谏北幸》所言:“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劲,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清初孙承泽也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可以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一个人都能掌控住北方,并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绝对的压制 ,正所谓“内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迁都北京能强有力的压制北元。明初,明朝虽将元朝赶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纪事本末》),他们拥兵扼寒,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再次南下,伺机光复元朝曾经的荣耀,可以说以他们的实力依然是拥有复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时期,虽然北元已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们也仍然对明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且他们也时不时的会骚扰明朝的北方边界,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还将都城设在南京,明朝将很难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迁都北方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这样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对北元形成强有力的压制,实在是一举两得之事。

可以说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才让朱棣始终固执己见的要迁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认为“天怒人怨”的时候,他也依然坚持要把都城设在北京的原因。总得说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为了明朝的将来,就是为了雄霸四夷。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京师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地,建都或迁都都是一个朝代的大事。

明太祖朱元璋犹豫再三,后终于决定以南京为京师。明成祖即位后,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然后正式迁都到北京。从此以后,直至现在,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除了近几十年来的一些大型建筑外,北京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在永乐年间奠定的。

一、建都问题

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明初的建都问题。

1、建都北京问题的由来

朱元璋的势力是以南京(时称“应天”)为基地发展起来的,他也是在南京即的皇帝位。但是否就建都南京,朱元璋却长期犹豫未决。

论地理条件,南京背靠钟山,面临长江,虎踞龙盘,形势险要。论经济条件,江南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从这两方面来看,南京的条件很优越。但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当时的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而南京距北方前线太远,不宜调度。另外,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朝——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王朝,这无疑也给朱元璋投下了不吉利的阴影。

这时,有的大臣提出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三月亲赴汴梁考察,觉得这里地处中原,位置适中,遂决心在此建都。但又感到这里无险可守,又决心把南京也作为都城,实行古已有之的两京制。这年八月,朱元璋颁诏,以汴梁为北京,以应天为南京,天子春秋往来巡狩。

但北伐军很快攻下大都(今北京),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大臣提出不必在汴梁建都。这时,廷臣们提出长安、洛阳、北平等几种选择,各有道理,而朱元璋却主张在他的老家临濠建都,作为中都,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

著名的谋臣刘基对朱元璋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但朱元璋手下的大臣多江淮子弟,极力拥护这个方案。自洪武二年(1369)九月起,朱元璋便在临濠大兴土木,营建中都。这项营建工程持续了6年,劳费太甚,民不堪命,不得不半途停建。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正式颁诏,改南京为京师,长期未决的定都问题才告一段落。因南京偏安江左,对北部边防有鞭长莫及之虞,所以朱元璋仍没有完全打消迁都的念头。内阁学士胡广的父亲建议都关中,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太子朱标前往巡视。朱标绘制了关中一带的形势图,献给他的父皇。

朱元璋正要有所行动,朱标却于第二年死去了。这使朱元璋很伤心,便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明成祖即位后,仍以南京为京师。礼部尚书李至刚善于揣度天意,知道明成祖对北平感情深,遂于永乐元年(1403)向明成祖建议,说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中都之制,立为北京。”明成祖很高兴,遂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自己也长期住在那里,而很少住在作为京师的南京。这就出现了历史上常说的所谓“天子守边”的状况。因天下初定,明成祖没有正式迁都北京,但他迁都的打算却一直存在。这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种迹象。

永乐元年(1403)三月,明成祖命舟师重开海运,往北京运粮,以后岁以为常。八月,发流罪以下的犯人垦北京荒田,接着又徙直隶、苏州等10郡,浙江等9省的富民实北京。永乐二年(1404)九月又徙太原等地民人万户实北京。因海运风险较大,明成祖又下令浚通大运河,通过漕运以保证北京的供应。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为迁都北京作了准备。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死去。明成祖没有把她安葬在作为京师的南京,而是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为她建造寿陵,这就是今天北京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十一年(1413)将徐皇后安葬在这里后长陵仍在继续营建,永乐十四年(1416)才告竣工。

后来明成祖驾崩后也安葬在这里。此事清楚表明了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打算,永乐六年(1408)八月,明成祖由南京去北京行在,沿途大规模祭祀名山大川,声势浩大,礼仪隆重,完全不是离京师赴行在的景象,似乎这正是要回京师。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明成祖颁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当时也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除派大员到各地督采木料外,还遣人烧造砖瓦,征发工匠,调遣民丁等,但大规模营建北京宫殿的工作并未真正进行。这是因为,永乐四年(1406)开始征安南,已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死去,又开始在天寿山营建长陵。

永乐七年(1409)和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又两次对蒙古大规模用兵,营建北京宫殿的事实际上停了下来。正式营建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于永乐十八年(1420)完工,这在《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

二、为什么朱棣一定坚持要建都北京

但永乐四年(1406)营建北京的诏令告诉人们,明成祖一直有迁都的打算。

那么,明成祖为什么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一定要把首都迁移到北京去呢?

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这是出自抵御蒙古的军事需要。

明成祖在当燕王时即多次与蒙古周旋,称帝以后,又接连数次对蒙古大规模用兵。蒙元势力对明王朝的威胁一直没有解除。这也正是朱元璋建都南京无法解决的一块心病。加强北边防务是迁都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这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和发展的政治需要。

在历史上,宋辽金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且金和元都在北京建都。明成祖即位后,成功地招抚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设立奴儿干都司,使黑龙江下游一带尽入中国版图。明成祖又积极经营西北,陆续在嘉峪关外设立哈密等7卫。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东北和西北的大片疆土,建都北京比建都南京显然更为有利。

再次,北京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这正如明末人孙承泽所说:

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阨尤著。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北京地理位置适中,又有险可守,这也是建都的重要条件。

最后,北京是明成祖的“龙兴之地”,他已对那里进行了多年的经营,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对北京有较深的感情。

对南京则不同,他在那里大肆诛杀建文旧臣,不少人死得颇为悲壮。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尽管杀人是常事,但对建文旧臣屠杀得那样惨烈,这使明成祖终不能没有一点负罪感。

据《罪惟录》记载,他即位后曾“微语尚书茹常:‘朕毋得罪于天地祖宗乎?’常叩头大言日:‘陛下应天顺人,克成先志,何罪!"上悦。”尽管有臣下的这类奉迎,明成祖总是难以消除这种不安的心理。

正因如此,起初他虽仍建都南京,但自己却在大部分时间里住在北京。这种心理因素也是他迁都北京的原因之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翻开他的历史,恐怕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为皇宫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和无数钱财来修这座城。据说在此期间单单一座宫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两万人花费一个月从北京郊区运送到位,整个工程在材料的准备过程就长达十一年。朱棣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来建造这座宫殿,这多少有点蹊跷。

说到原因,最直观的一个观点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得舒服一点总没错吧?朱棣最初是被封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辖的核心区域。在朱棣还没有成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权力范围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种军事事务、民政事务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过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树立了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里建设一座宏伟的宫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当年秦始皇在关中为自己建立阿房宫,大致相似。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这个时间点,朱棣已经入主南京,但朝廷内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见减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为了迁都方便,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朱元璋、朱允炆的影响。利用迁都彻底把朝廷内外清洗一次,让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带着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迁到全新的皇宫。

还有一种观点是,朱棣害怕不稳而加固了城防。当年为了争夺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儿建文帝闹翻了,这种辈分上的差别本来就令朱棣感觉万分惭愧。在南京交战的时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踪不见。这也另朱棣感觉到惶恐不安,于是有人猜测朱棣倾力修复紫禁城,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减除自己的忧虑。而且紫禁城层层包围的结构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在建造紫禁城时还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现在看来可能另有文章,这个模板的选择也值得深思,读者们对此怎么看呢?

另外北京作为国都并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时候就做过都城,那里的风水位置比较好。北边紧紧靠着燕山,而东南方向靠海,可遥望渤海。龙脉、水脉都有,适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这个战略地位,咽喉地带。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从风水上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单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来分析,这种风水位置上的优势也足以让一个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国门的口号就再合适不过来,既然要搬家,建个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这个人性格上趋于完美,能够从整体格局着眼。他在位时候能够统筹发展明朝的事业暂且不必说,从修《永乐大典》这个事情足见他内心无比宏大。《永乐大典》是中国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作品。这个工程很大,在书籍编纂这个层面来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永乐大典》的编辑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朱棣这个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规格严密,也说明他有这样的性格特质。倾力建造宫殿,恐是人性所趋。

关于朱棣为何倾力修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最为可信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这个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够的魅力,值得在这里修建豪华的宫殿;二是朱棣本人的价值观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够更加辉煌,就如同当下有的人想要买一套别墅,耗费巨资来装修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