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给六必居题字这段的意义是什么?

我来谈一谈:

严嵩跟徐阶的权力交接,随着他把“六心居”酱菜馆的招牌改成“六必居”而结束,也预示着由清流派掌权的新时代到来。

但是让清流们郁闷的是,虽然严党表面上倒台,但是倒得并不彻底。由于嘉靖帝四十四年,多省灾情频发,国库更加空虚,赋税日益加重,天怒又人怨……

在此情境下,清流们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再次上疏,嘉靖帝无以对答,总得找个替罪羊啊,于是只得把严世蕃再拉出来挡箭,这才得以诛杀严党骨干。

而此时的天下不齿嘉靖帝已甚,也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海瑞进京了……

一、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误解海瑞,以为他就是一个二愣子,一根筋。人虽然正直,但是不够聪明,实际上,海瑞不仅聪明,而且官场上的那一套他比谁都懂。

海瑞这次进京,是因为他升官了,从小小的知县升为了户部主事,应该是正六品官。他进京不先找地方住下,也不先到户部报道,而是直奔一个小店,这家店就是“六必居”!

六必居这家店的经历,我们前面讲过了,本来这家店是六兄弟开的,所以起名“六心居”。这六个兄弟的酱菜确实做得出色,严嵩爱吃,同时也会进献一些给嘉靖帝。这无疑中提升了“六心居”酱菜的品牌价值,就像海瑞说的那样:

“听说贵店的酱菜原来比肉还贵,现在十个铜钱竟能买这么多?”

严嵩大红大紫的时候,六心居老板每年都送他几十坛,且求他题块匾,只不过严嵩一直没同意。等到严嵩眼看要玩完的时候,严嵩又想起来要给题字,结果小贩吓得都跪下了,这才作罢。

不过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嘉靖帝耳朵里,严嵩这个老狐狸,临下台了还不忘把自己跟嘉靖帝捆绑在一起。果然嘉靖帝很愤怒,死要面子,你个小小的酱菜馆老板也敢为天下先,朕还没嫌弃呢,你想先嫌弃了?

于是,六心居这家店算是做到头了,被嘉靖帝点名,改为“六心居”,还专门派了锦衣卫的人看管。六个人六条心,明摆着跟嘉靖帝不是一条心,不是一条心,朕就诛你心,给你来一刀,从此之后,这家店门可罗雀……

二、

嘉靖帝此举,可谓真的是杀人诛心,虽然严党倒台,但严党原先的成员并没有清除,这也导致清流们仍然施展不开手脚。

剧中的旁白也说了:

“多数严党官员依然在位,奢靡贪腐搜刮之风无稍遏减。”

联想到之前海瑞跟王用汲谈话时,就已经提到了,造成大明朝当前现状的根源在于嘉靖帝。前面也讲过,嘉靖帝要想从百姓身上拿银子,靠正规方法根本无法执行,只能重用贪官。只要严党的那些官员还在,这种敛财方式就不会改变,他们只会更加变本加厉,以供嘉靖帝挥霍。从而捆绑住嘉靖帝,以求自保,等到真的天怒人怨了,嘉靖帝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杀了严世蕃,让他顶罪。

当今的局面,甚至比严嵩当政时都要差,海瑞当然不能不管,他跟六必居老板就讲了:

“我从不惹事,只管自己该管的事,比方说贵店,这么好的东西却无人敢买,我便得帮你管管!”

所以,嘉靖帝虽然挂了“六必居”牌子,指望着“六合一统,天下一心”,实际上事与愿违,反而是天下多心,天下不齿嘉靖已甚。

三、

嘉靖帝靠什么震慑大家,就是这种不怒自威,让人猜测的疑惑。还是杨金水那句话,有些事不能上秤,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显然现在的嘉靖帝把事上了秤,怎么办?

那就是下秤,显然嘉靖帝被自己“以一人之下夺天下人之心”所束缚,或者讲被严嵩给“绑架”。因为一时意气用事,没有除严嵩,且给六必居题了字,还下旨盖章悬挂。其实一代帝王跟一个小市民怄气,且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朝,嘉靖帝其实也不好受,也下不了台。

海瑞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他不跟你扯政治,不扯人际关系,就单纯地从酱菜出发,写下了一行字:

“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这才是将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之真义!”

又得提嘉靖帝的威慑力,他就是靠着一个铜磬,动不动就拿玉锤砸两下。让底下人去猜,猜对了,那是皇上圣明,猜错了,那是臣下愚笨。

明明每个人都能猜到嘉靖帝把“六心居”改“六必居”的用意,偏偏海瑞不接招,用他的话讲:

“只是无人把为什么要这样改说清楚,因此浮言四起……我替你把这个必字做个注脚,正人心而靖浮言!”

关键是,你还抓不到海瑞什么把柄,看来他有此想法久矣……

四、

海瑞此举相当妙:

就像当初他读到嘉靖帝的圣旨后,明明别人读出了有包庇严党的意味,他偏偏热泪盈眶:

“皇上圣明!”

其实他何尝不知道真相,只是不想相信,不想失去希望罢了。最后也是因为希望破灭,他才有退隐的想法,又是因为老婆怀孕和老百姓受欺压,这才想利用自己的这一点点力量,争取一下。

海瑞要做这一件事,必须满足几个前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嘉靖帝还没有糊涂到是非不分,不然完全可以直接咔嚓了海瑞。但是他明白海瑞此举,等于是暗着向自己进谏,为君者要施仁政,安民心,行正道,这才能天下一统,万众一心。

其次,海瑞向来独来独往,跟严党也斗,跟清流也斗,虽说是裕王的人举荐。但是横起来除了亲娘,谁都不认,这次进京没有见任何人,而是直奔六必居题字。也就表明自己是一个孤臣,身后没有人指使,当然,嘉靖帝当时是不信的,震惊之余还是怪罪到了裕王头上,这是后话。

最后,我们必须搞明白海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此举的真正含义:

他的最终目的是向嘉靖帝进谏,阐述为君者到底该怎么干,怎么与民同乐,怎么还政于民?鉴于当初嘉靖帝对海瑞的评价也还不错,至少评价裕王是“知人善用”。

所以,海瑞有了这个举动,等于给自己再次贴上标签,我海瑞的出发点全部是为了皇上,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并无一点私心。那么以后,我海瑞如果还有冒犯,同样也是这个目的,等于是埋下了后来上《治安疏》的伏笔。

正所谓,嘉靖帝上秤,海瑞来个下秤,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们误会了皇上这么久,他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只是单纯的讲酱菜好吃啊!

皇上圣明!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给六必居题字这段的意义是什么?

海瑞海刚峰是出了名的直性子,刚正不阿,有着宁折不弯的性格,时人都称其为“海笔架”,老百姓则称其为海青天。这一年,海瑞调任户部云南主事,进京赴任。刚好路过天子脚下著名的酱菜馆六必居,也因此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说起这六必居的由来,《大明王朝1566》给出了饱含韵味的解释。

原来,这间酱菜馆乃是京城赵氏六兄弟所开,所以起初名叫六心居。后来,六心居逐渐红火起来,成为了京城一大特色。六心居之所以火,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做的酱菜确实味道鲜美,爽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严嵩了,严嵩严阁老也好这一口。严阁老是嘉靖皇帝身边的红人,严阁老爱吃,达官贵人和老百姓也就不约而同,慕名前来了。

严嵩当权二十多年,每年六心居的赵老板都会给严嵩送上几十坛上好的酱莱。对赵老板来说,他一直有一件心事,他想拜托严阁老为其店铺题匾,当然这是在严嵩大红大紫之时。这样一来,自己的生意会越发红火。可惜的是,那时侯严嵩并不买他的帐,首辅能吃你的酱菜就不错了,还想得寸进尺呢。

转眼间,严嵩之子严世藩因贪赃枉法,意图加害裕王,被逮捕定罪了,严嵩也快要倒台了。这位首辅这时候反倒想题字了。赵老板当然不乐意了,赵老板跪下央求,严嵩这才作罢,严嵩心里那一个凄凉啊。

嘉靖听闻这事,也是大有感触。为了给严嵩挽回薄面,嘉靖下旨,让严嵩题了“六必居”三个大字,并盖上了自己的皇帝宝玺,命人当即送往赵老板那里挂上。从此,六心居便成了六必居。

嘉靖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嘉靖要的是天下归心,不管严嵩是否倒台,大明朝都得这样。六个人六条心的六心居,明摆着不和皇帝是一条心。嘉靖将其改成六必居,是在告诫百姓和严嵩等人,只要不和朕一条心,早晚都得多上这一刀。六必居是嘉靖的权术之言,也是警世之言,是嘉靖的一石三鸟之计。不单单是为了给严嵩出气,也是在警醒严嵩,更是在震慑世人。

但海笔架却有想法了,在海瑞的心中,民重君轻的思想根深蒂固。他看到六必居自从挂上这块牌匾后,生意大不如前。百姓也是心生恐惧,少有人来。以前卖的比肉还贵的酱菜现在十个铜板就可买一大摞。海瑞大笔一挥,大胆为六必居题了字。

“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海瑞是在为六必居代言,也是在为天下百姓代言。他不会不知道这是皇帝所题,但是为了正人心,为了让百姓心中安乐。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的题了字。首先,海瑞这是在向皇帝直谏,只有行正道,施仁政,百姓才能安乐。其次,海瑞是在替嘉靖皇帝收服人心。百姓看了这等释意之后定会认为:原来,皇帝是这个意思,皇上也认为这里的酱菜不错,皇上也是与民同乐的明君啊。正因如此,海瑞大胆题字的行为,嘉靖并没有怪罪。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