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诸葛亮来说,在刘备去请他出山之前,他确实没有任何军政经验。

但是为什么刘备还敢冒着大风险把大权交给他?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诸葛氏在琅琊郡阳都县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但是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其父母就双双丧命,诸葛亮跟随自己的叔父诸葛玄勉强度日,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干农务,平时没事就喜欢背背《梁父吟》,还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但是身边的人都笑话他,认为他这是自吹自擂,只有好友徐庶、孟建等人肯定他的才能。并且诸葛亮还和当时很多德高望重的人有所交集,比如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等,就这样“卧龙”这个称号就慢慢传开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娶了丑女黄月英为妻子,而黄月英恰恰就是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虽然丑陋但是才华不是寻常女子可以比拟的。诸葛亮当年答应迎娶黄月英的时候,还被四里八乡的人嘲笑:

“莫作孔明择夫,正得阿承丑女。”

说到这里我们把话题延伸一下,大家印象里的诸葛亮应该是不追求名利,不想要走仕途的那么一个人,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既然以乐毅、管仲自比,又迎娶在荆州德高望重的黄承彦的丑女,自荐和他荐都兼顾了,我怎么想都觉得诸葛亮是想要出人头地建立功业的。

只不过诸葛亮眼光高,他看不上荆州的头头刘表,在《魏略》中提到: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也就是说,诸葛亮还没出山的时候就已经给刘表定性了,不是他想要追求的明主,所以诸葛亮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一直没有出山进行实际工作。

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三顾茅庐了,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在拜访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说: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唯有伏龙、凤雏。”

于是刘备经过徐庶的指引屈尊前去请诸葛亮,对此关羽和张飞还颇有怨言。

前面我们说了,诸葛亮连刘表都看不上,怎么可能答应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呢,事实也的确如此,刘备登门拜访了好几次,诸葛亮都给打发走了,连一块地盘都没有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等到第三次刘备去亲自拜访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已经对诸葛亮非常不满了,但是刘备依旧让他们二人在门外候着,自己进门,先生长,先生短的一顿奉承。

诸葛亮这块硬石头还真被刘备给磨软了,这也是刘备能耐的地方,为什么后世说刘备仁德,能臣巧将愿意为他所用?

就是因为刘备在面对那些有能耐的人的时候,放得下身段,让人受宠若惊,不答应你还觉得不太好意思。于是两个人在小草屋里,讨论天下形势,隆中对出锅了。刘备越听越觉得诸葛亮是字字真金,给自己指了一条明路,对诸葛亮那是视如珍宝。

但是诸葛亮这个人非常谨慎,在行军作战上面常常和刘关张产生冲突,所以刘备给予诸葛亮的是内政大全,军队方面并没有完全依照诸葛亮的意思来。刘备行军作战时只有遇到实在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才会请教诸葛亮,诸葛亮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贡献的计策往往会有奇效,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基本上已经对诸葛亮充分认可了。

那么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的诸葛亮,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首先我上面也提到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要更正的一点是,刘备交给诸葛亮的是内政大权,军事大权并没有完全赋予诸葛亮,在这个共同前提下,这个问题我认为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一、诸葛亮的确身怀大才,并且刘备压根就没得选择。隆中一对十分对刘备的胃口,一个领导如果非常喜欢一个属下的建议,那么他势必会下放权力给予属下让他去执行。在加上刘备前期身边全是武夫,徐庶还让曹操给逼走了,无人可用,就这么一个诸葛亮能顶起来,管你有没有实际经验,大家都不行,就你会说,不听你的听谁的?

二、刘备当时一穷二白,穷到什么地步,他连个官职都没办法给下面人封,因为没这个实力。全员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今天能依附刘表能片瓦遮身吃口饱饭,刘表一完蛋自己又得露宿街头。刘备这个阶段就是创业初期,还是没有资本,白手起家的那种。此时的刘备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尝试,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最差也就是这样了。

你说曹操所有的权力是整个北方,孙权所有权力是整个江东,刘备所有权力是啥?除了那几千个一触即溃的兵,就剩陪你吃陪你睡听你话对你好,给就给了,抱大腿求发育呗。创业前期,干就完了,刘备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敢于把大权交给诸葛亮。

你看看刘备入川立业以后,随着法正、庞统、董和、蒋琬这些人出现,刘备还事事都听诸葛亮的吗?入川把诸葛亮留在荆州、汉中把诸葛亮留在益州、夷陵之战也没让诸葛亮指挥军队,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内政之才无可比拟,但是军事之才的确不是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诸葛亮当时的名望和关系,是刘备可以利用的。

我们知道不光是徐庶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高,还有很多荆州地区德高望重的人都很佩服诸葛亮,这就相当于刘备手里捏着一封举荐信,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再加上诸葛亮去了黄月英,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六大豪族就不必说了,而黄承彦的老丈人蔡讽也是荆州有名的望族,刘表手下的重要政臣蔡瑁是蔡讽的儿子。有了诸葛亮在荆州地区庞大的关系网的帮助,很快让刘备拉拢了很多士卒,让刘备在荆州的声望迅速攀升,这对于建立荆州根据地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诸葛亮本身就身怀大才,再加上刘备走投无路无人可用,以及诸葛亮庞大的关系网让他可以在荆州夺的一席之地,这等血赚不亏的买卖,刘备怎么可能不抓住呢?

所以委以实权肯定是刘备经过充分考虑的结果,历史不也证明刘备是对的吗。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在刘备集团,诸葛亮并不是一出山就成为丞相的,他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刚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明确的职务,他只是刘备身边的重要谋士。由于诸葛亮才华横溢、见识出众,在长期接触中,刘备对他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倚重。

经过赤壁之战这样的大考验,刘备已经对诸葛亮充分认可。知道他不仅能坐而论道,更善于实干。

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从历练取得成绩,才获得军政大权的。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首先,刘备启用诸葛亮,是因为司马徽、徐庶都给刘备举荐过诸葛亮。

司马徽,那是当时、当地大家公认的有才华的大学者。刘备自然得相信。更重要的是,前军师徐庶给刘备出了点主意,刘备的确赢了,这是他自出道以来,仅有的几次实实在在的小胜利。

刘备由此非常喜欢徐庶,也知道了他想要建立一个政权,就必须要有一个有着大才华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因为刘备自出道以来将近二十年,除了跟随他的两位兄弟关羽、张飞,几乎一事无成,毫无建树。

徐庶又非常崇拜诸葛亮,刘备不得不相信诸葛亮的才华。

其次,刘备本来就是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没有什么输不起的。万一诸葛亮给他搞砸了,刘备也没有失去什么;万一诸葛亮给他搞好了呢?刘备不就成功了吗?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确有两把刷子,真就给他鼓捣出了一副庞大的家业。

这就像滚雪团,天气冷得超过一定限度,空气中没有湿气,那些雪就捏咕不到一起。只要天气稍微有一丝暖的气息,那雪团就会越滚越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很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另外,由刘备重用诸葛亮,我们也可以联想起赵孝灵王重用赵括,齐景公启用田穰笡,刘邦重用韩信,都是一样的道理。

赵孝灵王只是知道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那么厉害,曾经带领赵国军队大破秦军。所谓“虎父无犬子”,他儿子想必也不会错到哪儿去。再加上当时国内外许多不利因素,赵括的名声也不错,赵孝灵王又怀疑在前方带领将士们“消极”抵御秦军的统帅廉颇,因此就急急忙忙撤下了廉颇,启用了赵括,结果就搞砸了。

齐景公启用田穰笡就成功了。田穰笡同样在那时候没有任何功名,还是个庶子,在当时那个只看出身的时代,根本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但是,丞相晏子非常欣赏田穰笡,并在齐景公面前推荐了他。齐景公相信晏子,由此启用了田穰笡。

刘邦重用韩信,也是因为他相信萧何。结果韩信真就帮了他大忙,最终打败了项羽。

那么,刘备启用诸葛亮,是因为他相信司马徽和徐庶。

但是,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事情。做什么事,用什么人,历来就有风险。无论是刘备用诸葛亮,赵孝灵王用赵括,齐景公用田穰笡,还是刘邦用韩信,都很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

好在刘备和赵孝灵王、齐景公、刘邦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赵孝灵王有一个赵国,搞砸了,就是赵国面临解体灭亡的命运。

齐景公用田穰笡,假如用错了,赵国就得面临被晋国、燕国瓜分的危险。

刘邦重用韩信,假如错了,就得面临损失好几万军队的风险。

而刘备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搞砸了他也没有失去什么,他也不怕。但万一成功了呢?结果不也是这样吗?

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也没有多少招数。记得只有一个火烧新野,也没消灭曹军多少人,而且还因此导致曹操大动肝火,刘备集团被曹军追得满世界乱跑,老婆、孩子丢了都不知道。

不过,要说诸葛亮的运气也真不错,跟了刘备以后不久,就遇到赤壁之战,和东吴联合起来,打败了曹操,这或许也是诸葛亮得以受到刘备重用的一个契机。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赤壁之战,诸葛亮就算是一个“巧妇”,他也“难为无米之炊”。

另外就是,不知道你们发现一个情况没有?上面提到的这被重用的几个人,无论是刘备用诸葛亮,还是齐景公用田穰笡,刘邦用韩信,都有人举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担保人。

诸葛亮的担保人是司马徽、徐庶,田穰笡的担保人是丞相晏子,韩信的担保人是萧何,而只有一个赵括没有担保人,是赵孝灵王自作聪明启用的,怪不得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被稀里糊涂消灭了呢。原来是没有担保人。这就像你去银行贷款,没有担保物一样。假如你还不了贷款,银行的钱肯定就得打水漂。

赵括就是因为没有担保人,结果他被射死了,军队也被消灭了。

题主,这下你明白四十六岁的刘备为什么要重用二十六岁的诸葛亮了吧?因为诸葛亮有两个大人物司马徽、徐庶为他担保。古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声。如果诸葛亮没有真才实学,司马徽、徐庶是绝不会在刘备面前举荐他的。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你所提问题的本身就不在情理之中!为什么?OO甲,①刘备兵不满千,将止关张子龙,暂居新野弹丸之地,如此之家业,何怕之有?②关羽张飞乃结拜弟兄,又对孔明不满,孔明纵有二心也难以听孔明调动!③孔明孤身一人扶左刘备,拉不了帮结不了伙,有何不敢?OO乙,刘备是识人的天才。④孔明身高八尺,面如冠玉,一表人才,三顾之时已知此人非贪欲之徒,乃正人君子,观其面而知其心!故敢相信!④凡贪色之人,贼眉鼠眼之辈绝非善类!刘备能识马谡乃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人,说明刘备有慧眠识英雄之能力!⑤逢赵云便一见如故爱不释手!而一生多得赵云之力!长坂坡救阿斗,白帝城救驾,赵云乃刘备之福将!⑥刘备得孔明才有三分天下。得赵云多次保他救他救后主,实践证明刘备看好的人都是不错的,从而证明刘备有独特的识人之能!因而自信自己的眼力不会看错人,所以敢用。OO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古之常理!自己亲自请来的人,哪有不相信之理?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这个问题还是请刘备刘皇叔回答,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答案!不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投机,反正打不赢,姑切一试,败了正常,万一胜了,便是赚到!皇叔还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没有任何军政实操经验,刘备何以敢于把实权交给他呢?

闻其名,赖其才。形势逼迫,实出无奈。

谢邀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