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这个问题应该争议比较大,我也看过很多不同的猜测,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诸葛亮是两朝重臣,受刘备临终托孤,辅佐刘禅,无论是艺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笔墨都着重在诸葛亮鞠躬尽瘁之精神,以及诸葛亮辅佐后主的所作所为,却很少谈论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情感。

其实刘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低能,刘禅毕竟也是帝王世家,平日耳濡目染也是攻伐谋略,肯定比一般的普通人要强。只不过和他的对手比起来,刘禅实属无能,这也是为什么刘禅成为蜀汉灭亡的最大的背锅人。但是如果说刘禅是个任人东西的傻呵呵,我是不信的,他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要说刘禅怨恨过诸葛亮吗,我觉得是怨恨过的,要说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情感,我觉得刘禅是将其当作义父对待。有人听到这可能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刘备死的时候对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并且和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两句话可以体会到刘备对刘禅并没有很足的信心,托孤当时刘禅已经快18岁了,不是小孩子,心智也成熟了,要知道孙权在18岁时已经独揽东吴大权。刘备这两句话无疑会影响到刘禅的心理,一开始对诸葛亮是尊敬、敬仰,如今又加上了忌惮、恐惧。虽然刘备知道诸葛亮忠心不二,但是18岁的刘禅是真的害怕。

刘备死后,我敢相信,刘禅应该是过了一阵提心吊胆的生活,对诸葛亮马首是瞻,说一不二,让他往东他不往西、让他打狗他不撵鸡、诸葛亮寻思着明天得修修房,刘禅今天就得去买水泥。

诸葛亮虽然不是皇帝,实则是蜀汉的一把手,统帅三军、主持内政,相比之下刘禅更像一个朝不保夕的傀儡政权。但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恐惧,也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足以表明他的态度。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字里行间除了类似于父亲对儿子的嘱咐和教导之外,也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君臣之礼样样顾及,句句肺腑,语重心长。

前面我说过刘禅怨恨过诸葛亮,因为刘禅17、18岁正是表达对外界不满的叛逆时期,有自己的想法,勇于否认别人的时期。但是因为白帝城托孤一事,刘禅不能也不敢忤逆诸葛亮,有什么怨气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平日如果埋怨顶撞刘备几句也没啥事,毕竟是自己的亲爹,虎毒还不食子呢。但是对诸葛亮不一样,刘禅害怕自己就是下一个刘协,诸葛亮权倾朝野,蜀国将臣眼中只有丞相,哪里有他这个徒有虚名的皇帝?

所以他对诸葛亮肯定也是积攒了很多的不满、怨恨之情。

同时,刘禅对待诸葛亮如同义父,其实诸葛亮日日夜夜对蜀汉的鞠躬尽瘁,平日对刘禅语重心长的态度,也让刘禅渐渐安了心。

如果有人质疑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下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么做的!

当时受到诸葛亮打压的益州本土官员李邈说:

“诸葛亮就像是吕禄、霍禹,如狼虎视物,我对国家的安慰感到担心,今天诸葛亮死了,刘家的江山得以保全,真是可喜可贺。”

刘禅听完就怒了,二话没说就把李邈推出去斩首,可能这里有人说这是刘禅在照顾荆州集团的想法。其实如果想平衡派系,大可以训斥李邈一番,降职发配,即照顾荆州派系,又不至于太得罪益州派系。反观刘禅直接把李邈砍了,这说明当时刘禅的确气坏了。

我们再看看刘禅如何对待诸葛亮后人的,诸葛亮的弟弟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其父的爵位,刘禅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刘禅对于诸葛亮的至亲甚至亲信都很好。

其实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是自古就有的,明朝张居正死后,年近二十的明神宗在别人的挑拨下,对于这位自己敬重的张先生进行了大清算,抄家都算轻的,就差把张居正开馆鞭尸了。张居正家属亲信饿死、自杀、流放无一幸免,对比一看,刘禅虽然本事不大,但是知恩图报,在做人的品格上刘禅还是不错的。

只因为蜀汉一直肩负驱除国贼、匡扶汉室的任务,不允许刘禅平庸。由于国力弱小,君主就必须更加强大,不强大就是错,也正因为如此,刘禅背负了千年的骂名。

其实,即便刘备在世也未必能挽大厦之将倾,更何况平庸的刘禅。刘禅处在相权大于皇权的时期,就注定他要如履薄冰,即便是诸葛亮不反,也难保诸葛亮下面的人不会以诸葛亮的名义取而代之?刘禅一生基本都在斡旋蜀国各个派系之间尖锐的矛盾,在他当皇帝期间,无疑是说了不算的时期比他说了算的时期多得多,这里面当然有诸葛亮代政的原因在。

所以我认为刘禅知道诸葛亮为蜀汉好也为他好,在人情和大义上,刘禅事其如父,敬重而又佩服。但是在个人私情上,刘禅肯定也是怨恨诸葛亮,毕竟自己被架空的处境几乎贯穿了自己在位的所有时间段。

为什么诸葛亮死后的29年,刘禅还是没啥大的作为呢?

我想,可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惯了吧……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争议很大的问题,我的核心观点就是既尊敬又不满。

 

我们先将镜头摇向白帝城托孤,这一君臣恩遇传颂千古的故事其实暗藏玄机,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一段文字向我们传达出三点信息:

一是刘备对诸葛亮半信半疑,既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兴汉大业,又担心他大权独揽,颠覆刘姓江山。“

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历来分歧很大,有人说是刘备故意试探诸葛亮,将其置于炉火之上,以自立为汉中之王来彻底感化威胁诸葛亮。有人说是让诸葛亮自己做决定,只要能兴复汉室,选哪个儿子做皇帝或者诸葛亮做皇帝都没关系。

 

我个人觉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将蜀汉的管理大权与军事大权都交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半分之百信任与当时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刘禅,刘禅后期的治国才能已经充分说明刘禅绝非等闲之辈,但是在刘备逝世时,刘禅不过17岁,还是个青春期的小孩,所以必须让他对诸葛亮毕恭毕敬方能保证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汉室。

三是这个遗嘱埋下了后面诸葛亮与刘禅的重重矛盾,这点下文会讲到。

 

先说尊敬,刘备死后,诸葛亮把持蜀国政权11年,刘禅几乎做到了大小国是全权交予诸葛亮负责。如《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略》中,后主刘禅曾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国家政务由诸葛亮负责,祭天祀祖是我的事。

 

这其实类似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即刘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女王”,只负责加冕祭祀等礼仪方面的事情,而诸葛亮类似于“首相”,全面负责蜀国大小事务。再比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言:“政事无巨细,咸于亮。”就是说蜀国无论大事小情,全都由诸葛丞相一人负责。

刘禅对诸葛亮之尊敬可见一斑。

 

再说不满,我们先看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援引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出师表》中的文字:“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一个长辈告诉小辈:你不要这么自卑,你皇宫中与我丞相府是一回事,奖惩应该统一标准。

 

我们看《出师表》中诸葛亮一共提到“先帝”13次之多,一篇文章一再说“你爸爸如何如何,当年我跟着你爸爸打天下的时候如何如何”,你让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刘禅怎么想?

“我爸爸我爸爸,那朕呢?”

诸葛亮过于负责,对刘禅就像对晚辈后生一样呵护,却忽略了君臣的本分。

 

加上诸葛亮过于严格,不让刘禅耽于嬉乐,不让刘禅沉迷女色,刘禅出去看了一次都江堰就被诸葛亮狠狠批评一通,可想而知刘禅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所以刘禅17到28岁的成长岁月完全是在诸葛亮的精心呵护与严格管教下度过的。

刘禅无论多么尊敬诸葛亮,内心肯定是不爽的,甚至是厌恶反感!

 

我们看诸葛亮死后刘禅的反应,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翻译过来:诸葛亮病死在前线,谯周听说后,立刻起身往前线奔丧。而当时蜀汉中央下达了戒严令,严禁前去奔丧,结果大家都没去成,只有谯周动身迅速,只身赶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诸葛亮死后很多蜀汉官员都要去奔丧。二是刘禅下令禁止此行为。

 

此外,诸葛亮死后,很多人请求在成都给他立庙祭祀,百姓也自发在田间为诸葛亮献祭,但是这些行为作为国君的刘禅都不同意。

 

最后,在群臣一再劝说下,刘禅才勉强同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不单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下令废除丞相制,大权揽于一身,真正做了蜀汉的实权皇帝。

 

这几件事不正充分说明刘禅对诸葛亮隐忍多年的不满在其死后的全面爆发吗?

综上所述,刘禅对诸葛亮既尊敬又不满,怨恨不至于!毕竟诸葛亮对蜀汉一片忠心,且雄才大略保住了后蜀汉政权几十年不倒,刘禅内心还是感激诸葛亮的!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我认为敬畏的成分居多。与其说刘禅是个浑人,不如说他是个老实人,放在现实中就是个没心没肺,玩起来就忘记一切的主儿,这从乐不思蜀也可以看出来。虽说坐在皇帝位子上,恐怕一天为没真正地思考过为君之道,治国之道。这样的人怨恨诸葛亮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是他的天,他只怕天塌下来,怎么会怨恨。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临死托孤,完全出于内心。他看中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人品。他相信诸葛亮会去努力实现他等我夙愿,所以不会有忌恨的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谢邀:

刘禅继位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孩提时期,当时已经十七岁了,诸葛一直独揽大权到死,想必刘禅心中还是会怨恨的吧。就像万历皇帝于张居正。只是刘禅没有万历这么绝,诸葛死后还是大力的提拔了他儿子的。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感情是什么?他是否怨恨过诸葛亮?

又怕又敬畏吧。怕的是夺了自己的皇位,敬畏是蜀国大腿。怨恨谈不上吧,毕竟他爹留下来辅佐他的。现在有不少人说刘禅大智若愚,我看他是真愚但不傻,相比曹魏和司马家的权利斗争,刘禅真是听话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