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诸葛亮死后,其实蜀国的大势已去,靠着诸葛亮留下的老本,以及魏国内部政变才让这口气没那么快咽下去。姜维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在合力北伐和独自主持北伐两种状态下前前后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胜有负,但是胜多负少,可以看出姜维的确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
下面咱们详细介绍一下姜维掌握蜀国军政大权后的蜀国的内部关系和北伐经历。姜维作为魏国的弃将,在三国后期代表蜀国多次与魏军名将邓艾、陈泰、郭淮交手,由于蜀中很多大臣反对姜维北伐,加上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官员在往日的打压下逐渐抬头,蜀国内部主张投降偏安的人远远大于主张北伐的人,刘禅虽然礼贤下士但是不通是非分明之理,宦官黄皓干涉朝权,姜维想要除掉他,奈何黄浩深得刘禅喜爱,姜维害怕黄皓报复他,于是在沓中屯田避祸,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蜀国之中得刘禅信任的是主和派,也能从侧面看出姜维北伐时内部也是有一定阻力的,本来就国小兵弱,再加上举国将臣各怀鬼胎,无法上下一心,可以体会到姜维在政治泥潭的举步维艰。
不过虽然有各种不利因素加身,姜维对北伐的执念甚至更甚诸葛亮,费祎、姜维共理军政时就数次北伐,多次出兵西入羌中,导致雍州和凉州的羌胡均弃魏投蜀,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同魏将夏侯霸竭力阻止,奈何兵败于姜维,无力阻止叛军投奔蜀国。
后来司马懿政变,姜维认为时机良好企图控制整个陇西,想要大举兵伐,费祎屡屡限制,只肯给他一万兵马,费祎认为羌胡善变不可信,蜀国最大的威胁是魏国,而不是附庸在魏国脚下的少数民族,如此大动干戈依靠不可靠的人策应,怕给魏国可乘之机。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无人可以节制姜维,姜维正式开始主持北伐,这已经是姜维第六次挥师北上了,当年夏天就领兵围攻南安,魏军陈泰前来救援,姜维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退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姜维做的并没有诸葛亮好,北伐准备做的一点也不充足,粮草后勤太过于紧张,根本无法支持他长期作战,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姜维没有往日诸葛亮那样的权力,无法自由调配国内资源。
公元254年,姜维决定出军陇西,魏官李简举城而降,姜维势不可挡,围剿襄武,击溃魏将徐质,斩首示众,魏军大乱,姜维先后攻破河间、河关等地,将各个县城的人民全部迁到蜀国的治理下。这也是蜀国自北伐以来少有的辉煌的战绩。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北伐,大破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死伤数万,后来魏将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但是还是老毛病,后勤得不到保障,对峙不久就草草收兵,没有扩大战果。公元256年,姜维带胡济分两路出兵再次北伐,有人可能已将看出来了近乎每过一年姜维就大举北伐一次,姜维这种连年的北伐确确实实有点穷兵黩武的感觉,军队得不到休息疲于奔命,经济重心向战争倾斜,一年接一年的战斗,军民苦不堪言,并且这次北伐由于蜀将胡济配合不当,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无数,百姓士兵开始,埋怨姜维,但是姜维并没有就此收手。
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见机会难得,率军出秦川,准备趁魏国内乱抢夺资源,司马望和邓艾坚守不出,姜维驻军芒水,连日叫阵挑衅无果,次年诸葛诞兵败身亡,姜维无奈退兵,又一次无功而返。
此时蜀国内部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随着反对姜维的声潮越来越大,刘禅也开始产生了对姜维的不满,更加亲近偏安派的官员,公元262年,姜维一意孤行,再次出兵北伐,这是姜维生前最后一次北伐但是被一生之敌邓艾击败,也就是这个时候朝廷上下对于姜维的不满开始爆发,姜维越来越不受刘禅待见。公元263年,魏军意欲伐蜀,姜维上表刘禅希望派廖化、张翼带兵驻扎前线,但是刘禅并不信任他,宦官黄皓更认为姜维这是以防守的借口调用兵力北伐,希望刘禅不予理睬,结果魏军挺入蜀地,和蜀国小打小闹不一样,兵分五路,声势浩大,刘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大片国土被魏军铁骑践踏,蜀军放弃关口、阴平等据点,退保剑阁,双方僵持不下,邓艾却从景谷道偷渡,直接攻进刘禅家门口,逼刘禅勒令姜维投降,自此蜀国气数已尽,姜维投降钟会,煽动钟会造反,企图力挽狂澜,并没有得逞,姜维和钟会都死在魏国乱军之中。
如果姜维没有遇到一生之敌邓艾,北伐的成果应该会更大一点,或许既生艾何生维才是姜维过不去的心坎。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自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断后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此后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这10年时间,蜀汉政权的军事都是掌握在蒋琬、费祎先后两任大将军手中,姜维虽然得到多次升迁,与魏国发生过几次战斗,但都不是自己做主。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才完全执掌军权。先后进行了7次北伐,实质上是6次主动进攻,最后一次仅是被动防守。
第一次北伐:这一年夏季,姜维开始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经由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前往洛门解围,最终姜维因粮尽而退兵。
第二次北伐: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再次出兵陇西,狄道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国将军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军,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将三县的的百姓迁徙入蜀。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八年(255),姜维与投奔过来的车骑将军夏侯霸共同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死亡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率军包围狄道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军队前来解围,姜维退兵驻扎钟题。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九年(256),姜维被任命为蜀汉政权第三任大将军。于是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击在上邽会师,结果胡济失约未按期而至,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士卒四散,死者很多。姜维引咎自责,自请削职贬官,被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五次北伐: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司马家族,姜维想要乘敌方空虚进袭秦川,再次率领数万人马出骆谷,直扑向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面对姜维多次挑战拒不出战。直到第二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才引兵回成都,恢复大将军的职位。
第六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军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同时得罪了宦官黄皓,遭到黄皓嫉恨,姜维只得远离成都在沓中屯田练兵。
第七次北伐:景耀六年(263),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让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结果遭到黄皓从中阻挠,错失战机,最后魏军五路伐蜀,姜维兵败退守剑阁。最后邓艾绕道后方,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公元254年,姜维降李简、斩徐质,连克狄道、河关、临洮等地,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姜维并没有乘胜扩大战果,而是迁移狄道、河关、临洮三城民众主动撤退了,那么姜维明明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突然撤退了呢?笔者就这一年北伐的过程分析一下姜维主动撤退的根本原因。
李简为何要投降?
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是陇西郡郡治。而陇西郡因位于陇山(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界限)以西而得名,要夺取魏国陇右地区,必先夺取陇西郡,要夺取陇西郡,必先夺取狄道,所以当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写信给姜维表示愿意献城而降之时,姜维大喜过望,自然不会放弃这一次夺取陇西郡,进而吞并魏国陇右地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北伐。
李简果然信守承诺,在姜维兵临狄道城下之时,献城而降,那么李简为什么要背叛魏国,请求姜维出兵呢?原来李简不仅不是魏国的叛贼,反而是十分忠于魏帝的,自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以来,司马氏便掌控了魏国朝政,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党同伐异,清缴诸曹诸夏势力,他们的野心已近召然若揭,终于引起魏帝曹芳的反抗。曹芳虽然已经是傀儡皇帝,但是他手下依然有一批忠于魏室的臣子。于是曹芳图谋发动政变,铲除司马师。光禄大夫张缉、中书令李丰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替代司马师为大将军,然而事情败露,张辑、李丰、夏侯玄被夷灭三族,张辑不仅仅是魏国名臣,还是国丈之尊,李丰则善于平评人物而名闻海内,夏侯玄更是出身皇族,其父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曾任魏国征西大将军,手握重兵,这三个人都是当时魏国名臣,这一次竟被司马师一网打尽。
魏国政局大乱之际,心怀魏室的李简想借姜维之刀对抗司马师,于是才写信请求姜维出兵,李简不仅仅是口头上秘密投降姜维,在姜维出兵陇西之时,他还提供了粮草地图等帮助,因此,姜维顺利兵临狄道城,李简带领城内吏民出城迎接姜维,因为这次是李简的不战而降,姜维兵不血刃的得到狄道。魏国朝廷不知道李简要投降,以为姜维不会那么快就夺取狄道城,对此几乎毫无准备,姜维果断的出击打了魏国个措手不及,所以这时候大家熟悉的征西大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都没有出现,迎接姜维的是讨蜀护军徐质,讨蜀护军顾名思义,是为了对付蜀汉专门设置的,历任讨蜀护军有曹真、夏侯霸、徐质、戴凌、秦朗等人。
杀身成仁的张嶷
徐质其实是姜维的老对手了,早在公元249年,就参与了对姜维的作战,并且与邓艾携手迫使姜维放弃救援麴山二城,迫降句安、李歆二将,其实姜维收到李简的请降信,大家都怀疑李简是诈降诱惑姜维的,只有张嶷认为李简一定是真心投降的,这才坚定了姜维北伐的决心。
其实张嶷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原本是不该随军出征的,但是张嶷主动请求随军出征,对后主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这句话让后主刘禅感动的留下来眼泪,也因此同意了姜维北伐,张嶷作为前锋与徐质大战,虽然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对魏军照成两倍的杀伤,随后姜维赶来,斩杀徐质,为张嶷报仇。又乘胜长驱直入,迁移魏国数个郡县人力物力。
姜维为何主动撤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于街亭败退,仅仅“迁西县千于户”入蜀,而姜维这次北伐,不仅仅是破军斩将,而且迁移了比诸葛亮多得多的人口,所以姜维主动放弃三城,留下空城给魏国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姜维打的是游击战并非攻城战。
表面上看蜀汉未得寸土,实际上通过此消彼长的迁移人口,已经大大缩小了魏蜀国力差距,碍于国力所限制,孤军深入的姜维即使不撤退,也很难守住夺取的郡县,经历强一次北伐攻城战的挫折,姜维已经“当求野战,不复功城”,不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去寻求歼灭魏国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诸葛亮病逝以后,姜维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他竭尽全力主持北伐,前后大的用兵一共九次。
姜维北伐的重心:
夺取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陇右。
为什么要夺取陇右:
因为汉中东出不可能。
汉中是蜀国北伐的基地,从汉中北上,有两个方向,分别是:
1.向东直出宛、洛,或者南下攻襄阳迂回武关;
2.西出经武兴(陕西略阳),向西北迂回祁山(甘肃礼县东北)。
由于荆州、上庸丢失,蜀汉只能选择第二个,即夺取陇右。
所谓既得陇,复望蜀,在蜀汉方面,获得陇右不仅可以打破曹魏对蜀国的包围,还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关中。反之,陇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仅可以屏护关中,还可以从侧翼包围汉中,并且直捣蜀汉腹地。(邓艾灭蜀,正是以陇右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从甘肃陇山出发)
所以,从诸葛亮北伐开始,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陇右。
姜维北伐的主要经过: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军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等率众来降,维“居之于繁县”,就是安置到蜀国。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维出西平,打算联系羌胡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维围攻南安,不克。
(这一年,长期节制姜维,每次只给他不超过1万军队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身亡。费祎死后第二年,蜀汉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又隔了一年,姜维被升为大将军。)
费祎的死对姜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姜维开始大举伐魏。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维重攻不重守,将主力置于沓中,造成汉中空虚,他又撤去汉中外围据点,使得钟会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汉中。
这也成为蜀国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不过,我们不能以成败定人,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一心拱卫蜀汉,最后兵败主降,仍然想用奇计恢复,尽管计泄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样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维道,“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诸葛亮死后,对蜀汉内部集团的人事进行调整,首先让蒋琬主持国事,杨仪统帅三军,这时的姜维还没有突显出来,但是刘禅自己有亲信,在蒋琬死后,由陈祗担任丞相,黄皓统领三军,此时的姜维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的年轻将领,他手下有十万人马,此时曹魏正准备进攻蜀汉,加之黄皓与姜维不合,姜维便以十万兵马对抗邓艾的十几万人马,显然处于劣势,但是姜维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邓艾一位曹魏名将,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终由于兵力的悬殊,姜维战死沙场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可以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都是很不顺利的,并且姜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大权在握(那可是相父,阿斗也在诸葛亮的控制之内),所遇到的内部阻力也要大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