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后,只是哭泣了一下,为什么听闻张苞去世却吐血晕倒?
这个问题应该是根据《三国演义》提出来的,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在两人离世以后的反应,没提,不代表没有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赵云和张苞两个人给大家详尽地介绍一下:赵云大家想必都非常熟悉了,河北石家庄人。原先是在公孙瓒手下干活,之后因为兄长去世离开老东家,大约七年以后与刘备在邺城相见,从此深得刘备信任,做上了刘备保安队大队长。
刘备接纳赵云时可谓一穷二白,但赵云十分忠心,说赵云是蜀汉开国元老也不为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一直在他身边协助作战,包括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且独自指挥了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蜀军主力马谡因为指挥不当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蜀军撤军的时候军队编制乱成一团,唯有赵云亲自为士兵殿后,军队军资齐备、人员整齐。诸葛亮为了表彰赵云,打算将军中的绢布分配给将士们,赵云却说:
“我军此次北伐失利,我未曾建立功勋,为什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纳入军库,等到十月寒冬再发给需要的将士们吧。”
诸葛亮对赵云的品行大为称赞,赵云身经百战未尝败绩,所以常胜将军的名号被我们广为流传。他一生戎马有勇有谋,于公元229年去世,其长子赵统与次子赵广均为蜀汉肝脑涂地,未曾有辱家门。
我们知道,赵云先于诸葛亮投靠刘备,两人在刘备手下肯定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作为代政大臣,虽然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亲信,但是行军打仗仍然肯任用赵云,这说明两个人关系还算不错。赵云毕竟年事已高,生老病死是人间常理,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个道理,难过是肯定的但不至于吐血。
说完赵云,我们再来谈谈张苞:《三国志》上对于张苞的记载只有五个字:
“长子苞,早夭。”
至于这个早,早到什么时候,我们就无从查证了。但是张苞有一子名叫张遵,张遵在魏灭蜀时与邓艾交战,战死。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出张苞死前应该正值壮年(毕竟都有孩子了),可能也是蜀国领军作战将军。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当然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蜀国无人可用,并不是说廖化能力不行。我们知道蜀国后期人才凋零的不成样子,父亲一辈的老的老,死的死,诸葛亮手下能堪大用的人屈指可数。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张苞身为车骑将军张飞的儿子,应该也是诸葛亮培养的对象之一。如果张苞年纪轻轻就意外死去,诸葛亮十分痛心是也以理解的,再加上诸葛亮年事已高,大业未成,很可能造成气急攻心。
赵云和张苞介绍完了,我们可以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看待这两件事。赵云可以说是寿终正寝,在古代尤其是战乱年代这属于喜丧。诸葛亮与赵云共事多年,十分欣赏赵云的品行,诸葛亮虽然被北伐之事搞得焦头烂额,但是看到共同创业的老同事得以善终,我相信他心里应该是过得去这道坎的。逝者已去,现在大业未酬,诸葛亮伤感一下,慰问一下家属估计也就没事了,不至于吐血。但是张苞就不同了,随着各个老将的与世长辞,张苞这些后续力量是蜀国新鲜的血液。适逢诸葛亮北伐大业,那么张苞等人自然是身处一线的骨干力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新生力量在前线的拼杀,诸葛亮也难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张苞早夭,想必给诸葛亮打击很大,但是这个打击未必单纯的是张苞的离世,更可能是诸葛亮对于蜀国未来的担心和忧虑。
说了这么多,们不妨来推测总结一下诸葛亮在二人离世后的心境:赵云寿终正寝,为了蜀汉全身的血液燃烧殆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的能量。诸葛亮对其一生佩服、认可,老同事逝去而自己身负重担,唯有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才能对得起这些老将一生的付出,所以诸葛亮心中鞭策之意应该大过悲痛之情。
张苞正值壮年,正是大好青春投入北伐事业中的骨干力量,再加上蜀国内部矛盾重重,诸葛亮能用敢用的人越来越少。刘备旧部之子可信可用,却早早夭折,并且北伐不顺利,因为各种原因频频受阻。诸葛亮当然有更加悲凉的心境,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加过激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我认为赵云和张苞的死给诸葛亮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想必也有此意才会刻意描绘出二者离世时诸葛亮的表现。
也正是对待两人的死不同的表现,反而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饱满起来,更贴合最基本的人间冷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