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怎么说呢?其实李渊的所谓禁军,本来是控制在太子李建成手上,后来禁军首领被李世民收买了。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引发了大唐一系列的奇怪事情,比如武则天登基,比如唐玄宗的清洗,比如安史之乱……

因为李世民此举破坏了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从嫡长子开始的,除非嫡长子干了大逆不道,或者是没等到皇位就一命呜呼,否则,只要嫡长子活着,老二永远是老二,做不了老大。

而因为李世民此举打破了传统,还要名正言顺的表明自己打破传统的正义,那么武则天登基就顺理成章了,既然太宗皇帝都没有遵守规矩,我为什么要遵守规矩?

这世道,不就是谁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吗?

包括后来的各位长公主,不是也标着武则天为榜样,一个个的叛乱吗?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气数也终于走到了死胡同。

那么回到玄武门事件本身,这是一次挑战规矩的事件,作为皇上的李渊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李渊有意扶持太子李建成的话,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李世民加官进爵,也不会一次次派他出征,这样势必造成功高盖主的现象发生。一旦太子即位,怎么镇得住李世民,而李世民这么大的军功,又怎么会安心在太子李建成手下?

可以说,时间越往后移,李渊就越痛苦,按照规矩就是立嫡长子为太子,李建成前期也多次带兵去立功,几乎没有败绩,包括李渊起兵的第一战就是他去打的,来回只用了九天,奠定了自己“义师”的形象。

后来因为做了太子,没有办法再带兵出征,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京城也需要他处理政事,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李建成已经开始学做皇帝了,哪能随便出征。

这时候李世民才展现出超凡的打仗天赋,随着位置越来越高,一个“秦王”头衔,显然盖不住他的野心!

按照李世民登基后写的史书记载,原本是太子李建成要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还跑到老爹李渊处哭泣,控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跟后宫嫔妃淫乱:

“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

这个老爹回答的是,明天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宫里来问罪。

可是如果明天他俩真的到宫里来问罪了,反而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于是他就在玄武门设下了十面埋伏,只等明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上钩。

前面也提到了,此时的禁军已经被李世民买通了,里里外外都是自己的人,甚至连李渊都没有办法调动军队。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得到消息,李世民要害他,但是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太子,对宫里的情况还是比较自信的,这才害了他们俩。

虽说李世民上位之后,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他的行为注定不能被人推崇,如果仅仅是自保而已,为什么玄武门事变之后,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孙赶尽杀绝?

为什么李渊在玄武门事变几天后,就赶紧下诏退位,躲起来当了太上皇?

而人们都是趋炎附势的,一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身亡,大势已去,也就默认了这个结局,包括皇上李渊。

毕竟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手持兵器跑到皇帝面前,周围的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大气的:

“现在东宫人马还在抵抗,请皇上下令让他们停止作乱,全部听从秦王号令!”

他还能怎么办?

继续抵抗?

那他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场,岁数都大了,自己也只剩下一个儿子了,没得选啦,索性认了吧!

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答案!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玄武门事变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实际上它是唐初内部权力分配失败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消灭太子李建成是夺取大唐权力最关键的一步,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渊所控制的禁卫军。

首先说一下,李渊被夺权实际上从唐初定都长安城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渊在山西晋阳誓师起兵,四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李渊顺利攻入长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仅仅过去了10个月。

战争出奇的顺利使得李渊过早的称帝,当然早早的称帝也有好处,一来可以牢牢的占领大义,吸引人才,二来也还可以有效的管理国家,制定法令。但在战争频繁的时候过早称帝,国君留守国都就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国君会逐渐的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李渊当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由于李世民军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为了制约李世民,李渊采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带兵作战,双方共同牵制。另外赋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权力,让李建成有足够的实力制约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战百胜,而李元吉则是百战百败。留守太原老家时把老家都丢了,最后由李世民给他擦的屁股。之后李渊又派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将刘黑闼的主力打败后被调回长安,这是一个明摆着给功劳的机会,结果李元吉还是没抓住,被刘黑闼的败军追着跑。

军队内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败了,李世民的权威也顺利达到了顶峰,官职也做到了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封无可封的时候,李渊将李世民封为了天策上将军,并且允许了李世民开府治事,位置在诸王之上。

李世民开府治事后,唐廷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优秀的将领进入了秦王府,一时间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长安以外大半的军权。

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渊无奈选择分割权力给李建成,让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亲李渊的支持后如虎添翼,在长安城内面对李世民时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氏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唐长安平面图▲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但与此同时,李渊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调任李建成手下将领常何做了玄武门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数量的屯营兵。

或许李渊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权威,让李世民在太子之争中知难而退。但这一招确实非常昏庸,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经过大脑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贵这种东西让人上瘾。当时的李渊已经60岁高龄,其部下已经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开始结交年轻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时的李渊应该做的是防备他们的势力向自己的核心权力渗透,以避免自己的权威衰落。但李渊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太子的人进入元从禁军,掌管屯营兵。最终屯营兵其他将领开始在各大势力间摇摆不定,这就包括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复杂。最初是瓦岗寨将领,后来又追随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刘黑闼时成为了太子府的人。让一个身份如此复杂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门,难道就不怕常何是双面间谍吗?

李世民眼看自己无法逃往洛阳,于是策反了身份复杂的常何[也有一说,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卧底],策反后的常何成为了李世民的间谍。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渊、李建成最关键的资本。于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着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并且派尉迟恭逼宫李渊。

这时北门屯营兵在干什么呢?当时屯营兵主将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看到太子、齐王被杀后,知道太子大势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齐王府士兵来复仇时,都选择帮助李世民,后来这两位没有准备的将领还被太子府的人给砍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的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限。

李渊当时也知道了情况,至此明白了过早称帝使得自己丧失了军权,令常何进入军权核心确实是一个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彻底失败,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核心的北门屯营兵。于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议下果断放弃了名义上的权力,下令让屯营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调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军队,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开启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李渊好歹是创业之主,他的禁军怎么会被别人控制呢?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要是真的决心跟李世民斗到底,李世民是没有机会的。

只不过,李世民利用系统BUG,成功夺权。

禁军为李渊牢牢掌握

唐高祖、唐太宗及唐高宗前期,宫廷、京师宿卫主要由南衙卫兵充任。

作为大唐中央军的组织、指挥系统,南衙十六卫各自承担了部分皇城宿卫工作。

十六卫的将军,分守其职,直接对天子负责。

即便是李建成、李世能能收买其中1、2位将军,也不可能收买全部将领。

而且,即便各卫将军有心参与政变,未得天子诏令,也难以调兵。

各卫兵除在指定区域执行指定任务外,临时执行其他任务,皆需要天子诏令和信符。

因此,禁军军权集中于天子李渊手中。

李世民在长安力量薄弱

李世民征战天下,威望很高,但他在长安的力量严重不足。

李世民在长安,只有畜养的八百勇士。比东宫要弱不少。

因此,李渊让李世民去洛阳,李建成、李元吉“虑难制”而反对,这也说明:李世民在长安力量薄弱,不太“难制”。

在政变前,李渊采纳李建成的建议,将亲王府文武多免官外放,使秦王府的力量更为削弱。

而且,由于李世民长期在外作战,在长安的人脉也不如李建成。

所以,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表示:“兵备已严”,不需要担心入宫后的安全问题。

李世民实力不足,但他找到了BUG。

BUG1:元从禁军

当时,屯屯于玄武门一带的是“元从禁军”。

唐高祖平定关陇后,把渭水北岸白渠灌溉的良田分配给追随他太原起兵的军士。

这些人原有6万人,其中3万人想回老家,剩下的3万人被分配土地,成为“元从禁军”,宿卫宫禁。

由于他们主要守卫在玄武门一带,因此,也被称为北门屯兵。

显然,跟其他禁军相比,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兵力,该军的战斗力都是要强得多的。

虽然兵权分于十六卫,但北门屯兵的立场是决定性的。

北门屯兵支持谁,谁就能在力量上获得绝对优势。

当然,指望他们倒向李世民,甚至支持李世民逼宫是不可能的。

因为:早在李渊作晋阳留守时,其中许多军士就是跟着李渊的。他们虽然与李建成、李世民可能都有一些纠葛,但他们是不太可能为了太子或者秦王而背叛李渊的。

不过,李世民的精心策划,使北门屯兵鬼使神差地成了李世民的“支持者”。

BUG2:常何

常何,当时是左监门卫。

他掌管玄武门的门禁及门籍。

你有没有资格进玄武门,进多少人,身上带什么东西,都是由他负责核查的。

常何此前是东宫的人。

不过,这个人出身瓦岗,在王世充手下也待过,跟李世民、李建成都打过仗。

所以,常何与李世民,以及李世民一派的瓦岗系关系错综复杂。

李世民得以暗中收买。

如此,常何可以利用其手中权力,暗中帮助李世民。

李世民的巧力

在常何的“放水”下,李世民等人得以带70骑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并暗中设伏。

人不多,但杀李建成、李元吉够了。

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东宫、齐王府2000余精兵立刻杀向玄武门,准备报仇。

玄武门守将敬君弘身边的人说: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

这说明,玄武门守军此时仍处于观望状态,并没有明显立场。

但是,守护玄武门是其职责所在,李世民那几十人放个水进去了,2000多精兵进去,那人家还混个屁!

张公瑾闭门,太子兵不得入。

这时,玄武门守将敬君弘作了一件影响极大的事情。

他居然主动杀出去和太子兵杀到一起,被杀了。

这个举动,救了秦王府上下一命。(因此,李世民登基后多追念追封)

东宫实力远胜于秦王府,至少在长安是如此。

如果宫禁保持观望,东宫兵移兵秦王府,秦王府上下恐怕难逃一死。

敬君弘的出击,使宫禁军也掺和了进来,与秦王府一起跟建成党羽杀了起来。

李世民巧妙借力,使北门屯兵“借力”于他。

但是,如前所说,长安城的老大是李渊。

李世民的命运,寄于李渊。

BUG3:李渊的无奈

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立刻派尉迟敬德找李渊,汇报太子齐王谋反被诛的事情。

李渊如果坚决和李世民干到底,李世民是难以抵挡的。

可是,李渊没有选择了。

李渊的儿子不少,但多生得很晚。

在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除了李世民,最大得儿子当时只有9岁。

李渊选择问罪李世民,本质上是不要大唐天下了。

那还能怎么办呢?

只有接受现实,让李世民来吧。

李渊、李建成都不是一般人。

在他们面前,夺权的机会确实不大。

不过,李世民巧妙布局,抓住漏洞,一击成功。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被挡在了门外,还与李世民的府兵干了一仗;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基本上就算是夺权成功,因为他可以直接胁迫皇帝李渊。

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其实就是权力分配引起的,当时的唐朝最高权力被三人掌握着,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高祖李渊是唐的开国皇帝,在山西起兵发隋,向西攻占了长安,没多久就登基称帝,时间非常短,基本一年时间都不到。李渊开朝称帝,对当时的隋末时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是树立了政权正宗大统,其次就是吸引了天下人才归附,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

李渊称帝后,天下并没有统一,到处都是割据军阀和农民起义军,李渊最为仰仗的只有两个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是个文弱太子,他能够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就册封为太子,靠的却是军功,他在前期的起兵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秦王李世民也是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军中势力越来越强大。

唐初的权力格局在李建成当太子后出现了分化,太子入朝管理政务,秦王在外带兵征伐,而皇帝李渊却是在朝统管全局。

关键的问题来了,秦王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大,战王世充,擒窦建德,收复洛阳等等,这样的功劳让皇帝李渊为难,让太子李建成不安,也让李世民有了更大的权力欲望。

李渊召回了秦王李世民,为了防止秦王坐大,威胁皇权,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把李世民的心腹亲信都进行了分化(调离房玄龄、杜如晦,严令要求不得与秦王府来往),调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尉迟敬德归齐王李元吉账下。

李渊偏心于太子李建成,不但打击秦王李世民,更是把皇帝保命的禁军指挥权交给太子李建成,以此来增加太子的权力,史称“元从禁军”,这支禁军有三万人。这支禁军屯兵北门。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长期性,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长期的权力争夺是焦点,而爆发玄武门之变的时期却是秦王构陷太子李建成猥亵后宫,李渊令太子、齐王与李世民进宫对质,如果李世民不能解决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就极有可能被皇帝李渊彻底在政坛上扳倒。

正因为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突然性,导致了真正掌控禁军的太子李建成毫无防备,主要的是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他掌控了玄武门的钥匙。

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关闭城门,剩下的时候就看那哥仨自己解决,由于秦王李世民早有准备,不但领了尉迟敬德入宫,而且还埋伏了几百府兵在玄武门外。

当秦王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太子的亲兵是得到了讯息,里面杀声四起,外面的亲兵听也听出来怎么回事了。太子亲兵聪明报信,太子李建成的禁军大队人马前来增援,但是城门被常何关闭,进去不去,而且外面的秦王府兵又冲了出来。

禁军到底战斗力很强大,秦王的府兵渐渐不支,此时处于观望状态的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必须要选择站队了,要么开门放禁军入城,解救太子;要么站在李世民一边,坚守玄武门做政治投机。

他们两人的选择很坚决,领着守城军士出击禁军,让常何守门,很明显他们都站队了李世民,队虽然站正确了,但是命没有了,他们两人都被禁军杀了。

此时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已经结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所杀,城外的禁军以及秦王府兵还不知道呢,打得不亦乐乎,尉迟敬德割下太子李建成的脑袋站在城门上大喝太子谋反,已被诛杀。禁军一看,主子都被杀了,一哄而散。

禁军的威胁就此解决,剩下的情况就是如何夺权,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并不等于权力就到了李世民手中,毕竟大唐还有皇帝,而此时的皇帝李渊正和宠臣裴寂在皇宫花园湖里划船呢。

李世民要夺权,并不只是太子的权力,更多的是皇帝的权力,第一步就是要逼迫皇帝李渊认可他诛杀太子、齐王的正当性,这件事情很简单,有太子的脑袋,有满脸血污的尉迟敬德就够了。

尉迟敬德提着太子李建成的脑袋到了皇帝李渊面前,当然,另外还拧着滴血的刀,一切都很明朗,皇帝李渊没有办法,只得下旨太子、齐王谋反,秦王平乱有功,太子李建成所有权利归秦王李世民所有。

秦王李世民夺得太子权利,其实并没有安全,毕竟大唐的所有权利在皇帝手中,李渊极有可能在未来缓过气来,收拾李世民,毕竟李渊的儿子不止这几个。

李世民没过几个月,再一次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彻底的掌控了皇权,玄武门之变的这场政治阴谋才有了一个彻底的了结。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偶然的,论玩心机玩手段,老谋深算的李渊、仁爱宽厚的李建成、强悍勇猛的李元吉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因此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李世民一直很有心计,李渊开始的时候不敢公然谋反隋朝,结果被李世民一通算计下来,不反也得反了。

当时19岁的李世民是怎么算计51岁的李渊的呢?李世民让裴寂等人灌醉李渊,然后从隋世祖杨广的晋阳行宫里挑了尹、张两个绝色美女出来,去伺候李渊睡觉,这么一来,给表弟隋世祖杨广戴绿帽子的李渊再不造反隋朝的话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忠厚仁义的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同样不是二弟李世民的对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意思就是李世民随从李渊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李元吉。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李建成毁在太心慈手软,他阻止了李元吉杀李世民,实际上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却没想到自己与五个儿子会被李世民全部屠杀。

而李元吉毁在太信任大哥李建成,你要杀二哥就直接杀,干嘛让心慈手软的大哥知道?

李渊与窦皇后只有四个儿子,即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由于老三李玄霸早夭,因此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只有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个嫡子。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李元吉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

李建成李元吉不肯让李世民去洛阳放虎归山,等于逼着李世民狗急跳墙发动玄武门兵变。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禁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都是皇帝李渊直接领导。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玄武门兵变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皇太子李建成的人,据说常何的女儿还是李建成的爱妾,因此李建成做梦也想不到老丈人常何会是李世民派来的卧底。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不带一兵一卒与李元吉两个光杆司令单枪匹马去玄武门。

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而且是十二卫大将军。李世民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

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吕世衡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们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玄武门兵变的前一天,李世民跑去找李渊,然后哭哭啼啼地演了一场戏。

当时,先是出现了一个天文现象“太白复经天”,李世民派太史令傅奕偷偷跑去告诉李渊:“这大白天的,太白星却突然出现在秦国分野之地,秦王当有天下呀!”

李渊听了将信将疑,然后叫来了李世民,说了一下这个事,李世民乘机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给李渊戴绿帽子,然后哭哭啼啼地对李渊说:“父皇呀,我也没有辜负过大哥四弟他们呀,可他们如今却想杀我,像是给王世充、窦建德他们报仇一样,我要是死了,变成了鬼,在地底下也耻于见窦建德王世充他们!”

李渊一听两个嫡子给自己戴绿帽子,老羞成怒,他惊讶了一会儿才说:“这事呀,明天我会好好审问他们,你记得到时也来与他们对质。”

李世民告状一是麻痹李渊,让李渊放下对他的防备。另外是引蛇出洞,让李建成李元吉离开兵强马壮的东宫与齐王府,在玄武门伏击他们,可谓一箭双雕。

张婕妤就是当年在太原被李世民用来拉李渊下水的两个绝色美女之一,她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她与李建成李元吉通奸,她吓得花容失色,急忙派人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将李元吉召来商议此事,李元吉的头脑比较清醒,他说:“我们应当管好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士兵,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

李建成却麻痹大意地说:“宫中的军队防备已很严密了,我与皇弟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

于是李建成李元吉决定先入大内皇宫逼李渊表态。不料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皇太子亲信,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卧底,因此宫中卫队已经倒向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知道,还以为宫中禁军都还是自己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大事不妙,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大哥四弟”,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37岁的李建成杀害。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差一点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24岁的李元吉杀害了。

皇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遇害,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

于是,冯立与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皇太子和齐王报仇。

守卫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冯立率领的东宫齐王府联军冲去,结果全部战死。

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士兵与冯立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趁胜进攻秦王府,秦王军的将士们大为恐惧。

此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李世民在玄武门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夺权了吗?实际上并没有。

李世民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就此罢手的话,玄武门之变的成果也有可能保不住,所以他决定趁势再进一步。

这时候李渊还没反应过来,禁军又站在了李世民这边,所以李世民就直接让尉迟恭带着人闯入了李渊的宫殿,措手不及的李渊自然也就被尉迟恭以“保护”的名义给控制了起来,李渊的命也就被李世民捏在了手里。

李世民让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李渊敢不立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太子。 没过几个月,李世民又逼迫李渊禅位,李渊敢不禅位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帝。

因此,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是在尉迟恭控制了李渊之后才实现的,如果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退回秦王府,没有趁机控制李渊的话,李渊也有可能派兵镇压李世民。

即使李世民被杀,李渊还有其他儿子,虽然这些儿子不是窦皇后生的嫡子,但在嫡子全部死亡的情况下庶子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比如8岁的老六李元景、7岁的老七李元昌等。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关于玄武门之变,其实有必要做一个真实的详细说明,李渊是拥有禁军,可是玄武门之变中这些禁军并不管事,消灭太子与李元吉,基本宣布这场兵变是胜利的了,也可以说算是已经夺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接下来为你仔细分析。

一、玄武门之变前的准备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能够那么顺利,主要就在于李世民前期准备做得好,计划周密,才能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他们分工明确,将所有能够用上的战斗力都集中起来,当时太子李建成自己拥有2000兵马,还有李元吉也有接近1000,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总共3000左右,而李世民只有1000左右,要是硬拼,肯定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李世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李建成的这些兵马要怎么处理,怎么去防范,还有李渊的禁军以及主力军队,这些都是李世民需要提前考虑的。

李建成的兵马好处理,毕竟是玄武门里边戒备森严,没人可以带兵进去,可是李渊的火力怎么办呢?这个才是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李建成的兵马进不去玄武门,那李世民自己的兵马也进不去玄武门,这个事情显得十分棘手,也是必须要处理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李世民最聪明的一步就在于此,他提前先去试探了带兵的李靖和徐茂公,得知两人不参与也不反对,这样一来李世民来自外界的压力就小了,不用担心李渊的主力军突然出现,只需要搞好玄武门内部事情即可。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势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也一直不知道常何早已经被李世民买通,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去玄武门。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历史资料中虽然没有说明是被李世民收买,可是他们后来根据趋势也只能支持李世民。

现在好了,搞定了一个常何,到时候自己要带人进去就从常何这里的门进入,十分安全可靠。另外两个人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是十二卫大将军,还是尚书令。他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南衙兵由敬君弘负责,也就是说他带领十六卫中的四卫,那其余十二卫呢?

当时十二卫府兵归十二卫大将军管理,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负责管理府兵;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名义上还是负责管理府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南衙兵搞定、常何搞定,就只剩下一个北门兵吕世衡,叫两个人去劝导一下,他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肯定不会站错队。

二、消灭太子李建成

一切准备就绪,玄武门是可以放心进出了,而且外边的军队李靖以及徐茂公也不会轻举妄动,现在就可以放心带领自己部队进入玄武门埋伏好等待李建成送上门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带什么人马,因为李建成觉得常何就是自己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可是当他进入玄武门之后,却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他打算转身离开,这时候李世民喊他,一边喊他就一边跑,李元吉看形势不对,就拔出箭射向李世民,可惜没有射中,李世民也射出一箭,将李建成射杀。

李元吉慌忙之中连续数发,依旧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紧追李元吉,结果不小心马被惊到,开始乱窜,李世民被树枝弄到地上,李元吉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调头冲过去想用弓弩将李世民勒死。

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带领70精兵赶到,一看李世民有危险,立即冲过去将李元吉杀死,并且砍下人头,还把李建成人头一并砍下。

外边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看到里边形势不对,就打算冲进去救李建成,可是敬君弘、吕世衡严防玄武门,根本不让他们进来,这时候尉迟敬德将李建成与李元吉人头提到城楼上,并且跟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马说:“你们的老大已经死了,你们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坚持呢,快撤回去吧。”

看形势不对,大家纷纷离开,只有冯立还不离开,史书记载“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是建成亲信。建成被杀后,左右多逃散,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所以冯立继续抵抗,最终将敬君弘与吕世衡杀死,才说大仇已报,遂纷纷离开。

三、逼宫李渊

如今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马暂时搞定(除了庐江王李瑗和罗艺后来起兵反抗李世民,兵败被杀,其余李建成的部下很多最终还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该继续去处理李渊的事情,这里才是最重要的。

尉迟恭早已经受命于李世民去软禁李渊,李渊看到尉迟恭,十分惊讶,连忙问道“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资治通鉴》”

尉迟恭告诉李渊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在外边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们,并且要求李渊将禁军使用权交给李世民,以便李世民处理叛乱。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意思就是说当时外边的南衙北门兵马还仿佛对李世民没有那么顺从,直到李渊亲自下令全部交给李世民处分,才内外安定下来。一切安定下来之后,李世民也去找到李渊,并且“跪而吮其上乳”。

李渊也是明白人,知道大局已定,况且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了,他只能昭告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至此,玄武门之变顺利且没有意外的成功,李世民不久后成为皇帝,开启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渊的禁军其实早就已经被李世民搞定,后来的事情,只需要杀掉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

李世民之所以取得如此顺利的成功,除了当时的精心计划之外,还有更多是李世民多年的战功,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最后看到大局已定,很多人都明白该怎么做,这才让这场政变顺利,并且后来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