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邓泌昌、何茂才?
其实很简单,我只需要从杨金水从京城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一、
内阁已经注意到“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了,现在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严嵩和徐阶瞒着严世藩,火速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以免浙江动乱。
与此同时,浙江淳安的“通倭”百姓在何茂才的安排下,正在等待海瑞到来行刑。而织造局的杨金水,也已经秘密潜回杭州,并且警告手下的人:
“打招呼,有谁露出风声说我从北京回来了,立刻打死!”
从他这句话上就能看出,京城出现了变故,杨金水代表嘉靖帝,也就是说嘉靖帝那边的态度出现了转折。
我们要搞明白,嘉靖帝知不知道严党把守的浙江吃私贪污之事?
他当然知道,之所以纵容他们,就在于严党会搞银子,会搞银子给朝廷,朝廷也就默许他们吃一些,就当他们在抽提成。
但是,嘉靖帝容许他们抽提成是有两个条件的,一个条件是不能抽的太狠,最多抽四成,不能再多了。
关于这个问题在胡宗宪第一次进京的时候嘉靖帝就说过分成比例,后来严世藩手下鄢懋卿追盐税,因为克扣太多,导致了嘉靖帝的发怒:
“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分朕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
后来,严党就被一网打尽了,可见,嘉靖帝的底线就在此,严党分成比例不能超过四成!
二、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能把宫里和皇帝扯进去:
这一点从杨金水这次回来,极力撇清跟郑泌昌和何茂才的关系就能看出,他是奉(揣测)嘉靖帝的命令,现阶段工作重点就是使得自己和宫里能从织造局抽身出来。
而严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方面想尽办法让嘉靖帝扯进来,另一方面抽成比例还照样多。这才是嘉靖帝恼火的原因,既然把朕扯进去了,朕为什么不杀掉你们这些蛀虫,却还要跟你们分成?
杨金水一回来,就喊热,四个太监高矮胖瘦赶紧端盆的端盆,擦脸的擦脸,洗脚的洗脚,伺候的那叫一个滋润。
想想这四个太监当初把杭州知府高翰文围的团团转,那叫一个飞扬跋扈,那叫一个趾高气昂,可惜在大太监杨金水面前,完全换了一副嘴脸,想想也是够讽刺的。
随后就是经典的“脏”理论……
四个太监能跟着杨金水这样的人精,自然也是人精,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都把沈一石给的银票拿了出来,说是进贡给干爹。
之所以杨金水没有明说这件事,一方面他并不清楚实情,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底下的人能主动交代,如果连主动交代都没有,那么必杀无疑!
几个太监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想来也是悲哀。
春节的时候,杨角风跟一群朋友吃饭,其中有当公务员的,他那天喝多了,哭了,说自己活得委屈。说自己在单位跟上级喝酒,让喝多少就得喝多少,哪怕喝吐了,一句不是也不敢说,为的仅仅是头上那顶乌纱帽……
而且,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喝酒的,有些人梦寐以求也想替上级喝醉酒……
三、
杨金水可谓是整部剧中数一数二的高人,论权谋并不在吕芳或严嵩之下。
你看他,跟外国人谈生意的时候,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跟地方官员又能做到敬而远之,虽然参与做事,又能保留余地;对待吕芳和嘉靖帝,又是忠心耿耿,背的了黑锅,受得了委屈;对芸娘也是情深义重,难得表露真情;对待手下更是恩威并施,发起狠来毫不手软。
即使惩罚这四个太监,也得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还得感恩戴德,当然,他还是比较在意芸娘的:
“那个高翰文沾了芸娘没有?”
在得到否的回答后,杨金水仿佛是松了一口气,不知道一个太监,难道也在乎头上绿不绿?
这里面也有一个镜头,那就是杨金水一不注意,那个胖太监就把嘴里的银票吐了出来,偷偷塞进了靴子里,其他的太监同样这个举动。
由此可见,整个大明朝,真是烂到家了,连这么严厉的杨金水手下,都会这么耍心眼,或许应了那句话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杨金水再次询问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胖太监回答:
“儿子们确实不知道啊,粮船挂灯笼的时候,郑大人、何大人他们都在场啊,沈老板出行时轿子前,打的也是织造局的灯笼。”
四、
杨金水听完汇报,立马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郑泌昌和何茂才这是要鱼死网破啊?
很多人后来的剧情没有看懂,不明白杨金水为什么会把沈一石的账本原封不动送往京城,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吗?
其实这也是杨金水最终能保住命的原因所在,他的诀窍就是忠诚,只要是有利于嘉靖帝的事,他都会做,即使得罪整个浙江官场,即使得罪整个严党,甚至裕王。
四个太监拉下去打板子去了,还留下一个随从,随从已经搞明白了郑泌昌他们的打算:
“干爹,刚听到的,郑泌昌、何茂才他们摆平了高翰文,现在又叫裕王举荐的那个淳安知县杀灾民去了,一边杀人,一边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
这句话威力巨大:
郑泌昌和何茂才此举就是摆明了告诉大家,为了能“改稻为桑”,也就是为了能拿到更多的钱。当今皇帝不惜杀百姓,不惜逼大家卖田,底下的人员只是替嘉靖帝办事而已。
一旦后来追究罪责,首当其冲的就是嘉靖帝,嘉靖帝如果定郑泌昌和何茂才有罪,也就等于定自己有罪。这就是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自保之道,扯断骨头连着筋。
正是听到这里,杨金水才急了,马上快马加鞭,让人把情况送回了宫里:
“等不及了,你现在就去……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宫里。”
安排好了送信,芸娘也进来了,随后杨金水难得表露真情,替芸娘做了主,让她以后跟高翰文,同时也预测了沈一石的死:
“我就替你挑吧,跟沈一石,是没有下场的!”
后来杨金水极力阻止海瑞等人审郑泌昌和何茂才,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毕竟他们的后面扯上了皇上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里,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邓泌昌、何茂才?
这个问题,看过大明王朝1566只一遍的话,还是有些搞不懂其中的一些问题。看了第二遍以后,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首先,更正一下,是郑泌昌,何茂才,不是邓泌昌。关于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郑何二人,第一,杨金水是宫里的人,是嘉靖帝派到江南织造局作为监管之人,郑何二人所做所为都牵涉到杨金水,而杨金水的背后代表的是宫里,是皇上,如果审了他二人,最后牵扯到皇上,谁都活不了。这也是为什么杨金水后来装疯。第二,郑何二人背后是小阁老、严阁老父子二人,严氏父子把持朝政已经二十多年,党羽遍布两京一十三省,严氏父子的地位暂时憾摇不动,谁敢拿严氏父子的人动手。第三,郑何二人受严世番授意,毁堤淹田,这件事如果让朝廷、让百姓知道,定会引起民变,定会天下大乱。综其以上原因,就是为什么杨金水不让审郑何二人。以至于最后嘉靖派赵贞吉、海瑞他们审郑何二人的时候,会出现两份不一样的证词。总之,这部剧是很值得追一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