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来自杨角风的回答:
胡宗宪到江苏赵贞吉处借粮,江苏虽然有粮,但是在内阁两派势力同时授意下,赵贞吉并不肯借粮,这让胡宗宪非常为难。
尤其赵贞吉说了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跌我们的眼镜,原来这就是崇尚王阳明心学的赵贞吉?
那么接下来胡宗宪又怎么借到的粮食,京城又在发生着什么呢?
一、
眼看着赵贞吉只想自保,和站队正确,一点不顾及浙江百姓的安危,胡宗宪也只得撕破脸用了最后一招:
“我还是浙直总督,以浙江巡抚的身份是向你借,以总督的身份我向你调,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
赵贞吉一看胡宗宪玩真格的了,索性脸一拉也严肃起来,明确告诉他,没有内阁的急递,江苏没有义务给浙江调粮,这也摆明了,就是不管浙江老百姓死活。
显然,在这一点上,赵贞吉跟胡宗宪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仅赵贞吉,小阁老严世藩也只看到不借粮能推动改稻为桑进行。徐阶等人也只看到不借粮,浙江会乱,严党会倒台。而胡宗宪却看到了他们都没看到的地方,那就是倭寇:
“我跟你说,浙江一乱,倭寇就会立刻举事……你们总说我在躲,我躲得了改稻为桑,躲得了抗倭的军国大事吗?”
这时候的赵贞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一点上看,他真比胡宗宪差了一条街!
虽然嘴里嘟嘟囔囔地,就算是军粮,也不需要一百船啊,但最终他还是同意了胡宗宪的请求。说到底,就是因为胡宗宪给了他一个台阶,以后如果误了裕王派的倒严大事,有胡宗宪来顶罪,他赵贞吉有开脱。
工作是工作,个人交情还得顾,但是胡宗宪面对赵贞吉的劝退,闭上眼说了一句:
“只要我还在当浙直总督,我就没有退路!”
粮食终于借到了,胡宗宪也舒了一口气……
二、
镜头又切换到京城了,京城的这些掌握老百姓命运义的大员们都在干嘛呢?
他们在写青词!
这是非常讽刺的一件事,浙江百姓在饿死,户部在持续亏空,沿海倭寇又蠢蠢欲动……而内阁的一二把手却在揣摩嘉靖帝圣意,写一篇云里雾去的青词,嘉靖帝再品评一番,回一更加云里雾去的话,让下面的人去猜。
这个问题,开篇我们也讲过了,这就是嘉靖帝津津乐道的平衡之术,揣摩对了圣意,事情也办好了,那是皇上圣明;揣摩对了圣意,事情办砸了,那是下面人妄猜圣意;揣摩错了圣意,那就是你找死了。
总之,不管事情的最终结局如何,皇帝总是没错的,错的就是下面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运行,都靠猜测来办事的话,不亡才怪!
这时候的徐阶其实早就写好青词了,可是迟迟没有停下最后一笔,说到底就是在等一把手严嵩。关于这一点,严嵩也心知肚明,有点类似于官场潜规则了,给面子,说到底就是维护你的权威。
“你是在等我啊!”
这句话好像是说徐阶写青词上等严嵩,更是说在职场上,徐阶也在等着严嵩告老还乡,或者被推倒,自己上位:
“就像我伺候皇上二十年了,熬到了八十依然无法告老。”
是啊,你以为我想干呢?我也想早点把这个位置让给你啊,可是没办法啊,实力他不允许啊,是不是啊,哥?
徐阶斜着眼看着严嵩,请继续你的表演!
三、
随后俩人你说我难,我说你难,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也表露出他们俩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挑战。
严嵩何尝不知道徐阶时刻都想扳倒他,徐阶又何尝不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两位位高权重之人,当然最能在难题上找到平衡点,从而互相安慰。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
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懂,所谓明君在位,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讲理的大臣。尤其在明朝这个拧巴的朝代,好像清流们都以挨了板子为荣,就像开篇周云逸的死,反而成了光荣的事情。
正是因为明君在,而跟悍匪一样的大臣又不满朝廷,所以就需要严嵩这样的恶人来压制,而为了制衡阁老过于恶,又需要我徐阶这样的能臣来制衡,所以阁老最难。
这句话徐阶表面上是夸严阁老,其实是带有深深的讽刺,显然,严嵩也听明白了。
不过如果纠结这个问题,后面的话题就无法开展了,所以严嵩开始从最简单的问题铺开话题,从而引起共鸣,完成自己的主张意愿。
“你说这世上,什么人最亲呐?”
徐阶估计嘴巴都瞥到天上去了,那还用说,肯定是你儿子严世藩跟你最亲啦?
严嵩直接反对,当然不是儿子跟老子亲了,想必你也心里明白?
徐阶低下了头,显然,徐家同样面临自己的儿子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四、
见徐阶装傻卖愣,严嵩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切入正题:
“我们就说另外一件事吧,今日皇上叫我们写的青词,为什么要突出一个贞字呐?”
徐阶傻乎乎地继续看着严嵩,反正就是装傻卖愣:
“天有四德,亨利贞元,这也是题中之义。”
严嵩一看,这徐阶就是跟我杠上了啊:
“少湖啊,老夫如此推心置腹,你又何必这般疑虑重重?”
徐阶还是装傻,嘿嘿一笑,可能皇上的意思是贞者,节也,这是提醒我们要保持晚节啊!
严嵩要是再年轻个几岁,估计一巴掌就呼过去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显然,严嵩也想学嘉靖帝,也跟徐阶打哑谜,让他去揣摩意思,做好了,是严嵩的功劳,做差了,徐阶背锅。而徐阶也是老狐狸,你不讲明白,我就跟你打诨,逼你说实话!
最后严嵩也是无奈:
“少湖啊,为了皇上,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不把浙江的百姓逼反了,应天应该立刻借粮给浙江,你要跟赵贞吉说,让他火速借粮给胡汝贞。”
这就可以看出,严嵩其实还是大局观比较强的,能做到二十年而不倒,也确实厉害。而作为给嘉靖帝擦了二十年屁股的严嵩,到头来却低三下四地向徐阶低头,就为了寻求他的合作,也确实悲哀!
但是他也明白事态严重到,我严嵩和你徐阶都担待不了的程度,这件事办成了,那么内阁首辅的位置……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一句话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字面的意思去解释,而是要把它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
作为一代神剧的《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老师的高水平之作,再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员的丑陋嘴脸。这里面官员们,个个都不是凡人,每个人的政治智慧都很高,严嵩和徐阶就是其中代表,作为内阁的“一二”把手,他们之间必然有很多交锋!
徐阶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君在上,悍臣满朝,阁老最难”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发生的背景:浙江百姓已经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但是却没有粮食,而江苏的官员不肯借粮,必须要等到内阁的手谕。然而,内阁中的一号人物严嵩和二号人物徐阶正在考虑怎么写好青词去讨好当朝的嘉靖皇帝!难道他们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和此时浙江的灾情吗?不,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不能作出决定,为了防止自己背锅,因为要把嘉靖皇帝“改稻为桑”的事业推行下去,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 严嵩不是一个好鸟,徐阶也是一个政治投机高手!两个人聚在一起,在内阁中互相吹嘘和推诿,谁也不愿意下定决心。所以徐阶才说了这么一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这句话实则是在夸奖严嵩,皇帝自然是明君了,然而满朝的都是一些只顾自己名声和地位的人,只好辛苦阁老你了。然而,徐阶不过在说严嵩把持朝政多年,贪污腐败罢了。
- 明朝特有的制度,形成了此种局面!!我们都知道,在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丞相一职,本想把大权全部揽入皇帝的手中,可是没想到,随着时间的发展,反而让由六人组成的内阁掌握了权力,所以内阁首辅自然就成了第一权力者,而明朝的奇葩文官制度又决定了那些官员都是只顾自己名声不顾百姓和社稷的沽名钓誉之徒,所以才会有“悍臣满朝,阁老最难”的情形出现!
徐阶在剧中说出那样的话,一是这是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文官集团的特有现象,二是这是徐阶和严嵩的斗智斗勇,严嵩不倒台,徐阶就始终上不了台,只能是一个二把手。所以,徐阶这句话主要是提醒和讽刺严嵩!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来自“time007fm”的回答:
事情的背景为胡宗宪督江苏,赵贞吉为巡抚,胡向赵借粮。江苏虽然有粮,在清流与严党龃龉中,赵贞吉并不肯借粮,这让胡宗宪非常为难。
赵贞吉一个资深理学家、深得官场三味,说了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跌我们的眼镜。原来所谓王阳明心学,对于人来说,始终不能改变的是:工具本身的属性!
严党、清流俱是悍臣!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怎么说呢?这是电视剧编剧刻意表现的语言!
当然,我不知道有无真实性。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是所谓戏台子。搭个台子,按照喜剧、悲剧情绪化完整的表现或凸出谁?
因为历史是没有主角的!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
徐阶对严嵩所说的。严嵩专权二十年,深得嘉靖的信任,不知道搞掉了多少自己的“二把手”!
这句话的理解就复杂了!朝局艰险,说话不谨慎,要么死于嘉靖这个君父的猜疑中!
要么死于政敌“口蜜腹剑”中,清流与权臣是两个整合了的、极其对立的双方!
同时,也是现实的写照!(一句话能通过不断的角色转换清晰地表达出一种复杂难名又清晰、感同身受的意味:编剧真是深思熟虑,匠心独运啊!)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与北大历史博士蒙曼争论过(印象有过):
对历史的研究的着重点是探究历史事实,还是历史反映出的道理!
在我的理解中,前者侧重“考古”,后者侧重“戏说”,(无贬低二者之意)。
真实才是大智慧!
“考古”、“说戏”,只是愚者自愚。披启蒙之意,心神驰骋翱翔之快感,终“黄粱一梦”罢了!
最后明明就是奸臣、贪鄙、恶霸、党争闹翻天!
还要表现出士大夫、封建官僚的那种好坏交织、高尚与龌龊起舞的矛盾复合体!
-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这句话和电视剧一样,只对写作、做事有用,无论剧本、还是电视本身都是佳作!
- 但就影响接受程度来说,微乎其微!
- 找个图片都是“静态”的!
- 那些“叫好不叫座”,为之“叹息”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徐阶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严嵩的位置不好干,甚至于干不得,这个徐阶是明白的的。
所谓明君肯定指的是嘉靖皇帝,悍臣则是指的以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朝廷清流集团。
明朝的首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首先作为内阁首魁,他有义务代表百官匡正皇帝的言行举止,有义务将百官的意见呈报给皇帝知晓。其次作为百官之首,他又有义务代表皇帝管理震慑百官,处罚敢于违拗圣意的官员,贯彻皇帝的意志。简单点来说,首辅在百官和皇帝之间斡旋,代表双方讨价还价的人。
因此,首辅这个位置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在皇帝愿意纳谏,愿意和官员共享部分权利的情况下,首辅的位置还好干。一旦碰上嘉靖这种刚愎自用,自私自利,控制欲极强的皇帝,首辅的位置就非常难做。
如果偏向百官,不能百分百贯彻皇帝的意志,譬如说杨廷和,夏言,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如果百分百当皇帝的狗腿子,一味地代表皇帝弹压百官,就会为朝廷清流所不齿,甚至于走向官员团体的对立面,譬如说严嵩,最后也难逃作为皇帝荒唐的替罪羊,身败名裂。
因此,徐阶才会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在严嵩之后,徐阶继任首辅,被称为“甘草宰相”,讽刺他手段温和,做事难有成效,实际上就是皇帝和大臣都不满意他,认为他“和稀泥”,但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能由着他“混”下去。最后能安全降落,保住荣华富贵,而又没有祸及子孙也是很难得了。
《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徐阶能在严嵩时期熬下来,并且还成功的熬倒了严嵩,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相,徐阶同样也不逞多让。明朝历史上“权奸”之臣,徐阶算是其中翘楚了。从徐阶说出“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徐阶是多么老奸巨猾的人物。这句话先是拍了皇帝的马屁,其次又吐槽的满朝野心勃勃之辈,最后又给自己鸣哀诉苦。可见徐阶政治手段之高明。
首先是拍皇上马屁这个环节。徐阶虽然跨越了嘉靖和隆庆两朝。但徐阶的主要从政生涯还是在嘉靖一朝,嘉靖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奇葩的皇帝。他用人不仅看能力,还看“眼缘”。说白了就是要看这个人和自己是不是一路人。嘉靖皇帝这个人早年间英明神武,后来沉迷修道,所以嘉靖除了修道之外对于其他的都不屑一顾。政事上自然需要有人帮着处理。所以徐阶为了巴结嘉靖,让嘉靖重用自己。徐阶不仅一直拍马屁曲意逢迎。更是凭借一手好青词才获得嘉靖的信任。历史上说严嵩是青词宰相,但谁又知道徐阶写青词拍马屁的功夫一点都不比严嵩差。徐阶能把严嵩给耗下台,可见其圣眷不比严嵩差多少。
至于吐槽同殿之臣这种说法,自从严嵩去官后,徐阶就成为了大明朝首辅大臣。徐阶虽然“斗”倒了严嵩,成为天下第一大的臣子。而且他的“徐党”也如日中天。但实际上和徐阶斗法争权夺利的人依旧不在少数。而且徐阶的很多做法在多数人看来就是公器私用。比如提拔重用张居正等人。而在嘉靖皇帝死后,徐阶私自起草了遗诏将大礼议中因反对嘉靖帝而获罪的大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优恤。这样一来朝廷之中本身官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徐阶这么一搞大家自然都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互相争斗不休。其中晋党和高拱都是挑战徐阶的“主力选手”。这也让徐阶不厌其烦,才有悍臣满朝的说法。
至于阁老最难这句话就是向皇帝给自己鸣冤叫苦了。严嵩掌权时期,徐阶就好像小媳妇一样看着严嵩的脸色行事,严嵩去后,徐阶本以为自己呼风唤雨的时候到了,但谁知道徐阶上台后,和他对着干的人依旧不少。就好像当初严嵩掌权时期,他反对严嵩一个样子。其中徐阶最大的对手就是晋党和高拱。晋党党羽众多实力强劲,这就很让徐阶头疼了。而高拱身为帝师,受宠程度自然要高于徐阶。所以徐阶这个首辅当着也是相当的难受。徐阶想要恢复首辅严嵩时期那样说一不二的架势。但现实很骨感,徐阶时时刻刻都需要应对政敌的挑战。这才让徐阶有了“阁老最难”的说法。
感谢阅读呢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大明王朝》中徐阶说“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逸谦。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要明白,严嵩,徐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明王朝1566》围绕“改稻为桑”这件虚构的事件,以小见大,再现了明朝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我差点以为,这就是事实了。
这句话出自,内阁次辅徐阶与首辅严嵩的对话。
这一集,前一幕是浙江被淹,倭寇趁机来犯,浙江手里没有粮食,情况非常险峻。胡宗宪(浙江总督)去江苏借粮,接待他的是好朋友,同窗赵贞吉。赵明确表示,不能借给浙江粮食,胡宗宪问为什么?你不知道浙江的情况有多严峻吗?
艰难拒绝之下,赵说明了情况,内阁两派都不让我借给你粮食,江苏有粮食就是不能借给浙江。
这句话就非常有趣了,胡被朝廷上的所有人认为是严嵩的人,但是胡却心系百姓不问心政治,赵贞吉是徐阶的弟子,徐阶与严嵩是对立关系。
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不让借粮是为了,逼迫胡宗宪接受“改稻为桑”,徐阶的授意就很明显了,让浙江无粮度日,越乱越好,这样就能扳倒严嵩。
胡宗宪最终以借军粮的名义,借到了粮食,解了眼眉之急。
镜头转向京城文渊阁,中枢机构的两位大领导在干嘛呢?
他们在写青词,也就是揣摩圣意。浙江受灾眼看就要酿成民变,倭寇蠢蠢欲动,国库空虚,内阁一把手二把手竟然有闲情逸致,好一个揣摩圣意。
嘉靖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却把大权牢牢的把握住,是非常有手段的。自己说的含糊其辞,全凭下边的人去猜,不管你猜对猜错,事情办好了都是皇帝的功劳,事情糟糕了,都是下边人对“圣意”没有把握好,责任自然轮不到皇帝担当,遇到这样的领导,严嵩徐阶心里都在骂娘。
徐阶难免对严嵩有些同僚之间患难的惺惺相惜之感,你难我也难啊,两人互相安慰。
徐阶其实早就做好了青词,只差最后一句,并没有写出来,他在等,阁老还没写完呢,卖一个面子给你!严嵩看出来了徐阶的打算,故意停笔,跟徐阶唠嗑,“你这是等我呀”。这句话很突兀,你等我,一方面是等我写完青词,一方面是等我严嵩倒台吧!
徐阶诚惶诚恐,连忙否认,没有那回事。
严嵩趁机敲打徐阶,“就像我伺候皇上二十年了,熬到了八十依然无法告老。”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你以为我不想告老还乡啊,我都八十了,早想歇歇了,是皇上不允许。
徐阶心说:你接着演,我就笑笑不说话。
两人接着诉苦,互相安慰,徐阶就说了这句话,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君在位,悍臣满朝,阁老最难!”
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懂,所谓明君在位,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讲理的大臣。尤其在明朝这个拧巴的朝代,好像清流们都以挨了板子为荣,就像开篇周云逸的死,反而成了光荣的事情。
甚至有些大臣带棺进谏,难免有“胁迫君王”的意思,你杀我呀,我死了成就了我的贤良名声,你杀了我,成全了你的昏庸无道。
被打死的周云逸
这番话让严嵩非常不感冒,明面上是吹捧严嵩位高权重,徐阶也有讽刺的意味在内,正是因为明君在,而跟悍匪一样的大臣又不满朝廷,所以就需要严嵩这样的恶人来压制,而为了制衡阁老过于恶,又需要我徐阶这样的能臣来制衡,所以阁老最难。
说白了,就是你这个家伙最坏,赶紧走人了事,我来接班,说的不着痕迹,还拍了皇帝的马屁,这两人都不是啥好鸟。
所以严嵩并不感冒徐阶。如果年轻个几十岁,说不定这二人在朝堂上就动起手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