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这件事起因是胡宗宪到江苏去借粮,赵贞吉表面上应允,实际上根本就不打算借粮。
而李时珍跟赵贞吉耍了个心眼儿,弄了个另类药方,让赵贞吉陷入了难堪之中,只能说着“开什么玩笑”?
接下来就是赵贞吉不借粮的原因:
一、
李时珍说得很清楚,这个药方一旦赵贞吉照方抓药,不仅胡宗宪的病会好,还有一份大大的功德:
“这份功德,如天之大,怎可视为玩笑?”
由此可知,明明这是件好事,而且江苏也有赈灾的义务,又不是赵贞吉自掏腰包,还能落个好名声,他为什么不同意做呢?
显然,问题并不完全出在他身上,而是别的地方出现了问题,而这个地方,显然比浙直总督都要大……
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电影中往往都是一人之力,普救众生。而中国也有类似的电影,比如《战狼》,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流浪地球》,关于电影的好坏却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
这个原因值得大家思考,在我们的观念中,总是认为力量越大的人,才越有责任普救众生。而不是说,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拯救世界,遇到问题,我们总是盯着那个力量最大的人,而不是盯着最有责任的人。
这种观念,就类似于,自己不努力,寄希望于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这跟旧社会有什么区别?
显然,李时珍和海瑞就没有这么想过,他们的内心中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而赵贞吉,显然把自己排外了,作为邻省本应全力救助,可是却为了所谓的路线正确,不惜牺牲掉一个省的人民。
眼看自己被尴尬的将了一军,任何辩解都是那么苍白无力,索性赵贞吉不讲情面了,也不喊“汝贞”兄了,直接严肃起来:
“部堂,有些话,我要向您陈述,部堂可否移步,容我跟你慢慢谈?”
二、
李时珍也识趣,赵贞吉这句话,就是变相的赶我走啊?
“还是我移步吧!”
李时珍这就要走,胡宗宪及时喊住他,还是叫了他最忌讳的三个字“李太医”。
果然李时珍再次强调了一句:
“我说了,不要叫我太医。”
显然,不管胡宗宪也罢,赵贞吉也罢,他们都是体制内的人物,做事必须按照体制内的规矩办事。他们不敢不听内阁的指挥,也不敢违背职场潜规则而办事,只能按部就班,并不能做到随心所欲。
这也是李时珍反感别人喊他太医的原因,他并不想进入体制,失去自己的本真,虽然也能做些实事,可惜代价太大,比如海瑞。
本来借粮这种事,就不能摆在台面上讲,就像你一个老朋友突然向你借钱一样。你借吧,你老婆(上级)早就跟你讲了不能借,理由也很充分。不借吧,自己的面子又挂不住,而往往采取的做法就是,你借十万块钱,我支支吾吾,说没钱,只能给凑凑,凑来凑去也就凑了一万多块,你借还是不借?
而像胡宗宪这种跟李时珍唱双簧的人,就不多见了,你要不借钱给我,我全家老少都要饿死了,你看怎么办?
一旦把借粮这事提高到政治正确的地位上,那就很难解决了,所以赵贞吉也只能说实话:
“我不瞒你,瞒你也瞒不住,一百船,两百船粮,江苏都拿得出,却不能借给浙江,你心里也明白,不是我不借给你,是朝局不容我借给你!”
咳,啥也别说了,我确实有二十万,能借你十万,可是这钱在我老婆手里捏着呢,你看看怎么办吧?
三、
赵贞吉此时对胡宗宪的做法也非常不理解:
“你既然躲了出去,这个时候,又何必把自己陷进去?”
在赵贞吉看来,他十分不理解胡宗宪的做法,尤其是上一次他进京,提出了辞呈,就是因为他知道“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早点退出来,这倒有点类似于吕芳的“三思理论”。
而赵贞吉此番言论也暴露出他这只老狐狸的心思:
对于赵贞吉来讲,粮食既不想借,也不敢借,因为不借粮对自己有利,但是不借粮的话,自己又要承受见死不救,甚至逼反浙江百姓的罪责,这是他不敢承受之重。
所以,他刻意把困难说出来,也是希望胡宗宪给出个主意,怎么让自己不担责,或者是希望胡宗宪再去顶内阁,最后出了问题,再把胡宗宪拉进水。
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要说一句“又何必把自己陷进去”?岂不知,赵贞吉这是抱怨,胡宗宪不该把我赵贞吉也给陷进去!
最后见胡宗宪仍然装傻卖愣,索性什么都招了:
“豁出去,我全告诉你,朝廷有人给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粮给你!”
这个朝廷的人真是可恶,为了自己的权力争夺,再次牺牲了浙江百姓,而且还是一省大员把这个当做威胁说给另一省大员……
面对胡宗宪的进一步逼问是谁,甚至都把范围给缩小到两个人了:
“是小阁老,还是徐阁老他们?”
四、
说小阁老,是因为胡宗宪此时已经被小阁老认为叛变了,到这里来借粮,就是不让浙江老百姓低价卖田,也就是破坏了“改稻为桑”大业。
说徐阁老,是因为胡宗宪明白,这次“改稻为桑”根本成功不了,徐阁老是盼着浙江早点乱起来,好以此扳倒严党。
赵贞吉也承认了胡宗宪的分析:
“那我就告诉你,两边的人都不愿意我借粮给你!”
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能看出赵贞吉的无奈,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他比较自私,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怎么不把粮食借给胡宗宪,想的都是不借的理由。如果换一种思路,变成怎么能把粮食借给胡宗宪,或许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不然的话,他最应该主动提出,把军粮借给胡宗宪,以此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安慰胡宗宪这颗救不了百姓受伤的心:
“粮没借到,可你的心到了,这就行了,这不病了吗,就在江苏待着,我给你上个疏,替你告假。”
是啊,都累病了,还是别掺乎浙江的事了,就在我这里,我给你作证,保管你脱离这个政治漩涡。
随后赵贞吉又说了一句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一万人是一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这就是饱读诗书的赵贞吉哦,此言跟当初吕芳的那句话何其相似:
“九个县又如何,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只是一个是太监,一个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显然,后者才更可怕……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简单的说,胡宗宪借粮是为了百姓,赵贞吉不借是为了政治斗争。
《大明王朝1566》剧中的主线就是浙江的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进,揭示了当时大明王朝黑暗的政治斗争和民生情况。从改稻为桑国策的制定、执行到失败,无不处处显示嘉靖王朝的官场黑暗,皇帝贪婪,斗争严酷,本来是可以进行局部经济改革,增加国库收入的好事情,无奈最后却成了揭示整个朝廷激烈斗争的导火索。
剧中的人物立场都非常的鲜明,以严嵩为首的贪腐派,以徐阶为首的清廉派,以嘉靖为首的皇权派。而这几派势力里都各有特色,他们中间没有绝对的贪官,也没有绝对的忠臣,包括嘉靖皇帝在内,全部都围绕这一个中心在争斗——权力。
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本就有难度,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方,要全面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而且该三年期为一年期,这就逼迫百姓们贱卖田地,农民没有了田地,自然就没有了粮食和收入,一定就会闹出民乱。浙江总督胡宗宪非常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原因,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推行。
皇帝可以压给严嵩,严嵩只能让胡宗宪来扛,胡宗宪作为江南的封疆大吏,不但要肩负抗倭的巨大压力,更要保证浙江不能乱,保证百姓有饭吃。胡宗宪能做的只能是左右腾挪,他通过以退为进的手段向皇帝辞官,摆脱了改稻为桑失败的责任,但作为有良心的父母官,他还是要为浙江百姓着想,才想着去向临省的赵贞吉借粮。
赵贞吉的态度很明确——不借。我们从整个电视剧的暗线来看,明里是改稻为桑,暗里却是内阁之争。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严党成员;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太子党的人。在整个电视剧中,这两派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歇过。
胡宗宪去借粮的时候,改稻为桑基本算是失败了,这个国策草草收场,现在要做的是保住浙江百姓不能乱,胡宗宪借粮纯粹为了国家稳定,而赵贞吉不借粮,也很明确,直接告诉胡宗宪,上边有人不让他借粮给浙江。
上面的人是谁?一是太子党一伙,他们拿浙江百姓的生死来做压死严嵩的最后一根稻草,希望通过浙江激起的民变,把严嵩一党的黑暗腐败公之于众,嘉靖皇帝清算严党,扳到内阁首辅严嵩。
二是严嵩也不希望赵贞吉借钱给胡宗宪,严嵩当然明白徐阶、高拱他们的如意算盘,严嵩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也希望浙江能乱起来,浙江一乱,就说明改稻为桑的国策是失败的,而这个国策的提倡者和支持者都是太子党的人,再加上胡宗宪向赵贞吉借粮解困,而赵贞吉不借,导致浙江民变,嘉靖皇帝不会首先清算严嵩,而是清算赵贞吉为什么不借粮。
而赵贞吉又是徐阶的学生,徐阶又是太子的老师......
所以,各方都有自己的打算。而这些如意算盘无一不是围绕着权力斗争而来,至于百姓的死活,那是斗争的附属品而已。
那么嘉靖皇帝希望不希望赵贞吉借粮给胡宗宪呢?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看呢?最关心赵贞吉肯不肯借粮给胡宗宪的实际上是严嵩。对于这一点,胡宗宪第二次进京奉命试探严嵩的时候,严嵩追问过胡宗宪。首先来看一下严嵩是怎么问的。
“有一件事,你要如实告诉我。”“你去应天向赵贞吉借粮食 ”“他是怎么借你的”“他是愿意借给你?”“还是你动了军令,他没有办法才借的你。”严嵩为什么这么关心赵贞吉肯不肯借粮食给胡宗宪呢?这就不得不提起之前严嵩和赵贞吉的一次谈心。这次谈心,严嵩可谓是推心置腹,但是徐阶还是有防备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严嵩可以说是有意向徐阶服软,告诉徐阶内阁首辅的位子是他的。但是徐阶只是表面上答应了,实际上徐阶还是想扳倒严嵩。
严嵩如何判断徐阶是不是愿意握手言和,最重要的依据便是赵贞吉愿不愿意借粮。因为当时严嵩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为了防止改稻为桑造成民变,赵贞吉必须立刻借粮食给浙江。
徐阶表示,我立刻回去写信给赵贞吉,让他借粮食给胡宗宪。
可是实际上呢?赵贞吉并不肯借粮食。当然胡宗宪肯定是明白赵贞吉不肯借粮食给自己的。因为真实的情况下是这样的,当时胡宗宪去给赵贞吉借粮食,赵贞吉可谓是一万个不想借。当时,赵贞吉的话说得很好:
朝廷有人给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粮食给你。当胡宗宪质问是徐阁老还是小阁老严世蕃的时候,赵贞吉告诉胡宗宪是两边的人都不愿意他借粮食给胡宗宪。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为什么赵贞吉不愿意借粮食给胡宗宪了?
首先,赵贞吉是徐阁老的学生,徐阁老写信给他让他不要借粮,他是不会不考虑徐阁老的意见。另外,严世蕃等人也写信给他,要求赵贞吉不借粮食给胡宗宪。
当然,赵贞吉也不是善茬,不会老老实实听自己师傅的话,或者说他惧怕严世蕃。他像大明王朝无数个官吏一样,做事情的出发点永远是自己的利益。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朝廷上面已经斗起来了。对于赵贞吉来说,他是不想卷入这个是非中的。所以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借粮食给胡宗宪,同时给了徐阶和严世蕃一个人情。这便是赵贞吉不肯借粮食的根本原因。
于是胡宗宪只能和赵贞吉说清楚利害关系,保证赵贞吉这样做不会有责任,加上两个人多年的友谊,这才使得赵贞吉愿意借粮。
不过,胡宗宪还是没有告诉严嵩事实的真相。从这里胡宗宪的表现来看,很容易推断出胡宗宪日后的抉择。胡宗宪对严嵩是有感情的,但是胡宗宪也不愿意严党这样一直把持朝政。实际上只要胡宗宪告诉严嵩真相,严嵩立刻就明白徐阶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哪怕严嵩推心置腹,愿意让出自己首辅的位子给徐阶,徐阶也不会心动的。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这一部分的情节,确实非常烧脑!
窃以为,要理解赵贞吉此举,首先要明白当时严党与清流之间的斗争背景。在改稻为桑国策推行艰难之际,原本希望压低民田价格以实现富户低价买田最终达到改稻为桑目的的严嵩非常害怕担心激起民变,因此希望赵贞吉能够借粮食给胡宗宪。
严嵩在此部分有两句话非常经典,一句是“自古以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过商人会造反的”,因此,即便揽权贪墨二十年的严嵩也不敢过分——这也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还有一句,就是“大明朝不能没有东南,东南不能没有胡宗宪,倭寇不能不剿,也不能全剿,胡宗宪在东南一日,我严嵩就倒不了”——正因如此,严嵩不得不向徐阶服软而后亲自向赵贞吉“求情”!
然而,赵贞吉坚定地履行着他的恩师——徐阶的指令,不借粮,推动浙江的民变潮!这也是所谓清流党所想见到的。
胡宗宪在与海瑞对话时曾评论赵贞吉,说他有“宰辅之才”——如此才能的赵贞吉在这个阶段也是非常无奈的,因此,他在与胡宗宪对话时说了一句极其无奈而悲壮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都只是个数字,你和我都挡不住啊。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严嵩本来就是改稻为桑的提出者和实行者浙江要乱了,他要担责任。实际情况就是赵贞吉作为奸臣组织,徐介和张居正的下属揣摩上意火上浇油。拿百姓的生命染红自己的官服!看嘉靖和严嵩年龄大了趁新皇登基前捞足自己的政治资本。
嘉靖要死了,他在料理后世!这和送康熙死鹰是一个玩法!在皇子中只要裕王还是太子嘉靖就必须维护。这也是在嘉靖皇帝死时说的话相对应。普通立托孤大臣都会说此人志虑忠纯可堪大用。但是嘉靖这里却说贤则用不贤则废。原因是嘉靖知道这帮人没一个好东西,但是裕王还深刻的信任他们,没办法啊[流泪]自己要死了如果裕王没有人可以用国家照样完蛋(这点和后来的泰昌皇帝有鲜明的对比弄了波自己觉得很好的人把天启差点坑死,连一个权柄都没给天启留。)这才下定决心奸臣也要用,未来只能看你自己的了。
要换个太子立时就是祸起萧墙。这边徐介,张居正和裕王遥相呼应,严嵩父子也不会坐以待毙,这时只能维护太子自己才能死的顺利。就算到这里他还是留下了后手那就是不杀严嵩,将他貶处,以后万一裕王想明白了可以用严嵩为面抵挡徐介,张居正之流霍乱国家的行为。但是裕王没有想明白整个故事真正被利用的就是他。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自答
事实证明权利斗争永远大于一切,胡宗宪说谋事必须要先谋身,所谓谋身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掌握权力核心,这样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纲领,百姓的利益从来都不是政治家所考虑的问题,关于提问我觉得你说的大差不差!实际上借粮与否各派别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严嵩,徐阶以及严世藩。各层考虑也不一样;严嵩需要稳定的施行改稻为桑,完成既定国策,因为他要稳住嘉靖,也就是所谓宜稳不宜乱,而严世藩和下面的人则既想完成国策又想从中获利,他们认为只要国策完成一俊遮百丑,便没有人会再去追查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反正国库充实了,下面百姓则不在考虑范围,所以他们敢铤而走险毁堤淹田.而徐阶则想通过此事来扳倒严嵩,那下面自然愈乱愈有利于他们,出的事情越大倒严才会更有力度!分析了上面各派别的政治企图则不难发现徐阶和严世藩都不想让赵贞吉借粮给胡宗宪,不借粮百姓没有粮食度日就必须贱卖农田他们好从中渔利。徐阶派了谭纶去也可以抓住把柄发起倒严!这中间的博弈就看谁棋高一着了,但世事难料,多行不义必自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