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他为什么会失败,关键看康熙帝怎么做的!
老八胤禩根本就不知道,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休想夺得皇位,那么这是为何呢?
一、
有人会存在一个疑问,老八胤禩跟皇位无缘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刑部冤案之后,还是热河狩猎之后,亦或者举荐新太子风波,或者是“死鹰事件”?
先亮杨角风的观点:
其实《雍正王朝》一开局,就告诉我们,老八胤禩根本就夺嫡无望,可以说是毫无希望!
这个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老八胤禩的出身,这才是康熙帝最在乎的事情:
在康熙帝的眼中,太子胤礽是最好的皇子,也是最棒的,一方面融合了自己对故去的皇后的感情,一方面也代表他的偏向,因为太子胤礽是嫡出,这也是太子胤礽刚刚周岁就被立为太子的原因。
有人会有疑问,太子胤礽排行老二,貌似老大才是嫡出吧?
所谓的嫡出并不是指谁先出生的早,而在于是谁所生,只有正妻所生的孩子才能称为嫡出,其余的都不叫嫡出。比如最近正在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关于嫡出跟庶出的等级观念相当突出。
太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并且为了生太子胤礽,还难产而死,本身康熙帝对这个皇后感情又深,所以对这个嫡出的胤礽相当疼爱,在他的眼中,这才是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
其实太子胤礽并没有电视剧中演的这么愚蠢,也是从小受到过严格的教育。坏事就坏在了他也要跟几个弟弟争宠,他本身就在宠爱中,他还争个什么劲?
作为太子最该做的就是维稳,按部就班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熬到一定的时间,皇位自然就是他的。而太子胤礽仿佛着了魔一样,或许几十年的太子让他心理产生了扭曲,最后活活把皇位给玩丢了。
正因为康熙帝看重皇子的出身问题,他才会在钟意老四胤禛的时候,刻意把他的生母乌雅氏升为皇贵妃,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
二、
而老八胤禩就比较惨了一点,虽然号称“八贤王”,实际在康熙帝心中就是“系辛者库贱妇所生”,第一印象中就排除了他当太子的可能性。
即使满朝大臣大都举荐老八胤禩任新太子,康熙帝也不以为然,说的话就透露一切:
“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也就是这时候就能看出来,康熙帝最在意的还是“其母家亦甚微贱”,这样低贱的出身怎么能当太子呢?
而作为康熙帝身边的人,有没有能猜透康熙帝心思的人呢?
别说,还真有!
关于张廷玉这个老臣有没有参透圣意,我们暂且不提,单提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康熙帝贴身侍卫图里琛。
作为贴身侍卫,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那就是保密啊,要做到守口如瓶,毕竟很多时候皇帝会无意中说出一些心里话,你要是太明白的话,或者乱传的话,迎接的必然是死亡。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话能跟皇帝讲,哪些话不能跟皇帝讲,哪些话听完了得装傻,哪些话听完了得听懂……
如果碰到了明君,那还好一些,要是碰到了昏君?
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骂皇帝是昏君,作为侍卫的你听到了,要不要跟皇帝汇报?汇报了,那好,骂人的被咔嚓,灭九族,可是你来举报的,证明你也知道有人骂我了,那不行,也得咔擦!
所以,图里琛的差事就是脑袋别在腰上的工作,不管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能当不知道一样,不然,能活下来,太难!
三、
有了这一个前提,我们再分析,为什么图里琛是第一个知道康熙帝传位意图的人呢?
其实真正掀起九子夺嫡浪潮的事件,是太子手下凌普带兵包围八大山庄开始的,而康熙帝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发现调兵手谕是假的,于是跟张廷玉演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
其实康熙帝也很为难,如果相信手谕是真的,那么太子没了,相信手谕是假的,那么底下的皇子就要没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能既知道假传手谕的人是谁,还能不打草惊蛇,这就看帝王的谋略了。
不要觉得举荐新太子,是因为旧太子不称职,康熙帝其实是想借这次事件查出来朝中谁的威信最佳,也就是说假传太子手谕的事对谁最有利,谁就最可能是陷害人!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因为早就有预谋,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
我们还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也就是关于刑部冤案一事上:
当时康熙帝为什么没有彻查到底,而选择了草草结案,就是因为老八胤禩连夜上了一封奏折,指出,刑部冤案一案背后的指使者是太子胤礽。
这时候的康熙帝也有几种选择,一是相信老八胤禩,显然太子胤礽就不保;二是相信太子胤礽,显然老八胤禩就是陷害罪,老八胤禩不保;三是选择装糊涂,可惜康熙帝装糊涂难啊,关键他不糊涂啊,咋办?
于是就去找了张廷玉,张廷玉是谁啊,全剧数一数二的老狐狸,你康熙帝面对自己的儿子装糊涂,让我充明白,我不傻,我也糊涂,一把火给你烧了:
“臣没有见到过什么奏折!”
这下好了,康熙帝再想装糊涂也装不下去了,孩子有病,还得治啊,派谁去查病根呢?
就是图里琛,因为这件事不管调查结果如何,自然有一方会受伤,也只有图里琛能做好。
四、
那么图里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康熙帝先是悄无声息地让张廷玉把这个刑部冤案的案子结了,随后就派图里琛连夜把肖国兴压到宁古塔,路上谁也不能见面,专门交给盛京将军看管。
离开张廷玉那里,康熙帝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我相信很多很多的人都觉得这个病儿是指太子胤礽,其实在杨角风看来,更像是指老八胤禩!
前提我也讲过了,老八胤禩出身不好,他又交了这么一个奏折,让康熙帝很容易怀疑他的初衷,从心理上来讲,他就觉得这个肖国兴有问题,这个老八胤禩有问题,有问题就是有病,得治!
而这一路上肖国兴什么都招了,招给谁了?
图里琛啊!
等到了热河狩猎的时候,图里琛回来了,直接跟康熙帝汇报肖国兴的事情,康熙帝听完,看来真跟自己猜的一样,于是连呼两句:
“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图里琛何等聪明,一听就知道康熙帝说的是老八胤禩,可是他又不能装作听明白的样子,于是一抬头:
“我这就去杀了肖国兴!”
要不怎么人家能历经三朝而不倒呢,功夫就体现在这里,太子胤礽怎么可能会做错事,八阿哥胤禩怎么可能会做错事,他们都是皇子好吧,唯一能做错事的只有肖国兴,这家伙诬陷太子!
而康熙帝也不傻,为了稳住老八胤禩,早在查出最终真相之前就给老八胤禩封了王,正应了那句老话:
“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图里琛就已经确定了,康熙帝绝不会传位给八阿哥胤禩!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这不明白的嘛。
1、战略上错误。
八爷处处学康熙,却学不像。首先康熙何许人也?61年帝王生涯,刀口舔血走过来,绝对是人精中的人精。这种人精就是几乎全程开天眼的。和高手人精过招,坦诚相待,不要耍小聪明。
夺嫡之争,只能用“阳谋”从“势”上取胜。八爷玩的“阴谋”中的“术”在康麻子面前哪够看的?
2、战术上错误。
八爷的战术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贤”,平时礼贤下士,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甚至四爷的孩子弘时病了,他都带着八爷党骨干到病床上边亲自照顾。总之他最大限度给朝廷上的人争好处,不得罪人,树立老好人性格,朝野上下必然对他一片好评。
四爷思路更简单,不怕得罪人,坏人我来当,怎么对国家有利怎么干!追缴国库欠款把朝廷上下得罪个底朝天。四爷知道“蛰伏”,不让自己早早的明牌,得罪人得罪的都当了个孤臣了,放学了回家八爷身边一堆人,四爷就一个人孤孤单单,那时的八爷心里绝对不会认为四哥才是大后期,毕竟九子夺嫡环境下貌似比四爷更有优势的靶子太多了,反而他会觉得四哥可怜,潜意识同情他,说不定还想等自己即位了,打着让四哥分管反贪口子专门负责给自己办坏事的小算盘,毕竟治理国家总有人要当坏人嘛,四哥继续干正合适。
四爷知道太子不靠谱,但是始终维护着太子,他的想法就是让太子把八爷党的火力都集中过去;太子被废了,他又根据“公心”把会打仗的十四弟举荐为大将军王,(同时“私心”离间十四弟和八爷,然后成功留一手把自己人年羹尧推上供应大军粮草的陕甘总督),让八爷党慌了,把火力集中在十四弟身上了。。。真的是越稳对四爷越有利,四爷只需要脚踏实地地干出对国家有利的成绩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八爷的套路康熙都知道,四爷的套路其实康熙也知道。但是康熙心里更知道,所谓的康熙盛世就是一个老底国库都空的烂摊子,工资都快发不出去了,不改革不行了,不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真不可能了,八爷靠团结既得利益者起家,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上台只会继续让大清这个车在跑偏的路上越走越远。
3、康熙也是一个父亲
八爷的母亲良妃对八爷说过一句很让人心酸的话:你父亲总提醒我是卑贱的人(“辛者库贱妇所生”)。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来,如果爱自己的孩子,爱屋及乌,不会从这种口嗨语言细节上伤害他们母子俩。
四爷的母亲乌雅氏就出身好很多,感情也更好得多。康熙对雍正儿子更是疼爱有加,史书太多记载,这里不引用了。老爷子更是早早把乾隆弘历带在身边,手把手教育。君子抱孙不抱子,对儿子的爱可以一本正经地掩饰,面上保留,对孙子疼爱就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爷孩子哪有这个待遇啊?
其实帝王也是一个父亲、爷爷,也是一家之主,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十个手指头不可能一般长,都有私心都会偏心。加上选四爷也确实更有利于家族的兴旺,于情于理,八爷都出局了。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纵观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有两次失败。一次失败就是九子夺嫡,最终四阿哥胤祯胜出登基为皇帝,八阿哥胤禩算是自食苦果。第二次失败就是八爷党率众逼宫的时候,雍正在老十三胤祥帮助下,绝地反击,八阿哥胤禩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和九阿哥胤禟被骂为阿其那,塞思黑,死在了被贬谪的路上。当然既然我们说的是《雍正王朝》,我们来放下历史,好好看剧。
第一次失败八阿哥自食苦果,四阿哥弯道超车本来八阿哥作为朝廷里边声望最高的一位,如果他身在庙堂,心在朝百姓,我想他绝对是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一位。但是八哥总是想着自身的利益,想着大臣们的利益,想着怎么样把自己塑造得更仁慈。所谓的八贤王就成了一个花架子,里边是空虚腐败和不堪。太子贪污案,八哥诱骗肖国兴,暴出太子底细。被康熙骂称是其心可诛。
八哥为了登上皇位,他连自己的同党都打马虎眼。太子利用补缺牟利,在十四阿哥身边安插间谍,他自己心知肚明,却从不当面表述。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死鹰事件,他居然想气到自己的皇阿玛,自己趁乱登基。不过最终老谋深算的康熙和邬思道终究技高一筹,四阿哥胤祯顺利登上了皇位。
第二次失败八爷党蔑视皇权,雍正帝绝地反击。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满族贵族的利益,侵犯了天下士绅的利益。八爷倒借整顿旗务的机会,突然发难,自以为有九成胜算。没想到雍正只不过是借此机会对他的一个考验。
“此人水深难测,如果是脓包就一定要挤掉。”这是在八爷逼宫和整顿旗务以前,雍正对十三爷说的话。可见雍正就是为了给老八下套,这个陷阱就看你跳不跳。虽然老八跳反了隆科多,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病殃殃的老十三成为了他最后的绊脚石。这一摔你就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八阿哥胤禩的能力没问题,他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太有能力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胤禩能将朝廷大多数官员都拉拢过来,外加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三位各具特色且能力不凡的皇子,组成了庞大的八爷党。八爷党在朝野内外享有声誉,只要胤禩振臂一呼,八爷党就能云集响应,甚至连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这样的精锐野战部队都能安插进他的人,接受他的指挥。这岂能说是没能力?这简直是太有能力了好不好?
但这样的能力令康熙感到害怕。
康熙议举新太子,想试探一下各方力量,结果发现八爷党一手遮天,竟然能做到在上书房这种最高决策机构搞串联,这意味着八爷党的势力已经可以影响和威胁到皇权了,这岂能不让康熙感到害怕?
一个有能力又有野心取代皇权的皇子,康熙讨厌他都来不及,又怎会有意将皇位传给他呢?
再有一点,胤禩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康熙朝晚年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已经不允许后继之君再保持宽仁,恪守祖制。而是应该大刀阔斧地改革,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清朝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强盛。
从这一点上说,“孤臣”胤禛更适合康熙朝晚年的形势,而老八胤禩的保守主义观点只能让康清朝走向灭亡。
所以,康熙肯定不会把皇位传给胤禩。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九子夺嫡”事件贯穿于康熙皇帝的晚年,可能他最开始的目的只是单纯想锻炼皇子阿哥们办事的能力,谁能想到这些儿子个个非龙即虎、能力不凡,在他的有意纵容和默许下参与朝政,不想却酿成众皇子结党斗争、夺嫡的局面,让年老的康熙几乎不能控制。
参与夺嫡的皇子主要围绕太子、四阿哥、八阿哥之间展开较量,他们分别是“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大阿哥胤禔最早参与夺嫡,结果在一废太子风波中早早下线,三阿哥胤祉通过修书获得一批仕林文人的支持,但始终势力薄弱。一废太子后,“八爷党”势力遍布朝野,再加上八阿哥本身能力不差,一时间“八贤王”胤禩众望所归,似乎太子之位也手到擒来,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八阿哥却接连遭受康熙皇帝的不断猜忌、打压,迅速从巅峰中掉落下来。
作为康熙皇帝有数的几个优秀皇子之一、“八爷党”的精神领袖,《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难道从没有考虑过立他为太子?为什么会猜忌打压他,八阿哥又为什么最终夺嫡失败?接下来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
对待国事趋利避害,不能勇于任事在《雍正王朝》开始阶段,四阿哥胤禛受太子举荐赴江南筹款赈灾,通过“勒索盐商”成功完成了差事,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被封为雍郡王。康熙皇帝因黄河发大水之事有感于国库亏空,决定派一名皇子追缴国库欠款,谁能接下这个差事并完成它,加封他为亲王爵位。
康熙老爷子之所以许诺下如此高的赏格(此时除了太子和刚刚加封的雍郡王,众皇子大多是贝勒、贝子爵位),一方面是国库欠款涉及到部分皇子阿哥和大大小小的官员,追缴起来确实有难度;另一方面希望能有皇子主动站出来办好这件差事,为国分劳,为君父解忧,同时也有考察各位皇子的意思。
如果八阿哥聪明,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因为户部此前是由八阿哥主管的,现在国库出现这么大的亏空他绝对有责任,再加上前面御前会议上明知国库没钱,还信誓旦旦建议康熙老爷子拨款拨粮,给康熙老爷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八阿哥不但没有抓住机会扭转坏印象,反而打算“祸水东引”。
关于要不要接下这个差事,“八爷党”内部是有过讨论的,九阿哥、十阿哥赞成接下这个差事,毕竟刚刚四阿哥因办差得力获封郡王爵位,瞬间兄弟之间有了地位高低,很是不服,再加上亲王爵位太过诱人,十四阿哥则表示:“这件差事很难,就算完成了还不得得罪了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个亲王不当也罢。”
八阿哥同意了十四阿哥的说法,怕得罪大大小小的官员,破坏他一贯好人缘的形象,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个为国分劳、为君父解忧的机会,先是在朝上主动请辞了主管户部的差事推卸责任,其次举荐四阿哥主管户部并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打算“祸水东引”,对于八阿哥的小算盘康熙老爷子心知肚明,所以没有当众表态,而是说问问四阿哥本人的意见再做计较。
以利益结党,以宽仁收买人心在《雍正王朝》中不难看出,九阿哥是“八爷党”的钱袋子,因为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就是九阿哥的门人,还有任伯安的弟弟及小舅子刘八女经营的江夏镇,他们都为“八爷党”提供源源不断的银钱支持,他们大量的银钱从哪里来的?不是贪污受贿、勒索盐商就是巧取豪夺百姓得来的,他们以九阿哥和“八爷党”的势力为朝廷靠山,九阿哥则以他们为门下走狗大肆敛财,然后用来为八阿哥夺嫡造势,还有“押注”八阿哥的朝中官员,是事实上以利益结党的关系,对于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难道康熙皇帝不清楚,只是因为事情没有影响朝局而隐忍不发罢了。
八阿哥胤禩因生母出身卑贱,所以从小敏感世故,再加上为人机智聪慧,逐渐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与八阿哥年纪相近的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愿意亲近他,在八阿哥成年开始办差后,也因他待人亲切随和受到很多大臣的交口称赞,“八贤王”之称由此而来。
因国库亏空严重,康熙皇帝决定指派一名皇子追缴国库欠款,一下朝官员们纷纷往八阿哥府上跑,连魏东亭魏老爷子也在其中,大家都想让八阿哥接下这个差事,为什么?因为八阿哥是贤王,平日与他们亲近又待人随和,追款肯定不会追得那么紧,说不定还能包庇他们,尤其是“八爷党”官员格外兴奋。
可注定让他们失望了,八阿哥对待官员确实亲切随和、平易近人,时刻保持他“宽厚仁慈”的贤王形象,正因如此,他才不敢接下追缴国库欠款这件差事,这样不但得罪了所有欠款的官员,他“贤王”的形象也瞬间崩塌。在八阿哥举荐四阿哥追缴国库欠款后,官员们又都往八阿哥府上跑,向八阿哥讨主意,果然八阿哥又热情接待了他们,九阿哥还为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向四阿哥劝酒,使四阿哥碍于情面“手下留情”,真是处处为他们着想。
关于八阿哥以宽仁收买人心的剧情很多,如:八阿哥主管户部,为了拉拢示好官员,放任国库被大大小小的官员挪借一空;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因串联官员推举八阿哥为太子,受到康熙皇帝当众责罚,八阿哥马上站出来为佟国维求情,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十四阿哥和康熙发生冲突争执,康熙老爷子要杀了十四阿哥,八阿哥马上抱住康熙老爷子大腿,大喊着: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求康熙老爷子放了几个弟弟和举荐他的朝廷官员。真是时刻不忘替官员说话,不忘收买人心。
八阿哥以利益结党,谋得是私利,不但不利于国家还坑害百姓,以宽仁收买人心,却是包庇、纵容官员,导致吏治败坏,国将不国,这些康熙皇帝都看在眼里。
夺嫡不择手段,失去康熙皇帝圣心“追缴国库欠款”事件太子是最大债主,接着卖官收受贿赂还债,“刑部冤案”太子又牵涉其中,一方面康熙皇帝决定借查清此案以整顿全国司法衙门,这样太子有可能受牵连导致被废;另一方面康熙皇帝让皇子来查此案,有进一步考察皇子的意思。
四阿哥和八阿哥都主动向康熙老爷子请缨调查此案,康熙老爷子对他们勇于任事表示赞赏,但没有马上指定人选。关键时刻四阿哥却“装病”退出了,于是康熙皇帝在与大臣商议后决定以八阿哥为主、十三阿哥协助办理此案,八阿哥不愧“八贤王”之名,能力非凡,没用多长时间就将此案破了,还背着十三阿哥“诱审肖国兴”将太子的罪名也坐实了,成为导致太子被废的原因之一。后来康熙皇帝发现了“诱审肖国兴”的真相,痛斥八阿哥“其心可诛”,八阿哥大失圣心。
四阿哥为什么会“装病”退出,正如邬先生所说:刑部冤案”告破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查清此案的人必然承担废太子的罪名,再加上太子当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君臣名分早定,以臣查君查案之人必将不容于康熙皇帝,也不容于天下。总之不能接下这个差事,不能让康熙皇帝怀疑你有夺嫡之心,从此成为重点盯防的对象。
而八阿哥在请教佟国维后,却认为接下这个差事有利可图,既可以邀功请赏,获得康熙老爷子的信任,还能坐实太子罪名促使他被废,可谓一举两得。可他没想到“诱审肖国兴”的真相被康熙皇帝知道,他的险恶用心及为了夺嫡不择手段,不但没能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反而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厌恶与猜忌。
在“推举新太子”一事中,康熙皇帝下旨大臣举荐新太子,借以试探、观察各皇子的反应。“八爷党”以为机会来了,一方面以佟国维为首串联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另一方面十阿哥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为八阿哥大造舆论攻势。这些事八阿哥不可能提前不知道,他却有意纵容,虽然后面把术士张明德押到了康熙老爷子面前,其实也是存着试探康熙老爷子心意的意思,夺嫡之心昭然若揭,而且丝毫不知收敛。
康熙皇帝洞若观火,当面却隐忍不发,结果在新太子公布之日当众揭穿并处罚了佟国维,贬斥了“八爷党”众人,阻止了八阿哥上位太子的可能。
而在“死鹰替换寿石”事件中,八阿哥为了陷害十四阿哥和制造朝廷混乱,不惜在康熙老爷子大寿之际以死鹰替换寿石诅咒康熙,从康熙老爷子现场的反应和事后的处置可以看出,他清楚这件事是八阿哥一伙人做的,而后面邬先生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保护他心目中真正的“储君人选”和朝局稳定,康熙老爷子没有马上调查八阿哥,可也通过这件事彻底看清了八阿哥的真面目,八阿哥夺嫡之路至此断绝。
“八爷党”看似势力强大,关键时刻却无人可用在一废太子后,“八爷党”势力遍布朝野,太子之位似乎众望所归,可没想到推举新太子一事受到康熙皇帝的猜忌打压,不再有昔日的风光。二废太子后,太子之位空悬多年,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相继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和重用,但此时“八爷党”依然是朝中最大势力,八阿哥本人能力也不差,可夺嫡之路却越走越艰难,这是为何?
在“八爷党”中,八阿哥是核心,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左膀右臂,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是八阿哥隐藏的谋主,朝中很多大臣和九阿哥门人等是其党羽。八阿哥虽然看似势力强大、党羽众多,却是以利益相结合,得势时一呼百应,逆风时一哄而散,且关键时刻无人可用,甚至帮倒忙。
八阿哥接下“刑部冤案”这件差事是谋主佟国维的建议,他是这样说的:康熙老爷子那里不怕皇子做错事、完不成差事,就怕皇子不做事,四阿哥就是明证。八阿哥认为审理此案有利可图,迅速查清了案件,又私下“诱审肖国兴”坐实了太子的罪名,成为一废太子的导火索,而八阿哥也因此案受到康熙皇帝的猜忌。
十阿哥利用术士张明德为八阿哥大造舆论这件事,也是谋主佟国维的建议,其目的是在民间造成一种八阿哥贤明堪为太子的既定局面。当康熙皇帝说出“江湖术士有时候也代表一种民意”的话后,佟国维又暗示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结果佟国维以串联大臣、煽乱朝纲的罪名被处罚罢官,八阿哥被康熙皇帝贬斥打压,“八爷党”大败。
佟国维作为八阿哥的谋主,两次出谋划策都让八阿哥处境更加尴尬,一步步失去康熙皇帝的信任甚至猜忌、打压,有时候真怀疑他是四阿哥派到八阿哥身边的卧底。
至于八阿哥的“左膀右臂”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在关键时刻也没有起什么大作用。九阿哥的门人任伯安在“刑部冤案”后投靠了太子,后来又在江夏镇和刘八女等人一起被年羹尧斩尽杀绝,“八爷党”所谓的钱袋子就这样没了;十阿哥“追缴国库欠款”中卖家当、“推举新太子”时又搞出个术士张明德,完全是帮倒忙;十四阿哥先是在与康熙的冲突争执中坑了八阿哥一把,之后又在举荐“大将军王”中与八阿哥渐行渐远,使八爷党分裂。
而替八阿哥掌握兵权的丰台大营提督也是能力平平,关键时刻被十三阿哥一举夺权,剩下其他“八爷党”官员大都是见风使舵之人,平时也就造造声势而已。相反四阿哥有谋主邬先生、得力臂膀十三阿哥、手握兵权的年羹尧,甚至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李卫、田文镜等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八阿哥为什么失败,四阿哥为什么成功,就在于他们会不会用人,很明显八阿哥身边没有得用之人。
以私欲害国事,没有人君气宇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平叛七万大军全军覆没,其原因竟然是“八爷党”故意断了大军的粮草,企图夺取带兵之权。
此时康熙老爷子日渐苍老,而太子之位一直空悬,八阿哥眼见圣心不再,于是希望通过掌握兵权以增加夺嫡的胜算,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断绝前线粮草导致七万将士牺牲。对于“八爷党”的所作所为康熙皇帝自然心里清楚,但短时间内却无从查起,为了朝局稳定和迅速解决西北叛军的问题,康熙皇帝决定派一名皇子封为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带兵。
“八爷党”众人摩拳擦掌自以为机会来了,一致推举八阿哥夺得大将军王位子,若不成十四阿哥替补,完全不顾八阿哥能不能带兵获得胜利,为了争权夺势不择手段,视国家大事如儿戏。
可惜八阿哥终究谋算成空,康熙老爷子不会让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皇子为大将军王,再加上八阿哥此前为了一己之私害了七万大军,现在又想争夺大将军王以私欲害国事,怎么可能让他得逞。恰恰相反,四阿哥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让康熙老爷子看到了他的公平公正和人君气宇,这也是康熙老爷子对四阿哥的最后一次考验,很明显四阿哥让他很满意。
小结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临死前对八阿哥胤禩的评价:朕是以宽仁治国,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官吏已经过于放纵,他则比朕更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败坏大清的江山社稷。
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八阿哥结党营私、损害大清江山利益的行为早已洞若观火,八阿哥自己却丝毫不知,本身才能不差却总是用错了地方,以宽仁收买人心,顶着“八贤王”的头衔自缚手脚,关键时刻遇国事却惜身,为夺嫡则不择手段,最终因私欲害国事为康熙皇帝所厌恶、排斥,导致夺嫡失败。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一个字——贤。
可以说老八成败都是因为一个贤字,因为贤所以老八处处学康熙,但是又处处学不像。同样是因为贤,他对手下都很好,可以说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老八的确比老四合适,但是康熙交给自己的孩子的是真的一个安安稳稳的帝国吗?
不是,康熙晚年吏治腐败,贪污严重。国库空虚,老八这种人做了皇帝大清肯定是要玩完的。而最清楚这种事的不是别人就是康熙,康熙晚年虽然昏庸,也失去了年轻时期那种改革的热情,所以康熙只能找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实力的改革者来搞定自己晚年的种种弊端。
所以老八首先就被驱逐了,老八太注重官吏和手下而不是天下百姓,所以康熙在选择的时候肯定不会首选老八,同样和老八走的很近的老九,老十包括老八集团的那些人康熙肯定也会提防着。虽然作为一个大臣,老八集团比老四雍正组织的官吏集团要合格的多。
那么有魄力改革的人,只有老四和老十四这俩,而有能力改革的只有老四一人。因为老四相对去其他人更清楚康熙晚年的问题所在。也更清楚改怎么改革。老十四更多只能做一个将军,但是改革者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决策者。还要了解情况,心如铁石不被反对省左右。这些老八和老十四都不具备。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康熙晚年的时候没有九子夺嫡。而是非常和睦,那么老四当皇帝,老八组成政治集团辅佐老四,老十四负责在新疆打架。那么清朝活的时间或许会更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