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沈一石为什么要对高翰文施展“仙人跳”?

来自杨角风的独家回答:

高翰文理学自居,沈一石为什么要跟他玩“仙人跳”?

一、

沈一石其实是一个很洒脱的商人,或许跟芸娘单独在一起时,才是真实的他。

面对郑泌昌和何茂才的深夜拜访,他硬是晾了他们整整一夜,等到天亮了,这才收拾好心情,整理好衣服,到前面见他们。

其实沈一石早已知他们的来意,在管家汇报的时候,沈一石就发过牢骚了:

“告诉他们,要发财,自己买去!”

只是再次出场的沈一石,已经恢复了之前的神态,张口就是一句谎话:

“有几十船粮从江西那边运过来,在过境的厘卡上卡住了,每船要五十两银子的过卡费……”

郑泌昌和何茂才即使怀疑他的话,也没有办法,因为沈一石已经在耍横了,意思很明确:商业上面的事情,我沈一石清楚,你们贪,我知道,可是吃相如果太差,咱们一拍即散,对大家都没好处。

郑泌昌还有点笨,竟然问沈一石,难道没给他们看浙江省的公文吗?

沈一石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隔了省,公文可不如钱好用!”

为什么杨角风解读大明王朝系列更新比较慢,问题点就在这里,很多时候,让人不得不多想,一不小心就触雷啊。

二、

其实沈一石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也就是讽刺这些官员,有时候,他们的办事准则,只是看钱。

随后郑泌昌骂江西都是鸟贪官,真是让人无语,这倒让杨角风想起了前几天老家的一件事:

说的是我们老家一个小区物业经理,每年大约能赚一百多万,今年大家较真了,开始算取暖费到底多少钱,最后吐出来几十万。后来小区人们又算水钱,于是开发商(企业自建房)要换物业。结果这个有着三四套房,开着保时捷的物业经理满小区贴大字报,说开发商收另外人的礼了,自己的日子没法过了……

买粮为了赈灾,结果光过路费就花了一万多两,想想那些为了几两银子卖地的老百姓,这个大明真是糟糕透了。

郑泌昌和何茂才才不理会这些呢,反正又不是他们花钱。

于是就谈到了高翰文,寄希望于沈一石还能多拿出七百万两来买田,显然这个提案超出了沈一石的实力范围。

而且沈一石也不能理解,有钱大家赚嘛,他高翰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郑泌昌给了一个回答:

“还不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打一张十万两的银票,我看什么事都没了。”

沈一石马上表态拿银票,由此可见,之前对付那些官员,他没少这样干,都有些轻车熟路了。

只是何茂才比较理智,明确告诉他们,这个高翰文是功利心相当强的,绝不会收银票的。

由此,三个人开始商量怎么对付高翰文……

三、

这里插入一下,解释一下高翰文的背景:

高翰文是出生在苏南世家,所谓的苏南,无外乎苏州、常州、无锡这一块。在大明朝,主要运输靠河运,这里有太湖,还是京杭大运河经过点。可以说这里的人民都比较富裕,也是为什么这边举人进士比较多的原因。

毕竟有钱才会供孩子读书,没钱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

由于大明朝重农抑商,所以,高翰文的家世应该也不用交税,即使大明朝官员发不出俸禄,对他也没有啥影响,他这种走仕途的,要比沈一石这种走商场的混得好得多!

所以,高翰文玩着就中了探花,有钱人嘛,喜欢玩玩音乐,培养下自己的情操,关键是他娘的他还长得帅。还喜欢针砭时弊,议论国家大事,关键是他灵机一动写的“以改兼赈”文章,还被朝廷选中了……

作为理学自居的高翰文,虽然也心系百姓,其实他的生活阶层根本理解不了老百姓的生活,即使了解,也不过皮毛而已。这一点上,跟好多大学毕业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些人刚毕业时还信誓旦旦,要为国家做贡献,可惜没多久,就被现实打了脸。

对于高翰文来讲,严世藩把上好的文房四宝都送他了,也没见他多么激动,说到底,人家家里根本就不差钱,高翰文之所以要到杭州任知府,就是为了施展抱负,为了功利心。

这种人,根本就不是金钱可以收买的,所以,这个用钱收买高翰文的提议,直接就被何茂才给否了。

沈一石有些诧异,这个人竟然不爱财,这也为后来他对高翰文情感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随后沈一石又问为什么不能用权力压他呢?

四、

也不行,理由我们前面一期也讲过了,高翰文的到来在郑泌昌和何茂才看来,就是另一个马宁远,是用来背锅的,不是用来罢免的。

况且“改稻为桑”政策执行,还必须依靠他在前面挡着呢。

更重要的是,他们此时根本摸不透严世藩的心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走那一步!

对付一个男人嘛,况且还是一个比较帅,家境比较好,又自命清高,还他娘的跟沈一石一样有情怀的人,无外乎钱、权、色!

前两个走不通,只剩下最后一个“色”了。

还记得去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吗?

那个高育良在很多地方就跟高翰文比较像,如果直接送上门,他万不会接受,偏偏找了个喜欢看《万历十五年》的高小凤。而且必须表现的比男方水平低一些,关键还美貌。男人嘛,最喜欢的是既有美貌,又有才华,而且才华还比自己差一点的女人。

此时的沈一石脑海中闪现的就是刚刚跟他闹别扭的芸娘,这也是沈一石拧巴人生的又一次决策:

前一期也讲过,芸娘在沈一石眼中不过是一枚棋子,虽然他并不想这样,可是依附于官府生存的商人,又不得不这样做。

沈一石也不是第一次让芸娘出马,连一个太监杨金水他都认为被芸娘拿下了,更何况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高翰文。

哈哈,写到这里,倒是又想起了《人民的名义》里,跟外国女学英语的梗,哈哈……

郑泌昌和何茂才还在怀疑沈一石的计策,高翰文要是不为美女所动呢?

沈一石直接告诉他们:

“中丞大人就是中丞大人,我要是把假的做成真的呢?”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沈一石的计策就是“仙人跳”!

那么整个计策的执行过程又发生了什么事呢?高翰文为什么最终会上当呢?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中沈一石为什么要对高翰文施展“仙人跳”?

沈一石对高翰文实施仙人跳是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改稻为桑中,严世蕃为了尽快推行改稻为桑,下令郑必昌何茂才等人扒开了新安江的大堤。他原本是希望淹掉九个县,这样大量的老百姓就成了灾民。为了活下去,这些灾民就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田地。可是呢?胡宗宪怕严世蕃这样做激起了民变。所以胡宗宪就尽量分洪,减小灾难的破坏,这样就只淹掉了一个半县。最要命的时候,胡宗宪把这件事情上报给嘉靖,说是浙江的马宁远等着修筑河堤不利。

既然是天灾,当然就要派人去赈灾了。当然,严世蕃以及严党是不会让胡宗宪负责改稻为桑的。经过胡宗宪这么一干,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自然会煽动朝中的大臣,暗中阻止改稻为桑。这个时候,不懂朝局的高翰文太天真了,提出个以改兼振,非常符合严党的意思。严党趁机吹捧他,让他去浙江干这件事情。严世蕃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原因无非三点:

第一,高翰文是理学中人,有些名气。让他负责改稻为桑,能够堵住文官中那些清流的嘴,免得他们天天给严党压力。

第二,改稻为桑这个事情风险太高,很容易出事。现在以高翰文的名义去干,以后责任可以由高翰文去担。

第三,严世蕃自作聪明,他把高翰文想简单了。他以为高翰文是受不了清苦,为了功利禄才掺合到这件事情上来的。对于这样不懂朝政,没有多大背景的翰林,他觉得靠着自己三言两语的拉拢,稍微给点恩惠就能够为己所用。事实上,高翰文还算不错的,关键的时候能够坚持良知,顶住了压力。

由于严世蕃用错了高翰文,所以等到高翰文去浙江以后,严党中的郑必昌何茂才才发现大事不妙。因为高翰文一上任就和裕王派来的海瑞王用汲联合起来,阻挠他们的议案。这个时候郑必昌何茂才就明白了,朝廷上面已经乱了。高翰文原来不是自己人。由于高翰文是以改兼振的提出者,这件事情如果要办得圆满,必须得他配合才行。

那么现在郑必昌何茂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定高翰文。这个时候沈一石就派上用场了,他自告奉勇的去摆平高翰文。不得不说,沈一石的确了解高翰文,因为他们两个实际上是一路人,骨子里面都是个文艺青年。实际上,沈一石并没有直接采取仙人跳,毕竟他也不想得罪人,能不惹是非,尽量不惹。

沈一石先是和高翰文拉拢关系,想法设法的让高翰文明白他们的方案并不是不给老百姓活路。只可惜沈一石失败了,高翰文并不买账。这种情况沈一石就只能用芸娘去施美人计,让高翰文有把柄在他们手上。这样高翰文就不得不同意他们的方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